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43)
2023(8229)
2022(6897)
2021(6221)
2020(5077)
2019(11363)
2018(11143)
2017(20867)
2016(11168)
2015(12280)
2014(12268)
2013(11908)
2012(10992)
2011(10181)
2010(10400)
2009(10128)
2008(9856)
2007(9056)
2006(8234)
2005(7199)
作者
(31674)
(27197)
(26766)
(25336)
(16923)
(12779)
(11892)
(10208)
(10201)
(9469)
(9094)
(8986)
(8656)
(8410)
(8326)
(8116)
(7840)
(7778)
(7705)
(7646)
(6784)
(6471)
(6339)
(6238)
(6032)
(5964)
(5953)
(5913)
(5347)
(5317)
学科
(45130)
经济(45039)
管理(40215)
(38980)
(29274)
企业(29274)
(25858)
农业(17360)
(16422)
方法(15928)
(15223)
业经(15113)
数学(13395)
数学方法(13240)
中国(12690)
环境(11481)
(10208)
地方(9328)
(9216)
财务(9195)
财务管理(9173)
(9019)
企业财务(8789)
(8705)
(8700)
银行(8698)
(8429)
(8345)
体制(8217)
(8124)
机构
学院(166201)
大学(164921)
(70175)
经济(68648)
管理(66204)
理学(57363)
理学院(56780)
管理学(55961)
管理学院(55664)
研究(53843)
中国(42072)
(35383)
(33525)
科学(30359)
(29559)
财经(27290)
中心(25757)
(25757)
(25561)
(24638)
业大(23616)
研究所(22755)
经济学(21738)
农业(21575)
(21345)
师范(21154)
北京(20291)
财经大学(19975)
(19940)
经济学院(19476)
基金
项目(112126)
科学(90668)
基金(84444)
研究(84137)
(72537)
国家(71864)
科学基金(63121)
社会(57856)
社会科(54571)
社会科学(54561)
基金项目(45187)
(43344)
自然(38931)
自然科(38027)
自然科学(38018)
教育(37652)
自然科学基金(37350)
(35686)
编号(33857)
资助(32641)
(27891)
成果(27869)
(25665)
重点(24836)
国家社会(24566)
(23908)
(23376)
课题(22803)
教育部(22540)
人文(22538)
期刊
(84858)
经济(84858)
研究(48558)
中国(36101)
(33456)
(28295)
科学(24208)
管理(23713)
学报(23625)
农业(21237)
大学(19585)
学学(18754)
(17681)
金融(17681)
业经(16807)
教育(14159)
财经(13998)
技术(12067)
(11990)
经济研究(11601)
问题(11103)
(9627)
农村(9389)
(9389)
农业经济(8806)
(7869)
社会(7802)
资源(7449)
经济问题(7410)
现代(7325)
共检索到250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从制度约束和行为变迁的视角出发,构建一个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理论框架,即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来考察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外部维度是指国家制度约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在国家制度主导下发展的;而内部维度就是农户空间行为,即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生变量,包括农户的居住、就业、消费和交往等空间行为。乡村人居环境正是在国家制度主导和空间行为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发展的。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人居环境演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认为不同的制度安排背景下,农户空间行为特征、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动力及其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着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投资制度和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约束。针对一系列制度约束,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内涵出发,构建了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新制度框架。应从创新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维护人居空间有序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人居公共物品供给;创新农村社区管理制度,重构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菊新  
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居民生产劳动、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包括乡村居民居住、生活和活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人工环境,涉及乡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近3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已经有了较大范围和一定程度的改善。从总体上看,尤其是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后,乡村人居环境变化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乡村人居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萍  盛业旭  任建兰  
从敏感性和适应性两方面构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6—2017年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及时空演变规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贡献度和障碍度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时空格局演变来看,1996—2017年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敏感性指数呈下降趋势,由东西高、中间低的"凹"型布局演化为离散式空间格局,适应性指数渐趋上升,脆弱性指数持续下降,实现从高脆弱性类型向中等脆弱性类型转变发展,但东低西高的阶梯式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适应性是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演变的主导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中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能源消耗,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长期扰动是敏感性产生的主要力量,人才技术资金等发展要素缺乏和基础设施落后是适应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从创新农业科技发展理念、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3个方面提出降低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化机理。研究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巨系统,包含3个要素集合: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空间环境,并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涨落性的典型自组织结构特征。利用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对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机理进行了模拟,并以长岗村为例,提出了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自组织演化路径。最后,根据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化特征,提出了若干对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丰雷  江丽  郑文博  
