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82)
2023(16332)
2022(13871)
2021(12930)
2020(10954)
2019(25196)
2018(24877)
2017(48150)
2016(26253)
2015(29396)
2014(29236)
2013(28980)
2012(26309)
2011(23571)
2010(23609)
2009(22384)
2008(22542)
2007(20026)
2006(17926)
2005(16346)
作者
(74934)
(62304)
(62006)
(58786)
(39968)
(29751)
(27928)
(24247)
(23613)
(22331)
(21201)
(21056)
(19876)
(19750)
(19371)
(18847)
(18524)
(18207)
(17885)
(17815)
(15457)
(15422)
(15055)
(14437)
(13976)
(13876)
(13845)
(13842)
(12496)
(12168)
学科
(109230)
经济(109062)
(102819)
管理(95077)
(93653)
企业(93653)
方法(49031)
数学(38628)
数学方法(38205)
(37537)
业经(33837)
(32721)
(27329)
财务(27258)
财务管理(27222)
(26161)
企业财务(25921)
中国(25841)
农业(22819)
理论(21411)
技术(20801)
(20512)
(19912)
(19220)
(18766)
地方(18455)
(18088)
贸易(18078)
(17816)
(17541)
机构
学院(379825)
大学(378943)
管理(155931)
(154145)
经济(150875)
理学(134023)
理学院(132653)
管理学(130725)
管理学院(130025)
研究(119832)
中国(93787)
(80739)
(76745)
科学(71372)
财经(60364)
(59386)
(59063)
(56755)
(54778)
中心(54011)
业大(53935)
研究所(53162)
北京(51023)
(46493)
师范(46106)
农业(45983)
经济学(45774)
(45599)
财经大学(44758)
(43387)
基金
项目(249015)
科学(197515)
研究(185548)
基金(182310)
(156745)
国家(155363)
科学基金(135606)
社会(117965)
社会科(111739)
社会科学(111711)
基金项目(96764)
(96546)
自然(87512)
自然科(85466)
自然科学(85448)
教育(84295)
自然科学基金(83978)
(80099)
编号(75880)
资助(74499)
成果(61694)
(55289)
重点(54708)
(53543)
(51799)
课题(51259)
(49588)
创新(49313)
国家社会(48133)
教育部(48041)
期刊
(177363)
经济(177363)
研究(114553)
中国(71675)
(64362)
管理(62360)
(55237)
学报(54521)
科学(52088)
大学(42642)
学学(40278)
教育(38981)
农业(37840)
(35275)
金融(35275)
技术(33793)
财经(30816)
业经(30195)
经济研究(26506)
(26305)
问题(22821)
(21588)
技术经济(20228)
财会(18884)
现代(18788)
理论(18445)
科技(17363)
(17175)
会计(17113)
商业(17015)
共检索到566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超  孙健  
该文利用利益集团理论对承包制—股份制这一制度变迁过程进行了分析,具体考察了这一过程中各利益集团关于新制度的预期效用,以及由此它们对这一制度变迁所施加的影响,从而揭示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产生的根本原因:在1992年之前,承包制是各利益集团一致的选择。1992—1996年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偏好于股份制,而中央政府从最大化其风险规避的预期效用的角度出发,并不偏好股份制。但因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组成了利益集团联盟,中央政府在信息与权力、财力上都处于劣势,所以最终股份制取代了承包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祥忠  颜崇万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股份制是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社会各界对加速试行股份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逐步取代现行的承包制,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我们试就围有企业改制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设想,与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同志们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芮明杰  
一国有企业怎样深化改革,难道是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吗?非也!经营承包责任制作为当时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有它的理由,但它毕竟是一种过渡形式,它有着先天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许多不可克服的弊端,并非完善可以解决的,而且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更有着潜在的危险。经营承包责任制先天缺陷是其理论依据错误。这种理论的倡导者以西方股份企业所有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卢阳春  
改革开放以来,股份制改革对于改善我国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创新国有企业基本制度,搞活国有经济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制度供求因素为核心解释变量,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制度变迁的历程,并对指导改革实践的理论创新进行梳理和述评,可总结出对未来股份制改革实践的有益启示:在未来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应以产权改革为核心,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手段,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外部环境为保障,进一步深化企业股份制改革。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黄金树  黄永盛  
本研究利用Coumot双占模型,来建构两家国有企业在承包制与股份制两种经营体制上的竞争策略赛局,以试图解释为何有些承包制企业不愿意转向产权明晰的股份制,以及为何有些国有企业却会选择走上股份制的原因。 首先是考量两家承包经营责任制国有企业的相互竞争问题,其次是考量将其中一家改制为股份制后两家国有企业的竞争问题,第三是考量两家承包制企业都改为股份制企业后的竞争问题。经由上述分析,了解到若改为股份制后的边际成本反而比改变前的承包制大许多,或经理目标函数中的利润权重在改制后反而比改制前大许多,则承包制国有企业将不存在具有改为股份制的诱因。 中国大陆有意推动将国有企业改为产权明晰的股份制,假如能把原先属...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同义  
谈谈股份制与国有企业改革○王同义(一)国有企业从80年代中期实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用现在的眼光看弊多利少,诸如行为短期化,缺乏内部约束机制,企业结构难以调整,政企不能分开等问题。群众为承包制,特别是那些亏损企业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叫做“肥了方丈穷了庙”...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瑞龙  
