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42)
- 2023(7977)
- 2022(6817)
- 2021(6346)
- 2020(5302)
- 2019(11792)
- 2018(11533)
- 2017(22324)
- 2016(12228)
- 2015(13566)
- 2014(13721)
- 2013(13086)
- 2012(12357)
- 2011(11203)
- 2010(11742)
- 2009(11282)
- 2008(11404)
- 2007(10314)
- 2006(9514)
- 2005(8999)
- 学科
- 管理(45208)
- 济(45063)
- 经济(44981)
- 业(39600)
- 企(34285)
- 企业(34285)
- 财(17824)
- 制(16529)
- 方法(15182)
- 农(13791)
- 中国(13537)
- 数学(12667)
- 数学方法(12457)
- 业经(11654)
- 体(10867)
- 策(10699)
- 银(10658)
- 银行(10649)
- 务(10355)
- 财务(10325)
- 财务管理(10297)
- 行(10215)
- 企业财务(9797)
- 融(9613)
- 金融(9611)
- 贸(9310)
- 贸易(9303)
- 体制(9207)
- 税(9164)
- 易(9117)
- 机构
- 学院(174300)
- 大学(173596)
- 济(75623)
- 经济(73883)
- 管理(66643)
- 研究(59798)
- 理学(55812)
- 理学院(55241)
- 管理学(54509)
- 管理学院(54147)
- 中国(48138)
- 财(42208)
- 京(36175)
- 科学(31795)
- 财经(31060)
- 所(29207)
- 江(28878)
- 经(28047)
- 中心(27515)
- 研究所(25518)
- 农(24118)
- 经济学(23360)
- 北京(23048)
- 财经大学(22804)
- 州(22168)
- 范(21903)
- 院(21788)
- 师范(21719)
- 业大(21135)
- 经济学院(20752)
- 基金
- 项目(106921)
- 科学(85753)
- 研究(83129)
- 基金(78474)
- 家(66565)
- 国家(65976)
- 科学基金(57464)
- 社会(53859)
- 社会科(51020)
- 社会科学(51012)
- 省(40820)
- 基金项目(40112)
- 教育(38832)
- 自然(35401)
- 自然科(34578)
- 自然科学(34569)
- 划(34378)
- 编号(34143)
- 自然科学基金(33974)
- 资助(32376)
- 成果(30034)
- 制(26863)
- 部(25078)
- 课题(24533)
- 重点(24044)
- 性(22776)
- 发(22551)
- 创(22425)
- 教育部(22192)
- 国家社会(22090)
共检索到283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高自强
要科学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必须清楚界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行为与虚拟经济行为的概念和范围,认识和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辩证关系。本文在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梳理并分析了当前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认为宏观经济政策重总量增加、轻结构协调,流动性在虚拟经济领域分布结构不均衡,收入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本文认为实虚兼顾地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治理整顿不良虚拟经济行为,科学发展实体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高自强
目前理论界普遍按照是否生产与销售有形商品或劳务来界定所谓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因而笼而统之把第一、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当做实体经济,而把银行、证券、保险、期货期权等金融产业和房地产产业都看作虚拟经济,前者是财富的创造与生产,后者是财富的再分配。也有人认为银行是实体经济,其他金融业是虚拟经济。上述认识与方法值得商榷。如果没有科学、清晰的定义和概念作为基础,在宏观经济金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后启 汪义达 关世来 蒋万进 汪志洪
一、引言由于经济系统复杂的关联结构与动态关系,早在1954年菲利普斯(Phillips)就最先指出:即使对于简单的乘数——加速数模型,根据直觉知识给出经济稳定化政策也很可能导致事先难以预料的经济振荡或不稳定。更不用说复杂的经济模型或经济现实,在存在复杂的时滞结构以及多个政策手段的情况下,防止根据直观经验制定政策而导致灾难性后果是多么困难!愈来愈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借助于计算机建立大规模的动态联立方程模型以同时考虑存在于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复杂关联关系。但即使建立了经济大系统运行模型,怎样制定出相互协调的调控政策以保证经济运行的多个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尚希
财政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公共治理中的难点。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涉及财政的观点五花八门,归纳起来可分三类:一是要求大幅度减税。税感焦虑弥漫于整个社会,减税的呼声不绝于耳。如有学者建议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至1万元,又一次掀起了针对个人所得税的热议,其实质是关于个人所得税是否应当进一步减税的讨论。实践中,我国政府在不断地进行制度性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杨方勋
稳定化肥价格必须实行宏观调控综合治理国家计委老干部局邮编:100045杨方勋近几年化肥零售价格涨幅过高,1994年涨24.9%,1995年涨35.4%,影响农业生产,农民反映强烈。化肥大幅度涨价的原因是:(1)国内优质化肥产量较少,供应不足。(2)国...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钱津
现代经济已经是高度虚拟化的,如果宏观调控仍然只是调控实体经济,那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宏观调控不涉及股票市场,不涉及金融衍生品市场,早晚是要出现大问题的。现代的宏观调控必须是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现代的宏观调控必须抵达虚拟经济领域。自由的股票市场应该终结了,自由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应该终结了,而应当建立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核心由此要从货币调控转化为资本调控。
关键词:
宏观调控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虚实一体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伟
