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25)
- 2023(9288)
- 2022(7743)
- 2021(7095)
- 2020(5997)
- 2019(13446)
- 2018(13164)
- 2017(24963)
- 2016(13477)
- 2015(15218)
- 2014(15035)
- 2013(14530)
- 2012(13639)
- 2011(12167)
- 2010(12652)
- 2009(12657)
- 2008(11829)
- 2007(10860)
- 2006(9814)
- 2005(9237)
- 学科
- 济(49340)
- 经济(49252)
- 管理(47740)
- 业(42292)
- 企(37487)
- 企业(37487)
- 融(26659)
- 金融(26657)
- 银(24364)
- 银行(24351)
- 行(23577)
- 中国(20991)
- 财(19826)
- 制(18983)
- 方法(18279)
- 数学(15194)
- 数学方法(14916)
- 农(13489)
- 务(13445)
- 财务(13408)
- 财务管理(13377)
- 业经(13295)
- 企业财务(12781)
- 体(12567)
- 环境(12152)
- 地方(12076)
- 中国金融(11065)
- 学(10617)
- 体制(10606)
- 贸(9493)
- 机构
- 大学(189146)
- 学院(189021)
- 济(77373)
- 经济(75558)
- 管理(69576)
- 研究(62981)
- 理学(58638)
- 理学院(57996)
- 管理学(56991)
- 管理学院(56647)
- 中国(56544)
- 财(42257)
- 京(39494)
- 科学(36158)
- 财经(32224)
- 中心(31873)
- 所(31292)
- 江(30502)
- 经(28935)
- 农(28151)
- 州(27769)
- 研究所(27731)
- 经济学(24919)
- 北京(24837)
- 业大(24515)
- 财经大学(23825)
- 范(23324)
- 师范(23061)
- 院(22924)
- 经济学院(22337)
- 基金
- 项目(120414)
- 科学(95071)
- 研究(89463)
- 基金(88074)
- 家(75657)
- 国家(75003)
- 科学基金(64960)
- 社会(58436)
- 社会科(55428)
- 社会科学(55414)
- 省(47204)
- 基金项目(45970)
- 教育(40655)
- 自然(40531)
- 自然科(39571)
- 自然科学(39560)
- 划(38927)
- 自然科学基金(38847)
- 资助(36133)
- 编号(35609)
- 成果(30541)
- 制(28204)
- 重点(27421)
- 部(26782)
- 发(25599)
- 创(25505)
- 课题(25254)
- 国家社会(24567)
- 创新(23989)
- 性(23825)
共检索到305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史晋川 叶敏
制度安排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一旦由政府决定的强制型制度被确定 ,诱致型制度变迁也随即被选择 ,完成制度的整体功能。在金融制度扭曲的情形下 ,强制型制度变迁和诱致型制度变迁在金融发展中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
强制型制度变迁 诱致型制度变迁 金融发展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秀芳
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和实施“债转股”是国家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资产比率、降低国有企业负债率、减轻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和利息支出的重大举措。笔者通过对河南省新乡市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债转股”情况的调查研究 ,提出以下结论 :第一 ,不良资产剥离是相对成本较高的改革安排 ,是当前扭曲的国有企业 (包括国有银行 )制度下的一种制度扭曲 ,它在事实上偏离了市场经济下资产管理的本质 ;第二 ,这一制度扭曲进一步导致一系列畸形后果 :商业银行经营努力程度下降、激励不足和信用危机以及由此出现的不良资产增量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第三 ,完全剥离或完全不剥离才是我国当前企业—银行体制下的最优选择。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程
本文认为我国存在正规与非正规的二元金融体系,二者的利率水平不同,央行的利率管制是导致这种金融扭曲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构建两个部门、两种金融资本的经济模型,得出正规金融市场中利率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改善这种扭曲的金融结构,减少非正规金融,并且提高投资效率的结论。我国1986年到2008年的时间序列模型和1995到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模型证实了此观点,说明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利率管制 金融扭曲 投资效率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周治富
本文在制度金融视角下对温州的金融改革案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永嘉文化所倡导的"功利思想"是温州民间金融的价值基础,也是形成独特的温州模式制度结构的关键。文章运用一般均衡信贷链模型(GECL)和DGLLS框架分别研究了改革的短期性质和长期性质。在短期内,金融改革的重点在于修复濒临崩溃的信用链条以及遭受重创的信用资本,而共有的永嘉文化的价值观念能够缩短这一修复的历程;从长期来看,金融改革的实质在于金融制度生成模式的转变,即将原来以单一的国家为制度构建主体的制度生成模式转变为国家和民间共同参与的制度生成模式,这意味着成功和有效的金融改革必须具有市场增进的性质;这一模式的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由发展型...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简泽 徐扬 吕大国 卢任 李晓萍
基于中国12个代表性产业企业层面的数据,本文考察了金融市场的不完全对企业间资本配置的扭曲和总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发现,与劳动力的配置相比,中国制造业部门存在严重的资本扭曲:生产率低的企业过多地使用了资本,而生产率高的企业过少地使用了资本。微观层面的资本扭曲引起了资本、劳动和产出的配置与企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的偏离,进而造成了微观层面企业间的资源错配和产业组织的扭曲。进一步的计算试验发现,资本扭曲引起的企业间的资源错配造成了总量层面实质性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最后,在控制劳动力市场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发现,除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外,资本扭曲还内生于金融部门信贷配置的非市场化,尤其是银行信贷配置对国有企业的偏向。这些结果表明,推进金融部门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是优化制造业部门的产业组织和改善实体经济微观层面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蒋天文
特殊工种是我国自1951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劳动安全保护政策。尽管期间进行了多次适应性调整,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后,因相关利益主体的理性博弈及其行为扭曲,导致特殊工种制度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集中爆发。主要表现在多主体合谋造假、"搭便车"和风险分配不公平等。由于特殊工种最终以提前退休的方式进行补偿,风险行为与责任不一致导致了大量的成本和风险多维转嫁。转嫁的结果不仅使养老保险面临"公地悲剧",而且使企业失去了劳动安全激励和惩罚威胁,最终使劳动者处于持续的风险暴露状态。本文试图通过对各利益主体博弈行为的分析,找到其行为扭曲的背后机理,从而把特殊工种政策还原为劳动风险决策过程,寻找政策的合理化...
