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76)
2023(7514)
2022(6215)
2021(5839)
2020(4742)
2019(10645)
2018(10412)
2017(19264)
2016(10628)
2015(12015)
2014(11959)
2013(11323)
2012(10628)
2011(9628)
2010(9807)
2009(9484)
2008(9659)
2007(8865)
2006(7903)
2005(7396)
作者
(30808)
(26002)
(25973)
(24653)
(16624)
(12551)
(11613)
(9962)
(9874)
(9340)
(8832)
(8815)
(8549)
(8335)
(8310)
(7932)
(7773)
(7594)
(7555)
(7552)
(6660)
(6376)
(6260)
(5867)
(5861)
(5859)
(5805)
(5734)
(5297)
(5091)
学科
(38418)
经济(38340)
管理(37005)
(31250)
(27767)
企业(27767)
方法(13840)
(13787)
(13677)
中国(11607)
数学(11093)
数学方法(10842)
(10522)
业经(10460)
(9684)
(9627)
(8283)
财务(8255)
财务管理(8231)
体制(8082)
企业财务(7810)
(7796)
银行(7780)
(7655)
贸易(7647)
理论(7423)
(7421)
(7404)
(7298)
金融(7296)
机构
大学(156354)
学院(153433)
(59877)
经济(58465)
管理(55696)
研究(52964)
理学(47355)
理学院(46757)
管理学(45831)
管理学院(45535)
中国(40926)
(32982)
(32293)
科学(31910)
(26779)
(24694)
中心(24500)
(24464)
财经(24360)
研究所(23809)
(21957)
业大(21492)
北京(20456)
(20400)
师范(20137)
(19182)
(19154)
农业(19064)
经济学(18930)
财经大学(17969)
基金
项目(99642)
科学(78715)
基金(73188)
研究(72990)
(63882)
国家(63338)
科学基金(54354)
社会(47585)
社会科(44888)
社会科学(44879)
(38177)
基金项目(37926)
自然(34382)
教育(34215)
自然科(33611)
自然科学(33600)
自然科学基金(33012)
(32229)
资助(29122)
编号(29014)
成果(25753)
(24050)
重点(22778)
(22309)
(20748)
课题(20700)
(20118)
国家社会(20100)
创新(19544)
教育部(19479)
期刊
(72575)
经济(72575)
研究(47610)
中国(36501)
(27459)
学报(26537)
(23775)
科学(23746)
管理(23739)
大学(20785)
教育(19574)
学学(19517)
农业(15431)
(15079)
金融(15079)
技术(13280)
财经(13158)
(11391)
经济研究(10712)
业经(10444)
问题(9039)
(9029)
(7601)
(7559)
科技(7242)
业大(6942)
图书(6884)
理论(6869)
财会(6830)
会计(6708)
共检索到2429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晓炜  
御史"关白"制度肇始于唐,终结于宋。从成因上看,御史"关白"制度在唐代主要受宰相专权及宦官秉政的影响,宋初以降,君主独裁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以文治国"的理念思维、"务行祖宗之法"的意识形态乃至宋仁宗个人对台谏的倚重使"关白"制度走向终结。"关白"制度为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之"变异",必将在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的进一步成熟后退出历史舞台,使御史职能之运作回归常态,此即御史"关白"制度之演化逻辑。藉由暴力潜能、意识形态、知识存量、特定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四要素,便可解析其历史动因与演化逻辑。对北宋时期的台谏政治和御史弹劾制度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为当下的制度建构提供镜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力文  
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土地占有和分配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农地制度一直是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文章拟从宏观的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和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理清新中国农地制度历次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文章认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历次变迁都是宏观环境和现实条件制约下的产物,服从于整个国家形势和战略发展的需要。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雲泰  
国务院印发《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后,以优化调整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限、赋予省级政府更多自主权为核心的用地审批权限调整如何影响未来土地管理走势?本文通过梳理用地审批制度变迁历程,分析政策变化的时代背景和驱动因素,结合新形势土地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放权"之后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继明  李蒙蒙  
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发展目标与利益主体约束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从产权管制的视角出发,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合一的管制时期、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的弱管制时期和城乡土地产权同权化的放松管制时期。通过对不同时期政府对土地产权管制的梳理发现,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始终和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紧密相关,并和政府与农民的土地权益分配交织推进,这为深化当前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武贤  江华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试图解决而又一直未解决好的问题。文章从行为主体角度探讨我国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林产品具有生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双重性,不同行为主体对林产品的特征偏好不同,常常存在目标冲突,从而引发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博弈的过程就是低效率制度长期驻存的过程,博弈的结果使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进而具有不同的制度绩效。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进诚  姜春  彭江波  
