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56)
2023(10016)
2022(8258)
2021(7424)
2020(6077)
2019(13238)
2018(13029)
2017(24603)
2016(13211)
2015(14381)
2014(13642)
2013(12891)
2012(11498)
2011(10383)
2010(10230)
2009(10017)
2008(9360)
2007(8238)
2006(7275)
2005(6646)
作者
(34956)
(29503)
(29401)
(27953)
(18535)
(14001)
(13193)
(11097)
(11068)
(10237)
(10029)
(9867)
(9416)
(9175)
(9131)
(9089)
(8692)
(8687)
(8495)
(8276)
(7182)
(7174)
(6949)
(6643)
(6636)
(6543)
(6509)
(6421)
(5785)
(5686)
学科
(47678)
经济(47602)
管理(41762)
(36659)
(30539)
企业(30539)
方法(17054)
(14788)
数学(14486)
(14451)
(14400)
数学方法(14272)
中国(13616)
业经(13463)
(10003)
地方(9723)
农业(9374)
(9245)
(8982)
贸易(8977)
环境(8960)
(8920)
财务(8896)
财务管理(8874)
(8699)
(8613)
银行(8602)
体制(8376)
企业财务(8355)
(8238)
机构
学院(178504)
大学(175467)
(72316)
经济(70778)
管理(66248)
研究(59984)
理学(56978)
理学院(56279)
管理学(55283)
管理学院(54951)
中国(45492)
(36439)
(35952)
科学(35552)
(29063)
财经(27868)
中心(27327)
(27301)
(27210)
研究所(26068)
(25194)
业大(24990)
(23705)
师范(23479)
(22660)
经济学(22603)
北京(22113)
(21448)
农业(21087)
财经大学(20625)
基金
项目(122188)
科学(97965)
研究(90730)
基金(89809)
(78374)
国家(77777)
科学基金(67632)
社会(59929)
社会科(56918)
社会科学(56907)
(47970)
基金项目(47453)
自然(42666)
教育(41733)
自然科(41702)
自然科学(41693)
自然科学基金(40906)
(40053)
编号(36710)
资助(34916)
成果(29226)
(28378)
重点(27917)
(26595)
(26553)
(26367)
课题(25669)
国家社会(25506)
创新(24739)
教育部(23221)
期刊
(83700)
经济(83700)
研究(53286)
中国(36345)
(28808)
(26039)
管理(25720)
学报(25509)
科学(24955)
大学(20086)
教育(19461)
学学(19021)
农业(17672)
(16087)
金融(16087)
技术(14807)
业经(14755)
经济研究(13848)
财经(13815)
(11938)
问题(10518)
(9246)
(8522)
现代(8517)
(8367)
科技(8243)
商业(7844)
技术经济(7669)
资源(7488)
财会(7348)
共检索到2665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润  杨永春  任晓蕾  冯晓枫  
博物馆空间生产是文化空间生产的重要构成,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实践。在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对此研究尚少。以成都市为案例地,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文本梳理等质性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制度转型背景下博物馆空间生产过程与机制,揭示博物馆空间生产的总体状况以及博物馆空间生产所经历的探索、规范和集约3个阶段。从空间属性(根本动力)、主体结构改变(主体动力)、城乡统筹与旧城改造(基础动力)3个方面归纳了博物馆空间生产机制。讨论了制度转型期我国博物馆空间生产独特性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钱丹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围绕区域的旅游项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博物馆作为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创新博物馆发展理念,强调以文旅为核心的博物馆展馆设计与规划,从而使空间结构设计、陈列元素等实现深度融合,在给参观者带来不同参观体验的同时,带动区域文旅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何为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成都市已经进入城市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攻坚期。对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的探索和思考必须立足于对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科学研判。文章重点聚焦城市空间,在客观分析成都当前城市转型发展背景的前提下,对现状特征进行研判,并根据成都市未来发展的趋势,提出从优化全域空间结构和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两方面探索全域空间转型的路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旭科  
本文认为近年来实行的免费开放政策彰显了博物馆的公益性,但在免费开放的同时引发了其运营危机、面临严重老化、计划经济痕迹明显和资金匮乏等困境,继而提出一系列提高博物馆管理服务水准,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眭海霞  陈俊江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是构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三方共同参与承担的成本分担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主要分为保障住房成本、教育培训成本、社会保障成本、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成本、私人增加的生活成本等5个部分,对其进行分类加总测算的结果显示,成都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总成本为285760.84元。其中,政府需要承担的部分超过总成本的一半,而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分别需要承担的部分均少于成本总额的1/4。为进一步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应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中的各级政府分担机制、开拓和创新多样化的成都市财政筹资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罗灵芝  
