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81)
- 2023(15189)
- 2022(13049)
- 2021(12417)
- 2020(10300)
- 2019(23877)
- 2018(23995)
- 2017(44359)
- 2016(25336)
- 2015(28578)
- 2014(29132)
- 2013(27826)
- 2012(25461)
- 2011(23230)
- 2010(23522)
- 2009(21513)
- 2008(20972)
- 2007(18787)
- 2006(16655)
- 2005(14928)
- 学科
- 济(88707)
- 经济(88568)
- 管理(72805)
- 业(64929)
- 企(55601)
- 企业(55601)
- 方法(39750)
- 数学(33504)
- 数学方法(33037)
- 中国(29038)
- 财(25942)
- 教育(24410)
- 农(23953)
- 学(23710)
- 制(21664)
- 业经(20819)
- 理论(20777)
- 地方(17025)
- 务(15946)
- 财务(15861)
- 财务管理(15827)
- 体(15649)
- 技术(15487)
- 银(15386)
- 银行(15341)
- 农业(15330)
- 和(15238)
- 企业财务(15016)
- 贸(14892)
- 贸易(14885)
- 机构
- 大学(357502)
- 学院(351018)
- 管理(131894)
- 济(128582)
- 经济(125341)
- 研究(118927)
- 理学(113362)
- 理学院(111934)
- 管理学(109873)
- 管理学院(109181)
- 中国(84004)
- 京(77850)
- 科学(73643)
- 财(64275)
- 所(59922)
- 范(55739)
- 师范(55283)
- 研究所(54382)
- 江(53654)
- 农(53411)
- 中心(52702)
- 业大(50539)
- 财经(50520)
- 北京(49830)
- 经(45682)
- 师范大学(44997)
- 州(43134)
- 院(42969)
- 教育(42838)
- 农业(41668)
- 基金
- 项目(234622)
- 科学(184663)
- 研究(177969)
- 基金(166596)
- 家(144262)
- 国家(142920)
- 科学基金(121824)
- 社会(109157)
- 社会科(103038)
- 社会科学(103015)
- 省(92773)
- 教育(87959)
- 基金项目(87736)
- 划(79615)
- 自然(77734)
- 自然科(75863)
- 自然科学(75847)
- 编号(74918)
- 自然科学基金(74472)
- 资助(68197)
- 成果(64585)
- 课题(54651)
- 重点(53450)
- 部(53006)
- 发(49697)
- 创(48554)
- 项目编号(46371)
- 教育部(46006)
- 制(45323)
- 创新(45042)
共检索到529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务农
为解决研究生研究选题方面的困难,提出了从个体生活体验中发现研究问题和展开研究的观点。认为个体生活体验是个体的身体对来自于外部社会的各种制度、文化规训力量的感受,虽然是个人的、主观的,但携带着所处环境的各种客观信息,因此通过对个体生活体验的概念化、理论化处理,可将其转化为公共的、客观的研究问题。指出在研究的具体操作中,个体主观性可能影响研究的客观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但通过恪守学术共同体研究规范、加强质量控制,可克服主观性的不利影响。以个体的身体作为研究选题的工具能发现与研究者本人距离最近、最熟悉的研究问题,而且能为研究提供具体真实的线索,因此是研究选题的重要途径,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攀峰
教育研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以个体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的研究 ;教育研究是研究者作为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价值负载活动 ;在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 ,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叙事研究 ,关注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 ,在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与对话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教育是一项实践的事业,教师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性知识是其从事教育叙事研究的合理性基础。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教育叙事研究仍然归属于"叙事活动"这一范畴,它强调研究结果的意义性和可诠释性,而不是确定性和可重复性。作为一种研究方式,教育叙事研究在文本写作上要符合一些基本的规范,本文提出教育叙事案例应体现问题性、情境性、故事性和意义性。
关键词:
教育叙事研究 故事 生活体验 意义探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田友谊
传统的教育研究由于远离了个体的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生活体验,走向生活体验。范梅南提出的“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教育学研究方法。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是以人为中心的解释性研究模式,是解释现象学教育研究方法。
关键词:
生活体验 生活体验研究 教育研究 范梅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春 易凌云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反思与学习。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是促成中小学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与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是一种自我存在的彰显、一种思维的训练、一种个人知识的管理、一种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的生活体验写作亦是一种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式,这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获得了其基本的现实性。生活体验写作是一种随机写作,要求教师保持对教育学世界的敏感性与亲切性,以质朴、简单、直接的语言及描述性语言呈现生活世界,要求教师在不断“重写”的过程中实现“描述”与“解释”的统一。通过生活体验写作,中小学教师将成为一个敏行的教育学实践者。
关键词:
现象学 教师专业发展 生活体验写作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吴颖颖 徐建华
当我们谈论阅读时,“身体” 似乎时常缺席。但是,身体是我们阅读时不可忽略的实在。通过回顾主流阅读理论中身体所扮演的角色并分析其对身体不同的认知,梳理身心关系的变化,发现在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主导下 ,阅读体验呈现意识体验与身体体验的对立割裂。而具身主义“身心一体”理念打破了传统的身心二元论,实现对身体的回归,从而进一步探讨了阅读体验研究发展中意识体验与身体体验的结构变化,为阅读体验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利海 麦磊
“生活体验课程”是行动导向教学论基础上的课程建设实践,按照“学科范围”和“稳定设置”维度,具有四种基本实践样式。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包括:以“生活单元”组建课程;以学习维度把握课程结构的整体性;以表现性的质性评价替代知识的量化评价;以素材性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支撑学生的行动空间。
关键词:
行动导向 课程建设 生活体验课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葛军燕
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从确立职业价值观的目标出发,立足职业道德,回答"做怎样的人";强化职业认知,成为"合格职业人";探求职业发展,培养"和谐职业人"。分析职业院校学生智能、思维结构类型,厘清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的特质,强调其对主体的重视,对个体职业生活体验的重视,对作为一种"内心"评判的重视,作为一种对"职业生活"理解的重视,从而创设可以激活学生体验的情境和活动,探讨在回归职业生活、回归内心体验情镜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实施路径。
关键词:
职业生活 体验 职业价值观教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寇冬泉
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在于改变抽象的、符号化的、从书本到书本、远离事物本身、强调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的教育现状,改变忽视学生活动,参与、探究、体验等身体缺场的教育状况。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在于超越身心二元论哲学认识论的局限,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理性与经验、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与和谐,唤醒学生对世界的基本经验、认识和情感,获得对事物的基本理解。学习方式变革呼唤身体在场的教育,呼唤身心俱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而身体在场的教育又要求学生身心整体投入学习过程,达致逻辑与直觉互补、理智与情感交融、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境界。活动学习是身体在场教育的基本方...