关键词:
特殊工种 利益主体 博弈 行为扭曲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魏玮 史耀疆
信用即具有明示契约关系,也包括隐契约关系,其中隐契约关系是市场交易必不可少的部分,转轨过程中信用扭曲和缺失是一种体制性的问题。因此,信用的建立必须以明晰产权制度为前提,在制度层次上完善相应的规则和制度,并与此配套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关键词:
转轨 信用扭曲 隐契约 产权制度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高煜 王忠民
本文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为目的,重点从帕累托效率、国有企业与银行关系、资本市场发展和宏观经济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现行融资制度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出了中国融资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进而得出入世后中国融资制度改革未来发展的整体性战略措施。
关键词:
融资制度 资本配置效率 帕累托最优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超
金融安全可以看作是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概念的延伸。中国金融业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较高的金融风险。我国在金融安全上存在的问题,是金融资源结构不均衡以及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具体表现为:融资结构呈间接融资偏大、直接融资偏小的不对称金融发展格局;银行业市场机构呈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格局;银行结构与企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现象;贷款结构过分向国有企业倾斜;金融区域结构偏向大中城市,城乡资金配置失衡。为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应考虑从三方面进行有效的制度性安排:一是构筑金融安全的外部制度环境;二是建立以激励和约束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主体;三是设计有效的金融安全网。
关键词:
金融安全 资源配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支德勤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县联社统一法人改革逐步到位,建立了包括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在内的三会制度框架,建立了理事会和理事长、经营管理层和主任、监事会和监事长协调统一、相互制衡的三权运行框架。但是,这些只是解决了制度供给层面的问题,制度运行的环境问题、制度实施的机制问题均未涉及,导致了制度结构的冲突。
关键词:
农信社 制度变迁 法人治理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向宏桥
旅游安全问题的实质是旅游安全风险的配置低效率问题,旅游安全在生产上的正外部性、旅游市场交易中的负内部性以及旅游市场竞争机制缺陷等,决定了旅游安全风险的市场配置低效率。现行的安全责任制度和保险制度并没有提供科学有效的利益安排,甚至还为不当行为提供了利益激励,从而进一步扭曲了旅游安全风险的市场配置。因此,通过政府干预来弥补旅游市场缺陷,构建和完善旅游安全制度体系,是解决旅游安全问题并实现旅游本质安全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
旅游安全问题 市场机制 制度扭曲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徐建炜
"中国式"调息不同于美国、日本的调息。"价"、"量"并举的"中国式"货币政策揭示了利率扭曲与信贷配给的长期共存。只有当利率长期低于市场均衡水平时,控制信贷才能成为有效的资金供给方式。所以,"中国式"调息并不是一种市场化的货币政策行为,而是标准的管制政策。若想解决问题,仅靠利率市场化是不完全的,缺乏竞争、以风险最小化为主要目标、行政化色彩浓厚的金融机构同样无法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民间金融的存在,部分地解决了管制带来的租值耗散问题,促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如果不能放开金融部门准入,民间金融机构就会缺乏上进的动力,将长期徘徊于低水平状态竞争,同样不利于中国金融系统的发展。
关键词:
数量型货币政策 信贷配给 金融管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志强 董友贵
金融和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个职能部门,都是社会价值分配和再分配的环节,共同承担着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两类性质不同的资金在分配和使用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并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因此,如何认识两类资金分配使用上的不同作用,协调处理好金融与财政的关系,一直成为理论实践中争论的焦点。 一、财政与金融关系扭曲的主要原因与表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戴魁早
探寻地方官员干预要素市场的动因是治理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前提,而地方官员对要素市场的干预可能主要源于财政、晋升和寻租等方面的激励。本文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归纳,理论上分析了地方官员激励影响要素市场扭曲的机理,并利用中国省级层面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加以检验。研究发现:地方官员的财政激励、晋升激励和寻租激励对地区要素市场都产生了显著的扭曲效应,而"入世"后的这种扭曲效应下降了。在不同制度环境中,地方官员激励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存在着差异。金融和法律环境的改善以及产权明晰程度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地方官员激励对要素市场产生的扭曲效应。本文既拓展了官员激励和要素市场扭曲等研究领域,又启发了中国要素...
关键词:
官员激励 制度环境 要素市场扭曲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孙景宇 单既琛
本文在McGuire和Olson(1996)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发现,即使是具有共容利益的政府,其与社会之间依然存在着利益冲突。因此,政府的存在总会造成一定的制度扭曲,使经济处于非最优效率状态。本文还研究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转型经济中的表现。研究表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进而得到强化,从而使新制度受到更大的扭曲。另外,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对经济体制的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最终都会妨碍制度变迁达至最优状态。本文的研究实际上指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意义。我们也指出,在转型经济中,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选择不当可能会导...
关键词:
政府 利益集团 经济发展 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