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80)
2023(16343)
2022(14064)
2021(13234)
2020(11056)
2019(25586)
2018(25297)
2017(48842)
2016(26387)
2015(29847)
2014(29617)
2013(28990)
2012(26304)
2011(23673)
2010(23349)
2009(21280)
2008(20625)
2007(18147)
2006(15656)
2005(13382)
作者
(74530)
(62151)
(61634)
(58491)
(39349)
(29690)
(28020)
(24454)
(23646)
(22020)
(21162)
(20801)
(19604)
(19331)
(19095)
(18941)
(18513)
(18405)
(17769)
(17664)
(15182)
(15180)
(15007)
(14155)
(13894)
(13712)
(13672)
(13612)
(12470)
(12124)
学科
(100845)
经济(100703)
管理(79711)
(72653)
(61761)
企业(61761)
方法(47711)
数学(41500)
数学方法(40925)
(28786)
(27351)
中国(26676)
业经(23428)
(22047)
(21612)
地方(20255)
(18094)
财务(18008)
财务管理(17968)
农业(17939)
(17637)
贸易(17629)
理论(17207)
(17145)
企业财务(17045)
环境(16661)
(16629)
技术(16432)
(15528)
银行(15477)
机构
大学(366771)
学院(364859)
管理(145668)
(142793)
经济(139635)
理学(126745)
理学院(125316)
管理学(122968)
管理学院(122292)
研究(119287)
中国(88436)
(77603)
科学(74358)
(67488)
(58543)
(57455)
业大(55278)
中心(54903)
财经(53785)
研究所(53449)
(52759)
(48996)
北京(48484)
(47785)
师范(47306)
农业(44924)
(44431)
经济学(42986)
(42631)
财经大学(40294)
基金
项目(257183)
科学(202526)
研究(187991)
基金(186805)
(162932)
国家(161622)
科学基金(139472)
社会(117665)
社会科(111405)
社会科学(111377)
(100140)
基金项目(99515)
自然(91790)
自然科(89611)
自然科学(89590)
自然科学基金(87940)
教育(87090)
(84694)
编号(76855)
资助(76423)
成果(61547)
重点(57792)
(56838)
(53940)
(53571)
课题(52758)
创新(50042)
科研(49456)
(49005)
教育部(48903)
期刊
(153155)
经济(153155)
研究(104927)
中国(70006)
学报(58227)
管理(53820)
科学(53283)
(52542)
(51667)
大学(44826)
教育(42138)
学学(41987)
农业(35597)
技术(33094)
(29337)
金融(29337)
财经(25983)
业经(25371)
经济研究(23928)
(22143)
问题(19891)
图书(19629)
(17976)
科技(17600)
理论(17384)
(17170)
技术经济(16753)
资源(16468)
实践(15931)
(15931)
共检索到526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万广华  吴一平  
为了寻找治理腐败的措施,有必要分析影响中国腐败变化的原因。本文创建了一个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框架,并将其运用于中国1989-2006年的跨省份面板数据。通过分解1989-1997年与1998-2006年间腐败程度的变化,我们发现,法制建设、财政分权和预算外收入等制度性因素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了腐败程度的下降;公务员相对工资、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开放度的影响则相对较弱。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论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卿树涛  刘立  
在对腐败行为进行制度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 ,可以归纳出几个重要的推论 :第一 ,由于人的理性有限 ,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不可避免 ,任何人都有滑向腐败的可能 ;第二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腐败惩罚机制不够完善时 ,一部分腐败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惩罚或者有逃脱惩罚的可能 ,短期之内腐败收益远大于腐败成本 ,使得政府当局反腐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失效 ;第三 ,由于反腐机制的不完善 ,反腐败政策因此陷入两难困境 :如果惩治过于严厉 ,腐败者会孤注一掷 ,加剧腐败 ;但如果惩治不够严厉 ,就达不到敲山震虎的目的 ,会诱使未腐败者腐败。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赵广礼  
政府审计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审计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正是不断提升其反腐败功能。通过案例研究考察基于反腐败的政府审计制度的现状,验证了政府审计在反腐败中作用发挥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问责不到位。接着从完善问责制的视角,借助国家监察委员会成立的改革契机,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健全运行机制的建议,寻找政府审计治理腐败的有效路径,将审计监督与监察监督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胜蓝  马慧  
本文考察中国反腐败如何影响审计定价。结果表明相比没有政治关联的公司,具有政治关联的公司在2012年之后支付的审计费用提高了38%。反腐败提高了与财务报告质量和经营不确定性相关的审计风险是其影响审计定价的重要渠道。横截面测试结果表明当反腐败的地区影响力较大、审计师议价能力较强时,反腐败对审计定价的影响更大。而且,在2012年之后政治关联公司的审计质量有所提高。本文结论有助于理解反腐败对不同市场参与者的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解冰  康均心  
