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58)
2023(13532)
2022(11270)
2021(10598)
2020(8769)
2019(19818)
2018(19470)
2017(36894)
2016(19771)
2015(22063)
2014(21825)
2013(21342)
2012(19382)
2011(17376)
2010(17464)
2009(16289)
2008(15635)
2007(13866)
2006(12072)
2005(10514)
作者
(53785)
(45225)
(44890)
(42968)
(28653)
(21533)
(20443)
(17558)
(17447)
(15812)
(15407)
(15327)
(14451)
(13982)
(13914)
(13894)
(13248)
(13211)
(13001)
(12896)
(11221)
(10738)
(10724)
(10477)
(10161)
(10111)
(10027)
(9934)
(9054)
(8825)
学科
(80789)
经济(80651)
管理(63073)
(60513)
(49749)
企业(49749)
方法(36339)
(31597)
数学(30572)
数学方法(30105)
(24104)
业经(23120)
中国(21060)
农业(21006)
(20945)
地方(15627)
(14935)
(14702)
财务(14647)
财务管理(14606)
(14158)
企业财务(13867)
(13607)
银行(13586)
理论(13403)
(12935)
(12856)
(12744)
贸易(12733)
(12562)
机构
学院(274237)
大学(274195)
(112718)
经济(110327)
管理(110194)
理学(95083)
理学院(94129)
管理学(92590)
管理学院(92046)
研究(86002)
中国(67613)
(55922)
(55477)
科学(49446)
(44295)
财经(43690)
(42929)
中心(42404)
(40214)
(39729)
业大(38890)
研究所(36024)
(35273)
师范(34902)
经济学(34757)
北京(33669)
农业(33286)
(33087)
财经大学(32519)
(31748)
基金
项目(188416)
科学(150903)
研究(140758)
基金(139553)
(119989)
国家(118938)
科学基金(104338)
社会(92651)
社会科(87579)
社会科学(87561)
基金项目(73780)
(73317)
自然(66132)
教育(65662)
自然科(64605)
自然科学(64587)
自然科学基金(63424)
(61215)
编号(56646)
资助(55390)
成果(45788)
(42718)
重点(42064)
(40576)
(39778)
(39653)
国家社会(38768)
课题(38766)
教育部(37636)
创新(37192)
期刊
(127169)
经济(127169)
研究(79676)
中国(56735)
(45712)
(44518)
管理(41925)
学报(39055)
科学(37887)
大学(31918)
学学(30063)
教育(29329)
农业(28881)
(28306)
金融(28306)
技术(25017)
业经(23387)
财经(22004)
(18849)
经济研究(18039)
问题(17032)
(14205)
(13059)
技术经济(12824)
理论(12750)
财会(12551)
科技(11907)
现代(11856)
图书(11802)
统计(11683)
共检索到409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高强  
村级组织行动伦理的内在逻辑是学界有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以往研究集中从乡政村治的体制视角来阐释,强调结构性的"伦",形成了"制度-利益"的单一逻辑,而忽视了价值性的"理"。以梳理制度规范、利益充实、责任复现的历史发展与现实趋势为基础,聚焦于村级组织分门别类处理任务的实践过程,分析村级组织的行动如何实现"伦""理"的多重结合。研究发现,村级组织将任务分类为刚性、弹性和惯性三种任务的机制,是由制度、利益与责任三者相互渗透与组合所塑造,形成了"制度-利益-责任"的多重行动逻辑,深刻体现了"伦"与"理"的结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高强  
村级组织行动伦理的内在逻辑是学界有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以往研究集中从乡政村治的体制视角来阐释,强调结构性的"伦",形成了"制度-利益"的单一逻辑,而忽视了价值性的"理"。以梳理制度规范、利益充实、责任复现的历史发展与现实趋势为基础,聚焦于村级组织分门别类处理任务的实践过程,分析村级组织的行动如何实现"伦""理"的多重结合。研究发现,村级组织将任务分类为刚性、弹性和惯性三种任务的机制,是由制度、利益与责任三者相互渗透与组合所塑造,形成了"制度-利益-责任"的多重行动逻辑,深刻体现了"伦"与"理"的结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博  吕沛璐  冯淑怡  
以社会行动者理论与多重制度逻辑框架为基础,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行动者的多重逻辑出发,在央地互动视阈下对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的政策演化与制度逻辑进行了解析。研究发现,在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的制度变迁中,央地双方在多重逻辑的相互作用下,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类型,实质设立了差别化的行动准则:在中央权威有效性逻辑与地方代理自利性和局部自主性多重考量的相互回应下,对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央地采取了掌控与突破的相斥性准则;在中央强公共性和有效性逻辑重叠与地方局部自主性逻辑的相互交织下,对于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央地则采取了放权与执行的相容性准则。在这种差别化的行动准则下,央地双方展开了持续性互动,最终形成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愈发收紧的"计划管控"、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愈发灵活的"市场调剂"的"双轨化"变迁路径。由此可见,在央地政府这种差别化的行动准则下,中国未来的建设用地配置改革,不能只寄期望于诸如简单引入市场机制等治理结构层面的改变,还需要从深层次把握中央集权体制下央地政府的多重逻辑、管理诉求与互动策略,由此才能设计能够引导央地激励相容、优势互补的制度改进机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卢晓中  陈先哲  
