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60)
- 2023(16043)
- 2022(13871)
- 2021(13159)
- 2020(11069)
- 2019(25416)
- 2018(25079)
- 2017(48634)
- 2016(26401)
- 2015(29926)
- 2014(29403)
- 2013(29593)
- 2012(27312)
- 2011(24824)
- 2010(24780)
- 2009(22940)
- 2008(22613)
- 2007(19920)
- 2006(17642)
- 2005(15529)
- 学科
- 济(112114)
- 经济(111903)
- 业(77834)
- 管理(71880)
- 企(56480)
- 企业(56480)
- 方法(51597)
- 农(49411)
- 数学(44309)
- 数学方法(43892)
- 农业(32696)
- 中国(30706)
- 业经(27572)
- 财(27126)
- 学(23290)
- 制(21532)
- 贸(21307)
- 贸易(21295)
- 易(20758)
- 地方(20722)
- 和(17110)
- 理论(16985)
- 务(16399)
- 银(16395)
- 银行(16352)
- 财务(16330)
- 财务管理(16297)
- 环境(16139)
- 技术(16064)
- 融(15721)
- 机构
- 大学(381956)
- 学院(379783)
- 济(159036)
- 经济(156006)
- 管理(150102)
- 理学(131006)
- 研究(130481)
- 理学院(129586)
- 管理学(127492)
- 管理学院(126823)
- 中国(99108)
- 京(80642)
- 科学(80460)
- 农(78274)
- 财(70142)
- 所(66095)
- 业大(61778)
- 农业(60424)
- 研究所(60180)
- 中心(58979)
- 财经(56922)
- 江(54224)
- 经(52152)
- 北京(50818)
- 范(49058)
- 师范(48618)
- 经济学(47938)
- 院(45819)
- 经济学院(43302)
- 州(43106)
- 基金
- 项目(260835)
- 科学(206167)
- 基金(192741)
- 研究(190175)
- 家(168125)
- 国家(166705)
- 科学基金(143014)
- 社会(122736)
- 社会科(115514)
- 社会科学(115482)
- 基金项目(101996)
- 省(99526)
- 自然(92459)
- 自然科(90324)
- 自然科学(90301)
- 自然科学基金(88744)
- 教育(85852)
- 划(83902)
- 资助(78876)
- 编号(76586)
- 成果(62667)
- 部(58964)
- 重点(57786)
- 发(55200)
- 创(53543)
- 课题(51737)
- 国家社会(51092)
- 教育部(50456)
- 创新(49964)
- 科研(49925)
- 期刊
- 济(174255)
- 经济(174255)
- 研究(111576)
- 农(78035)
- 中国(72531)
- 学报(64050)
- 科学(58735)
- 农业(52980)
- 管理(51554)
- 财(51463)
- 大学(48943)
- 学学(46401)
- 教育(37612)
- 融(35133)
- 金融(35133)
- 业经(31493)
- 技术(29684)
- 财经(28111)
- 经济研究(26621)
- 业(25982)
- 问题(24019)
- 经(23953)
- 版(19967)
- 世界(19067)
- 技术经济(18486)
- 图书(18086)
- 科技(17933)
- 理论(17897)
- 贸(17558)
- 业大(17038)
共检索到555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于建嵘
一、社会行动取向的意义对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理解有两种基本路径,即行动的逻辑和行动的结构。社会行动的逻辑研究是社会行动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动力学的意义;社会行动的结构则主要关注其内在的构成,它是界定社会行动性质的重要依据。而任何一个社会行动的内在结构都可以分为行为方式、行动技术、行动取向和行动特性等几个方面。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于建嵘
在当今的中国农村,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农民利益代言人”及他们发起建立的各种形式的农民维权抗争组织;这些农民维权抗争组织的出现,表明了在国家对政治资源的垄断与控制的情况下,因农民谈判机制缺乏而产生的对“组织性力量”的需要;但由于这些农民维权组织大都还处在自组织的非正式阶段,其活动方式和控制能力均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执政者、农民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维权组织 代表队伍 网络联盟 农民协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永湘 杨明洪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于建嵘
一、基本情况 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03BZZ036)课题组和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2003DGS38027)课题组,联合对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形势进行了专题调研。基本情况如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崔欣章
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崔欣章《农业经济问题》开辟“市场经济与中国农民”专栏,专门探讨中国农民问题这一博大精深的中国头号现实问题,确实抓住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必将有益于中国农村改革。但对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却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林元
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的职业分化如何进行是解决农民问题关键之一。不可否认,目前的农民的职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职业分化的最大瓶颈,农民的职业分化陷入了两难抉择。
关键词:
农民 职业分化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于建嵘
通过从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农民工群体作为"漂移的社会"的特征,提出农民工的"依法维权"解释模式及其维权特点,认为造成农民工弱势地位不仅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非法侵害;农民工对"法定权益"的维护会向对"基本权利"的争取方向发展。当前,政府进行制度改革,增强农民工维权能力、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是必要的。
关键词:
农民工 弱势群体 漂移的社会 依法维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国胜 罗爱武
