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39)
2023(7637)
2022(6279)
2021(6287)
2020(5144)
2019(12298)
2018(11935)
2017(23294)
2016(12426)
2015(14279)
2014(14264)
2013(14318)
2012(13679)
2011(12547)
2010(12486)
2009(11954)
2008(12413)
2007(11124)
2006(10081)
2005(9488)
作者
(35696)
(29685)
(29656)
(28437)
(19153)
(14350)
(13420)
(11588)
(11572)
(10689)
(10352)
(10114)
(9663)
(9653)
(9402)
(9312)
(9026)
(8655)
(8481)
(8084)
(7911)
(7392)
(6985)
(6824)
(6758)
(6671)
(6588)
(6372)
(5976)
(5873)
学科
(57788)
经济(57718)
管理(33357)
(31400)
方法(26785)
(26684)
企业(26684)
数学(23052)
数学方法(22828)
(19693)
银行(19548)
(18992)
中国(18785)
(18258)
(14311)
(13003)
金融(13003)
(12885)
贸易(12873)
(12634)
(12600)
(12178)
业经(11085)
(10438)
制度(10432)
(10182)
业务(9638)
理论(9148)
(8699)
财务(8686)
机构
大学(189323)
学院(182925)
(87206)
经济(85701)
研究(67971)
管理(67095)
中国(61468)
理学(56626)
理学院(55975)
管理学(55148)
管理学院(54811)
(41882)
(41328)
科学(37476)
(34227)
财经(32889)
研究所(30856)
中心(30547)
(30207)
经济学(30097)
(27974)
北京(27461)
经济学院(27028)
(26631)
财经大学(24857)
(23960)
(23302)
师范(23068)
业大(22369)
(22178)
基金
项目(112633)
科学(89838)
基金(86173)
研究(82517)
(74988)
国家(74438)
科学基金(63401)
社会(55826)
社会科(53093)
社会科学(53081)
基金项目(43811)
自然(38906)
(38237)
教育(38147)
自然科(38050)
自然科学(38039)
自然科学基金(37444)
资助(37268)
(33779)
编号(30663)
(27908)
成果(26687)
重点(25783)
中国(24995)
国家社会(24828)
教育部(24557)
(23609)
人文(22505)
(22353)
大学(22240)
期刊
(95627)
经济(95627)
研究(63934)
中国(38439)
(32401)
(31844)
金融(31844)
学报(27677)
科学(27109)
管理(26698)
(25342)
大学(21897)
学学(20574)
财经(18584)
教育(17737)
经济研究(16401)
(16176)
农业(15771)
技术(14309)
(13275)
问题(13063)
国际(12580)
世界(11783)
业经(11365)
技术经济(9847)
(9535)
统计(9005)
理论(8774)
(8065)
现代(7915)
共检索到295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华民  张炳申  
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变迁实际上是各方利益集团进行博弈的结果。本文意在描述中央政府、国有银行自身、地方政府、新兴民营企业主阶层等各大利益集团在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中的驱动作用,企图由此逻辑地导出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为改革推动者提供自觉改善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一兵  王毅  
自清朝末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中国银行业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成长起来。以政府控制下"官护"性质银行的兴办为起点,中国银行业在30年间相继出现官办银行、官商合办、商办官护、私人民营、民营股份制等组织形式,在南京国民政府垄断银行业之前,较为丰富的现代银行体系雏形初步建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银行业呈现出"单一——分散——集中"的结构性变迁特征,由最初单一化的"官护"银行为主发展为数量庞大、较为分散的行业结构,最终在银行间联合发展作用下实现中国银行部门的集中。同时,中国银行业在资本实力和业务经营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发展。尽管这一时期仍处于发展的幼稚阶段,但这一关键的起步对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通过集中、联合发展实现与外国在华银行和旧式钱庄的抗衡,以史为鉴,这对当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紫剑  
在既有的 2 0多年改革中 ,中国银行业走过了一条从单一的国有金融产权完全垄断到多种产权形式初具竞争的渐进道路 ,其结构变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由于改革的路径依赖以及政府对银行业的严格管制 ,当前国有银行仍占垄断地位 ,非国有银行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整个银行体系的经营绩效连年下滑。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进入全面开放时期 ,不仅对外资银行而且对民营银行的进入壁垒将会逐步拆除。体制内外产权改革的并进将使未来中国银行业的结构走向多元化、多层次的竞争局面。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陈刚  冯艳  杨亮  
何种金融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增长是一个在理论上存在巨大分歧的问题,中国经济为经验验证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样本。本文以1995~2006年中国29个省级单位的经验数据为样本,采用Difference GMM和System GMM动态面板回归估计方法系统地检验了中国的银行集中度对经济增长及其两个组成部分(TFP增长和资本积累)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中国金融中介整体规模的扩张实际上并未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多,在这个环境下,中国当前较高的银行集中度是阻碍了经济增长,这主要表现为较高的银行集中度抑制了劳均资本的积累,其对TFP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却是不显著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国红  
本文利用1995-2011年在中国大陆境内运营的125家中外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Panzar-Rosse的H统计值揭示了中国银行业在整个样本期间的平均市场力程度及其演变,使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测量了不同规模银行的市场力。研究表明:样本期间内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市场力的演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特征;中等银行市场力最强,其次是小银行,大银行市场力最弱。本文批驳了中国银行业垄断的观点,认为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性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边际效应递减问题,需要改变竞争策略,对大银行的非效率问题,应通过分拆和加强机制转换予以解决。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巫景飞  吉伶华  
