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43)
2023(17235)
2022(14556)
2021(13512)
2020(11312)
2019(25296)
2018(24982)
2017(47659)
2016(25758)
2015(28558)
2014(28047)
2013(27090)
2012(24283)
2011(21779)
2010(21589)
2009(19897)
2008(19079)
2007(16908)
2006(14411)
2005(12833)
作者
(71730)
(59448)
(59442)
(56675)
(37843)
(28704)
(26996)
(23206)
(22813)
(21325)
(20225)
(20224)
(19104)
(18651)
(18586)
(18294)
(18084)
(17764)
(17366)
(17084)
(14632)
(14557)
(14440)
(13788)
(13431)
(13361)
(13307)
(13221)
(12058)
(11837)
学科
(93335)
经济(93187)
管理(77951)
(70756)
(60644)
企业(60644)
方法(43193)
数学(36879)
数学方法(36249)
(29084)
(26370)
中国(25153)
(23034)
业经(22809)
(21196)
(18672)
财务(18606)
财务管理(18552)
企业财务(17597)
理论(17577)
农业(17247)
(17185)
贸易(17174)
(16741)
(16403)
银行(16359)
(16158)
地方(16003)
(15521)
技术(15514)
机构
学院(351156)
大学(348633)
(135580)
经济(132623)
管理(132302)
理学(114208)
研究(113773)
理学院(112935)
管理学(110613)
管理学院(109964)
中国(86236)
(72120)
科学(71103)
(67049)
(58677)
(56622)
中心(53587)
(53536)
业大(52941)
财经(52861)
研究所(51246)
(48052)
农业(46166)
(45155)
师范(44544)
北京(44237)
(42577)
(42243)
经济学(42135)
技术(39546)
基金
项目(241383)
科学(190131)
研究(175464)
基金(175042)
(153809)
国家(152543)
科学基金(131029)
社会(110809)
社会科(104902)
社会科学(104878)
(95535)
基金项目(91544)
自然(85836)
自然科(83888)
自然科学(83858)
教育(82971)
自然科学基金(82325)
(80583)
资助(71352)
编号(71310)
成果(57672)
重点(55178)
(53041)
(51297)
(51197)
课题(49807)
创新(47916)
(47195)
科研(46994)
国家社会(45954)
期刊
(148604)
经济(148604)
研究(99344)
中国(70634)
学报(58128)
(55049)
(53717)
科学(52096)
管理(51029)
大学(44556)
教育(42217)
学学(42120)
农业(36066)
技术(32052)
(31237)
金融(31237)
财经(26197)
业经(25884)
经济研究(23865)
(22606)
问题(18952)
(18288)
(18283)
科技(16216)
财会(16024)
图书(15875)
统计(15657)
技术经济(15655)
理论(15498)
(15102)
共检索到514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梁玲玲  李烨  陈松  
在数智化时代,组织韧性是企业实现“长期主义”的关键动力,如何维持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组织韧性以应对“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对企业可持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过程管理视角,提出组织韧性4R能力模型,并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制度和组织双重视角分析构建组织韧性的组态路径。结论表明,组织韧性的形成和培育受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组织差序氛围在响应期主要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恢复期和革新期,其体现出来的负效应更加显著;数字化转型、组织情绪能力和文化认知性要素在响应期、恢复期和革新期中至少两个阶段对组织韧性有重要影响,其中数字化转型是推动组织创新的重要前因要素,也是削弱组织差序氛围和规制性要素负效应的有效手段;规制性要素和规范性要素对组织韧性的重要作用主要集中在恢复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姗姗  黄群慧  
如何构建组织韧性以帮助新创企业于逆境中逢凶化吉并适应环境的非连续变化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立足多元视角的组织韧性框架,应用fsQCA方法,以161家新创企业为样本,检验资源柔性、政治行为、战略敏捷性与内部关系嵌入四个条件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组态效应,结果发现: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培育的前因构型主要包括三种模式,分别是内外双修促韧性模式、高瞻远瞩育韧性模式以及众志成城谋韧性模式。据此,新创企业应采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增强对政策制度的感知,洞察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前布局。同时,还需认识到“人和”的重要作用,打造良好的组织内部关系网络,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怀超  梁晨  范建红  何智敏  
