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76)
2023(14554)
2022(12146)
2021(10982)
2020(9226)
2019(20780)
2018(20330)
2017(38867)
2016(21168)
2015(23100)
2014(22731)
2013(22533)
2012(20570)
2011(18242)
2010(18160)
2009(17248)
2008(17156)
2007(15272)
2006(13644)
2005(12356)
作者
(61323)
(51464)
(51188)
(48227)
(32794)
(24672)
(22952)
(19960)
(19498)
(18035)
(17674)
(17230)
(16506)
(16209)
(15939)
(15721)
(15417)
(15155)
(14822)
(14774)
(12937)
(12453)
(12353)
(11895)
(11478)
(11404)
(11401)
(11281)
(10158)
(10083)
学科
(89883)
经济(89737)
(87105)
(77540)
企业(77540)
管理(77505)
方法(35833)
(30529)
(30419)
业经(29913)
数学(27655)
数学方法(27424)
中国(23649)
农业(21852)
(21734)
(21587)
财务(21566)
财务管理(21542)
企业财务(20422)
地方(19355)
技术(17966)
(16207)
(16067)
(15323)
(14905)
贸易(14897)
环境(14730)
理论(14719)
(14441)
(14396)
机构
学院(302826)
大学(298393)
(125149)
经济(122569)
管理(120173)
理学(103586)
理学院(102388)
管理学(100991)
管理学院(100412)
研究(98774)
中国(77180)
(63389)
科学(61193)
(59943)
(57000)
(49107)
业大(47901)
财经(47220)
(47017)
中心(45910)
农业(44885)
研究所(44269)
(42871)
北京(39007)
经济学(37542)
(36857)
(36401)
(36218)
师范(35970)
财经大学(34729)
基金
项目(205316)
科学(163245)
基金(151602)
研究(145878)
(133099)
国家(131927)
科学基金(114801)
社会(96225)
社会科(91236)
社会科学(91213)
基金项目(82218)
(80643)
自然(75703)
自然科(73974)
自然科学(73949)
自然科学基金(72677)
(67477)
教育(64480)
资助(59244)
编号(56490)
重点(45844)
(45641)
(44342)
(44003)
成果(43412)
(42821)
创新(41944)
(41589)
国家社会(40299)
科研(39234)
期刊
(144024)
经济(144024)
研究(86998)
中国(58233)
(52863)
(49863)
管理(47175)
学报(46954)
科学(45589)
大学(35990)
农业(35598)
学学(34633)
(27385)
金融(27385)
业经(25837)
技术(24772)
财经(23574)
教育(21722)
经济研究(21372)
(21045)
问题(20681)
(20276)
现代(16033)
技术经济(15810)
(15159)
资源(14909)
财会(14594)
科技(14561)
商业(14263)
(13657)
共检索到449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骆晨  郑伯红  刘琳琳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制度变革的不断深化,长沙市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其制造业空间也在转型中得到重构。论文以长沙市都市区为例,基于长沙市工业用地矢量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测度指标评估等研究方法,将制度变迁纳入城市制造业空间动态分析,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对制造业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构建了制度体系作用下的制造业空间演变解析框架。研究发现,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郊区化迁移明显,并在开发区内形成集聚,整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格局特征;长沙制造业空间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制度、开发区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和产业制度等的综合影响。其中,土地制度加速了制造业空间郊区化;开发区制度吸引了制造业园区集聚;环境保护制度约束了制造业发展规模;产业制度影响了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伯红  骆晨  
制造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其空间的演变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文章基于长沙市工业用地矢量数据,采用ArcGIS和SPSS分析工具,对1990年以来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变特征和驱动力进行研究,构建了"外部动力—内在动力—空间结果"的制造业空间演变研究框架,并提出了相应的制造业空间优化策略。结果表明,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郊区化集聚效应明显,扩展模式以"圈层—轴带式"为主,并逐渐向"多核心—组团式"转变,扩展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扩展方向以东、东南和西北方向为主。制造业空间的分布格局取决于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共同作用。其中,规模经济是影响长沙制造业分布的重要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谭日辉  
社会空间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源于空间的特性。实证资料表明,社会空间与社会交往形式呈显著相关关系。实证研究表明:社会空间层次越高,无论是正式交往还是非正式交往,交往的频率越高;在非正式交往方面,社会空间层次越低,交往频率亦越高。在此基础上,认为社会空间与社会交往的关系在如下两点上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一,社会空间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源自文化内涵,但更源自经济内涵;第二,在社会空间分异的社会背景下,要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本,就必须加强社会交往。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廖文杰  胡东滨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水污染日益加重,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为平衡经济发展与水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从生活、工业、畜禽3个主要污染源入手,分析城市水体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过程,将水污染治理融入经济发展进程之中,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城市水污染治理仿真模型,并以长沙市为例,探究在不同水污染治理情景下未来长沙市经济和环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夏安桃  刘丹  
对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它涉及到城市规划、行为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中国许多城市的规划重点集聚在物质建设上,没有把人文关怀放在应有的位置。文章从城市感应空间、城市规划等概念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趋势;在长期关注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感应空间与城市规划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以长沙市为例进行了运用。城市规划和城市感应空间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在其中的人类。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能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增加城市的“可读性”,增强居民对城市的好感;相应地,通过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可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为规划一个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依据。城市的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印象,提供清晰的标志,丰富市民的感应空间。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唐月亮   段建南   殷章馨  
科学研判休闲农业旅游者景点替代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效应,对优化农业休闲功能、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和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大有裨益。文章基于景点替代意向理论,以长沙市休闲农业旅游者为考察对象,依次展开验证性因子分析、中介效应检验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试图揭示休闲农业旅游者景点替代意向的影响因素与空间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求新动机正向影响休闲农业旅游者的景点替代意向,而求知、社交、休闲放松3类旅游动机未能通过相关性检验。(2)地方依恋构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替代意向的前因变量,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均对景点替代意向存在显著的负向效应。(3)游客满意度在地方依恋与景点替代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对休闲农业旅游者的景点替代意向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4)长沙市居民休闲农业旅游地选择具有显著的空间临近性特征,距离替代景点的出行时间集中在31~60分钟范围内,替代景点高发区分布于距离区政府15~40km之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明辉  魏晓  邹滨  
