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34)
- 2023(5780)
- 2022(4861)
- 2021(4423)
- 2020(3651)
- 2019(8272)
- 2018(8051)
- 2017(15439)
- 2016(8530)
- 2015(9643)
- 2014(9499)
- 2013(9290)
- 2012(8511)
- 2011(7823)
- 2010(7663)
- 2009(7451)
- 2008(7351)
- 2007(6547)
- 2006(5828)
- 2005(5455)
- 学科
- 济(34072)
- 经济(34005)
- 管理(30988)
- 业(27218)
- 企(22250)
- 企业(22250)
- 方法(14417)
- 数学(12737)
- 数学方法(12607)
- 制(11652)
- 财(11568)
- 农(11076)
- 业经(8560)
- 中国(8554)
- 体(8241)
- 体制(7051)
- 务(6844)
- 财务(6825)
- 财务管理(6807)
- 农业(6593)
- 企业财务(6478)
- 银(6270)
- 银行(6262)
- 融(6065)
- 金融(6063)
- 行(5980)
- 学(5956)
- 贸(5824)
- 贸易(5822)
- 环境(5758)
- 机构
- 大学(124418)
- 学院(123683)
- 济(55626)
- 经济(54619)
- 管理(47432)
- 研究(42894)
- 理学(40901)
- 理学院(40471)
- 管理学(39871)
- 管理学院(39638)
- 中国(33740)
- 财(27974)
- 京(25729)
- 科学(24100)
- 农(22653)
- 财经(21527)
- 所(21388)
- 经(19565)
- 中心(19520)
- 江(19282)
- 研究所(19093)
- 业大(18627)
- 经济学(17846)
- 农业(17689)
- 财经大学(16078)
- 经济学院(15999)
- 北京(15682)
- 院(15395)
- 州(14158)
- 范(14059)
- 基金
- 项目(83136)
- 科学(66679)
- 基金(62628)
- 研究(60948)
- 家(54930)
- 国家(54500)
- 科学基金(46773)
- 社会(41293)
- 社会科(39234)
- 社会科学(39228)
- 基金项目(32593)
- 省(31236)
- 自然(29305)
- 自然科(28596)
- 自然科学(28591)
- 自然科学基金(28112)
- 教育(27752)
- 划(26452)
- 资助(25286)
- 编号(23464)
- 制(21949)
- 部(19541)
- 成果(19300)
- 重点(19042)
- 国家社会(18098)
- 创(17495)
- 发(17353)
- 教育部(17005)
- 创新(16608)
- 课题(16426)
共检索到1891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孙鹤 施锡铨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粮食发展的路径和将来变化趋势 ,然后使用Logestic模型提取趋势项后 ,对粮食产量的残差序列进行了谱分析 ,分解出粮食生产的各种周期性波动。最后 ,集中对长波的形成原因进行讨论 ,认为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玉周
文章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阶段农村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绩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对粮食生产绩效有显著差异;农业合作化曾促进粮食生产,并改善了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曾使粮食产量迅猛增长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现已达到新的制度均衡。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宜分两步:第一阶段保持现有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使用的制度,完善土地承包制;第二阶段通过新的合作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土地制度创新。
关键词:
土地制度 粮食生产 绩效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课题组
土地制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对土地的投入热情,进而对粮食生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依据我国相关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运用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全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制度对粮食产量有着显著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粮食增产也发挥了积极贡献。课题组在陕西省开展调研发现:土地流转制度为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户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陕西省在实行土地流转制度之后,农业劳动力投入产出比和粮食单产都显著提高。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应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加快推进土地确权,支...