关键词:
学习方式 身体在场 活动 体验 交往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伍麟 赵颖
流量时代信息的生产和存在方式把人的存在以及社会关系极大地加以激活。数字身体的频繁唤醒和使用,已经让个体非常习惯在物理身体和数字身体两重形态双向切换。数字身体已经将个体置于随时能够启动社会关系的准活跃状态,个体也能够持有意识同一性,以毫无陌生感的方式进入网络世界。虽然人们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行为表达与呈现会有差异,但数字身体所联结起的空间实践已经成为建构和维系个体社会认同的重要依靠。在身体消费和消费身体的两重化活动中,个体会不断制造出追棒热点、抬升社会关注热度。身体消费属于个体在劳动生产之外,消耗经济成本的偏娱乐消遣活动,这种身体实践是资本引领的次生品。消费身体则转化为在网络时代,个体希冀成为受人瞩目的网红而具有精神生产和利益交换的劳动行为,这种身体实践是偶像化和符号化地追逐经济收益与社会情感的活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黎镇霆 刘晨
在我国观鸟活动日渐兴起的背景下,文章基于流动性的视角,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观鸟活动的具身体验及其对观鸟者与身边人、鸟类和环境之间关系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和鸟流动性的相互交织赋予了观鸟活动独特的具身体验。观鸟者在对鸟类的探索中享受发现的乐趣;在沉浸式的流动中感受生命张力的氛围感染;在跨越时空的重逢中建立起人对鸟和地方的情感连结。(2)观鸟活动中复杂的流动性有助于建立并维系观鸟者与身边人的关系,蕴含着人与鸟实现和谐共处的现实可能性,并能够强化人们对环境的亲近感、责任感和环境保护行为。研究结论丰富了观鸟活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拓展了动物流动性在旅游和休闲相关研究中的分析,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观鸟活动 流动性 具身体验 环境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樊友猛
20世纪90年代初,受具身理论启发,学界开始关注旅游与身体的关系,旅游具身体验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但系统的研究评述与反思尚付阙如。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旅游具身体验研究经历了酝酿、探索和拓展3个阶段,研究成果分布在两个维度、六大领域,其中视觉、其他感官知觉、躯体觉体验构成具身体验的共通性层面,主要由生理身体决定;性别分异、身体障碍和身份认同下的具身体验则属于具身体验的差异化层面,强调了身体的建构性。这些成果推动了旅游体验研究的范式变革。针对当前在成果系统性、主题集中度和方法适用性等方面的不足,未来的研究迫切需要明确具身化对于旅游体验研究的范式意义,围绕"遭遇""栖居""展演"和"实践"等范畴建立核心命题,并且注意中西方理论资源的会通和新兴与传统研究方法的结合,以具身体验、具身实践、具身景观和具身营销为探索重心,完善和深化旅游具身体验研究的知识体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栋
“情感体验”的生成作为理性认知与感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教育理论实践转化主体的动机、信念、态度与行动倾向,需要主体通过身份认同、理论认同与关系认同,构建自我生成场、价值共识场与平等对话场,明晰外在角色规定与内在身份认同、专家倡导理论与自我运用理论、理论逻辑确定性与教学行动不确定性之间的边界张力。激活教育实践主体的利益需求、验证教育理论转化的实践效果、联结教育主体间的人际信任、达成教育主体间的价值共识等基本环节,共同构建了“情感体验”生成机制的运作模型。探索“情感体验”生成的可能路径,需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赋权增能,整合教育理论“可信、可用与可爱”的三重诉求,构建教研协同的学习共生体。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蒙成 徐承萍
我国比较教育长期以来遵循的研究范式具有显著的离身特征,造成盛行书斋内研究、旅行报道式研究,重宏大叙事与器物研究轻具体教育生活,倾向"拿来主义"等问题。具身认知理论对促进比较教育研究转向、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包括由宏大叙事回归真实教育生活、从器物研究转向重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身体意义、从文本研究转向深入教育生活现场的田野研究等。比较教育具身研究可以生产更具身体意蕴、更能凸显时空特征的真实生动的比较教育知识,能够帮助知识使用者选择和运用更加适切的知识来解决本土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比较教育研究者不断提升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