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41)
- 2023(15784)
- 2022(13117)
- 2021(12040)
- 2020(9914)
- 2019(22943)
- 2018(22421)
- 2017(42670)
- 2016(23317)
- 2015(26397)
- 2014(26801)
- 2013(26528)
- 2012(25213)
- 2011(23157)
- 2010(23543)
- 2009(22247)
- 2008(22351)
- 2007(20483)
- 2006(18282)
- 2005(17070)
- 学科
- 济(102146)
- 经济(102012)
- 管理(68019)
- 业(64113)
- 企(51617)
- 企业(51617)
- 方法(38883)
- 数学(32725)
- 数学方法(32332)
- 中国(30854)
- 农(29647)
- 财(26406)
- 地方(25355)
- 业经(24475)
- 制(23704)
- 学(22651)
- 农业(19767)
- 银(18562)
- 贸(18525)
- 贸易(18511)
- 银行(18510)
- 融(18048)
- 金融(18043)
- 易(17857)
- 行(17810)
- 理论(16538)
- 和(15929)
- 环境(15873)
- 体(15793)
- 务(15054)
- 机构
- 大学(347575)
- 学院(346900)
- 济(141996)
- 经济(138769)
- 研究(126411)
- 管理(125442)
- 理学(105893)
- 理学院(104568)
- 管理学(102742)
- 管理学院(102090)
- 中国(96307)
- 科学(77944)
- 京(75737)
- 财(69559)
- 所(66362)
- 农(64096)
- 研究所(59679)
- 中心(57040)
- 江(56039)
- 财经(53107)
- 业大(52201)
- 农业(50297)
- 北京(48623)
- 经(47896)
- 范(47547)
- 师范(46990)
- 院(45631)
- 州(44252)
- 经济学(43718)
- 省(40870)
- 基金
- 项目(221251)
- 科学(172296)
- 研究(162044)
- 基金(157179)
- 家(138116)
- 国家(136880)
- 科学基金(114810)
- 社会(101505)
- 社会科(95965)
- 社会科学(95938)
- 省(87912)
- 基金项目(82110)
- 教育(74861)
- 划(74369)
- 自然(72687)
- 自然科(70905)
- 自然科学(70879)
- 自然科学基金(69607)
- 编号(66480)
- 资助(64330)
- 成果(56225)
- 发(52481)
- 重点(51180)
- 部(48786)
- 课题(48037)
- 创(45867)
- 创新(42955)
- 制(42745)
- 科研(42039)
- 发展(41573)
- 期刊
- 济(170022)
- 经济(170022)
- 研究(108326)
- 中国(78554)
- 农(60488)
- 学报(58143)
- 财(55189)
- 科学(52511)
- 管理(48257)
- 大学(43715)
- 教育(42978)
- 学学(41019)
- 农业(40387)
- 融(35948)
- 金融(35948)
- 技术(30249)
- 业经(28151)
- 财经(27118)
- 经济研究(26650)
- 经(23394)
- 问题(22436)
- 业(21188)
- 贸(17805)
- 版(17756)
- 技术经济(16925)
- 图书(16189)
- 理论(16035)
- 科技(15993)
- 世界(15834)
- 商业(15723)
共检索到5467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赵晓男 刘霄
诺思(North)开创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为我们理解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或停滞的原因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视角。制度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存在着自增强或正反馈机制,当它一旦走上某条路径,其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对制度变迁轨迹的依赖。本文在梳理制度路径依赖理论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该理论的逻辑基础和分析框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和旺
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经历了从“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诺思逐渐认识到他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差别及路径依赖现象的认知-制度-经济层面的传递机制,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政治过程影响制度选择,制度变迁是一个适应性学习的过程,制度的非效率是历史的常态。
关键词:
技术变迁 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 报酬递增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任雪娇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70年的发展变迁,是与宏观环境相互呼应、多元主体角色转换、遵循"互助共济"理念、在既有路径依赖下采取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方式而进行的渐进式制度变迁。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全面转型的新时代,建议优化城乡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的宏观环境,围绕基本医保制度结构建立统一的实施机制,构建政府、城乡居民、医疗服务机构及其他行为主体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相互协作、良性互动的社会保险治理关系,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城乡基本医保制度。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温海滢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从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两方面对税制改革的轨迹差异进行分析,阐明了路径依赖在税制改革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机制:税收制度安排的差异叠加在不同的税收制度环境上,会把税收制度变迁引向不同路径,或者进入良性循环,或者陷入无效锁定。
关键词:
税制改革 路径依赖 制度环境 制度安排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姚耀军 施丹燕
基于路径依赖概念与新结构经济学,本文力图揭示互联网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的形成逻辑,并利用地级城市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文章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延续性创新,其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使得东部城市互联网金融总体领先发展,成为传统金融区域非均衡发展的逻辑结果。中西部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面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困局,但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留下广阔的市场空间,由此奠定了这些地区的潜在比较优势。地方政府可以因势利导,着力破解人才短缺等硬约束,助推互联网金融在这些地区摆脱路径依赖的锁定,实现潜在比较优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姚耀军 施丹燕
基于路径依赖概念与新结构经济学,本文力图揭示互联网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的形成逻辑,并利用地级城市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文章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延续性创新,其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使得东部城市互联网金融总体领先发展,成为传统金融区域非均衡发展的逻辑结果。中西部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面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困局,但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留下广阔的市场空间,由此奠定了这些地区的潜在比较优势。地方政府可以因势利导,着力破解人才短缺等硬约束,助推互联网金融在这些地区摆脱路径依赖的锁定,实现潜在比较优势。文章表明,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对保障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若缺乏传统金融的有力支撑,互联网金融"弯道超车"仍离不开"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好协同。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小华 周韩梅
