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73)
- 2023(15274)
- 2022(12970)
- 2021(12062)
- 2020(10317)
- 2019(23644)
- 2018(23491)
- 2017(45105)
- 2016(24388)
- 2015(27575)
- 2014(27530)
- 2013(27228)
- 2012(25004)
- 2011(22582)
- 2010(22631)
- 2009(21217)
- 2008(21187)
- 2007(19079)
- 2006(16627)
- 2005(14823)
- 学科
- 济(103864)
- 经济(103732)
- 业(77045)
- 管理(72126)
- 企(55619)
- 企业(55619)
- 农(51978)
- 方法(45702)
- 数学(40454)
- 数学方法(39956)
- 农业(34373)
- 财(29089)
- 业经(28018)
- 中国(25480)
- 制(23918)
- 地方(20444)
- 学(19613)
- 贸(18421)
- 贸易(18417)
- 易(17969)
- 环境(17556)
- 务(17153)
- 财务(17098)
- 财务管理(17053)
- 体(16755)
- 企业财务(16200)
- 银(15903)
- 银行(15863)
- 技术(15105)
- 行(15088)
- 机构
- 学院(354006)
- 大学(349566)
- 济(146332)
- 经济(143328)
- 管理(137316)
- 理学(119059)
- 理学院(117833)
- 管理学(115784)
- 研究(115382)
- 管理学院(115149)
- 中国(88742)
- 农(76253)
- 京(72012)
- 科学(71468)
- 财(67599)
- 农业(58798)
- 业大(58382)
- 所(58233)
- 中心(55624)
- 江(54049)
- 财经(53279)
- 研究所(52710)
- 经(48352)
- 经济学(44419)
- 范(44109)
- 北京(44007)
- 师范(43630)
- 州(42015)
- 院(40784)
- 经济学院(40244)
- 基金
- 项目(239504)
- 科学(188765)
- 基金(174538)
- 研究(174124)
- 家(152152)
- 国家(150835)
- 科学基金(129683)
- 社会(111733)
- 社会科(105617)
- 社会科学(105588)
- 省(95512)
- 基金项目(92916)
- 自然(83829)
- 自然科(81867)
- 自然科学(81840)
- 自然科学基金(80375)
- 教育(79371)
- 划(79019)
- 编号(71015)
- 资助(70478)
- 成果(56614)
- 重点(53759)
- 部(53374)
- 发(51881)
- 创(49892)
- 课题(48288)
- 制(47179)
- 创新(46734)
- 科研(46508)
- 国家社会(46369)
- 期刊
- 济(163693)
- 经济(163693)
- 研究(96951)
- 农(77549)
- 中国(68954)
- 学报(57317)
- 财(53917)
- 科学(52630)
- 农业(52298)
- 管理(46657)
- 大学(44402)
- 学学(42540)
- 融(33570)
- 金融(33570)
- 业经(32561)
- 教育(30972)
- 技术(30826)
- 财经(26197)
- 业(25281)
- 经济研究(23620)
- 问题(23102)
- 经(22414)
- 版(20162)
- 技术经济(17457)
- 世界(16791)
- 统计(16694)
- 农村(16275)
- 村(16275)
- 理论(16244)
- 资源(16235)
共检索到5173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占江
近年来,我国的农民环境抗争不断爆发而多数未能实现其抗争诉求。案例中,受到环境侵害的易村农民通过"结盟"与"树敌"、"依法"与"依势"、"示弱"与"示强"、"求内"与"借外"等多元抗争策略,试图借助政治机会、伦理道义、外部资源等提升集体行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然而,政治文本为农民环境抗争提供的政治机会在实践中被地方政府以无既定规则的非制度化应对策略予以封闭。同时,地方政府、污染企业以权力和金钱为媒介不断在乡村社会中拓殖所形成的权力结构,极大地消解了农民集体行动的意愿和能力。由于国家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联接和制衡机制,农民环境抗争大多处于孤立无援、进退失据的困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亚娟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情理框架内。具体表现为:环境纠纷发生后,依据习惯性的情理采取抗争行为,对相关法律几无了解,并具有寻求调解的偏好。在抗争的初始阶段,目标往往是要求污染企业与村民互不妨害、和睦相处,而不是驱赶污染企业。纠纷激化后,依情理采取破坏工厂、肢体冲突等抗争行为,没有意识规避违法行为。少数村庄的村民采取诉讼方式进行抗争,诉讼的内在依据往往是经验中的情理而不是相关法律规定。村民依情理抗争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源自中...