一、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是构建人类相互行为的人为设定约束。在不同的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不同,由此形成一定的利益格局——利益在利益主体间的分配方式。制度长期来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从短时期来看则处于相对稳定的“制度均衡”状态。所谓制度均衡即“在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变化都不能给经济中的任何个人或团体带来额外的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邹进文  高华云  
利益集团的产生缘于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一国的各种利益集团形成后对该国的经济政策制定、制度变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对利益集团的控制不能用消除它的办法来进行,而只能通过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均衡发展各利益集团、增强立法和行政的透明度等措施来减少利益集团产生的不利影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华民  
市场集中度过高,曾被主流理论认为是中国银行业微观效率过低的罪魁祸首,但中国银行业外部竞争引进的微观绩效改善效果却十分不理想。其原因在于,在政府主导的行业垄断中,外部竞争引进并没有能够动员起来国有商业银行参与行业竞争,反而在银行机构大量进入后因为提高了行业经营成本而降低了行业利润率。多种因素决定了银行业保持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具有现实合理性。我们的结论在于,中国银行业如果要引入行业竞争,应该是在位寡头银行之间的竞争,而不是通过制造更多的银行机构与在位寡头银行进行竞争。寡头竞争均衡在维持金融稳定方面具有其比较优势。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菁  周好文  
面临混业趋势的挑战,内外竞争的压力以及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经营战略转型势在必行。近几年,非利息收入以其稳定收益、改善收入结构、增加多样化收益等优势,成为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但是,非利息收入与银行收益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仍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我国12家商业银行1999~2006年期间的数据对非利息收入的收益贡献进行剖析,回归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与银行资本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不同于以往的观点。同时,本文结合当前现状对该结论做出经济解释,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马玉茹  夏杨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制度的变迁是沿着"制度均衡—制度非均衡—制度均衡—……"这一路径演进。同样,中国分业经营的形成也是一次在中国渐进式改革背景下的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近些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也更加明朗,中国加入WTO之后,原有的分业经营的制度均衡必将打破,因此,在以风险分析为依据选择实现金融多元化经营过渡模式和设置转变进程是我国未来金融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向。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赵杨  刘延平  孔祥纬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绩效已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已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实现了全面融合。建立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思路,以"分项评价"替代"总体评价"的评估模式,以客观性指标、半客观性指标、否决性指标等"三位一体"的计量指标体系,是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涵盖投资者、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和社会公众与所在社区六方面利益相关者的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提出建立"中国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年度分项排行榜"的构想。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Alicia Garcia-Herrero  Daniel Santabarbara  
实证数据表明,由于外国投资者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系统效率都得到了改善。在各种外资参与方式中,包括拥有中资银行的小额股权(这与新兴市场的典型做法并不相同),战略投资者的效果看起来最为卓著。纯粹的财务投资人对银行业绩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研究还发现,私人投资者比公共投资者更有影响力,无论公共投资者是国际组织还是主权财富基金。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秦凤鸣  
合意的银行业结构既不是自由竞争也不是高度集中和垄断。有些原来银行业高度垄断的国家试图在更大的范围内引入竞争,而另一些一贯主张银行业自由竞争的国家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兼并浪潮,这种趋同性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银行业的竞争和集中垄断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转型经济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结构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所以密切相关,是因为政府的干预及其干预成本所造成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基于此,中国银行业的重构在所难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国红  
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空间分布及进入与退出壁垒的分析 ,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很高 ,其他商业银行所占份额很低 ;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过高 ,这种因外生的原因造成的过高的集中度妨碍了竞争 ;国有银行的空间分布不符合诺思分布线 ,完全是一种行政科层分布 ;中国银行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高 ,且多属行政性壁垒。因此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一种金融抑制下的垄断结构。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必须从市场结构入手 ,才能提高银行业的市场绩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