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68)
- 2023(17859)
- 2022(15265)
- 2021(14403)
- 2020(12266)
- 2019(28213)
- 2018(27780)
- 2017(52870)
- 2016(28413)
- 2015(31951)
- 2014(31535)
- 2013(30906)
- 2012(28181)
- 2011(25342)
- 2010(25174)
- 2009(23771)
- 2008(23531)
- 2007(20756)
- 2006(17799)
- 2005(16156)
- 学科
- 济(112931)
- 经济(112780)
- 管理(87218)
- 业(79270)
- 企(66737)
- 企业(66737)
- 方法(51843)
- 数学(45613)
- 数学方法(45023)
- 财(37794)
- 中国(32557)
- 农(30186)
- 制(25823)
- 业经(24250)
- 务(23566)
- 财务(23500)
- 财务管理(23437)
- 贸(22875)
- 贸易(22862)
- 易(22310)
- 企业财务(22274)
- 学(21771)
- 地方(19791)
- 农业(19422)
- 银(19044)
- 银行(19010)
- 融(18066)
- 金融(18061)
- 行(18018)
- 体(17603)
- 机构
- 大学(396171)
- 学院(394612)
- 济(166813)
- 经济(163610)
- 管理(152100)
- 研究(132920)
- 理学(130822)
- 理学院(129409)
- 管理学(127145)
- 管理学院(126389)
- 中国(103509)
- 京(83044)
- 财(82465)
- 科学(77893)
- 所(65937)
- 财经(64052)
- 中心(61832)
- 农(61332)
- 研究所(59282)
- 江(58679)
- 经(58196)
- 业大(55077)
- 经济学(52352)
- 北京(52275)
- 范(50064)
- 师范(49559)
- 院(48025)
- 农业(47984)
- 财经大学(47601)
- 经济学院(47067)
- 基金
- 项目(262014)
- 科学(207607)
- 基金(192912)
- 研究(192656)
- 家(167577)
- 国家(166255)
- 科学基金(143234)
- 社会(124402)
- 社会科(118052)
- 社会科学(118024)
- 基金项目(101029)
- 省(100383)
- 自然(91513)
- 教育(89818)
- 自然科(89431)
- 自然科学(89405)
- 自然科学基金(87814)
- 划(84974)
- 资助(79331)
- 编号(77702)
- 成果(63913)
- 部(59469)
- 重点(59370)
- 发(55375)
- 创(54723)
- 课题(53403)
- 国家社会(52436)
- 教育部(51643)
- 创新(51243)
- 制(51234)
- 期刊
- 济(181344)
- 经济(181344)
- 研究(118230)
- 中国(79463)
- 财(68830)
- 学报(59006)
- 管理(56537)
- 农(55526)
- 科学(55219)
- 大学(45642)
- 学学(42832)
- 教育(41166)
- 农业(37372)
- 融(37146)
- 金融(37146)
- 技术(34582)
- 财经(32317)
- 经济研究(30507)
- 业经(28279)
- 经(27719)
- 问题(23622)
- 贸(21215)
- 业(20782)
- 统计(19457)
- 版(19194)
- 技术经济(18934)
- 财会(18609)
- 国际(18370)
- 世界(18254)
- 理论(18018)
共检索到5927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昊 陈工
制度因素与政策因素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与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基于制度视角从财政体制、政治体制及财政政策三个方面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2005年以后,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及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地方政府巨额债务的积累已经不能从财政体制方面得到充分地解释;软预算约束下的地方政府间竞争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将大量的经济稳定职能赋予地方政府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的另一重要原因。破解地方政府债务危局,必须对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分配做出变革,改革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晋升机制,建立完备的政府投资法律,多策并举,消除地方政府的负债投资冲动。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形成机制 博弈分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十二 李尚蒲
本文以财政分权为切入点,构建一个决定地方政府债务的制度解释框架。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对预算外收入的依赖;政治集权激励了地方政府官员举债发展经济,并形成和固化了地方经济增长,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依赖政府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官员任期制使地方政府普遍存在预算软约束。可见,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具有大规模举债的内在激励,同时,投资导向的经济刺激政策、银行赋予地方政府较高的信用评级以及地方政府举债的制度创新,加速了地方政府负债规模的攀升。促使地方政府债务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如下:改变目前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不对等的财政分权格局;转变依赖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官员考评机制;对银行向地方政府贷款实行...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地方政府债务 融资平台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肖坤 彭坤
政府债务是衡量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执政水平的重要部分,学术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视角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现实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地方官员在其中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而政治晋升、财政分权和软预算约束是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构造了考虑三因素的地方官员和地方政府债务关系的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对文献进行了重新梳理,并用以往的研究成果对这一框架的解释能力进行了证实。
关键词:
地方官员 地方政府债务 分析框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庞伟 孙玉栋
文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从制度层面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及风险化解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政府竞争、逆向筛选和问责监督机制运行的交易费用等三方面因素导致了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具体来看,通过举债获取短期经济增长的交易费用较低,但对于财力本身困难地区的效用更大,因此会更多地促使这些地区举债。其次,"柠檬原则"会导致官员的逆向筛选,倒逼财力雄厚、本不需要靠举债促进经济增长的地区采用杠杆的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再有,由于对违规举债行为的反激励机制运行成本过高,而同时又缺乏对合理举债行为的正激励制度安排,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唐云锋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一方面是由于上下级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利于下级地方政府;另一方面是由于各级地方政府本身有扩张财政支出的冲动。但是背后的关键原因在于:在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及本地公众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中,作为最终委托人的地方公众没有得到选择代理人和代理合约的权利,正是这种对标准委托代理关系的偏离导致了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按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事的条件下不能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进而导致地方债务的扩张。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许秋起