关键词:
土地制度 支持向量机 SVM 粮食生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琴
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土地流转是必由之路。而在这一过程中,粮食生产模式势必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冲击,影响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存,尤其在一些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的不可逆趋势对农业经营和粮食生产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土地流转的动因和形式,然后以此为视角,通过实地调查的形式,将土地流转对粮食生产的作用进行了系统讨论,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了政策建议,为寻找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的契合点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关键词:
土地流转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粮食主产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智 张利国 米锋
本文基于2005—2018年玉米主产区18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在东北三省一区先后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价补分离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PSM-DID方法,识别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影响机制及异质性。研究发现:(1)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显著提高了玉米生产效率,其主要传导机制来源于农民预期收入、玉米产量、玉米播种面积占比、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增加与财政支农水平的降低。(2)价补分离政策实施显著降低了玉米生产效率,其主要传导机制来源于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减少与财政支农水平的提高。(3)异质性分析发现,临时收储政策、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均导致了种植结构调整,但具有差异性;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表现出低成本、高效率,符合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临时收储政策 价补分离政策 玉米生产效率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宇 王莉 田国强
日本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完成了农户变迁,农户数量大幅减少,农业生产出现了规模化、专业化趋势。根据日本历史经验,结合中国经济发展进程,政府应该为外出务工农民创造条件,助其在城镇安家落户,使有条件的农户率先脱离农业生产,为农村专业农户提供发展空间。此外,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培育种粮大户,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提高粮食生产力。扩大规模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日本农户 经营规模 粮食生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春 陆文聪
中国的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区域特征明显,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制定合理的粮食生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Moran I指数及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宗辉 李金锴 韩晨雪 刘合光
粮食问题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对于粮食供需平衡及粮食安全问题有潜在的影响。基于1997—2016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的面板数据,运用重心模型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具体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997—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总的转移距离为172.56 km,重心所在地大部分集中于河南省的中部地区。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影响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变迁的因素,估计结果显示,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机械化、粮食作物播种比例、复种指数均对粮食生产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是驱使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的因素。基于此,建议从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加大农业生产投入与科技投入、探索多样化农业补贴形式、构建区域粮食供需协调机制等方面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立君 张宗毅 钟钰 许伟
文章解析动力要素成本结构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机理,并且基于2000—2020年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在动力要素成本结构中,机械动力成本占比越高,动力要素成本越低,粮食生产比重越高;总体而言,一地区粮食生产单位面积机械动力成本占比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动力要素成本则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64元,粮食生产比重则会增长0.0678个百分点。(2)机械动力对人力的替代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人力投入数量与动力要素成本高分位点,机械动力投入对减少人力投入数量、降低动力要素成本的边际作用较大。畜力投入不能有效替代人力以降低动力要素成本。(3)机械动力投入的边际效应受到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劳动力价格越高,机械动力投入对替代人力投入、降低动力要素成本的边际作用越大。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区通过提高机械动力投入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力较大。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积极促进机械动力对人力和畜力的替代,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优化粮食生产格局,保证国内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峭
中国粮食生产周期性波动是其增长过程中的重要现象。本文在阐述粮食生产波动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考察了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历史过程和变化特征,探讨了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形成机制,建立了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理论分析模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寿海 胡小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至今,在确保耕地红线和规范建设用地有序扩张方面取得较大的成效。但是,通过分析发现:第一,补充耕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值越大,粮食产量越低;第二,从占补面积进行分组讨论中发现,耕地占比平衡任务较轻的地方,粮食的产量受到的影响较小,耕地占补平衡任务比较重的地区,粮食产量受到明显的冲击。第三,在东部地区,耕地补充面积占比对粮食产量显著负向影响,但是在中、西部地区,耕地补充面积占比对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占补平衡 耕地质量 粮食生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林静 欧阳金琼 王雅鹏
本文采用2001-2010年全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基于粮食生产区域分异视角,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种粮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然后将反映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的变量纳入技术非效率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数量及质量变化对种粮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显著正向积极作用,就区域影响程度来看,平衡区>主产区>主销区,说明在粮食平衡区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效率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意味着在该区域存在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2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也具高度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力度不大,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金朔 曹雪 金晓斌 周寅康
从粮食生产、粮食供需和粮食运输变化等角度,采用对比分析、交互引证等方法,分析1644-1949年(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运输格局的变迁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清代,粮食富余区主要是湘、鄂、赣、皖,粮食不足区主要是闽及粤琼地区。清中后期,川渝和东北地区由粮食自足区变成粮食富余区,同时,苏、浙、京津冀、豫、鲁等成为粮食不足区;民国时期,粮食不足区进一步扩大,而皖、赣、湘、桂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粮食富余区;2清代粮食运销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粮食流通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国时期,川渝不再作为粮食输出省份,皖及东北地区成为主要供应地,鄂成为重要的粮食中转省份。...
关键词:
粮食供需 粮食运输 空间格局 历史时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王炬
基于31个省市区粮食和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GIS、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系统刻画了1978—2010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华北和华中集中;粮食、稻谷和玉米的重心向东北移动251.20km、286.45km和106.14km,但小麦重心移动方向不明显且距离也较短;粮食及稻谷、小麦、玉米生产均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其中粮食、小麦、玉米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增强,稻谷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减弱。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空间布局 生产集中度 空间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