研究不同时段土地覆被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对于明确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基于研究区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了长沙市1973—2005年5个时相的土地覆被数据;然后基于FRAGSTATS 3.3,从景观和类型两个级别分析了长沙市近32年来不同时段的景观格局特征;最后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了长沙市各类土地覆被类型级景观指数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化过程中,长沙市建设用地和非林植被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通过蚕食非林植被得以实现,而林地与水体的变化较小;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长沙市总的土地覆被景观格局呈现出"随机分布—破碎扩张—局部集聚"这一个复杂变化过程;③城市化过程对不同土地覆被景观格局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④各类土地覆被类型级景观指数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其相关程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区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强  谭怡恬  谭立力  
商业空间是城市中最为活跃,对城市发展及空间结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的功能要素之一。以商业地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据,以长沙市为例分析了大型购物中心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指出大型购物中心是商业空间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业态结构、空间区位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是城市商业空间规模与等级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雪兰  欧阳巧玲  江喆  刘卓  谭洁  周国华  
基于1989、1999、2009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利用GIS分析技术、等扇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长沙市1989年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扩展方式上,长沙市城市空间扩展总体上以"团状+星状"扩展为主,但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扩展特点;②在扩展方向上,总体经历了"东南东方向—东南方向—东南、西和东方向"空间转变过程,其城市重心转移距离为1 725.23m;③应用多元回归模型构建长沙市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力指标评价体系,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区位条件的引导、国家的政策制度、规划调控、行政区划的调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雪兰  欧阳巧玲  江喆  刘卓  谭洁  周国华  
基于1989、1999、2009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利用GIS分析技术、等扇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长沙市1989年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扩展方式上,长沙市城市空间扩展总体上以"团状+星状"扩展为主,但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扩展特点;②在扩展方向上,总体经历了"东南东方向—东南方向—东南、西和东方向"空间转变过程,其城市重心转移距离为1 725.23m;③应用多元回归模型构建长沙市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力指标评价体系,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社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金燕  范学工  蒋利平  
居民满意度是衡量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深入的调查,结合顾客满意度理论,建立统计分析模型,发现居民背景因素中的职业、居住地区、小区类型是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公共服务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居民期望、公平性与居民满意度呈正相关。因此,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居民满意度要从多方面综合考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目轩  何琼峰  陈秧分  师迎春  王良健  
基于人口迁移理论、门槛理论以及集聚经济理论,构建了城市规模动态演进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长沙市区目前已处于城市规模净收益递减阶段,鉴于未来人口仍呈不断增长趋势,必须通过突破城市规模门槛约束,选择城市规模收益持续增长模式,实现城市规模净收益持续增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青  黄怡铭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空间愈发受到重视。生活质量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建立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控。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城区为例,综合运用统计数据分析、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进行研究,选取中心城区的78个街道为基本空间统计单位,以“生态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以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两项原则选取人的基本物质生活、人的基本社会保障、人的基本生存环境三个一级指标,采用熵值法和GIS空间自分析法,定量评价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发现: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空间格局是由市中心呈放射状向外辐射,研究区域生活质量空间布局总体来说分布不均匀,影响因素较多。通过GIS空间自分析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发现出现“高地”和“洼地”等不平衡区域,并且从经济因素、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三个因素主导下分别进行了研究区域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分析。为实现长沙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推进生态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规划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长沙市内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青  黄怡铭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空间愈发受到重视。生活质量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建立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控。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城区为例,综合运用统计数据分析、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进行研究,选取中心城区的78个街道为基本空间统计单位,以“生态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以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两项原则选取人的基本物质生活、人的基本社会保障、人的基本生存环境三个一级指标,采用熵值法和GIS空间自分析法,定量评价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发现: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空间格局是由市中心呈放射状向外辐射,研究区域生活质量空间布局总体来说分布不均匀,影响因素较多。通过GIS空间自分析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发现出现“高地”和“洼地”等不平衡区域,并且从经济因素、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三个因素主导下分别进行了研究区域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分析。为实现长沙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推进生态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规划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长沙市内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梅梦媛  陈振杰  张云倩  张亚楠  
为了遏制长沙市城市的无序扩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保障生态空间质量,划定长沙市城市开发边界成为重要举措。基于居民活动空间扩展,选取人口密度、居民活动分布、基础设施布局等多源时空数据,通过量化居民活动空间扩展概率,并利用植被覆盖度构建生态约束强度,确定二者协调规则,作为CA模型的约束条件,进行城市建设用地模拟,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结果表明:划定的长沙市城市开发边界,结果与长沙市"十三五"规划的城市空间发展框架基本一致,对未来建设用地扩展方向预测合理,而且避免了侵占重要生态资源,达到了兼顾城市空间发展和生态资源保护的多重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