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72)
- 2023(12889)
- 2022(10856)
- 2021(9721)
- 2020(7860)
- 2019(17628)
- 2018(17190)
- 2017(32135)
- 2016(17797)
- 2015(19437)
- 2014(19226)
- 2013(18867)
- 2012(17690)
- 2011(16262)
- 2010(16295)
- 2009(15256)
- 2008(15125)
- 2007(13479)
- 2006(12100)
- 2005(11308)
- 学科
- 济(73227)
- 经济(73114)
- 管理(52391)
- 业(50051)
- 企(39041)
- 企业(39041)
- 方法(24007)
- 中国(23396)
- 农(22545)
- 数学(20608)
- 数学方法(20437)
- 地方(20400)
- 财(19778)
- 制(18768)
- 业经(18577)
- 学(15645)
- 农业(15220)
- 贸(14514)
- 贸易(14502)
- 银(14323)
- 银行(14266)
- 易(14047)
- 融(13836)
- 金融(13834)
- 行(13740)
- 环境(13351)
- 体(12664)
- 技术(12296)
- 发(11898)
- 务(11353)
- 机构
- 学院(256599)
- 大学(254247)
- 济(104905)
- 经济(102733)
- 研究(96587)
- 管理(91769)
- 理学(78167)
- 理学院(77179)
- 管理学(75861)
- 管理学院(75409)
- 中国(72289)
- 科学(61295)
- 农(56483)
- 京(55175)
- 所(51490)
- 财(50231)
- 研究所(46700)
- 农业(44561)
- 业大(44260)
- 中心(42737)
- 江(40489)
- 财经(38516)
- 北京(34950)
- 经(34839)
- 院(34703)
- 省(33874)
- 范(32645)
- 师范(32141)
- 经济学(32066)
- 州(31821)
- 基金
- 项目(172316)
- 科学(134186)
- 基金(123958)
- 研究(119717)
- 家(111836)
- 国家(110895)
- 科学基金(92662)
- 社会(76931)
- 社会科(72925)
- 社会科学(72911)
- 省(69147)
- 基金项目(65654)
- 自然(60704)
- 自然科(59267)
- 自然科学(59242)
- 划(58602)
- 自然科学基金(58195)
- 教育(53452)
- 资助(49321)
- 编号(45960)
- 发(42447)
- 重点(40006)
- 成果(37177)
- 部(36930)
- 创(36708)
- 创新(34555)
- 制(34367)
- 计划(33905)
- 课题(33845)
- 科研(33170)
- 期刊
- 济(123476)
- 经济(123476)
- 研究(76681)
- 中国(58528)
- 农(53714)
- 学报(50348)
- 科学(43118)
- 财(38665)
- 大学(36763)
- 农业(36178)
- 管理(35361)
- 学学(35259)
- 融(27080)
- 金融(27080)
- 教育(25571)
- 业经(21754)
- 技术(19849)
- 经济研究(19786)
- 财经(19370)
- 业(19070)
- 经(16618)
- 问题(16281)
- 业大(14009)
- 版(13925)
- 科技(13748)
- 贸(12560)
- 农业大学(11961)
- 商业(11896)
- 世界(11660)
- 技术经济(11561)
共检索到398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甫文疆 赵芸晨 王文丽 闫治斌 王治江 陈叶 陈广泉
为探究制种玉米连作根内微生物、土壤氮素与根腐病发病率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大田试验及高通量测序技术,以不同连作年限(5、10、15、20、25年)制种玉米田为研究对象,未种植玉米的地块为对照(CK),调查玉米根腐病发病率,测定玉米根部内生菌与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CK)比较,连作25年的地块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降低,至0.72 g/kg;铵态氮含量显著升高,至72.97 mg/kg;而硝态氮与水解氮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5个连作地块的酸解氮、水解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氨态氮含量显著下降;除连作5年外,其余4个连作地块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全氮、非酸解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连作显著降低根内微生物多样性与丰富度(P<0.05)。在属水平,制种玉米根内优势细菌13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属(Rhizobium)、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地杆菌属(Pedobacter)与泛菌属(Pantoea)丰度最高;优势真菌10个属,其中隔孢伏革属(Peniophora)、曲霉属(Aspergillus)、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与单孢平霉属(Phialemoniopsis)丰度最高。连作对制种玉米根内细菌与真菌属的类型变化无显著影响,但连作改变了根内细菌与真菌属的相对丰度。此外,制种玉米根腐病发病率均显著上升,根腐病发病率与土壤酸解氮、氨基酸态氮、水解氮、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全氮、非酸解氮含量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根腐病发病率与镰刀菌属、曲霉属的相对丰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制种玉米连作生产中土壤有效态氮,特别是酸解氮和非酸解氮的含量与优势病原菌的相对丰度、根腐病发病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用来准确地预测玉米根腐病的发生。
关键词:
制种玉米 连作 土壤氮 根腐病 酸解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宏光 夏鹏国 韦美膛 刘峰华 张晨 梁宗锁
【目的】研究土壤水分含量对三七(Panax notoginseng)单株根干质量、有效成分含量及根腐病发病率的影响,探讨提高三七产量与质量的适宜土壤水分含量。【方法】以3年生三七植株为材料,人工控制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w)的45%,60%,70%和85%,在盆栽条件下,利用称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调查的方法,分析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三七单株根干质量、有效成分积累及根腐病发病率的影响;通过对三七单株根干质量、有效成分积累及根腐病发病率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进行回归拟合,估算适宜三七生长的土壤水分含量。【结果】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三七单株根干质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三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甫文疆 赵芸晨 曹建新
