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35)
2023(8938)
2022(7706)
2021(7228)
2020(6341)
2019(14581)
2018(14159)
2017(28053)
2016(15573)
2015(17660)
2014(17792)
2013(17740)
2012(16724)
2011(15216)
2010(15221)
2009(14514)
2008(14980)
2007(13738)
2006(11837)
2005(10722)
作者
(46422)
(39111)
(38995)
(37223)
(25093)
(18955)
(18111)
(15214)
(14641)
(13863)
(13232)
(13222)
(12511)
(12463)
(12423)
(12055)
(12046)
(11639)
(11513)
(11390)
(9776)
(9659)
(9515)
(8888)
(8850)
(8818)
(8814)
(8674)
(8011)
(7793)
学科
(70881)
经济(70790)
管理(49825)
(49238)
(42897)
企业(42897)
方法(35215)
数学(31344)
数学方法(31097)
(23367)
(17479)
财务(17462)
财务管理(17425)
(17030)
企业财务(16815)
地方(15452)
中国(15078)
(14538)
(14018)
业经(13312)
(11337)
贸易(11335)
农业(11059)
(10850)
(10556)
(9994)
(9523)
金融(9520)
环境(9472)
地方经济(9302)
机构
大学(233419)
学院(231491)
(94449)
经济(92480)
管理(89489)
理学(77360)
研究(77012)
理学院(76512)
管理学(75235)
管理学院(74806)
中国(59332)
(48756)
科学(47946)
(46200)
(40529)
(40241)
财经(36920)
研究所(36542)
中心(35374)
(34872)
业大(34562)
(33463)
农业(31708)
北京(30724)
(29444)
师范(29160)
经济学(28986)
(27780)
财经大学(27587)
(27505)
基金
项目(150567)
科学(118336)
基金(110161)
研究(106787)
(96388)
国家(95613)
科学基金(81496)
社会(68171)
社会科(64421)
社会科学(64396)
基金项目(58607)
(58377)
自然(53843)
自然科(52570)
自然科学(52551)
自然科学基金(51650)
教育(49581)
(49547)
资助(45646)
编号(42986)
成果(35634)
(34202)
重点(34074)
(31494)
(30425)
科研(29648)
课题(29279)
教育部(29131)
创新(28571)
人文(28207)
期刊
(104044)
经济(104044)
研究(65278)
中国(41066)
(40109)
学报(38873)
(35653)
科学(34587)
管理(31465)
大学(28887)
学学(27503)
农业(23618)
(21974)
金融(21974)
教育(20183)
财经(19359)
技术(18174)
经济研究(16556)
(16431)
业经(16226)
问题(13803)
(13025)
(12117)
财会(12073)
技术经济(11856)
统计(11575)
(11091)
理论(11004)
商业(10749)
会计(10671)
共检索到3394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郑志刚  
作为当下公司治理领域思潮争论中代表"左"和"右"的两极,无论商业圆桌会议宣扬的利益相关者主义,还是反对双重股权结构实践的股权至上主义,在强调对控制权占有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本文一方面在回顾利益相关者主义兴起、发展和历史归宿基础上,论证利益相关者主义所面临的实施困难,进而讨论为什么股东中心的地位不可撼动;另一方面,在简单回顾同股不同权构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论证投票权配置权重向创业团队倾斜的合理性,强调"同股不同权"构架并不是对股东中心的简单反对,而是基于外部治理环境的变化所进行的理性扬弃。公司治理一方面需要保障提升效率的专业化分工的持续深化,另一方面则需要使处于信息弱势的中小股东的权益得到保护。因此,公司治理的正确理念是,追求如何在专业化分工带来效率改善与缓解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二者之间进行平衡,而并非利益相关主义和股权至上主义所强调的简单的"控制权占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伟  
企业所有权安排有两种不同的理论流派:“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中的利益相关者应分为资本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两类,只有资本所有者才是企业所有权的主体。因此,两大理论并不是绝对对立和冲突的,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上,都统一于“资本”这个概念,都是基于资本治理理论下的企业所有权安排问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所有权中的最优配置份额,取决于各个资本的谈判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应纳入“企业治理”范畴,不能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并根据资本作用的不同,对不同企业实施分类治理,合理地安排企业所有权,以实现资本所有者利益最大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建伟  李妍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苏振华  
文章认为,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两重紧张关系其一在本体论意义上,存在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紧张;其二在方法论意义上,又存在两个层面的方法论预设的紧张,一是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拟人化思维的整体主义之间的紧张,二是原子式个人主义方法论与哈耶克意义上的"真"的个人主义之间的紧张。基于方法论与本体论的一致性,方法论个人主义较之方法论整体主义更具合理性。基于方法论指向的一套政治准则来考量,方法论整体主义和原子式个人主义均指向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真的个人主义,强调的个体是普遍联系之下的个体。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同时反对整体主义和原子式个人主义。这样才能确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传军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传统治理结构大多遵循“股东至上”逻辑,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目标。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这一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的上升,共同治理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我国企业在改革治理结构时,也应树立共同治理观念,重塑新的治理价值观,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治理效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纪玉俊  
