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26)
- 2023(18362)
- 2022(15786)
- 2021(14510)
- 2020(12284)
- 2019(28039)
- 2018(27586)
- 2017(53731)
- 2016(28587)
- 2015(32179)
- 2014(31926)
- 2013(31457)
- 2012(28681)
- 2011(25859)
- 2010(25863)
- 2009(23954)
- 2008(23202)
- 2007(20349)
- 2006(17929)
- 2005(15789)
- 学科
- 济(132671)
- 经济(132516)
- 管理(88461)
- 业(81551)
- 企(69064)
- 企业(69064)
- 方法(54724)
- 数学(47605)
- 数学方法(47009)
- 财(32507)
- 农(31077)
- 中国(30704)
- 业经(28571)
- 地方(28145)
- 学(25749)
- 制(24818)
- 农业(20715)
- 务(20638)
- 财务(20558)
- 财务管理(20515)
- 贸(19444)
- 贸易(19432)
- 企业财务(19372)
- 理论(19330)
- 环境(18984)
- 和(18789)
- 易(18759)
- 技术(18437)
- 体(18420)
- 融(18077)
- 机构
- 大学(411897)
- 学院(410164)
- 济(174727)
- 经济(171198)
- 管理(163464)
- 理学(141888)
- 理学院(140349)
- 管理学(137929)
- 管理学院(137175)
- 研究(136725)
- 中国(100674)
- 京(86182)
- 科学(81436)
- 财(80310)
- 所(66720)
- 财经(64295)
- 中心(61639)
- 研究所(60544)
- 农(59877)
- 江(59024)
- 经(58336)
- 业大(58172)
- 经济学(54176)
- 北京(54068)
- 范(52621)
- 师范(52156)
- 院(49933)
- 经济学院(48517)
- 财经大学(47866)
- 州(47265)
- 基金
- 项目(280743)
- 科学(222623)
- 研究(206070)
- 基金(205839)
- 家(178128)
- 国家(176727)
- 科学基金(153413)
- 社会(133135)
- 社会科(126391)
- 社会科学(126362)
- 基金项目(109313)
- 省(108522)
- 自然(98584)
- 自然科(96266)
- 自然科学(96247)
- 自然科学基金(94521)
- 教育(94346)
- 划(90788)
- 资助(84318)
- 编号(82780)
- 成果(66578)
- 重点(62469)
- 部(62412)
- 发(59827)
- 创(58298)
- 课题(56538)
- 国家社会(55350)
- 创新(54446)
- 教育部(54379)
- 制(53520)
- 期刊
- 济(194490)
- 经济(194490)
- 研究(123083)
- 中国(74168)
- 财(62730)
- 管理(61611)
- 学报(60411)
- 科学(57053)
- 农(54129)
- 大学(47232)
- 学学(44785)
- 教育(39844)
- 农业(37073)
- 技术(36722)
- 融(34184)
- 金融(34184)
- 财经(32381)
- 经济研究(31798)
- 业经(30213)
- 经(27849)
- 问题(24999)
- 技术经济(21277)
- 理论(19136)
- 统计(18918)
- 科技(18774)
- 现代(18720)
- 业(18345)
- 商业(18185)
- 版(18172)
- 图书(17821)
共检索到597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连飞 周国富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考虑资本和制度因素对产业集聚形成的作用,构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因素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制度变迁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随着市场发育的成熟和制度环境的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内生交易成本逐步降低,产业集聚水平得到提高;工业企业更倾向于向资本成本较低的地区集聚,工业相对效率资本成本与产业集聚呈负相关,资本成本的上升不利于产业集聚的形成;市场潜力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交通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产业集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翎 窦静雅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 集聚 区域增长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大江
"均衡经济学的不相关性"论点正在将新经济地理学的集聚问题研究推向主流经济学外围。基于要素流动理论,生产要素的空间性要素与非空间性要素划分,可以内生化处理集聚的空间区位选择,揭示出空间性要素与非空间性要素的相互匹配是经济活动集聚性质、特征及其空间锁定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基于门槛变量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实践的检验,其结果表明,要素流动对经济集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前提条件必然是空间性要素与非空间性要素具有较高的配置效率,否则要素流动不仅不会促进经济集聚,反而对经济集聚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关键词:
要素流动 报酬递增 经济集聚 空间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盖翊中
以往的文献表明,制度资源和聚集经济是影响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分析文献入手,通过建构模型的方式论证了制度资源与聚集经济对产业空间集聚的正向影响关系。
关键词:
制度资源 聚集经济 空间集聚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可
构建了一个包含污染外部性的空间经济理论模型,基于2002—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呈倒U型关系,经济集聚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后将呈现出减排效应,不同污染物的减排临界点存在差异;经济集聚、污染排放强度和污染空间分布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和地区交互影响;经济集聚促进了污染排放总量的空间集中,经济活动向经济密度高的城市集中有利于减排。文章认为经济集聚具有促发展和减排的双重红利,与低经济密度的分散型空间发展模式相比,经济集聚更加环保。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何文举 张华峰 陈雄超 颜建军
本文立足于我国加速城市化的现实背景,首先从精明增长理论出发,在理论上阐述了我国省域人口密度、产业密度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其次从空间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我国30个省域的碳排放空间集聚效应,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密度效应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各个省域的碳排放存在着空间集聚效应,不仅在碳生产效率方面,而且在碳排放量上,表现出了东高西低的特征;各个省域的碳排放水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产业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正N型的走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倾向于增加省域的碳排放,但是在密度效应的作用下,这种正向增长效应得到了削弱;且省域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未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最后,结合本文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胡健 焦兵
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理论是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维纳布尔斯等学者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所创立的D-S模型基础上不断扩展而逐步形成的。其不完全竞争假设对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深化我们对空间集聚问题的理解和把握。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集聚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该理论已在世界贸易格局、城市形成、产业集聚等经济问题研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际应用,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方法和工具。
