- 年份
- 2024(8901)
- 2023(12140)
- 2022(10234)
- 2021(9209)
- 2020(8114)
- 2019(18433)
- 2018(18339)
- 2017(35684)
- 2016(19517)
- 2015(22039)
- 2014(22192)
- 2013(22245)
- 2012(20454)
- 2011(18403)
- 2010(18719)
- 2009(18061)
- 2008(18451)
- 2007(17049)
- 2006(14923)
- 2005(13815)
- 学科
- 业(87475)
- 济(87033)
- 经济(86896)
- 企(78899)
- 企业(78899)
- 管理(76351)
- 方法(39536)
- 财(31575)
- 数学(30866)
- 数学方法(30585)
- 农(29142)
- 业经(28716)
- 务(22723)
- 财务(22688)
- 财务管理(22651)
- 制(22349)
- 企业财务(21462)
- 农业(20370)
- 中国(19580)
- 技术(18292)
- 和(16337)
- 体(16196)
- 理论(15655)
- 划(15613)
- 贸(15106)
- 贸易(15101)
- 策(15046)
- 易(14653)
- 地方(14205)
- 体制(13826)
- 机构
- 学院(293967)
- 大学(289765)
- 济(124978)
- 经济(122485)
- 管理(118151)
- 理学(101234)
- 理学院(100254)
- 管理学(98846)
- 管理学院(98299)
- 研究(92130)
- 中国(73303)
- 财(62074)
- 京(60023)
- 科学(54350)
- 农(51628)
- 财经(48411)
- 所(46856)
- 江(46580)
- 经(43659)
- 中心(43048)
- 业大(42485)
- 研究所(41722)
- 农业(40602)
- 经济学(37768)
- 北京(37433)
- 州(35993)
- 财经大学(35373)
- 经济学院(34256)
- 范(34085)
- 师范(33746)
- 基金
- 项目(186077)
- 科学(148053)
- 研究(138009)
- 基金(136034)
- 家(116625)
- 国家(115567)
- 科学基金(100839)
- 社会(88907)
- 社会科(84228)
- 社会科学(84205)
- 省(74239)
- 基金项目(72425)
- 自然(64590)
- 教育(63210)
- 自然科(63084)
- 自然科学(63064)
- 自然科学基金(62024)
- 划(60716)
- 编号(56019)
- 资助(54857)
- 成果(45226)
- 部(42032)
- 创(41978)
- 重点(41502)
- 业(40503)
- 发(39693)
- 制(39530)
- 创新(38444)
- 课题(38174)
- 国家社会(36433)
- 期刊
- 济(144666)
- 经济(144666)
- 研究(85559)
- 中国(57220)
- 财(53598)
- 农(48747)
- 管理(47494)
- 学报(40871)
- 科学(39723)
- 农业(32656)
- 大学(31748)
- 学学(30234)
- 融(27971)
- 金融(27971)
- 技术(27179)
- 教育(25937)
- 业经(25536)
- 财经(24930)
- 经济研究(21767)
- 经(21391)
- 业(19524)
- 问题(19237)
- 技术经济(17386)
- 财会(15904)
- 贸(14796)
- 现代(14471)
- 商业(14416)
- 世界(13940)
- 版(13905)
- 理论(13583)
共检索到441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峰 薛惠锋
通过构建"经济推动—技术投入—能源节控—环境规制—社会保障"制造业"解锁"能力测度体系,利用正态云模型与关联函数对其"解锁"能力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制造业"解锁"能力于20042014年期间呈总体上升态势,但仍具有较大提升潜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解锁"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对国家政策的"敏感性"不同,资本密集型制造行业对政策"敏感性"最高;制造业总体"解锁"能力进一步提高,但还存在局部短板指标的制约,如平均劳动生产率偏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足等。
关键词:
制造业 “解锁”能力 云模型 短板指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峰 薛惠锋
通过构建"经济推动—技术投入—能源节控—环境规制—社会保障"制造业"解锁"能力测度体系,利用正态云模型与关联函数对其"解锁"能力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制造业"解锁"能力于2004~2014年期间呈总体上升态势,但仍具有较大提升潜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解锁"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对国家政策的"敏感性"不同,资本密集型制造行业对政策"敏感性"最高;制造业总体"解锁"能力进一步提高,但还存在局部短板指标的制约,如平均劳动生产率偏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足等。
关键词:
制造业 “解锁”能力 云模型 短板指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峰 薛惠锋
本文选取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复杂多要素为视角,利用可拓理论与关联函数构建制造业"解锁"能力指数测度模型,建立其"经济拉动-技术创新-能源节控-环境防护-社会保障"五维集成测度体系,分别对制造业"解锁"能力进行纵向时序测度、横向截面分析和未来驱动要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2004—2013年的"解锁"能力从"较差"水平到"中等"水平再到"较高"水平,呈逐渐好转的发展趋势,但其整体水平依然较低,均处于"理想"水平以下;全国30省市制造业"解锁"能力已形成"五大梯度",其中多数集中于"较高"与"中等"水平,而东、中、西部地区则呈"东部领先、中部追赶、西部发展"总体态势,同时制造业"都市联动效应"相对显著,但局部地区存在等级衰退的趋势;在未来制造业"解锁"能力保持稳定的背景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科技人才培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清洁能源替代效应则成为制造业后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关键词:
制造业 “解锁”能力 可拓分析 驱动要素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峰 薛惠锋
本文选取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复杂多要素为视角,利用可拓理论与关联函数构建制造业"解锁"能力指数测度模型,建立其"经济拉动-技术创新-能源节控-环境防护-社会保障"五维集成测度体系,分别对制造业"解锁"能力进行纵向时序测度、横向截面分析和未来驱动要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2004—2013年的"解锁"能力从"较差"水平到"中等"水平再到"较高"水平,呈逐渐好转的发展趋势,但其整体水平依然较低,均处于"理想"水平以下;全国30省市制造业"解锁"能力已形成"五大梯度",其中多数集中于"较高"与"中等"水平,而东
关键词:
制造业 “解锁”能力 可拓分析 驱动要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弓宪文 王勇
制造业和物流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两业协调发展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耦合理论和协同理论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模型,以全国31个省区2003-2013年间两业发展数据为样本,对其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化看,我国两业耦合协调度在上升的过程中经历了若干波动,总体呈现从低度耦合协调向中、高度耦合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从空间分异看,我国各省区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指出,应从制造业、物流业、政府及外部环境着手,提升两
关键词:
物流业 制造业 产业结构 空间分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沈友娣 章庆 严霜
文章基于STIRPAT模型和岭估计法,分析安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能源消费结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从业人数对碳排放存在正向作用,弹性系数分别为0.255、0.235和0.222;技术因素呈负向作用,弹性系数为-0.175。并且,安徽制造业碳排放集中于4个细分行业,总体上处于总量上升、强度下降的"相对解锁"状态,迫切需要提升能源利用率,调整细分行业结构,培育低碳制造园区。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锁定效应 解锁路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贾军
在对Arthur等技术锁定研究评述的基础上,从产业内部技术锁定、制度锁定与市场锁定三个方面分析了三者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锁定效应,并探索了制造业绿色发展锁定形成机理。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需要绿色技术研发并商业化以及相关制度等配套建设,才能最终实现绿色技术体制对原有非绿色技术体制的替代。基于绿色技术、制度创新与市场培育协同演进,提出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解锁模式,并建立了制造业绿色发展运作模式。
关键词:
制造业 绿色 锁定 解锁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峰 薛惠锋 董会忠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为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方向,针对制造业发展的多视角研究现状,确定了以产业能源安全角度对实现"智造强国"新路径进行探析的新思路。基于系统分析的"物理-事理-人理"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制造业能源安全的WSR三维解锁模型,并对制造业能源安全的物理(人类社会-能源系统状态)、事理(制造业能源安全预警)、人理(制造业能源立法)进行辩证分析,为制造业能源安全的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
关键词:
制造业能源安全 系统论 预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柴国荣 李振超 石瓅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装备制造业集群已成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途径并在很多地区大量涌现。装备制造业集群内部存在核心企业群体和外围企业群体,其纵向合作关系分为链条强化和网络筛选。文章通过引入复制动态微分方程,构建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的双群体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双方的初始状态、合作收益、资产专用性、网络收益对合作关系演化路径的影响,以期为装备制造业集群企业间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徐梦丹 朱桂龙 马文聪
为了解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协同演化状态和规律,基于技术创新价值链和复杂系统论视角,将该系统解构为技术内部研发、技术外部获取、商业化、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等4个子系统,采用20072015年度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该系统演化的协同度及其各子系统的有序度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协同度及其各子系统的有序度随时间推移呈动态上升趋势,但其平均值较低;技术外部获取子系统是制约该系统向高水平协同发展的"短板";不同序参量对其所属子系统有序度的影响权重不一;我国医药行业重大政策可能对系统协同
关键词:
医药制造业 技术创新系统 协同度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亚军
