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61)
2023(15104)
2022(12873)
2021(11761)
2020(10185)
2019(22866)
2018(22335)
2017(43241)
2016(23219)
2015(25646)
2014(25001)
2013(24464)
2012(21799)
2011(19414)
2010(18913)
2009(17551)
2008(17317)
2007(14910)
2006(12728)
2005(11052)
作者
(64889)
(54536)
(54330)
(51303)
(34446)
(26209)
(24600)
(21200)
(20594)
(19034)
(18360)
(18240)
(17104)
(17007)
(16838)
(16702)
(16392)
(16160)
(15648)
(15560)
(13360)
(13093)
(13058)
(12314)
(12181)
(12173)
(11968)
(11710)
(10782)
(10759)
学科
(90198)
经济(90066)
管理(81146)
(74604)
(65106)
企业(65106)
方法(46197)
数学(41249)
数学方法(40793)
(32955)
(22690)
财务(22640)
财务管理(22598)
(22369)
(21577)
企业财务(21469)
中国(20963)
业经(20089)
环境(17011)
(16685)
贸易(16679)
(16391)
(16301)
(15350)
(15338)
技术(15074)
农业(14615)
(14338)
银行(14299)
地方(13662)
机构
大学(323271)
学院(322155)
(134110)
经济(131671)
管理(131299)
理学(115426)
理学院(114304)
管理学(112464)
管理学院(111881)
研究(98960)
中国(76288)
(65773)
(64855)
科学(60183)
(53263)
财经(52841)
业大(49929)
(48258)
(47765)
中心(47457)
(45770)
研究所(43482)
农业(42139)
经济学(42068)
财经大学(39807)
北京(39057)
经济学院(38318)
商学(36589)
(36412)
(36401)
基金
项目(229495)
科学(182879)
基金(172447)
研究(160533)
(151867)
国家(150704)
科学基金(131344)
社会(107006)
社会科(101831)
社会科学(101807)
基金项目(92248)
(88399)
自然(87460)
自然科(85535)
自然科学(85511)
自然科学基金(84035)
(74708)
教育(74171)
资助(69564)
编号(61249)
(51744)
重点(51502)
(48862)
成果(47226)
(46676)
(45887)
创新(45827)
国家社会(45759)
科研(45438)
教育部(45084)
期刊
(133665)
经济(133665)
研究(84840)
中国(55979)
(55452)
学报(53026)
管理(48124)
科学(47821)
(46038)
大学(40854)
学学(39297)
农业(30734)
(27961)
金融(27961)
财经(26310)
技术(25869)
(22457)
教育(22394)
经济研究(22189)
业经(21808)
问题(17933)
财会(16958)
(16762)
(16357)
统计(15057)
科技(14936)
理论(14803)
技术经济(14765)
(14639)
会计(14384)
共检索到449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甄红线  张先治  迟国泰  
现有文献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大多采用了“黑箱”的分析模式,即从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来反向推断治理机制的作用。本文以代理成本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两类代理成本在终极控制权和制度环境与公司绩效之间的不同影响路径,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黑箱”内部的运作机理。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终极控制权集中能够降低两类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最终提升公司绩效;第二,现阶段我国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更有利于提高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第三,终极控制权集中度和外部制度环境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制度环境水平低的情况下,终极控制权集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公司绩效。第四,国有终极控制权能够更好地解决第一和第二类代理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国鼎  
控制权转移能够通过代理成本的变化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笔者以2004—2018年中国沪深A股市场上市公司中所发生的控制权转移事件为研究样本,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考察了控制权转移如何通过管理层在职消费率、资产利用率和大股东占款率等代理成本度量指标变化以影响企业绩效。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控制权转移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过程中几类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都显著。区分控制权转移类型研究的结果显示出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有差异:就国资控制权的转移而言,管理层在职消费率和资产利用率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对于民资控制权转移的代理成本中介效应却不能一概而论,其中,若转让给民营资本,则管理层在职消费率和大股东占款率的中介效应显著,若转让给国有资本,则几类代理成本之中介效应均不显著。笔者通过进一步考察控制权转移影响企业代理成本渠道发现:控制权转移后,高管变更可以提高资产利用率,控制人的控制权减少可以降低大股东占款率。本研究揭示了控制权转移如何通过代理成本的变化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得出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控制权转移绩效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能够为规范中国控制权转移市场、提高中国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崔学刚  谢志华  郑职权  
本文基于终极控制权理论考察终极控制权性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非保护性行业中,在控制公司规模、行业、上市地点、财务杠杆、治理因素以及上年度业绩的情况下,民营终极控制权的上市公司业绩显著高于非民营上市公司。在保护性行业中,国有控制权与民营控制权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本文提供了终极控制权性质与公司绩效的系统性经验证据,对于继续进行民营化改革的政策制定与监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黄浩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A股市场2010~2011年818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人的代理成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对公司治理和证券监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曾昭灶  李善民  
本文对2000—2004年我国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前后的经营绩效、代理成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控制权转移后,公司的代理成本水平下降,经营绩效得到提高;卖方为地方的子样本代理成本的下降和经营绩效的改善大于卖方为中央企业的子样本;买方为民营的子样本的代理成本的下降和经营绩效的改善大于买方为国有的子样本;买方为国有的控制权转移经营绩效提高和代理成本下降主要来自最终控制人变更子样本。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雷  
