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12)
- 2023(17305)
- 2022(14660)
- 2021(13633)
- 2020(11624)
- 2019(27000)
- 2018(26551)
- 2017(50216)
- 2016(26814)
- 2015(30894)
- 2014(30728)
- 2013(30490)
- 2012(28300)
- 2011(25767)
- 2010(25627)
- 2009(24285)
- 2008(23851)
- 2007(20886)
- 2006(18340)
- 2005(16801)
- 学科
- 济(130188)
- 经济(130039)
- 管理(80807)
- 业(74629)
- 企(60962)
- 企业(60962)
- 方法(56144)
- 数学(50127)
- 数学方法(49600)
- 中国(33358)
- 财(32781)
- 农(30615)
- 业经(25582)
- 制(25241)
- 地方(25080)
- 学(23925)
- 贸(23152)
- 贸易(23141)
- 易(22500)
- 农业(20313)
- 务(19809)
- 财务(19751)
- 财务管理(19702)
- 融(19214)
- 金融(19209)
- 银(19178)
- 银行(19144)
- 企业财务(18700)
- 行(18253)
- 环境(17895)
- 机构
- 大学(395053)
- 学院(391024)
- 济(176468)
- 经济(173214)
- 管理(151605)
- 研究(136086)
- 理学(130378)
- 理学院(128955)
- 管理学(126883)
- 管理学院(126139)
- 中国(105690)
- 京(82695)
- 财(82004)
- 科学(78304)
- 所(67687)
- 财经(64800)
- 中心(62789)
- 研究所(60995)
- 农(60587)
- 经(58880)
- 江(57680)
- 经济学(55925)
- 业大(53964)
- 北京(52401)
- 经济学院(50207)
- 范(48782)
- 院(48711)
- 师范(48312)
- 财经大学(48063)
- 农业(47283)
- 基金
- 项目(257548)
- 科学(204776)
- 基金(191594)
- 研究(187550)
- 家(166353)
- 国家(165055)
- 科学基金(142397)
- 社会(123258)
- 社会科(117078)
- 社会科学(117049)
- 基金项目(100239)
- 省(97054)
- 自然(90533)
- 自然科(88468)
- 自然科学(88443)
- 自然科学基金(86922)
- 教育(85969)
- 划(82435)
- 资助(79221)
- 编号(73964)
- 成果(60816)
- 部(58857)
- 重点(58109)
- 发(55017)
- 创(52965)
- 国家社会(52704)
- 教育部(51183)
- 课题(50656)
- 创新(49802)
- 制(49800)
- 期刊
- 济(193938)
- 经济(193938)
- 研究(119527)
- 中国(76525)
- 财(65730)
- 学报(57884)
- 管理(56611)
- 科学(54928)
- 农(54112)
- 大学(44859)
- 学学(42239)
- 融(38033)
- 金融(38033)
- 农业(36305)
- 技术(34613)
- 教育(34500)
- 财经(33436)
- 经济研究(32446)
- 经(28757)
- 业经(27901)
- 问题(25381)
- 贸(22769)
- 统计(21690)
- 技术经济(20842)
- 世界(20097)
- 业(20026)
- 国际(20006)
- 策(19126)
- 理论(18695)
- 版(17663)
共检索到594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傅利福 韦倩 魏建
在构建金融自由化指数和Lerner指数的基础上,本文利用PSTR模型,探讨银行业集中与竞争的关系问题。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业开放程度是影响两者关系的关键因素。当金融业开放程度较低时,银业行集中度的降低可以促进竞争;当金融自由化水平超过临界值时,通过降低银行业集中度来促进竞争这一渠道基本不存在或者已经很弱。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相对集中的银行业产业组织体系将更有利于促进竞争,不应盲目新建过多中小银行,重点在于将现有中小银行做大做强。
关键词:
银行业结构 银行业竞争 金融自由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文革 高伟 张苏
本文旨在测算1952—2006年制度变迁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在长期中,加入制度变迁时间趋势因素的C-D函数表明,资本、劳动、制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制度对于产出有高度显著的正向作用,引入教育变量后,资本、劳动、教育、制度与产出之间也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情况下,制度因素每增长1个百分点,产出增长0.15个百分点(Prob.=0.0262)。若以改革为界分两阶段进行分析,1952—1978年,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作用有限,而1978—2006年,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增长核算 总量生产函数 市场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毅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经济制度变迁三个分类指标在1952~2010年各自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结论显示:三个分类指标均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长期来看,产权多元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及分配格局变化都与人均产出存在协整关系,也都能够有效促进人均产出的增加;短期来看,对外开放程度及分配格局变化对人均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权多元化程度的正向影响则十分有限。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傅晓霞 吴利学
文章简要评述了经济增长和增长因素分析理论,分析了中国20年来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并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出发,评估和计算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导致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分析市场化和开放型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文章验证了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是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之一的观点,指出中国的体制改革仍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
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 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林毅 何代欣
针对经济制度变迁影响经济增长现有研究的不足,通过协整理论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测算了1952—2010年经济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人均资本、经济制度变迁及人均产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制度变迁在长期对人均产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短期影响则十分有限;如果以1978年为分界点,则经济制度变迁在改革开放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改革开放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马利军 李东霖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基础上,利用1952~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及计量分析方法,认为产权、政府、开放性这三大制度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关键。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制度 产权 政府 开放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季民河 武占云 苏海龙 姜磊
以North的体制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将新古典经济学的Solow增长模型扩展为一个包含制度变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结合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使用1997—2005年中国省区的社会经济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制度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时期的制度变迁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力,证实了North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假设。此外,空间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深入地揭示了省域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地区之间通过技术扩散、要素转移以及社会文化交流等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相互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金全 隋建利 闫超