金融外部市场化推动国有金融改革的理论思路对转轨实践的解释有限,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需要探索新的解释理论。考察中央政府控制金融的效用函数及其变量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应成为解释中国国有金融制度演进规律的一条关键线索,而国有金融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佐证了这一观点。因此,调整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现有的权力结构,从产权角度考虑问题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思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洪源 李礼
本文首先运用圭多提和库莫提出的资产负债框架,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可持续性现状进行了初步的静态评估,然后通过构建以政府收支流量为主要变量的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动态模型,对实现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应满足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地方政府收入体系的制度性调整与支出行为的制度性调整两个方面,对如何实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债务可持续性 资产负债框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类承曜
导论虽然《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发债,但现实中地方各级政府负债存量规模巨大。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根据不同的口径和方法,国内外研究机构测算的中国地方政府债总规模,在1万亿~10万亿元之间。央行的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5月末,全国地方政府的负债超过5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非常复杂,既有显性债务,也有隐性债务,而且规模非常不透明。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为满足地方财力需要特别是为了完成经济刺激计划,通过设立政府下属的投融资公司从银行体系申请贷款或者发行城投债,成为地方政府债务迅猛增长的最主要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在世界各国频繁爆发。经济学家日益关注地方政府过度举债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柏杰
政府债务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通过借鉴Buchanan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公共选择理论及North的"制度决定经济绩效"论断,深入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政府债务积累的制度基础,构建了"制度、政府行为与债务积累"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中国垂直集中的政治体制及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地方政府自身不但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激励,而且地方政府间存在"竞争锦标赛",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巨大;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和财政联邦制,政府官员对选民负责,地方政府财政自律,结果是美国中央政府风险凸显。因此,在化解中国地方债务风险中,应重视制度和规则来规范政府官员行为,制定良好的财政规则和纪律,建立发达的债券市场...
关键词:
制度 政府债务 财政联邦制 财政纪律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毛捷 徐军伟
结合已有文献和笔者调研,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制度变迁和统计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借助若干典型案例,重点阐述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七方面重要事实。这些事实包括地方政府债务与土地等国有资产的紧密捆绑、地方政府举债过程中的政府信用金融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来源和资金投向等呈现区域异质性、地方政府债务具有多重资源配置作用(金融整合、基建分工和产业布局)、相关政策实施中遭遇道德风险、地方政府举债冲动与举债恐慌并存、地方政府举债的市场约束逐步增强等。上述发现为学术界开展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航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反映了分税制下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窘困局面,为解决这一难题,债务融资成了地方政府最可行的手段。因预算管理制度制约债务融资模式,因此在一个制度均衡的框架下,两者共同形成制度均衡,并存在联动变化的机制。随着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政府获得债务资金的模式将会由以间接融资为主转向以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薛曜祖 张平
以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制度性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我国以农民为主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发生及重要作用。通过借助博弈论模型,构建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对诱致性制度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诱致性制度变迁成功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时的初始收益和规避中央推行变迁成本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农民接受制度变迁的收益与拒绝成本之间的关系。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成功实现与制度环境相关,制度环境会推动出现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临界点。从本质上说,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来逐步改变政府的决策行为,最终使其转化成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得到实现。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宁 何兴邦 王舒娟
基于地权结构细分视角,本文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进行了文献述评。已有研究在农地产权内涵、地权变动与农地市场发展间的关系、地权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绩效的机理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方面,缺乏对地权结构细分特征深入且逻辑一致的探讨。为此,本文提出,可以通00利的行为特征差异角度来界定地权结构细分,并借此划分细分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分权三项权利的实践发展阶段。然后,可以先通过租值耗散、市场演变与结构细分的理论逻辑,来探究地权变迁呈现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再通过分析该特征所带来的农户排斥国家和集体等其他主体干预的程度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发展的内在路径,探究地权结构细分影响农业生产绩效变化的内在机制。最后,在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内容与地权结构细分关系的基础上,回答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关键词:
农地产权 结构细分 分析框架 三权分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红漫 许静怡 陈庭强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运用博弈理论,构建了中央政府监管和地方政府举债的博弈模型,探讨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益、中央政府监管行为策略、地方政府举债成本、中央政府监管成本等因素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
地方政府举债 债务风险 博弈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