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381)
2023(23330)
2022(19744)
2021(18281)
2020(15417)
2019(35110)
2018(34748)
2017(66593)
2016(36259)
2015(40400)
2014(40308)
2013(40087)
2012(37028)
2011(33525)
2010(34029)
2009(31597)
2008(31388)
2007(28276)
2006(25324)
2005(22923)
作者
(106898)
(89362)
(88673)
(84334)
(56781)
(42832)
(40153)
(34859)
(33902)
(32084)
(30591)
(30260)
(28704)
(28594)
(27922)
(27232)
(26303)
(26238)
(25692)
(25610)
(22460)
(22194)
(21782)
(20621)
(19999)
(19957)
(19860)
(19846)
(18171)
(17830)
学科
(152764)
经济(152572)
(118439)
管理(111236)
(98067)
企业(98067)
方法(62913)
(52473)
数学(51648)
数学方法(50929)
(43169)
中国(42156)
业经(40663)
农业(35012)
地方(34196)
(33015)
(32186)
(27900)
财务(27807)
财务管理(27753)
企业财务(26369)
(26316)
贸易(26295)
理论(25963)
技术(25482)
(25438)
(24906)
(24670)
银行(24601)
(23734)
机构
学院(519246)
大学(518061)
(209852)
经济(205346)
管理(200306)
研究(179570)
理学(171518)
理学院(169551)
管理学(166426)
管理学院(165460)
中国(137059)
(111708)
科学(111322)
(99930)
(97792)
(92077)
研究所(83096)
中心(81803)
(81353)
业大(81046)
财经(77901)
农业(75676)
(70731)
北京(70632)
(68213)
师范(67501)
(65249)
(64361)
经济学(62793)
(58200)
基金
项目(345906)
科学(271856)
研究(250771)
基金(250131)
(219620)
国家(217710)
科学基金(186111)
社会(158368)
社会科(149923)
社会科学(149884)
(136317)
基金项目(131613)
自然(121207)
自然科(118401)
自然科学(118370)
自然科学基金(116231)
教育(114781)
(114218)
资助(103190)
编号(101436)
成果(82902)
重点(78078)
(76107)
(75805)
(72415)
课题(70837)
创新(67373)
科研(66051)
国家社会(65273)
教育部(64369)
期刊
(242477)
经济(242477)
研究(154795)
中国(109388)
(92942)
学报(86018)
(79298)
科学(79037)
管理(78099)
大学(65770)
农业(62599)
学学(62174)
教育(57877)
(50781)
金融(50781)
技术(46401)
业经(42492)
财经(38734)
经济研究(36651)
(33489)
(33348)
问题(32031)
(26392)
技术经济(26031)
科技(24863)
图书(24112)
统计(23590)
现代(23554)
(23153)
世界(23052)
共检索到7950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桑坤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即便两种作物有着相似的政策环境、组织过程,在产业的社会经济效果上也会大相径庭。学界偏重于从政府的产业治理、市场逻辑乃至农民的生计选择对此加以解释,却未能充分阐明作物特性之于产业发展的前置性因果。农业社会学的作物特性机制强调从农业的两重性出发,突出作物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从而揭示作物、产业、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对贡县白莲、大棚蔬菜两种作物及其关联产业的比较研究发现,作物根据其特性可分为制度性作物与弥散性作物两种类型,并在作物与市场、农民社会生活的融合过程中呈现出制度性产业与弥散性产业两种类型。制度性作物与弥散性作物连通了产业的生产组织、市场过程,进一步牵动了产业的实际经济效益,诱导出农民社会生活样态,从而使一些作物能够顺利扎根乡土,另一些则不被农民接纳。制度性作物与弥散性作物各有其合理性,应结合地方作物结构、农民生计体系、劳动力条件等民情基础,寻找具有内在亲和力的产业担纲者,以助力产业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桑坤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即便两种作物有着相似的政策环境、组织过程,在产业的社会经济效果上也会大相径庭。学界偏重于从政府的产业治理、市场逻辑乃至农民的生计选择对此加以解释,却未能充分阐明作物特性之于产业发展的前置性因果。农业社会学的作物特性机制强调从农业的两重性出发,突出作物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从而揭示作物、产业、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对贡县白莲、大棚蔬菜两种作物及其关联产业的比较研究发现,作物根据其特性可分为制度性作物与弥散性作物两种类型,并在作物与市场、农民社会生活的融合过程中呈现出制度性产业与弥散性产业两种类型。制度性作物与弥散性作物连通了产业的生产组织、市场过程,进一步牵动了产业的实际经济效益,诱导出农民社会生活样态,从而使一些作物能够顺利扎根乡土,另一些则不被农民接纳。制度性作物与弥散性作物各有其合理性,应结合地方作物结构、农民生计体系、劳动力条件等民情基础,寻找具有内在亲和力的产业担纲者,以助力产业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爱群  蹇骞  藤荣刚  
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实现农村经济结构升级的战略措施,其经济及社会地位已被广泛认可。但农业产业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农业产业化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快速发展。而要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其源头——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制度被创新出来的诱因、过程进行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冯逃  李冬梅  高蜀晋  