以52家在华外资企业为研究对象,本文采用fsQCA和N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讨了组织特征(企业规模、企业盈利能力和在华运营经验)和制度距离(管制距离、规范距离和认知距离)方面的6个前因变量与在华外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单个因素都不是产生在华外资企业高/非高社会责任绩效的必要条件,但认知距离作用突出。其次,产生在华外资企业高社会责任绩效的组态有5个,其中存在两组二阶等价组态。第一组二阶等价组态为非高盈利能力—高运营经验—非高认知距离主导型,根据边缘条件,该二阶等价组态可分为非高规模—非高规范距离辅助型和非高规模—高管制距离辅助型;第二组二阶等价组态为高规模—高运营经验—非高规范距离主导型,根据边缘条件,该二阶等价组态可分为高盈利能力—非高认知距离辅助型和高管制距离—非高认知距离辅助型;第5个组态为高规模—高盈利能力—高管制距离—非高规范距离主导下的非高运营经验辅助型。最后,产生在华外资企业非高社会责任绩效的组态有3个,且与高社会责任绩效的驱动机制呈现非对称关系。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甄美荣   刘蕊  
制造企业长期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本文基于TOE理论框架,以109家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结合必要条件分析(NCA)和动态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索影响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多重因素之间的动态联动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企业长期高质量发展是技术、组织和环境维度三者动态联动的结果,任何单一因素都不是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制造企业长期高质量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路径,表现为技术创新引领型、数字化牵引型、行业竞争下数字化驱动型和行业竞争下制造能力推动型;研发投入和运营能力是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核心条件。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钱悦   温雅   孙亚程  
高动荡性和高不确定性的乌卡(VUCA)环境下,组织韧性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本研究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三一重工为研究对象,探讨企业如何通过推进组织学习和塑造学习型组织文化来提升组织韧性,从而成功应对行业下行和乌卡环境下的危机。研究结果揭示了乌卡环境下提升组织韧性的两条路径,即以“跨界学习”为主的外部学习路径和以“知识中台”为主的内部学习路径。“跨界学习”体现在企业不局限于对标同行,而是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借鉴和内化跨行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知识中台”体现在企业内部知识的标准化、系统化和灵活运用,以及建立超越日常管理职级的扁平化知识传递系统。外部学习和内部学习互相衔接补充,形成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之间的正循环。本文的理论框架揭示了两条文献中鲜少研究的路径,补充了组织韧性形成机制的文献缺口,对管理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静  郑伟波  赵娜  
组织成员韧性对推动组织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组织在不确定环境下应对危机与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致力于探究组织成员韧性的形成机理。依据意义建构理论,本研究提出一个基于认知与情感双重视角的领导正念影响组织成员韧性的多层次理论框架。文章详细讨论了领导正念如何通过领导认知灵活性、领导积极情绪影响领导韧性以及领导正念如何通过员工认知灵活性、员工积极情绪影响员工韧性。研究结果认为环境不确定性、领导经验开放性将加强领导正念对领导韧性的作用效果,而领导神经质将减弱这一影响。环境不确定性、员工与领导价值观一致性、与领导的关系能量将加强领导正念对员工韧性的作用效果。从而拓展了领导正念与组织成员韧性的理论研究,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马亮   胡浩林   李娅宁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数字化转型是塑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Python软件和文本分析方法测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采用必要条件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有志企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协同视角对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129家上市公司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动因及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人力资本水平、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持、外商投资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既不单独构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也不单独构成充分条件;有志企业主导型、有为政府主导型、有志企业—有为政府协同型和有志企业—有效市场协同型4条路径可以促进中小企业高水平数字化转型,同时,导致非高水平数字化转型的组态有4条;各要素在不同路径中发挥不同作用,中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禀赋和所处环境,选择适合本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汝毅  吕萍  
本文基于制度理论和组织学习的双重视角,引入内部一致性成本、外部一致性成本等概念,从时间维度对进入模式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延伸,从而客观揭示了采用不同进入模式投资成立的海外子公司随时间推移的绩效差异。通过对中国企业在欧洲采用绿地投资和并购两种方式成立的子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比以绿地投资方式成立的子公司,以并购方式成立的子公司的初期绩效要好;子公司绩效随着时间推移总体上得以改善;但两种进入模式相比,以绿地投资方式成立的子公司绩效随时间推移提升幅度更加明显,两种进入模式成立的子公司的绩效差异越来越小。本文不仅对以往绿地投资和并购绩效比较的研究出现相互矛盾结论的原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公一  张畅  刘思雯  