我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来考察控制权转移前后企业绩效、代理成本的变化。结果显示,企业绩效下降、代理成本增加对控制权转移有重大影响;控制权转移以后,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显著改善。但这种改善不可持续,两三年后,绩效、代理成本有复原的迹象。另外,不同转移方式、转移对象转移后,绩效、代理成本的变化趋势也有差别。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侯丽  钟田丽  
本文以2005-2013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股东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债务融资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并实证研究了终极控制股东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交互作用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能减弱终极控制股东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债务融资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抑制其规避债务融资的行为;较高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却加重了终极控制股东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与债务融资之间负相关的关系,增强其规避债务融资的行为;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对终极控制股东规避债务融资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蒋亚朋  汤桐  
以央企及地方国资委直属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其控制的国有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外部董事制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外部董事制度的实施可以提升企业绩效。同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识别出代理成本的中介传导作用,即外部董事制度的实施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上述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外部董事制度的相关研究,为外部董事制度治理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证证据,而且为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丽梅  
本文选取2012-2014年沪深上市企业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企业在自身实力发展壮大时,要想保证控制权的完整性和以更小的代价获取较优质的融资,特别是两权分离度逐渐增大的时候,终极控制股东通常会通过提高债务水平来实现上面所说的两个目标,同时国内上市公司因为历史原因,债务的治理效应没有达到高管期待的结果;国家政策通常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如果能够获得政策的扶持,上市企业就能够以更低的代价获取较优质的融资,同时上市公司可以采取法治手段来降低终极控制股东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干扰;政府对上市公司采取的政策和宏观调控会对企业的信誉和实力、竞争环境起到巨大的作用,能够帮助企业以更低的代价获取发展资金,因此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刚  侯晓红  
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依次分析我国政府行为、市场化进程和资本市场发展特征对公司终极控制权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私有性质终极控制股东为保护私有产权向政府寻租,为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和资源转移等多重动机选择集团化、股权集中的终极控制权安排;国有性质终极控制股东为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变革制度和缓解地方政府公共治理压力也会选择股权集中的金字塔结构。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期所形成的重筹资和上市公司独立性不足特征也使终极控制股东的上述动机通过上市公司更加容易实现。所以,特定终极控制权配置结构与特定制度环境下的终极控制股东利益模式相互强化,治理大股东控制和利益侵占则需要多种制度因素的协同变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凌士显  于岳梅  
基于沪深上市公司2009—2015年的数据,借助多元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考察董事高管责任险、两类代理成本及公司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董事高管责任险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董事高管责任险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激励效应和外部监督职能,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第一和第二代理成本;通过对两类代理成本的显著降低,董事高管责任险对公司绩效产生正的中介效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瑜胜  宋光辉  
运用股权改革后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控制内生性影响,从边际分析等多视角对大股东超额控制权、其他股东制衡的同期关系、跨期关系的治理效应进行了检验,实证表明,大股东现金流权增加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益,股权集中度上升会损害公司效益,股东制衡股增加有利于治理效益的提升,超额控制权的治理效应则不显著。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蒲自立  刘芍佳  
文章从公司控制权的有效性分析入手研究公司的控制权和绩效问题。文章计算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阈值比例,获得了控制上市公司的最低比例,并对控制权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获得公司控制权有利于公司绩效的基本结论,而且控制类公司的绩效要优于非控制类公司。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宋力  陈光  
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是对较为稀缺的控制权资源和原来上市公司的股权配置状况进行重新安排的行为。对公司控制权转移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是看该控制权转移行为是否有效地提高了公司价值并降低了代理成本。本文拟通过分析控制权转移前后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私有部分和共享部分比例的变化,构建控股股东"边际代理比率",并以此作出从代理成本角度对公司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袁振兴  杨淑娥  马丽  
公司终极所有权结构差异会引起不同的代理问题,进而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公司的融资政策是控制权人意志的反映,控制权人的利益最大化是非控制权人利益最大化的前提(约束条件),控制权人要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必须将其个人意志上升为公司意志并形成公司的政策。由于控制权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是拥有控制权,而公司的融资政策会对控制权的配置产生影响,因此,公司融资政策的制定要在掌握公司控制权与其拥有的可控资源之间做出权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