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发展达到的新水平,分析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发展条件发生的新变化,特别强调了实现新目标遇到的新挑战。本文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失衡,剖析了失衡产生的主要原因,尤其强调了新阶段新失衡的新特点。本文探讨了针对新目标、新挑战、新失衡、新动因,宏观调控方式应发生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对制度创新有怎样的要求?尤其是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经济均衡持续发展对经济改革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姜作培 章新华
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的权威,这是在当前加速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应该清醒地看到,这几年来国家宏观调控的权威,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不是在加强,而是在流失。目前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决策很难从上到下,畅通无阻地运行。出于种种原因,许多经济主体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决策,采取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的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兰军
一、2005年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的关键一年 200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好成绩,宏观调控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表现是: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彬
1.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和社会保障费用分担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逐渐降低间接税比重,增加直接税比重,特别是全面推进"营改增"。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对社会保障费用标准和分担比例进行动态调整,形成合理的分担机制。此外,政府可根据情况采取加大退税力度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项怀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经济总量已初具规模 ,但经济增长已从高速扩张转向自发收缩态势 ;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格局基本形成 ,但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不活跃 ;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 ,但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仍较低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但产业整体素质仍较低 ;经济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仍有待提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的是结构问题 ,主要是体制改革滞后 ,市场主体制度建设不完备 ,政府调控机制不够完善等因素造成的。我国宏观调控要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 ,在结构调整中加快经济发展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宏观政策 结构调整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贾康
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联系着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基本要领,其中之一就是"供给管理"的特殊重要性。通过从总量调控不足以"包打天下"、中国经济客观上需要特别注重结构性对策等四个方面,勾画和分析了中国宏观调控必须特别注重理性的"供给管理"的特定原因,以及这种调控的地位和相关的基本要领。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庞明川
本文在系统总结近年来宏观调控经验和绩效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体制基础,指出中国的宏观调控不应沿用和照搬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而应与经济转轨的体制基础相适应,在围绕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短期波动去研究和应对的同时,结合体制、产权等方面出现的障碍和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注重与相应的体制基础相协调和配合。
关键词:
经济转轨 宏观调控 体制性约束 政策绩效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强 王罡
2006年,我国的财政政策由积极型转向稳健型,政府在宏观调控中主要动用了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为信贷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连续收紧的货币政策调控下,信贷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均有较大回落,取得了明显的调控效果,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在新的一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如何?应当注意哪些问题?这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飞虎 杨洋
新中国70年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佳绩,这得益于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根据新中国70年经济周期及五年计划(规划),总结回顾了新中国7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历史脉络、时代特征和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宏观调控政策要基于国情和遵循经济运行客观规律,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要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财政政策灵活有度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重点是合理管控好投资和货币,难点是有效管控政府超前发展雄心和过度干预之手,目标是前瞻性地调控和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最后,结合新时代宏观调控政策的优化和完善问题,进一步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导向要前瞻性地推进和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政策核心目标应定位为"可持续均衡发展"、宏观调控政策靶向应以全要素生产率和宏观投资回报率为着力点等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