韧性作为探究组织—环境互动机理的方法,有助于企业在逆境中化危为机、借机成势。基于过程视角,打开环境不确定情境下组织韧性响应的“黑箱”,构建“暴露期(激活韧性)—发展期(调动韧性)—恢复期(发挥韧性)研究框架。研究发现:环境作为企业的信息源和资源池,不确定性通过信息认知和资源依赖两条路径影响组织韧性;为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组织韧性通过探测机制和缓冲机制降低信息模糊,进而突破资源瓶颈。因此,应综合判断企业外部环境状况和组织自身禀赋,选择适应、更新和突破3种组织韧性应对策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丁  王胜光  刘会武  
本文从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的目标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所必然带来组织和制度建设方面的要求,并进一步结合国外典型政策案例分析了创新政策与组织和制度建设的匹配协同关系,以供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讨论和参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卫华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在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实施以来,如何提高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水平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基于内部控制具有的工程特质和信息化属性,对内部控制建设进行解读,探究内部控制的工程机理与信息化选择,总结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匡洪燕  周泉恭  
研究投资基金的"公司治理"问题必须将其载体——证券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也包括进去,形成证券投资基金"组织治理"的概念。当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组织治理效率问题的优化路径有两条:一是在有限合伙企业中引入相关公司制度安排;二是将有限合伙机理引进公司制。我们认为,公司合伙制投资基金是实现证券投资基金组织治理效率的最佳型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秀芹   张静霜   徐叶莹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基于此,以嵌入性理论为基础,构建“认知—制度—资源—关系”多重嵌入分析框架,使用必要条件分析法(NCA)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省域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进行组态分析。必要条件检验发现:高职国际化水平提升是多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认知嵌入是高职国际化驱动的必要性条件;等效组态分析发现:高职国际化发展呈现为认知—资源协同驱动型、认知—关系互动助推型、资源主导支持型三类模式;区域比较结果揭示:超越对资源嵌入的依赖并强化认知嵌入的作用是推动国际化进程的关键策略。为此,建议东部地区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以“提质培优”为发展方向;资源禀赋较弱的中西部省份多点着力,关注“提质扩容”,依托地方特色发展高质量的高职国际化。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雅萍  陈睿君  程继儒  
【目的/意义】危机无处不在,组织韧性是组织应对危机、转危为安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但是中国情境下有关组织韧性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依然不足。【方法/设计】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依据问题导向和理论抽样原则,选取六家企业在危机情境下的组织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组织韧性的结构及作用机制。【结论/发现】组织韧性包含组织认知调整、组织领导力、组织应对、组织资源性和自我更新能力五个维度;组织策略包含关系策略、市场策略和财务策略;组织成长包含市场份额增长、利润增长、员工增长、销售额增长及整体竞争力增长。组织韧性能够帮助组织采取恰当的组织策略以更好地应对危机,使得组织能够突出重围进而获得成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危机——组织韧性——组织策略——组织成长”的理论框架,从组织韧性的激发措施、学习型组织的打造、数字化赋能的实现等层面提出了提升组织韧性的有效对策,为后续组织韧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许滨鸿   姜奇平   刘宇洋   端利涛  
文章基于资源编排理论和构型理论,以161家数字化转型上市公司为主要样本,以96家非数字化转型上市公司作为对照组,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识别了人力资本、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股权集中度和公司规模7个要素推动组织韧性形成的路径机制,并对此进行了验证性案例研究分析。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企业高组织韧性的形成机制可归纳为被动防御型和主动成长型两类。其中,创新能力和股权集中作为高组织韧性形成组态中的核心条件发挥普适性作用。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当企业处于技术瓶颈期时,人力资本可替代高技术水平和偿债能力,在高组织韧性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