已被广泛认同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既使国家仍然保持出资人身份,又使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并以盈利为目标参与市场竞争,国家只以投入资本额承担有限责任,从而使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兼容。显然,以上推导的成立至少隐含了以下假定:(1)在国家拥有剩余索取权条件下,政企关系是可分离的;(2)国有产权主体仅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3)国有企业应该而且能够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经营国有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高明华  张立  
本文采用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的方法,通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的一个失败的案例,分析了国有企业改制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表明,减持国有股,进而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正式约束)对于国有企业的改制起着决定性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骥  孙健敏  刘向阳  巴曙松  
本文研究国有企业股份化对企业运作和业绩的影响。基于西方的有关理论,本文提出一些进行实证研究的假设命题。随后在587家中国股份制企业中对这些命题进行检验。采用概率统计方法,我们从经验数据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企业活动规律,现象或问题。例如,企业完全非国有化在中国现阶段的体制下并不一定可以帮助这些企业提高效率或竞争力,上市企业的控股结构或比例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及业绩可以有重要的影响,等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苏明  
搞好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少国营大中型企业不活的局面,我们从1983年以来陆续在全国推行了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体的企业制度改革。实行承包制相对于改革前的单一供给制的管理方法,使企业有了较大的经营权,有了盈亏责任制,对国家授予它经营的财产也有了较大的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理的自主权。对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一方面国家赋予了对经营效果好坏的责任,同时也给予了一定物质鼓励。企业经营好坏对经营者和劳动者来说,开始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收入高低和福利的优劣。这对调动企业积极性无疑起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程民选  龙游宇  李晓红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看待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分析改革的特点并进行经验总结。国企制度变迁过程具有诱致性因素和强制性因素交互作用,但强制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特点。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经营者与政府反复博弈的过程。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最终实现同市场经济体制的契合是改革所坚持的目标;政府的明智抉择是民间的改革创举得以推行的决定性因素;正确对待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柯敬  尹婵娟  
本文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公司制企业的治理结构、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展开了理论分析。论文回顾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认为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辟,总结出与其他转型国家相比的特点,即终极目标不同、改革方针不同、改革方式不同。论文提出从企业外部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企业内部重整公司治理结构和硬化预算约束,以此来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邓建平  曾勇  何佳  
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发行股票是我国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分为四种模式,并考察了改制模式、控股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程度及其经济后果的关系。通过分析1997-2000年我国285个国有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后三年的数据,我们发现改制模式的不同深刻地影响控股股东对控制程度的选择,非完整改造公司的控股股东选择控制程度高的模式的概率较高。另外,我们还发现控股股东对于上市公司控制程度越高,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及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程度越严重,但是,很大程度上,控制程度对于资金占用与关联交易的影响来自于改制模式的不同,也就是改制模式不同深刻地影响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并进而...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顾荣芳  顾理  张荣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川  杜思俊  徐新鹏  
近年来,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为地区经济发展及地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成为宏观经济与微观金融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高铁开通所提供的自然实验环境,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中国国有企业引入外资股份的影响,并考虑制度环境所产生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国有企业引入外资股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相较于未开通高铁的地区,开通高铁地区的国有企业引入外资股份的概率与程度都更高,而考虑制度环境的影响后发现,制度环境在高铁开通与国有企业外资股份引入中产生了调节效应,而且这一关系同样能够在内生性检验、安慰剂检验、替代性检验中存在。进一步检验发现,相较于央企,地方国企所在地区开通高铁对其引入外资股份的影响反而更大;而与始发站、终点站城市相比,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国有企业同样具备对外资股份足够的吸引力。研究结果提供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国有企业改革影响的经验证据,表明高铁的开通促进了不同性质股份的跨地区交流,有利于国有企业治理环境的提升,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