我国大学学术治理模式具有较为明显的锦标赛制特征。在学术锦标赛制下,不同层类大学的学术制度供给具有明显的差异:偏研究型的大学建立了内部学术锦标赛制,放大了制度激励效果;偏教学型的大学的学术制度流于形式,消解了制度激励效果。但无论是在哪种层类的大学,以少数拔尖人才为目标的学术锦标赛制设计与多数青年教师的利益偏好和价值信念并不吻合,青年教师的制度认同度普遍较低,其学术行动多属于制度压力下的应激行动,不利于长远的学术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振兴  
面对上级指派的众多任务,村级组织形成的以自我效用最大化为中心,根据"激励-约束"条件所带来的利益与风险大小为衡量标准,有差别地投入行动资源去执行上级任务的行为可以概括为"差序应对"。"差序应对"行为具体表现为,全力以赴对待强激励-强约束型任务、积极应付强激励-弱约束型任务、量力而行对待弱激励-强约束型任务、消极应付弱激励-弱约束型任务。以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组织的内部因素这两个维度对村级组织"差序应对"行为的发生逻辑加以阐释,可以发现:任务超载、行动资源不完全匹配与激励驱动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结构性原因;村干部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取向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基层政府对任务目标的差别化验收与村民监督缺位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振兴  
面对上级指派的众多任务,村级组织形成的以自我效用最大化为中心,根据"激励-约束"条件所带来的利益与风险大小为衡量标准,有差别地投入行动资源去执行上级任务的行为可以概括为"差序应对"。"差序应对"行为具体表现为,全力以赴对待强激励-强约束型任务、积极应付强激励-弱约束型任务、量力而行对待弱激励-强约束型任务、消极应付弱激励-弱约束型任务。以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组织的内部因素这两个维度对村级组织"差序应对"行为的发生逻辑加以阐释,可以发现:任务超载、行动资源不完全匹配与激励驱动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结构性原因;村干部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取向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基层政府对任务目标的差别化验收与村民监督缺位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马中英  魏强  
在当代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需要对资本的文化逻辑和文化的资本逻辑进行深度考察。产业化的文化生产以盈利为根本目的,会造成"资本异化"、"文化风险"。从哲学角度讲,"文化产业化"对社会的整体运行系统具有辩证作用。一方面,"文化产业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化"对社会的进步与完善又具有深层危害。为使文化生产更好地实现对人"意义世界"的终极关怀,可以通过注入发展伦理精神,对"文化产业化"进行伦理规范、综合制约、实践超越。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少  
本文研究认为,深入认识科技伦理现状有助于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建设,通过考察提及科技伦理关键词的判例可以探明中国科技伦理的真实现状。中国重视科研伦理甚于技术和工程伦理,重视医学伦理、生命伦理甚于环境伦理和信息伦理。当前亟需在部分科技领域完善伦理制度,科技伦理制度中的权利规定应区分伦理领域,责任追究应以行为为中心,科研伦理制度应重视原则性规定,科技伦理教育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锋  孙锦帆  
村干部因直接接触上访群体和落实信访政策而成为信访研究热点。多数研究文献对村干部的定位是上访事件筛选者,忽视了村干部在信访制度中的多重身份。在转型时期的信访制度下,村干部不仅是沟通"国家—社会"的双向代理人:既协助国家维持基层稳定又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而且可能成为上访制造者:或因侵害村民合法利益使自己成为信访事由,或因治理需求和私利驱动参与村民上访。这些都表现出信访场域中村干部的身份的复杂性,其生成与"国家—社会"的结构夹缝、信访制度的刚性和资源下乡的拐点密不可分,分析这三重逻辑有助于全面理解基层官员与制度运作之间的互动和乡村治理权力再生产的过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鹏  王琳  刘华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事关乡村振兴大局,对中国农村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采用典型案例方法,从地方政府、村委会、村民三个层面,进行多维度案例解析,重点分析并考察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基层的实践逻辑。结果表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层实践既有政治逻辑又有经济逻辑,政府和村庄博弈力量交织共存。在政治逻辑主导下,由于考核要求和村庄发展等因素,地方政府会积极推进改革;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逻辑下,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考核标准、村庄自身经济状况等因素会影响村委会的改革实践,且优惠政策因素的影响力相对较高;未分红状态下,村民对改革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其参与改革的经济逻辑凸显,且不同村民群体对改革存在认知差异。基于此,地方政府在推行改革时应提高政策的普惠化程度,打造典型的同时应重视资源的均衡利用;适当放宽对集体资产参与市场竞争的管制,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庄改革获得感;采取差异化的宣传策略,提高村民的改革参与度与认知度。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强  