关键词:
农民 环境抗争 情理 礼 法律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朱海忠
苏北N村铅中毒事件表明,家庭成员的健康异常是村民日常生活断裂和污染危险意识觉醒的原动力。"日常生活的扰乱"与危险认知深化呈现出双向互推的格局,企业"睦邻不友好政策"和地方政府不恰当的事故处理方式对这种格局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目前特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使村民不具备从事"大众流行病学"研究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土壤;"权衡后果的群体"对村民污染危险认知的消解并未奏效,恰恰相反,正是"权威替代"、"责任转移"等消解策略促使村民不断地追求污染事实真相。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永胜 陈剩勇
研究目的:探索农民土地抗争的行动逻辑和机制,为土地冲突提供治理对策。研究方法:抗争政治方法、描述性研究法。研究结果:(1)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土地抗争的互动关系。(2)得出农民土地抗争的认知逻辑是统治者和政府认为统治者权力以及公共权力优先于农民权利;动力逻辑是农民认为政府行为违背情、理,其土地权益受损;政治逻辑是农民认为出现了有利于抗争的政治机会。(3)发现土地抗争中的三个行动机制:土地抗争诉求的具体利益机制;农民土地抗争方式的踩线偶尔越线机制;政府对抗争往往采取压制的机制。研究结论:对现代社会土地抗争提出依法保障农民的抽象土地权益;增强政府制度化吸纳抗争的能力;在互动中通过协商达至"重叠共识";在改革中推动土地制度创新等治理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理财 王俊
在个体化转型视角下,农民的谋利型抗争动机和行动策略被中国式个体化进程中的国家权威、社会关系网络和核心家庭共同形塑。通过分析L镇的一起公共设施征地纠纷可以发现:农民谋利性抗争取向形成于农村社会个体化发展过程中权利义务观的失衡和社会福利保障的欠缺,让具有"无公德个人"风险的弱势农民只能在风险社会通过增强核心家庭的经济实力寻求安全保障。同时,由于农村个体化进程中国家的主导性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工具化定位,抗争农民通过利益诉求正义化、抗争手段合法化和合作网络工具化的策略性行动来提高抗争成效。乡村社会个体化转型带来公共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的失序行为,需要在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予以改善。
关键词:
农民抗争 行动逻辑 抗争动机 抗争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晖 陈箫
本研究基于2009年全国12个城市征地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就征地谈判对征地补偿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只要存在谈判,被征地农户实际获得的征地补偿就高于当地政府制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从边际上看,存在谈判将使征地补偿水平高出当地政府制订的补偿标准的概率提高37.2%。因此,在征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就征地程序的某些环节做一定的改进,比如增加协商谈判的环节,不仅是可行的,对被征地农民也是有利的。
关键词:
征地 征地补偿 征地谈判 农民 制度改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如南 朱健刚
以G省W村村民土地维权事件为例,分析社会转型中农民抗争政治的行动逻辑。随着农民土地维权意识的日益觉醒,当农民集体土地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村委会组织陷入瘫痪后,代表W村村民利益的自组织临时理事会利用社区传统中的宗族结构,展现出了强大的集体动员能力,并通过娴熟的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操作以及恰当的话语表述,依法依理与代表国家权力的政府部门在维稳框架下展开了博弈,最终促成了事件的顺利解决。从W村农民抗争案例可得到如下乡村治理启示:必须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群体事件中的压制性治理模式亟待变革;应发挥民间自组织的协同管理作用。
关键词:
农民 抗争政治 行动逻辑 治理启示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刘涛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问题被提到较高的公共层面去解决,其中农民的地权私有化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本文认为在当前农民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应当继续坚持当前"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体制,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增强村社集体的土地调整能力,提高村庄公共品供给能力,维护耕者的土地经营权,对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基础性保障。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欧羽霏 马永伟
"农民理性扩张论"从农民的主体性视角出发,微观阐释了"中国奇迹"产生的原因,认为农民理性扩张与现代工商业结合形成的"叠加优势"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中国奇迹"的创造来自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并非一种路径可以涵盖。制度变革催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基于要素禀赋优势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理性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环境和产业空间。