文章首先回顾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有关文献,提出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应该获得企业所有权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般性股份公司、风险投资企业内部的所有权安排,对其各种各样的所有权安排我们认为这是人力资本获得企业所有权的一种体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相关制度的完善,人力资本获得企业所有权应该是一种趋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先治  甄红线  
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从公司创造价值和价值实现角度看,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研究了当前居于主流地位的基于股东价值的公司治理和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公司治理两种模式,笔者认为两种治理模式都有其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依据,二者的分歧多源于对基本理念、概念和范畴理解上的差异。针对我国当前国企改革的实践,我国公司治理如果完全采用基于股东价值的公司治理模式,需要与之配套的成熟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以及比较健全的法制环境,即相对完善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在我国目前外部治理机制不成熟情况下,国有公司治理应借鉴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治理模式,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和相...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姜鑫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认为,凡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配,都应该参与公司治理。因此,有必要从多元理论的角度来重新定义产权概念,以确保所有当事人的利益得以保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沈洪涛  沈艺峰  
全球的公司治理模式简要分为两类:股东模式和相关利益者模式。以最大化股东利益为目标的股东模式在董事会、大股东和公司控制权市场这些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上都存在明显的缺陷或失败。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发展导致了公司治理理论的现代演变。相关利益者理论认为,公司治理从本质上说是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制衡关系的有机整合,其目标是最大化整个公司的财富创造。相关利益者公司治理成为可替代股东模式的公司治理形式。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叶德珠  梁涛  
传统公司法以股东至上为基本原则,并以此为轴心进行系列制度安排。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使股票与债券等原生金融工具蕴涵的收益与风险要素得以重新打包组合,满足投资者个性化需求。但是附着原生金融工具上的法律的权利与义务却未能完全对应地转移,使得股权与债权的界线逐渐模糊,形成公司法对除股东以外的其他类型投资者保护的缺口。公司法应该对这些新型的交易关系进行确认,对股东至上原则进行修正,调整保护对象和范围,容纳更多的与公司发展攸关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俊英  
机构投资者积极主义是否能改善公司治理这一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争议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研究结果大多趋向于机构投资者的股东积极主义可以改善公司治理。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的股东积极主义在恰当的制度环境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还应该认识到这种监督机制并不完美,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和潜在风险。机构股东的监督有时是一种补充,有时是一种替代,有时又会强化其他方法。我们需要将这种风险与监管的潜在收益和当前体制下必然存在的公司管理者滥用职权之间进行权衡。寻求在一定的监督、一定的机构投资者滥用权力的风险和一定的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滥用职权之间找到一个大致的"最佳"组合。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付吉元  
国企改革以来,在中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公司主义思潮。该思潮将公司制度奉为国有企业的救世主,把公司制改造当作拯救国有企业的灵丹妙药。公司主义思潮是对公司制度形而上学的迷信和崇拜,对国企改革具有严重危害。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深入批判。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利益相关者的资本主义——不幸的资本主义家庭代表利益相关者的资本主义尽管在美国和英国分别受到了民主党和工党的突然支持。但在实行这种资本主义的日本和德国却面临着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同是称作资本主义,各国的情况大不相同,即使在经济富有的国家也是这样。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沈艺峰  林志扬  
“股东利益至上”理论认为,现代公司里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者,要对作为委托人的股东负有信托责任,即管理者的行为要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股东利益优于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股东利益至上”理论受到相关利益者理论的挑战。相关利益者理论主张,现代公司是由各个利益平等的相关利益者所组成,股东只是其中的一员,管理者不仅仅要为股东、还要对公司所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服务。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黄再胜  
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活跃程度的显著提高以及"股东本位主义"思潮的回归,股东能动主义渐成趋势,已经发展成为英美等国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经理薪酬治理中股东能动主义兴起的现实背景、具体路径以及实际效果进行了评析,以期为我国国企高管薪酬改革与规制提供借鉴和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