本文梳理了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双重逻辑,指出了行政权力嵌入其中的基本路径。研究表明,效率逻辑主导下的农村集体收益分配实践,尤其是乡村干部报酬管理,是行政权力积极介入的主要领域。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报酬管理的经验考察,文章发现效率逻辑的应用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出现了分化。处于一线的基层政府通过调整报酬构成项目、稳定报酬增长趋势、软化行政考核效力等方式,偏离了根据贡献确定回报的效率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府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通过持续互动与有效合作,共同分解了集体收益固定板块的分配权。最终,干部报酬异化为基层政府完成多元化治理目标的行政资源和满足乡村精英群体需求的特定利益。作为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重要项目,干部报酬应提高与工作绩效的匹配度、与集体成员的关联度,以保障集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宝  苏琴  
"赋权"是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视角。田野考察发现基层扶贫实践既有"赋权"又有变通的"控制",由此导致了扶贫过程中"精准"程度有所差异,为此,需要从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从外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于较少受到当地社会网络的约束使其能够"理性行动",但在"限期"脱贫的目标责任制下,基层的扶贫工作队受到了"规避责任"与"追求政绩"的双重约束,故此工作队根据自利原则策略性地选择了赋权或控制策略。进一步考察发现,扶贫工作队主要通过利用传统权力结构、地方性知识及现代化知识话语"异化"赋权策略,从而构建了"控制性赋权"的实践逻辑。基于此,地方政府应着力于构建"外派"与"内生"相结合的基层扶贫工作队,设置部分基于"赋权""参与"的考核指标,培训提高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得长效脱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以执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观察农民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制裁机制如何运作,是了解村庄整合度、农民集体认同与行动方式,把握村庄社会秩序的生产和维持的重要切入口。在中国的宗族性村庄中广泛存在的小农社会行为的一致性,是通过"协商缺失的被动协同"和"小农社会的行为制裁"两种方式达成的,其根本差异在于多数农户对少数不一致者的行为是否存在制裁意欲。然而制裁意欲并不必然能够转化为针对少数不一致者的有效制裁行为。小农制裁意欲的表达因制裁效度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层级序列结构。宗族性村庄浓密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一方面阻碍小农制裁意欲表达层级的上升,但另一方面也使少数不一致者仍对宗族精英、村庄精英和村庄舆论的规训和制裁存在戒惧心理,成为使宗族性村庄的内生制裁机制仍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效用的最后保障。宗族性村庄的制裁机制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治理也会带来有益启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武向朋  
环境警察联合已有的环境执法部门共同执法对环境违法者形成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环境警察也有被动和事后惩罚的不足之处,因此环境警察制度必须与其他的因素互相配合。商业伦理理论与环境警察制度的关联,使得环境保护的成效更为持久。环境警察制度的完善应侧重事前预防,建立专业队伍,强化企业社会环保责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小兵   罗浩奇   孙甲波  
作为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议题,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自治行动者行动仍需更深入的理论解释。引入制度理论与场域理论,构建“制度场域”分析框架,基于G市A村的个案研究,对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内在机理及实践逻辑进行阐释。研究发现,村民自治制度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关键在于能否建构起村民自治制度场域。村民自治制度场域的建构离不开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认知性要素的组合供给。其中,专门行动者、监督机制和外部资源赋予等规制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权威性机制,议事内容的利益相关性、议事主体的代表性和议事流程的可操作性等规范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可行性机制,物理空间、脚本符号和角色认知等认知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合理性机制。村民自治制度对村庄行动者的行动塑造主要通过场域机制的作用发挥,表现为自治制度场域惯习和资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