由于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各项政策措施和法律制度等与社会转型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在管理机制和法律制度上与之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致使反腐败刑事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方面作用效率受限。本文从刑事制度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和预防有效性入手,对新时期反腐败刑事制度进行科学构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增科  
本文分析了中国转型期腐败行为的类型、程度和发展演变趋势,并运用制度分析法剖析了诱发腐败的动机结构、机会结构和软约束机构。作者认为,经过艰苦探索,党和政府已经找到了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遏止腐败的新路,即依靠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最后,笔者就中国下一步如何进行反腐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治理和善治的角度提出了一整套政策性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增科  
作者认为 ,经过艰苦探索 ,党和政府已经找到了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遏止腐败的新路 ,即依靠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最后 ,笔者就中国下一步如何进行反腐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从治理和善治的角度提出了一整套政策性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聂辉华  李琛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行业进入管制的混合寡头模型,研究政府在不同制度环境下的最优反腐败政策。我们发现:(1)当腐败成本很低且政府对就业重视程度较小时,政府最优政策是治标(打击腐败但保留进入管制);(2)当政府对就业重视程度非常大时,不论腐败成本高低,政府最优政策都是治本(去除管制);(3)当政府对就业重视程度较大且腐败成本较低,或政府对就业重视程度较小且腐败成本较高时,保持现状是最优选择;(4)治标政策导致社会总产量最低、价格最高,治本政策导致社会总产量最高、价格最低,保持现状政策的结果处于两者之间。本文结论对于当前反腐败政策和简政放权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聂辉华  李琛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行业进入管制的混合寡头模型,研究政府在不同制度环境下的最优反腐败政策。我们发现:(1)当腐败成本很低且政府对就业重视程度较小时,政府最优政策是治标(打击腐败但保留进入管制);(2)当政府对就业重视程度非常大时,不论腐败成本高低,政府最优政策都是治本(去除管制);(3)当政府对就业重视程度较大且腐败成本较低,或政府对就业重视程度较小且腐败成本较高时,保持现状是最优选择;(4)治标政策导致社会总产量最低、价格最高,治本政策导致社会总产量最高、价格最低,保持现状政策的结果处于两者之间。本文结论对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梁芷铭  
一是预算公开中存在问题和反腐败模式的缺陷。其一预算公开中存在的问题。第一,预算外透明度大大低于预算内透明度。在进行预算工作之时,未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其中。这就导致在展开预算公开工作之时,相关工作人员可能进行变通执行,与实际要求相违背。与此同时,预算外收支总体缺乏透明度。由于财政性资金来源层次不同,进而导致从预算内到预算外,法律对其的指导和约束作用逐渐降低,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透明度也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钟覃琳  陆正飞  袁淳  
本文借助十八大掀起的一系列反腐行动作为外生冲击,通过观测上市公司商旅招待费在反腐败前后的变化水平,在控制相关因素后能在一定效用范围内识别出企业的腐败水平。为了有效缓解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了市场反应模型和DID模型系统地检验了腐败对于微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1)十八大的召开给腐败严重的企业带来了更积极的市场反应;(2)反腐败能提高企业绩效,并且这种效应在政府干预严重的区域更显著;(3)渠道效应研究表明,反腐败通过加快资产周转率,缩短经营周期,优化投资效率,提高生产效率这些中介渠道,最终作用于企业的绩效表现。本文为反腐败的实施成效提供了微观角度的实证证据,并系统性地验证了腐败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沈富荣  
事实证明,财产申报制度在治理腐败中的运用并不成功,而我国《信托法》生效以后,推行强制信托有了法律上的可行性。文章认为,通过借鉴国外已经实施的强制信托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我国强制信托,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监控制度,对治理腐败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寇铁军  胡望舒  
公共财产语境下的腐败是官员将公共权力支配下的公共财产非法挪为私用的行为,而作为管理公共财产的法律,财税法着眼于公共财产的收入、支出和监管全过程,进而为控制公共权力提供抓手,是反腐败诸多思路中共识较大、阻力较小、可行性较高的优选路径。基于对财税法反腐内在机理的分析,本文利用中国1995~2010年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税法制建设在中国的反腐败成效。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财税立法数量能够显著减少腐败发生率,预算外收入增加和不规范财政分权度提高是导致腐败蔓延的重要原因;增加公务员工资对反腐败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人力资本和政府规模对腐败没有显著影响;分组回归差异性检验进一步揭示了财税法治对腐败的抑制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焯  
与以往文献相比,本文首次将滋生腐败的各种根源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为导向,对反腐败的各种措施进行重新定位和完善。全文分四个部分进行研究,即腐败问题的界定、腐败的经济根源、基于经济根源框架的反腐措施以及反腐败的实证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