关键词:
中国奇迹 农民理性 制度变革 产业选择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欧羽霏 马永伟
"农民理性扩张论"从农民的主体性视角出发,微观阐释了"中国奇迹"产生的原因,认为农民理性扩张与现代工商业结合形成的"叠加优势"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中国奇迹"的创造来自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并非一种路径可以涵盖。制度变革催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基于要素禀赋优势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理性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环境和产业空间。
关键词:
中国奇迹 农民理性 制度变革 产业选择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宇虹 樊纲治
如何提高农民非农就业与农业生产的效率,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土地确权通过赋予农民稳定的土地产权,降低了土地与低效率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捆绑,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解放,促进了农民的非农就业。本文从非农受雇与非农创业两个角度,验证了土地确权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土地确权显著促进了农民非农受雇,但对非农创业的影响不显著。其次,土地确权通过促进土地出租部分解释了确权对非农受雇的作用。第三,金融环境的差异改变了土地确权的作用。在金融环境弱的农村地区,土地确权未能促进非农创业,而主要表现出对非农受雇的正向影响;在金融环境好的村,土地确权对非农受雇与非农创业的作用正好相反。
关键词:
农村土地制度 农村金融环境 非农就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平波
机会主义行为问题是制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挥合作社正式制度与声誉制度的协同治理作用。在一个农民合作意愿程度为单边非完全信息结构的假设条件下,本文分析了正式制度作用下的农民合作行为激励问题,同时分析了正式制度与声誉制度在激励农民行为时的协同治理关系。其协同关系表现在,正式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带动声誉制度激励效果的不断提升,同时声誉制度能够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可以有效激励合作意愿较弱的农民参与合作。由于正式制度的载体是合作社,声誉制度的载体是农村社区,因此,通过合作社与农村社区的互动关系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正式制度与声誉制度的协同治理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泽琦 陈海江 陈亚东
运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库2019年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探究了未完成改革和完成改革两类村民之间幸福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壮大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减少家庭成员外出就业来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显示,改革对中低收入和曾经建档立卡贫困户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结合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可干预性,增强农民对村干部的信任程度与提升农村治安类公共品供给,是降低改革与未改革两类村民幸福感差异的重要原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泽琦 陈海江 陈亚东
运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库2019年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探究了未完成改革和完成改革两类村民之间幸福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壮大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减少家庭成员外出就业来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显示,改革对中低收入和曾经建档立卡贫困户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结合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可干预性,增强农民对村干部的信任程度与提升农村治安类公共品供给,是降低改革与未改革两类村民幸福感差异的重要原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才章
在"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下,基于湘赣边界L村地质灾害移民个案的考察表明,农民与基层政府并不完全只有抗争,而更多的是合作以及合作与抵制交替出现的动态关系。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受不同行动逻辑影响,农民对政府的合作与抵制是以争取现实利益为行动逻辑,基层政府应对农民的策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上"负责的逻辑。
关键词:
基层政府 农民 行动逻辑 灾害移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