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57)
2023(5211)
2022(4459)
2021(4099)
2020(3482)
2019(7852)
2018(7714)
2017(14884)
2016(8108)
2015(9199)
2014(9205)
2013(9006)
2012(8254)
2011(7572)
2010(7688)
2009(7404)
2008(7499)
2007(6757)
2006(6136)
2005(5659)
作者
(22999)
(19459)
(19290)
(18498)
(12389)
(9199)
(8744)
(7437)
(7345)
(6922)
(6692)
(6480)
(6409)
(6281)
(6244)
(5875)
(5678)
(5639)
(5634)
(5582)
(5008)
(4730)
(4704)
(4444)
(4415)
(4343)
(4306)
(4299)
(3863)
(3767)
学科
管理(31247)
(30796)
经济(30729)
(27491)
(23978)
企业(23978)
(12554)
(12219)
方法(11505)
数学(9664)
数学方法(9535)
中国(8757)
(8718)
(8674)
业经(8000)
体制(7564)
(7480)
财务(7458)
财务管理(7441)
企业财务(7101)
(6674)
银行(6666)
(6372)
(6138)
金融(6136)
(5787)
(5787)
环境(5412)
(5412)
农业(5410)
机构
大学(120540)
学院(119118)
(51383)
经济(50315)
管理(45920)
研究(40120)
理学(39205)
理学院(38782)
管理学(38232)
管理学院(37996)
中国(31045)
(28215)
(24799)
科学(22025)
财经(21408)
(19756)
(19290)
(18765)
中心(18082)
研究所(17410)
(17187)
经济学(16284)
财经大学(15885)
业大(15646)
北京(15400)
(14651)
经济学院(14487)
(14270)
(14269)
师范(14128)
基金
项目(77287)
科学(61964)
研究(57758)
基金(57710)
(49814)
国家(49402)
科学基金(42792)
社会(38808)
社会科(36781)
社会科学(36774)
基金项目(30075)
(29301)
教育(26937)
自然(26499)
自然科(25881)
自然科学(25875)
自然科学基金(25437)
(24734)
资助(23224)
编号(22526)
(21014)
成果(19610)
(18246)
重点(17744)
国家社会(16491)
(16300)
课题(16217)
教育部(16149)
(16000)
(15622)
期刊
(59612)
经济(59612)
研究(38307)
中国(26134)
(23836)
管理(18934)
学报(17053)
科学(16764)
(16423)
大学(13868)
学学(13115)
(12707)
金融(12707)
教育(12065)
财经(11521)
农业(10289)
(9871)
技术(9692)
经济研究(9098)
业经(8979)
问题(7962)
(6416)
财会(5794)
(5781)
现代(5523)
会计(5474)
理论(5438)
改革(5437)
(5437)
技术经济(5406)
共检索到185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俞雅乖  
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情况不同,适宜的制度变迁方式能实现较高的变迁效率和较好的变迁效果。制度变迁进程中须进行方式的转换,因而分析制度变迁的转换时机和条件是问题的关键。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主要包括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进入和退出两种情况。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大才  
由于制度供给的边际效率开始递减,向后累积的制度变迁成本已无法再递延,核心制度已经障碍了增量制度的安排,农业制度变迁经验已趋成熟,农村经济主体对新制度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必须及时将农业制度变迁从诱导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转换。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刚  陈文静  叶阿忠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变迁方式又是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部分。文章认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发挥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而强制性制度变迁作为社会系统的外界环境以正熵流或负熵流流向社会系统,调控制度变迁的方向。依据最小熵原理,单独运用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都不能有效地阻止系统的熵增。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充分结合,优势互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邓大才  
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 ,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只有交替运用这两种制度变迁方式 ,才能保证制度的及时、准确的供给。文章运用制度变迁的这一基本规律对我国的农业制度变迁进行了具体分析 ,认为我国当前必须加大农业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力度 ,强制性的农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瑞龙  
本文通过考察具有独立利益目标与拥有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的特殊作用,提出了“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理论假说,并作出了以下推断:一个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的国家有可能成功地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过渡的现实路径是,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并随着排他性产权的逐步确立,最终过渡到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松龄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安排或制度结构发生的变化。其中,制度安排是指决定人们行为关系的一套规则,制度安排的变迁就是部分规则或整套规则的变化;制度结构是指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制度结构的变迁就是指某个特定的制度安排,或整个制度结构的变化。人们不禁要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苏时鹏  张春霞  李扬裕  