基于2009—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改进距离协同模型,全方位测度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并就其动态演化和收敛性特征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四大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其中东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势头最强,中部、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增幅最小;各省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均表现出稳步上升态势,但存在明显差异;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且呈现出波浪式特点;全国及四大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均具有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基于此,提出完善“双链协同”服务体系、打造资源要素共享平台、建立区域利益联结机制的政策建议,希冀为推动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高技术制造业 产业链 创新链 空间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玉 孙瑾瑾
文章从智能投资、智能技术及智能效益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中国各省份2009—2021年制造业智能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采用核密度分布图、扩展Markov链及空间Markov链等分布动态学方法对中国省域制造业智能化的时空演进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整体水平呈增强态势,且省份差距逐渐扩大,极化现象明显;(2)不同时长内,四类俱乐部的位置相对稳定,虽然随着时长的累积变化,俱乐部之间的流动性增强,但“高水平垄断”和“低水平陷阱”并存的空间分布格局短期内难以瓦解;(3)考虑空间效应时,高、低水平“邻居”分别会对本地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产生积极的“提携”效应和消极的“拖累”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扬 高凡 徐新扬
物流与制造业作为碳排放最大的两个行业,两业融合发展下的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动。论文考虑内外部随机干扰引入高斯白噪声,构建由地方政府、制造商与物流企业构成的三方随机演化博弈模型,讨论随机博弈系统稳定性并求得参数数值边界,结合数值仿真方法对影响两业协同绿色技术创新的因素做敏感性分析。分析表明:奖惩措施能够有效促进两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经济利益不是地方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推行低碳生产运输获得社会公信力是地方政府看重的要点。在“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下,物流企业是愿意承担更多绿色创新成本的一方。高强度的信息披露与自查力度是推进两业协同绿色创新的有效手段。随机干扰强度与主体策略选择波动成正比,地方政府展示出了最高的稳定性,制造商表现出最大的波动性,政府与物流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制造商的消极创新行为并对合作契约进行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扬 高凡 徐新扬
物流与制造业作为碳排放最大的两个行业,两业融合发展下的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动。论文考虑内外部随机干扰引入高斯白噪声,构建由地方政府、制造商与物流企业构成的三方随机演化博弈模型,讨论随机博弈系统稳定性并求得参数数值边界,结合数值仿真方法对影响两业协同绿色技术创新的因素做敏感性分析。分析表明:奖惩措施能够有效促进两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经济利益不是地方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推行低碳生产运输获得社会公信力是地方政府看重的要点。在“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下,物流企业是愿意承担更多绿色创新成本的一方。高强度的信息披露与自查力度是推进两业协同绿色创新的有效手段。随机干扰强度与主体策略选择波动成正比,地方政府展示出了最高的稳定性,制造商表现出最大的波动性,政府与物流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制造商的消极创新行为并对合作契约进行优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其伦
本文利用改进距离协同模型测度中国2011—2021年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水平,并借助空间收敛模型分析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的演化特征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水平整体表现出上升态势,从初步融合协同阶段跃迁至良好融合协同阶段,但协同水平高于发展水平,依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四大区域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中部、西部地区呈现波动起伏的发展态势,东北地区的波动幅度最大。多数省份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水平表现出持续上升的稳态发展趋势,但各地区省份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省份发展优势明显,中部省份次之,西部和东北省份则并不均衡。全国以及四大区域的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均具有空间收敛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塑造差异化区域发展优势等建议,以合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