【目的】明确河西走廊制种玉米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并筛选对其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为玉米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患玉米根腐病的病株中分离纯化病原菌,按柯赫氏法则检测其致病性;从玉米健株内分离内生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分别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致病菌FW8和5株内生拮抗菌Z8,Z42,Z142,Z51和Z46进行鉴定;采用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验证5株内生拮抗菌对玉米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玉米植株的促生作用。【结果】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患玉米根腐病病株中共分离得到9株病原菌,其中FW8菌株对玉米具有较强致病力,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从玉米健株内分离获得56株内生细菌,其中5株内生菌(Z8、Z42、Z142、Z51、Z46)高效拮抗,平均抑菌率均大于65.05%。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菌株Z8和Z42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Z46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Z142和Z5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盆栽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5株内生拮抗菌对玉米根腐病均有较好防治效果,最佳防效高达66.05%;此外,5株内生拮抗菌对玉米植株均有显著促生效果(P<0.05)。【结论】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可导致制种玉米根腐病发生,多粘类芽孢杆菌P.polymyxa Z142、P.polymyxa Z51,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 Z142、B.velezensis Z51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 Z46均对制种玉米根腐病具有明显防治作用,同时对玉米植株有良好的促生效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俊瑜 陈博 任艳芳 李岭 陆引罡 梁晓超
为了明确连作对烤烟烟田养分含量的影响,分析不同连作年限烟田烤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随着烤烟生育进程的推进,不同连作年限烟田烤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pH、非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总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均呈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根际土壤速效钾、全钾和全磷含量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非根际土壤全磷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②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逐渐下降,有机质含量和全量、有效态的氮、磷、钾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累积;根际土壤pH低于非根际土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军 景峰 李同花 黄金花 谈建鑫 曹晶晶 刘建国
【目的】以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特征,为衡量和评价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质量和肥力的影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进行。设秸秆还田模式下5、10、15、20、25和30 a棉田连作小区,无秸秆还田模式下1、5、10和15 a连作小区,共计10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土壤初始背景值相近。棉花种植品种为"新陆早46号",按"30+60+30"宽窄行距配置,种植密度为每公顷19.8万株/hm2。全生育期滴灌11次,滴灌总量5 400 m3·hm-2,采用膜下滴灌。共施纯氮49...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芸晨 甫文疆 宋学林
【目的】以不同连作年限地块(5 ~30 a)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改性糠醛渣施用对制种玉米连作障碍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试验及高通量测序,测定不同连作年限、不同生育期制种玉米连作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特征,分析连作障碍机理及缓解诱因。【结果】制种玉米连作显著降低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定向改变;COG库预测表征遗传信息处理、代谢过程、细胞过程、信号转导机制及防御机制的相关二级通路显著下降,微生物功能定向改变。而改性糠醛渣施用提高连作制种大田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网络复杂度,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群落共有OTU及特有OTU显著增加,网络边及平均度增加,根际Lysobacter、Sphingomonas、Nitrospira、Bryobacter、Flavisolibacter、Adhaeribacter、Pseudarthrobacter、Ohtaekwangia、Pseudomonas、Chaetomium及Trichoderma等属相对丰度上升,而病原性Penicillium、Aspergillus、Verticillium、Alternaria及Microdochium等属相对丰度下降。【结论】改性糠醛渣施用介导制种玉米连作体系,促进有益微生物增加,病原微生物减少,根际微生物群落重新组装,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加,网络复杂度增加,根际细菌功能显著提高,极大消除连作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缓解了制种玉米连作导致的连作障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罗畔池 张成和 刘爱国 王月恋 张小青 孔令晓 霍志清 刘庆义
