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13)
- 2023(12190)
- 2022(9930)
- 2021(9201)
- 2020(7794)
- 2019(17709)
- 2018(17290)
- 2017(32730)
- 2016(17558)
- 2015(19839)
- 2014(19627)
- 2013(19610)
- 2012(17996)
- 2011(16202)
- 2010(16325)
- 2009(15774)
- 2008(15788)
- 2007(14153)
- 2006(12567)
- 2005(11991)
- 学科
- 济(83138)
- 经济(83007)
- 业(82927)
- 企(76695)
- 企业(76695)
- 管理(71728)
- 方法(35167)
- 财(31337)
- 业经(28570)
- 数学(27146)
- 数学方法(26980)
- 农(26219)
- 中国(23289)
- 制(21609)
- 务(21196)
- 财务(21176)
- 财务管理(21147)
- 企业财务(20026)
- 贸(19007)
- 贸易(18997)
- 易(18664)
- 农业(18388)
- 技术(17465)
- 体(16309)
- 策(15853)
- 划(15761)
- 和(14724)
- 体制(14297)
- 出(13503)
- 理论(12912)
- 机构
- 学院(260687)
- 大学(258000)
- 济(123325)
- 经济(121429)
- 管理(105437)
- 理学(90002)
- 理学院(89171)
- 管理学(88328)
- 管理学院(87827)
- 研究(86549)
- 中国(72068)
- 财(60575)
- 京(53996)
- 财经(47175)
- 科学(46002)
- 经(43042)
- 所(42176)
- 江(39363)
- 农(39295)
- 经济学(38995)
- 中心(38583)
- 研究所(37375)
- 经济学院(35148)
- 财经大学(34871)
- 北京(34298)
- 业大(32724)
- 院(31144)
- 商学(30951)
- 商学院(30673)
- 农业(30616)
- 基金
- 项目(164351)
- 科学(133280)
- 基金(124690)
- 研究(123879)
- 家(106600)
- 国家(105693)
- 科学基金(93016)
- 社会(84492)
- 社会科(80355)
- 社会科学(80338)
- 基金项目(65117)
- 省(60920)
- 自然(57179)
- 自然科(55917)
- 自然科学(55903)
- 教育(55309)
- 自然科学基金(55034)
- 资助(50648)
- 划(50551)
- 编号(47512)
- 部(38874)
- 成果(38260)
- 制(37478)
- 创(37169)
- 业(36649)
- 国家社会(36598)
- 重点(36494)
- 发(34984)
- 教育部(34283)
- 创新(34006)
- 期刊
- 济(141293)
- 经济(141293)
- 研究(83217)
- 中国(53124)
- 财(51473)
- 管理(45407)
- 农(37755)
- 科学(34466)
- 学报(32097)
- 融(27019)
- 金融(27019)
- 大学(26458)
- 农业(25839)
- 学学(25144)
- 财经(25100)
- 技术(23429)
- 经济研究(23260)
- 业经(22829)
- 经(21736)
- 教育(19976)
- 问题(18741)
- 贸(18182)
- 业(16479)
- 世界(16193)
- 国际(15682)
- 技术经济(15594)
- 现代(13288)
- 财会(13274)
- 会计(12456)
- 经济管理(11821)
共检索到4061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杰 刘志彪 张少军
本文将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位的制度层面因素引入Melitz以及G-H-S模型,构建了一个转型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经济模型。文章证明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导致技术能力较低(规模较小)企业偏好于代工或贴牌方式的出口加工贸易,而使技术能力较强(规模较大)企业倾向于选择自主构建品牌并将产品销售国内或国外市场。而且,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位条件下,更多相对低技术能力企业"挤入"到代工或贴牌的出口加工贸易生产;相反,从事构建自主品牌且产品销售于国内市场的高技术能力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形下这类企业被完全挤出市场。这似乎说明转型背景下某些"特殊"制度层面因素是导致中国本...
关键词:
制度扭曲 出口贸易扩张 转型经济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康志勇
要素市场扭曲是影响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对企业选择更多出口还是选择更高的出口数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两种成本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工业部门2001~2007年的企业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实质检验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本土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的出口选择和出口数量具有相反的影响作用,刺激了更多的企业选择出口,但是抑制了出口企业出口数量的提升;分所有制视角的检验发现,上述影响对于非国有企业更加明显;在采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以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康志勇 张杰
本文考察了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我国出口贸易扩张的影响机理,提出转型背景下,我国的某些"特殊"制度因素刺激我国众多企业以代工或贴牌方式出口的扩张。利用我国1990-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导致我国出口贸易扩张的重要内生激励因素之一。这样的出口发展模式不利于我国自主创新的开展与自主品牌的构建,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政策含义在于,制度缺失下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是畸形且不可持续的,应尽快纠正由于制度缺失而导致的出口行为的"扭曲",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和国民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叶蓁
从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政策调控两个角度出发,对我国出口扩张的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经验验证。结论显示,我国出口依赖于"政策扭曲—过度进入—出口扩张"这一演化路径。对出口扩张的绩效研究表明,这种模式虽然通过技术升级带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并没有带来非物化的技术效率提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施炳展 冼国明
"对内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国内背景;中国"对内改革"渐进性诱发的要素市场扭曲是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独特约束。基于这一判断,本文从要素价格扭曲视角,利用1999—2007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重新审视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结论认为:中国工业企业要素价格存在严重负向扭曲并有增加趋势;东部地区、外资、港澳台资和私营企业扭曲程度最高;总体上看,要素价格负向扭曲促进了中国企业出口。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奇迹离不开要素价格负向扭曲;中国企业将国内"生产要素应得"通过低价出口形式转移给了国外消费者;贸易规模扩大、贸易结构优化的同时,更应注意贸易利益分配。
关键词:
要素价格扭曲 企业 出口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宋唐清 蒲阿丽
在构建要素扭曲和出口市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总体要素扭曲对制造业企业出口生存状况的效应。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要素扭曲对企业出口生存状态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度,也说明中国出口市场上制造业企业频繁退出与进入的现象部分原因归结于国内要素市场不完善而造成的企业间要素配置效率的差异。其中,资本扭曲对企业参与出口市场持续时间的影响是负面的,而劳动力扭曲是正面影响;资本扭曲对企业-目的地的贸易伙伴持续时间的负面影响,比劳动力扭曲的影响更大一点。虽然资本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延长企业-产品持续时间,但是劳动力扭曲的负面影响更大,总体上要素扭曲对企业-产品出口生存状况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关键词:
资本扭曲 劳动力扭曲 制造业 出口生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明志 铁瑛 傅川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GVC)的视角,利用2000-2007年的企业微观数据,研究了工资扭曲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GVC背景下工资扭曲促进了我国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其中高GVC地位的企业其工资扭曲对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拓展性的实证研究表明,GVC地位提升可以提升生产率、企业规模、外资占比以及垂直专业化程度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出口均受到工资扭曲的正向影响,但GVC地位的正向调节作用仅对本土企业有效;低生产率企业的出口更依赖工资扭曲;工资扭曲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出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工资扭曲 企业出口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杰 周晓艳 郑文平 芦哲
本文从中国要素市场扭曲这一典型事实出发,研究其是否会激励中国企业出口及其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可能具有的负面效应。研究发现:要素市场扭曲激励了中国本土企业出口,同时也激励了外资企业的出口动机,但这种激励效应要小于本土企业;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高的地区中本土企业的利润率相对较低,且扭曲程度越高,有出口的本土企业利润率越低。这表明要素市场扭曲相对提升了外资出口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力。本文的研究昭示中国到了着力推进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以促进出口导向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冼国明 程娅昊
本文使用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样本分析了包括资本、劳动及中间品在内的要素市场相对扭曲程度,并考察其是否能解释中国企业出口的独特成本优势。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存在严重要素价格扭曲,不同要素的价格扭曲程度差异化较大。劳动力价格扭曲现象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以牺牲劳动力价格市场化为代价。国有企业比重较大的行业资本价格相对较低,而私营企业比重较大的行业则资金成本较高。能源、原材料相关行业以及外资企业比重较大的行业中间品价格偏低;经过实证检验,要素市场扭曲的确对企业出口倾向起到推动作用,企业将获得的成本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这表明低廉的要素价格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要素相对扭曲 中间品 出口动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明志 铁瑛 傅川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GVC)的视角,利用2000-2007年的企业微观数据,研究了工资扭曲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GVC背景下工资扭曲促进了我国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其中高GVC地位的企业其工资扭曲对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拓展性的实证研究表明,GVC地位提升可以提升生产率、企业规模、外资占比以及垂直专业化程度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出口均受到工资扭曲的正向影响,但GVC地位的正向调节作用仅对本土企业有效;低生产率企业的出口更依赖工资扭曲;工资扭曲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的正向促进作用会因为GVC地位的提升而得以强化;出口量较大的企业出口主要通过生产率水平来驱动,工资扭曲的正向促进作用会因为GVC地位的提升而得到强化,而出口量较低的企业出口对工资扭曲的依赖程度较高。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工资扭曲 企业出口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袁红林 刘晨 方玉霞
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是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制度环境视角,利用2000—2013年中国海关进出口和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在企业层面研究了要素价格扭曲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呈现倒U型关系,即随着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当要素价格扭曲达到一定门槛值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下降。第二,要素价格扭曲因企业贸易方式、技术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呈现不同特征。其中,一般贸易企业、高技术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在较高的要素价格扭曲水平下,才会达到拐点位置,从而抑制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第三,企业成本加成率和国内中间投入比例是要素价格扭曲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中介因素。要素价格扭曲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其会降低企业成本加成率,提高国内中间投入比例,进而阻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第四,制度环境在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产生调节作用,在制度环境越完善的地区,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倒U型曲线更加平缓。
关键词:
要素价格扭曲 出口产品质量 制度环境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胜满 张继栋 杨筱姝
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研究要素价格扭曲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研究发现,要素价格扭曲总体上激励了企业出口,但这种激励是一种"次优选择",原因是要素扭曲在增加了企业利润的同时,也抑制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当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存在差异时,要素价格扭曲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不同;随着企业分工地位的提高,要素扭曲的"利润效应"不断增强,"生产率抑制效应"逐渐减弱,导致要素价格扭曲对出口的作用呈现出"门槛效应",特别是对于分工地位低的企业,要素扭曲实际上抑制了企业出口。据此,提高企业出口的数量和质量,既要改善国内市场的扭曲状况,也要不断提高我国出口行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高翔 刘啟仁 黄建忠
本文利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贸易数据库数据测算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并考察了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显著提高了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并且企业异质性特征显著。此外,要素市场扭曲造成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上升的"相对价格效应"大于其对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成本加成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从要素市场扭曲视角解释了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的事实与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陆利平 邱穆青
本文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在企业-产品目的地-产品类别层面,基于出口特征考察了商业信用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我们的研究证实,商业信用对企业出口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随着出口目的地距离的增加以及空运出口比例的降低变得更为重要;同时,这种促进作用并未被银行融资所替代,且不受供应商来源、贸易形式以及供应商决策结算方式的影响,与目的地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及市场规模也不相关。本文的研究表明,商业信用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在于能有效地为出口扩张提供更多的营运资本融资。
关键词:
商业信用 企业出口 信贷约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