~~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肖永英  谢欣  
为了解国内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合作的研究现状,运用文献调查法,对文化机构的合作机制进行总结,认为文化机构可在数字资源建设、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共用与整合、政府信息公开以及社区教育项目中开展合作。文化机构的合作有利于优化馆藏、扩大用户群、争取外部资金支持、提高服务质量,但在政策支持、人员培训、数据库建设、标准制定、组织文化差异、知识产权方面也面临着多项挑战。作者建议,文化机构之间应积极开展合作活动,完善馆藏与服务,从而更好地为保存和共享文化资源做出贡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明亮  
本文在对关于土地调整的相关农地制度安排和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个案的形式呈现了以土地调整为线索的自发性农地制度变迁过程。鉴于农民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形成多元化的理解,笔者认为在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考虑农民的利益状况,尊重其自主选择权,而非仅仅追求理论逻辑的严密性。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周佳  
“双减”政策助力中小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与博物馆等校外资源相遇的机会。当前博物馆的教育供给与“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为释放博物馆在科学普及、文化传播、促进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教育潜能,就需要转变受众观,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博物馆教育大众化;打造延伸到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博物馆课程,主动融入学校课后服务;支持家庭教育,构建“家校馆”协同空间。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优树  吕炜遥  李灵喆  陈马丹玺  
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背景下,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以成都市制造业为例,对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背景下成都市制造业产业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基础进行梳理,研究了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成都市产业的影响路径,并采取区位熵这一指标对成都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订为成都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包括政策利好、国际分工优化、开放互通以及创新驱动等方面的因素,而成都市仍有一些产业专业化发展程度不足。充分发挥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向效应,避免外来冲击,有助于实现成都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做好“建圈强链”工作,提高自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开放,提高成都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产业关联空间的整合力度,同时要利用好国际规则,加强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往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义华  李太后  
自2008年启动的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制度,作为一项符合统筹城乡过程中耕地保护和维护农民权益的要求的制度性安排,是从底层通过法律化表达的形式将农民权益固化,并与耕地保护责任相结合的一种做法。文章认为,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实施以来,在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在对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实施以来的做法与成效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保护农民利益、坚持市场化原则和完善耕保基金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该项制度的建议和思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旭东  于琦  
研究目的:探讨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的成效、特点与问题,为全国层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实证调研法。研究结果:通过耕地保护基金发放,农民自发保护耕地的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符合统筹城乡过程中耕地保护和维护农民权益的要求,是从底层通过法律化表达的形式将农民权益固化,并与耕地保护责任相结合的一种做法,但各方面推进的成本较大。研究结论:从全国层面看,可在借鉴成都市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地方实际的具体操作办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覃可可  唐钧  
以习总书记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指示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长期照护的国际共识和国际经验建构起理论框架,对成都市的长期照护试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长期照护保障的制度模式,包括资金筹资、失能评定、服务形式、支付标准和经办管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且对成都模式的五大特点进行了分析,即正名长期照护、激活有效需求、融入家庭亲情、评估简单适用、借助市场力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管曼玲   张艺凡   冯思源   孙世界  
文章以“权力—资本—效益”分析框架研究南京仙林大学城的空间生产过程与作用机制。仙林大学城的发展包括3个阶段:多重效益驱使的选址阶段、权力与资本博弈下的开发阶段、多方主体合作发展的运营阶段。需求驱动和资本增值是大学城空间生产的机制。政府统筹下的城市建设加上多方参与的城市实践有利于调节市场运行规律,避免投资风险,促进空间生产的良性循环。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大学城开发建设过程中提升城市品质、促进转型发展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