关键词:
不完全竞争 新经济地理学 空间集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奕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国民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其中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而造成的矛盾尤为明显。因此,缩小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核心要务。同时,借助产业协同集聚效应完成空间结构调整,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效应空间溢出边界的测算,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条件限定,为"产业-空间-制度"三位一体发展格局的调整提供科学、合理的思路和依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郝大江
在经济增长与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传统区域协调理论在现实经济中的指导性越来越难以把握。将区域经济的空间维度附载于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的统一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表现为非平衡发展的特征,这取决于区域间固有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揭示:要素适宜度在区域经济协调中的机理研究不仅足以澄清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本质,而且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协调基准。
关键词:
空间经济协调 区域性要素 要素适宜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宇 王子龙 许箫迪
利用2006-2011年中国28个区域的Moran’s I指数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模式进行有效测度。计算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创新,经济基础对于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对外开放初期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产生抑制作用;当期人力资本水平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作用并不显著。文化产业发展的均衡稳定状态是空间集聚的基本条件,区域创新是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内在动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柳天恩 吉世虎 赵忆岚
美国制造业中心首先诞生在东北沿海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产业集聚中心依次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转移,最终形成制造业沿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集聚的"双岸产业带"、沿五大湖地区集聚的"大湖产业带"和沿墨西哥湾集聚的"海湾产业带"。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运输成本和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关系密切。决定产业集聚与扩散转移的基础是各区域面临的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于产业集聚具有惯性和路径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可以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促进产业转移,推进新产业集聚中心的形成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产业扩散 产业转移 空间经济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柳天恩 吉世虎 赵忆岚
美国制造业中心首先诞生在东北沿海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产业集聚中心依次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转移,最终形成制造业沿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集聚的"双岸产业带"、沿五大湖地区集聚的"大湖产业带"和沿墨西哥湾集聚的"海湾产业带"。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运输成本和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关系密切。决定产业集聚与扩散转移的基础是各区域面临的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于产业集聚具有惯性和路径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可以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促进产业转移,推进新产业集聚中心的形成。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产业扩散 产业转移 空间经济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旭 刘祎 黄茂兴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追求。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绩效的提升以及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优化,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使用面板平滑转移模型,从制度环境视角入手,探讨了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绩效与经济发展质量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影响总体为正,随着制度环境的优化,这一正向影响强度有所提升;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随着制度环境的改善而由负转正;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绩效及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加强烈。因此,未来应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绩效提升与发展质量优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颖 蒲勇健
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在包含集聚中心区和外围区的两个子区域的区域系统中,定义了受劳动力要素空间流动和区域集聚状态因子影响的区域福利函数,阐释了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效应对区域总体福利的影响机制,计算了影响阈值,得出适度集聚是区域福利最优条件的结论,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平衡区域集聚条件的政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佳
针对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还是分散的问题,构建了一个交通网络主导城际贸易的空间量化模型,通过仿真技术模拟交通网络整合市场的动态演变机制,辅助结合双差分方法对交通政策进行评估,以此分析交通引发特定城市经济活动集聚还是扩散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交通作用于产品的定价机制,影响了商品进行区际贸易的可行比例和无套利价格空间的范围,体现为市场规模的阶段性变化。交通网络的改善整合了市场,具有显著扩大市场规模的效应,市场规模对交通的弹性约8.7%,而相比之下,交通中心城市的效应则要高出2.3个百分点。城市技术非对称情况下,发展交通中心的城市,其政策效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放大,且效应具有边际递减的规律,而此时与交通中心城市连接的城市则出现市场规模收缩。研究揭示交通网络调整经济活动分布的内在机理,对检验交通网络改善引起市场整合的程度与范围、预测发展交通的政策效应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