本文通过将门限自回归模型、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以及bootstrap模拟计算临界值3种方法相结合,运用非线性两区制TAR模型检验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地理区域内28个省份人均GDP面板数据的实际收敛性特征,进而探察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路径收敛情况以及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状况。我们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人均GDP数据分别具有较为显著的收敛性特征;东部与中部在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增长路径完全收敛,而自改革开放以来表现出部分收敛的特征;东部与西部在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增长路径部分收敛,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则呈现出明显的发散态势,这说明改革开放以后东部省份与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增长差距具有扩大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熊启泉 张琰光
本文根据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82~2006年的GDP、服务贸易进口、出口、进出口、资本投入以及劳动投入的数据,分析中国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论表明,1983~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总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平均为18.90%,中国服务贸易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进口的贡献。文章最后得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兆旭 陈东景
根据我国1978年至2016年人均GDP产出、人均资本存量以及从产权制度、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经济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四个方面所合成的经济制度变迁指标,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经济制度变迁中,产权制度、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起正向作用,而政府干预经济程度过高会产生负向作用。经济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正向推动作用。从短期来看,经济制度变迁虽然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从长期看,人均资本存量在长期中对经济增长起正作用,但效果不及经济制度变迁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培育多元化产权;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改革政府管理模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斌栋 王颖
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依据,认为制度变迁(即改革)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分别以非国有经济比重和合成的制度指数作为测度制度变迁的指标,把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率对包括制度在内的经济增长诸要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与资本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而人力资本没有显示出统计上的显著性。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区域经济增长 新制度经济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梁军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教育发展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在回顾37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加入教育变量的方法,拓展出体现教育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教育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等相关数据,实证估计了1978—2014年教育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78—2014年期间,中国教育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平均提高约0.2311个百分点。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提高人力资本积累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是今后中国教育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发展 人力资本积累 经济增长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何一鸣 赖丹珠
产业结构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运用广州1949-2013年的历史数据,从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维度验证产业结构变迁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假说。将1949-2013年分为三个阶段的实证结果表明,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经济增长,近年来出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现象。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大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应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过度追求高级化;服务业的发展存在成本病,盲目追求高级化会抑制城市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强 魏巍
本文构建包括经济结构、科技与创新、民生、资源与环境、对外开放等5个二级指标和23个基础指标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本文探讨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基于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非线性效应,发现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有关。具体而言,对于中等发达地区而言,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而言,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质量呈负相关,制度变迁并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延凯 韩廷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探寻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90个中心城市2006年度的截面数据对影响中国各地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规范的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经济市场化运作水平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制度保证;对外开放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金融发展对各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尚不能有效发挥,应该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正向作用于经济增长,但其效果不是非常显著。
关键词:
制度变迁 经济增长 实证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