绿色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企业的经营行为直接受社会制度的约束,制度的变迁更为重要和根本。绿色制度变迁具有外部性强、效益多样且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强等特点,它在实质上是政府和社会向企业传递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的过程。文章在介绍制度变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按政府与企业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将绿色制度变迁分为强制供给型、政府导向型和需求诱致型三种模式,并分别对它们的特点与应用作了具体阐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邓大才  
制度变迁速率与选择是由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共同决定。内生变量主要是制度变迁的性质、变迁规模、变迁强度和目标制度的类型。外生变量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环境、非正式制度以及需求状况组成。两个方面共同决定制度变迁的速度及决策主体的选择。文章首先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及速率的最佳范围和规模,其次用具体案例进行检验并得出结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史晋川  沈国兵  
本文根据制度变迁的动因将制度变迁理论作了分类,并对中国制度变迁的理论假说进行了评析。作者认为,引入“制度创新均衡价格”概念后,就可按照统一的标准划分制度变迁方式,并赋予三种制度变迁方式新的内涵,在新的内涵基础上,三种制度变迁方式是可以相互并列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瑞龙  
所谓制度变迁方式(改革方式)是指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速度、突破口、时间路径等的总和,而制度选择目标(改革目标)是指制度创新主体在既定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下所期望实现的未来制度安排。由于我国已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制度选择目标,所以目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是,如何评价既有的制度变迁方式,以及应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方式才能在既定的现实约束条件下,以尽可能低的实施成本和摩擦成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早  
从动态的角度看 ,将西部的经济发展过程理解为发展战略选择、结构转换与制度变迁相统一的过程 ,是最恰如其分的。由中央政府国家意志催生出的产业结构与西部市场制度生成缓慢之间矛盾的激化 ,即当西部地区的市场制度无力支撑其独特的产业结构及其演进时 ,将致使西部本已处于劣势的所有制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放慢 ,甚至发生逆转 ,进而削弱西部的长期发展潜力 ;反过来又会威胁到“改善生态环境”等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这意味着 ,经济发展战略的逻辑有可能使中央政府陷入两难困境。这一结论与现代经济发展是市场制度结果的假说一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非分权式”(对西部而言 )发展战略的实施总体上延缓而非促进了西部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万里  徐铁梅  
制度变迁是既有制度功能、政治压力、社会压力、文化演进、意识形态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素作用使得相对价格发生改变,从而出现了新的潜在利润,使获利成为可能。制度变迁是个体选择与集体行动在追求潜在利润过程中博弈的结果。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在好的制度基础上,而好的制度应形成利益结构引致的均衡点。制度设计的奥秘在于使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形成一种共赢共生的合力效应。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隆斌  
中国股市要不要引入做市商制度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创新和变迁的问题。单从技术层面讨论这一问题毫无现实意义,只有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才能从整个资本市场层面得出现实意义的结论。技术上看,中国证券市场是否缺乏流动性尚待深入研究;流动性问题的成因具有更深刻的机理,而非单纯的交易机制问题。制度上看,交易机制的创新要充分考虑到制度变迁成本、与组织变迁的协同以及非正式约束等因素的影响。总体上说,中国证券市场目前没有必要引入做市商制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维  沈红  
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只有交替运用这两种制度变迁方式,才能保证制度及时、准确的供给。目前,中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选择是强制性制度变迁,虽然后期诱致性的特征有所加强,仍然无法解决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在新的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选择中,应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合,以解决急需的制度需求,使新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供给与需求实现动态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