与传统金融发展相似,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也大体表现出东部城市领先、中西部部分城市落后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那么,金融科技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形成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基于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利用我国291个地市级城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所呈现出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主要源于传统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地方政府增加创新资金投入对金融科技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摆脱路径依赖,实现金融科技发展的路径创造。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因势利导,大力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在金融行业的推广应用,积极打造金融科技发展高地,通过自主科技创新和“有为”政府双轮驱动,引导金融科技发展摆脱传统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实现金融科技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创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陆进锋 仝德 龙嘉骞 沈月
县域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场域,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探讨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结果表明:(1)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城乡要素自由平等流动、功能深度融合以及权益均等化;明晰农村土地要素的产权结构,促进城乡“人—地—钱”等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动力。(2)宅基地制度改革能够优化乡村空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城乡文化交流,倒逼乡村治理现代化,助力县域城乡多维度融合发展。(3)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需求下,宅基地制度改革需要明确不同类型县域改革的主攻方向,以提高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为导向,增强宅基地流动性;以系统思维为指导,统筹联动各项城乡融合政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金融 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金融 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周子铭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之举。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探索了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建设的科学路径,在使命、目标和原则上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一致性,这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明确了关键任务和行动路径。借鉴“千万工程”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制度设计三大经验,缓解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层次依然较浅、发展基础整体不高、项目前景有待提升、富民效果仍然有限、发展动能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促进产业体系融合化、产业项目特色化、产业路径持续化、产业收益惠民化和产业动能长效化。据此,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协调;坚持求真务实,注重问题导向;坚持绿色引领,强调创新驱动;保障农民权益,突出共建共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周子铭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之举。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探索了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建设的科学路径,在使命、目标和原则上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一致性,这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明确了关键任务和行动路径。借鉴“千万工程”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制度设计三大经验,缓解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层次依然较浅、发展基础整体不高、项目前景有待提升、富民效果仍然有限、发展动能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促进产业体系融合化、产业项目特色化、产业路径持续化、产业收益惠民化和产业动能长效化。据此,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协调;坚持求真务实,注重问题导向;坚持绿色引领,强调创新驱动;保障农民权益,突出共建共享。
[期刊] 改革
[作者]
薛莹 胡坚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我国金融业正进入全新的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得以拓宽、深度得以提升。我国金融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拓展,呈现新态势、新局面。从理论维度来看,金融科技有助于发挥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效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实践维度来看,金融科技通过提升传统金融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助推资产管理业务脱虚向实,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客观现实条件。未来我国应积极深入推进金融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推动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加强金融科技研发以提升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加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管理以推动金融科技稳定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能量。
关键词:
金融科技 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烊 刘祖云
解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安置问题,需要深入考察拆迁安置社区的变迁逻辑并把握其发展方向。"制度-生活"作为一种动态的分析范式,其对处在过渡形态中的拆迁安置社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从安置社区"创制秩序"与"日常生活"的视角分析了二者的互动机制。互动过程包括:创制秩序的生成与注入,社区实践的日常反抗,创制秩序的自我捍卫与妥协,阶段性后果的产生。文章指出,中国安置社区建设的理想状态是"现代性"注入的同时保持对"传统性"的敬畏,并试图寻求一种"创制秩序"与"自发秩序"分工与合作的模式。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郭润萍 陈海涛 蔡义茹 卢珊
战略创业研究近年来成为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如何采取合适的战略创业决策逻辑以创造和获取价值是企业生存与成长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战略创业的核心思想体现为同时寻求机会和竞争优势,其行为反映为企业机会识别和资源整合的互动。针对战略创业决策的特点,本文从手段导向理论入手分析目标导向和手段导向这两类战略创业决策逻辑的特征及关系,并构建研究框架以探索战略创业决策逻辑类型、战略创业行为与企业绩效间关系。最后,针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本研究有助于拓展战略创业研究,推动手段导向理论发展,并为企业持续进行战略创业以提升绩效提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