在不同的资源约束、需求结构等制度环境中 ,最优的产权制度选择是不同的。荣成海洋渔业案例表明 :海洋渔业实行集体产权制度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而私有产权制度有利于成本控制 ,择优选择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越  李晶  伍中信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产权保护功能。制度市场的非均衡引致的国家财产权益保护问题决定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具有必然性;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目标是维护国家财产权益和经济安全,变迁路径遵循"诱致性变迁为主、强制性变迁为辅",并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未来国家审计制度将实现从"产权为本"到"人权为本"、"政府主导"到"公民主导"的历史性变迁。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志峰  
社会分工促进了学术职业的兴起与分层制度的形成。欧洲中世纪后期,教授职业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化职业,而助教职业的出现,是首次大学学术职业内部分层,体现出教授自主分层的特征。后来,依次产生了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等职业,并形成了制度化的分层结构,体现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在中国,高校学术职业形成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分层制度,在分层制度变迁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四级分层、单一分层、恢复四层分层、四层十三级分层等阶段,体现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制度具有政府主导和高校自主相结合、以效率为中心、以岗位为核心的变迁特征。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褚伟  
本文在对中国中小金融机构既有制度安排只是中国计划金融制度“边际上变动”的界定基础上 ,分析了目标在市场金融取向下实现其严格意义“制度变迁”的矛盾性 (在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性和战略性风险加剧的情况下缺乏制度变迁的强大推动力 )与可能性 (特别强调了“2 +x”模式的市场选择性改革及改革中“非正式契约安排”的重要意义 )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思懿  赵文华  
在美国终身教职制度的变迁过程中,不同制度主体均参与其中,上至州立法机构和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下至教师群体及大学董事会和管理层,此外还有AAUP等行业协会组织,这些代表不同利益的制度主体通过推动或抵制终身制改革形塑了不同的制度逻辑。本文基于"多重逻辑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将影响美国终身教职制度变革的制度逻辑概括为五种: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大学管理逻辑、学术逻辑、行业逻辑,其中国家逻辑以州立法机构和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为代表,市场逻辑体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及学术劳动力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变化,大学管理逻辑以校董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宏力  
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统一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呈现由农村土地小农私有,家庭经营、互助经营和合作经营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又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最后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演进轨迹。从理论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是权利配置服务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配,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服务于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有着权利核心—权益核心—权能核心,集权锢农—分权富农—赋权强农,权利封存—权利调整—权利交易三条可循的线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趋向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坚持和三个改变。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发林  
随着国际体系日趋制度化和大国间制度竞争加剧,国际制度成为国家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常见工具,国际制度相关权力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目标。国际制度何以能成为国家的政策工具?国家追逐与国际制度相关的何种权力?国家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如何使用国际制度工具?这些问题亟须系统的理论探索。借鉴方略和经济方略的相关研究,制度方略(institutional statecraft)可被用以概括国家运用国际制度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技巧。制度方略包含三大构成要素:制度内涵、权力属性和操作策略。国际制度的内涵通过一个“属性—层级”框架得到梳理,不同概念间的关系被厘清。国际制度存在三重权力属性,即国际制度作为权力的结果、工具或来源。后两种权力属性具体表现为三类权力:操作性(规范塑造权、组织决策权和规则制定权)、工具性(议程设置权)和结果性(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秩序主导权)。这些权力正是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所使用的工具和争夺的目标。在政策实践中,制度方略的操作策略区分为如下五类:利他、合作、诱陷、强迫和排他。制度内涵、权力属性和操作策略共同构成了制度方略的完整理论框架。制度方略概念有利于更加清晰地理解国际制度的权力属性和国家间的制度竞争,有助于中国国际制度策略的制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怡然  
外卖平台算法的一元价值导向形成了对骑手等主体的权利损害。因此,学术界对于外卖平台算法治理形成了效率说、知情权保障说、民主协商权保障说、劳动权益保障说、利益平衡说等诸多理论。综合吸收借鉴各个学说理论、制度进展和平台实践,研究认为外卖平台算法取中是劳动基准作为底限和效率标准作为上限之间的取中。在上下限的区间范围内,算法取中应充分衡量算法多元主体的多元价值,合理保护个体维度的骑手权益,充分发挥平台维度的合规责任,完善协调《劳动基准法》等法律规范供给,建立专业的算法评估协商机构。只有充分运用制约、激励、协调机制,发挥多元主体的能动性,才可维护算法视域下各项社会价值的结构均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定洋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国家发展战略转变,国家治理转型、经济体制变革决定了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安排变革,变迁的逻辑是供给主体呈现多元项辨证发展,筹资制度体现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的重要区别,决策制度要求由集权的"自上而下"向民主的"自下而上"决策转变,生产管理制度反映由"自我生产管理"向"公共生产管理"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