于1986~1991年对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及栽培措施与发病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河北省玉米茎腐病系多种病原菌侵染所致,其中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是优势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为害.玉米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在6~8叶期接种比常规的撒粉期接种效果好.播期、前茬对本病发生轻重亦有明显影响.防治此病采用抗病品种、栽培技术等为主的综合措施效果最佳.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病原菌 品种抗病性 防除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馨宇 闫双堆 闫秋艳 郭探文 张延慧
为探究不同类型缓/控释硫铵肥料对土壤团聚体碳、氮贡献率及作物生长的影响,于2020年开始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常规尿素(AU),普通硫酸铵(AS),缓/控释硫酸铵Ⅰ型(ASN、硫酸铵+硝化抑制剂),缓/控释硫酸铵Ⅱ型(ASG、油脂包膜硫酸铵),缓/控释硫酸铵Ⅲ型(ASD、油脂-腐植酸包膜硫酸铵)。采用湿筛法对土壤进行粒径分级,分析土壤粒径组成、稳定性状况、各粒径团聚体及粉黏粒有机碳、全氮含量,并测定玉米产量。结果表明:1)ASG处理>0.250~2.000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最高,比AU处理提高68.00%,且>0.250 mm粒径团聚体ASG处理占比最高,AU处理占比最低;2)ASG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0.250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R_(0.25))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相比AU、AS处理,ASG处理的MWD、GMD和R_(0.25)分别升高36.18%、7.62%,70.35%、26.54%和50.74%、13.37%;3)ASG、ASD处理0.250~2.000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AU、AS、ASN处理,且ASD处理各粒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ASG处理,而ASG处理>0.250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是其他施肥处理的1.46~1.59倍;4)ASN、ASG、ASD处理团聚体全氮含量均高于AU、AS处理,且大团聚体对土壤全氮贡献率中ASG处理具有显著优势,AS、ASN处理显著高于AU、ASD处理;5)与AU、AS处理相比,ASG处理玉米产量升高18.74%~28.95%,ASD处理玉米产量升高9.85%~19.30%,且产量与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及粉黏粒有机碳含量、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含量均呈正相关。因此,新型缓/控释硫酸铵Ⅱ型(油脂包膜硫酸铵)施用于石灰性褐土有利于土壤结构稳定且可使玉米增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晓建 李兆君 何俊瑜 梁永超
为探讨土壤水分对黑土玉米根际磷素转化的影响,采用根箱土壤栽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对不同施磷水平下东北黑土玉米根际、非根际磷素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玉米根际磷素转化的影响强于非根际,适宜的土壤水分能够促进磷素的转化,提高根际磷素的有效性。合适的水分有利于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根际铝磷(Al-P)含量,降低根际闭蓄态磷(O-P)含量。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0%与40%的处理相比,玉米根际土壤速效磷(Olsen-P)含量增加18.4%。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80%处理能够显著增加玉米根际Al-P的含量。土壤pH值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升高,根际pH值升高的幅度低于非根际。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磷 转化 玉米 根际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碧胜 于维水 武雪萍 高丽丽 李景 李生平 宋霄君 刘彩彩 李倩 梁国鹏 蔡典雄 张继宗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耕作处理下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旨在探究长期传统耕作土壤添加秸秆后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确定添加秸秆提高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原因,为旱地农田固碳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大田长期试验地的传统耕作和免耕小区土样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土壤不加秸秆(CT)、免耕土壤不加秸秆(NT)、传统耕作土壤加秸秆(CTS)和免耕土壤加秸秆(NTS),15次重复;秸秆为传统耕作玉米植株地上部分,用量为5%烘干土质量,在25℃恒温培养箱中通气培养180 d,定期取样进行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结果】(1)不加秸秆处理团聚体以250—53μm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52%—66%;添加秸秆处理以2 000—250μm团聚体为主,占全部团聚体的41%—50%,CTS较CT提高230%—302%,NTS较NT提高92%—134%。(2)添加秸秆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0.25 mm团聚体百分比(R_(0.25))显著提高,培养到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133%、130%和235%,NTS较NT分别提高53%、75%和87%。(3)培养至180 d时,CTS较CT分别提高250—53μm和<53μm团聚体有机碳70%和54%;NTS较NT分别提高250—53μm和250μm)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提高大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且对传统耕作处理土壤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