认知、非正式约束与制度变迁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是决定制度变迁过程的关键。目前学界对制度、制度变迁以及非正式约束的内涵界定不一致,特别是对认知作为隐性因素如何影响制度变迁的探索仍有待深入。文章基于文献综述的研究表明:(1)个体认知是制度的内在重要来源,非正式约束是个体认知的外在显化;通过将二者纳入制度变迁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内涵。(2)将认知、偏好等纳入动态制度变迁模型的典型代表学者是诺斯、肖特、青木昌彦以及鲍尔斯;上述学者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认知内生于制度变迁、认知与制度互动演化的经典理论框架。(3)目前的前沿研究则从关注个体认知逐步转向群体共同认知,并运用自然历史分析和计量检验等方法研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领域的认知与制度的互动及演化。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邹国良  刘娜娜  梁雁茹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基于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以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和农村居民为博弈主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PPP模式合作行为演化博弈模型,运用Matlab软件分析了三方主体的初始意愿和政府规制对三方主体行为策略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政府规制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PPP模式合作博弈系统演化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政府对社会资本的补贴资助、投机罚金、合作奖励和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参与奖励。(2)与提高地方政府对社会资本的补贴资助力度和惩罚力度相比,提高地方政府的激励规制初始意愿更能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PPP项目的顺利落地实施。(3)农村居民参与PPP项目的初始意愿的提升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居民参与收益。最后,为促进PPP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可持续改善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之枫  
针对农村地区出现的浪费土地、污染严重等问题 ,本文从城乡关系、人口和消费、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社区建设和使用周期等方面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源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与美学休戚相关。从全面脱贫到全面振兴,农民的审美意识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解读也在不断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套用城市发展理念、忽视乡村文化价值、过度商业开发的问题。对此,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应当从美学视角出发,传承农耕文明,崇尚自然生态,正确处理空间营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注重乡村个性化美感体验,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荣德  
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为社会提供了正面的激励,促进了经济增长,所以制度是重要的。根据诺斯提出的问题,在综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发展了诺斯的国家理论。交易成本是分工合作的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由交易成本决定的产权制度内生于资源约束。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我国的工业化历程以及改革开放政策进行了评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晓黎  
制度变迁的关键是成本约束,这是制度本身产生的根本性要求。制度变迁是成本和收益相权衡和比较的产物,制度设计和安排必须充分考虑到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减少制度变迁的阻力,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魏建  
本文从制度变迁角度解释了股份合作制在我国的特殊变迁轨迹 ,并根据股份合作制  的变迁进一步说明了制度环境、意识形态对制度变迁的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华彦玲  
诺斯的理论: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诺斯在其《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制度变迁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因此,"人们在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解睿  何燕  樊晓璐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传统家庭农业向新型现代农业的转换,乡村振兴的载体是传统自然村庄向新型田园社区的转换,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传统农耕农民向新型现代农人的转换。随着这种转换,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提高。但是乡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乡村人居环境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现。文章分析了当前山西乡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乡村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裕瑞  曹丽哲  王鹏艳  常贵蒋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仍为乡村发展的短板。2018年初,国家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解析了农村人居环境及其整治的概念与内涵,阐释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运行模式,梳理了整治成效的评价方法与结果,并展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的重点领域。农村人居环境科学在过去十余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基本理论、演化机理、质量评价、调控策略等方面有明显进展。但是,当前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和支撑性仍存在明显不足,地方具体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认识上或实践上的误区。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新时期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要形成"八项共识"。在研究层面,应强化乡村地理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城乡规划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交叉与融合,着力形成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机制剖析、成效评估、模式优化等于一体的系统性研究体系,可更好地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地域功能显化和价值提升,进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