本文基于退耕还林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一个村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实践,提出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理论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农业产业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表明,农业产业的形成不仅受资源禀赋、市场条件的影响,而且受政府发展战略的影响;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决定于地方政府发展战略导致的产业所需要的资源禀赋、市场条件与本区域资源禀赋、市场条件是否相符,如果两者相符则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两者不相符则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且两者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区域基础设施、市场条件、农户态度、自然环境和政府作为方面。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志强  张春霞  谢志忠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福建省委、省政府围绕中央提出的"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这一课题,实施了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收集有关农业产业化统计数据,开展统计分析,对实现目标进行评价,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辛德树  兰澄世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产生农业产业化(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的概念首先由山东潍坊市于1993年提出,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是用一系列或松或紧的长期契约关系取代一些临时性的市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戴蓬军  邓俊淼  
本文探讨了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以及区位和环境条件,分析了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及相关的对策措施。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倪洪兴  
过去30多年中,中国在有效利用农业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进了十几万份动植物种质资源和一大批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本投入,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增加了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是,部分农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和外资对特定产业的过度进入给中国农业带了挑战:新增农产品需求市场被过度挤占,农产品趋势价格受到明显抑制和打压,跨国资本大量进入特定产业对中国民间中小资本形成了挤出效应,部分产业的控制权和部分农产品的定价话语权受到削弱,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向国内市场快速传导加剧了国内农产品供需和价格的不稳定。维护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关键是要在坚持开放中加强对农业利用两个市场和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伟  陈秀芝  侯军岐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订单高违约率,使这种有效的市场组织模式面临严重障碍。农产品契约本身的不完全性决定了法律手段解决这一障碍的无效性。契约再协商是一种通过契约双方针对具体履约情况适时变更合同来保证契约执行的事后保证机制,在这种机制的运行操作中,农户和公司的谈判幅度不同,使得他们各个解决问题的倾向也不同。同时,不同情况下的契约再协调所产生的利益变化也不相同。只有保证了有效的契约再协调的方向,才能使这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化机制作用得以发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爱国  王亚红  黄冉  阙莉莉  李宇飞  
在产业创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县域农业产业创新过程,分阶段地探讨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绩效,得到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济南市历城区核桃产业创新过程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在评价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绩效上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洪田芬  
本文通过中宁县枸杞产业的典型案例解剖,分析了县域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区域竞争、市场波动、在地资源等动态要素的实际影响,揭示了县域经济视角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集中展现了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向工业经济、区域经济逐步转型的趋势与过程。以中宁枸杞产业融合价值链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结论,为县域统筹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路径提供实用性的决策和思路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显洲  
在工业化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的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是新古典经济学传统农业改造的核心思想,但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看,中国农业问题的症结是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