对五省份2505名成年居民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城乡居民权益受损的状况差异不大,却有着大相径庭的维权抗争焦点。城市居民的维权抗争主要集中在"失业保障""企业改制""城市拆迁"以及"房产纠纷"等方面,农村居民的维权抗争则主要围绕"土地征用""宅基地分配""基层选举"以及"债务纠纷"等方面展开。城乡居民在维权抗争方式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意向维权抗争方式上,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倾向于体制外抗争和体制边缘抗争,城市居民则比农村居民更倾向于体制内抗争。在实际维权抗争方式上,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表现出更多的体制外和体制边缘抗争行为以及更少的体制内抗争行为。
关键词:
城乡居民 维权抗争焦点 维权抗争方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小华 温涛 韩林松
利用197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村居民住户调查数据,在构建了具有内部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的农民消费行为计量模型基础上,本文运用SYS-GMM估计方法对农民消费行为的时期演化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消费行为变动不仅在整体上呈现出对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而且还表现出了显著的习惯形成效应;过度敏感性和习惯形成效应都因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阶段性不同而存在极大差异,特别是在2004年前后表现出了明显的"消费压抑"和"消费释放"这一两极分化现象,而习惯形成效应表现出了明显的先缓慢降低之后又快速扩大的趋势;同一类消费在不同阶段的习惯形成效应和不同类消费在同一阶段的习惯形成效应都存在显著差异,各项消费同样存在从"压抑"向"释放"的转变趋势。本文研究的启示在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已经到了最佳时期。必须增强支农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准确性,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进一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和居民福利水平全面改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如南 朱健刚
以G省W村村民土地维权事件为例,分析社会转型中农民抗争政治的行动逻辑。随着农民土地维权意识的日益觉醒,当农民集体土地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村委会组织陷入瘫痪后,代表W村村民利益的自组织临时理事会利用社区传统中的宗族结构,展现出了强大的集体动员能力,并通过娴熟的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操作以及恰当的话语表述,依法依理与代表国家权力的政府部门在维稳框架下展开了博弈,最终促成了事件的顺利解决。从W村农民抗争案例可得到如下乡村治理启示:必须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群体事件中的压制性治理模式亟待变革;应发挥民间自组织的协同管理作用。
关键词:
农民 抗争政治 行动逻辑 治理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焕文 金艳芬
"三农"问题不仅是目前的热点问题,在今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也势必将是始终萦绕在党政领导人脑海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而农民利益问题又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所在。本文试图从研究农民利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入手,分析农民在改革深化和经济发展中对利益分化和国家利益调整所应对的不利因素,并以改善农村基层组织为突破口和核心措施来维护农民的利益。
关键词:
农民利益 农村基层组织 因素 措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卢春雷
农民权利的维护问题近年来成为理论界对农民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农民权利维护中,随着农民权利主体的自觉,应确立农民、国家和集体三者主体地位,建立、确认和完善村民(自治组织)运用法律和政策对农民的合理、合法权益进行正当维护的作用。
关键词:
农民权益 村民自治 正当维护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艳 孟凡强
基于单群体演化博弈理论,文章聚焦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冲突行为的群体扩散机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冲突变异行为的群体演化存在"体制内维权"与"体制外抗争"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而演化趋势的方向取决于初始状态中"体制外抗争"群体在总体中的比例。"体制外抗争"作为新时代的一种稳定策略均衡,仅凭"惩罚式"抑制将难以达到最终的制度均衡,设法提高"体制内维权"策略的个体收益支付以及群体收益支付总和,才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劳资关系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发挥政府的管理导向作用,在制度设计上设法提高体制内行为的收益,从而改变博弈参与人的预期,使其体制内行为比例超过一定的社会阈值,进而实现劳资关系向新的稳定均衡演化。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劳资冲突行为 演化博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亚娟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情理框架内。具体表现为:环境纠纷发生后,依据习惯性的情理采取抗争行为,对相关法律几无了解,并具有寻求调解的偏好。在抗争的初始阶段,目标往往是要求污染企业与村民互不妨害、和睦相处,而不是驱赶污染企业。纠纷激化后,依情理采取破坏工厂、肢体冲突等抗争行为,没有意识规避违法行为。少数村庄的村民采取诉讼方式进行抗争,诉讼的内在依据往往是经验中的情理而不是相关法律规定。村民依情理抗争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源自中...
关键词:
农民 环境抗争 情理 礼 法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封贵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农民已经在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原本依靠山林、土地、河塘等自然资源从事农业生产者之外,还涌现出一支拥有农村户籍身份、但在城镇务工的新型农民工劳动大军,因此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的领域,是在土地、户籍和劳动就业三大方面。本文研究认为,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仅需要制度上和立法上的完善,构建一个合理的农民维权体系,还要在实践中做好法律援助、财政支持等各项工作。
关键词:
农民 侵权 维权 法律意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