添加秸秆 旱作土壤 团聚体 有机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振兴 周怀平 解文艳 关春林 车丽
【目的】探究褐土区长期施肥农田土壤重金属Pb、As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基于22年的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对0—20及20—40 cm土层及2013年玉米籽粒Pb、As含量的测定,分析褐土农田Pb、As的累积状况、年际变化特征、剖面分布特征及对玉米籽粒Pb、As含量的影响。【结果】不施肥处理土壤Pb、As含量均有所减少,其他施肥处理均有所累积;土壤Pb含量整体呈升高趋势,较基础土样升高了1.77—8.41 mg·kg-1,升高幅度为4.42%—20.95%;土壤As含量则呈下降趋势,较基础土样降低了17.10%—41.54%;Pb具有表聚性,As在20—40 cm土层的含...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褐土 重金属 玉米籽粒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丹 安雨丽 陶笑笑 王孝忠 吕典秋 郭彦军 陈新平 张务帅
【目的】针对我国制种玉米氮素吸收与累积规律不明确的问题,研究制种玉米生物量累积、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对供氮水平的响应,旨在为制种玉米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面积制种的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0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4个供氮水平,分别为只施底肥对照(CK)、168 kg N·hm~(-2)、240 kg N·hm~(-2)和320 kg N·hm~(-2),研究不同供氮水平对制种玉米父母本生物量、杂交种产量和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制种玉米父母本生物量累积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产量随供氮水平的提高先增加后保持稳定,N240处理同时实现了较高的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籽粒氮浓度,两年结果较为一致。N168处理在试验第2年达到较高产量,但氮浓度低于N240处理。母本秸秆及父本整株氮浓度均为高氮处理高于低氮处理;灌浆期母本实现最大生物量的临界氮浓度为15.08 g·kg~(-1),收获期母本生物量与氮浓度呈线性相关。各追施氮肥处理的花后生物量两年间均大于花前,且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花后氮吸收比例随供氮水平的变化规律与生物量一致。N320处理与N240处理的产量水平、生物量累积和氮吸收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产量与制种玉米品质时,N240可作为该区域制种玉米生产的推荐施氮量。【结论】优化施氮通过调控制种玉米父母本花前花后氮吸收比例实现增产增效。本研究揭示了优化施氮量稳定花前氮吸收,保障花后氮供应是制种玉米高产高效的关键,为制种玉米绿色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文强 贺建德 赵永志 赵国龙 金曼
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糯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铵态氮和硝态氮累积及其土壤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提高作物产量,过量施氮未表现出增产效果,氮肥利用率降低,糯玉米的氮肥效应方程:Y=13189+28.50X-0.11X2。施氮量可显著影响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和分布,但对铵态氮的影响较小。当施氮(N)量达到270kg/hm2水平时,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远高于其他施氮水平,增加了土壤硝态氮的残留,同时,因降雨或灌溉的作用而向下层土壤移动,造成硝态氮的淋失,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关键词:
施氮量 糯玉米 硝态氮 铵态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强 康平德 鲁耀 雷宝坤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玉米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在施纯氮0~600 kg/hm2范围内,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增施氮肥能显著增加玉米植株和籽粒的全氮含量,而对玉米籽粒的全钾、全磷含量影响不大,但降低了植株全磷的含量;氮肥施用量对各处理0~100 cm土壤层的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大,表现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各土壤层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硝态氮含量基本上随土壤深度而减少;施氮量对0~100 cm土壤层铵态氮含量影响也较大,但各处理间、不同土壤层间的铵态氮含量变化不明显。
关键词:
玉米 施氮量 产量 养分吸收量 无机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易镇邪 周文新 屠乃美 涂先德 吴玉林 杨万林
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免耕)和不同秸秆覆盖还田量(0、半量、全量)对湖南省旱地玉米抗旱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秸秆覆盖在正常年份(2004年)促进玉米生育进程,而在高温干旱年份(2005年)减轻高温(干旱)逼熟的影响,延长灌浆期2~4 d。耕作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影响较小,高温干旱下免耕可延长生育期约2 d;②秸秆覆盖提高玉米株高、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且表现全量覆盖优于半量覆盖处理,在覆盖量相同时,翻耕优于免耕处理;③秸秆覆盖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免耕条件下效果更明显,而秸秆不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略有下降;④秸秆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
关键词:
玉米 抗旱性 秸秆覆盖 免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