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63)
- 2023(16614)
- 2022(14436)
- 2021(13258)
- 2020(11022)
- 2019(24951)
- 2018(24841)
- 2017(47105)
- 2016(25789)
- 2015(28909)
- 2014(28499)
- 2013(27989)
- 2012(25353)
- 2011(22949)
- 2010(22818)
- 2009(21374)
- 2008(20658)
- 2007(18046)
- 2006(15747)
- 2005(14002)
- 学科
- 济(103290)
- 经济(103150)
- 管理(76650)
- 业(70947)
- 企(58757)
- 企业(58757)
- 方法(44901)
- 数学(38797)
- 数学方法(38377)
- 农(30568)
- 财(27921)
- 中国(26765)
- 业经(24984)
- 地方(23262)
- 制(22087)
- 学(21389)
- 农业(20484)
- 贸(18060)
- 贸易(18050)
- 易(17485)
- 务(16864)
- 理论(16849)
- 环境(16808)
- 财务(16791)
- 财务管理(16756)
- 和(15920)
- 企业财务(15859)
- 银(15831)
- 银行(15780)
- 技术(15374)
- 机构
- 大学(363469)
- 学院(363005)
- 济(143089)
- 管理(142941)
- 经济(139864)
- 理学(124142)
- 理学院(122710)
- 研究(120778)
- 管理学(120582)
- 管理学院(119911)
- 中国(89391)
- 京(76751)
- 科学(75129)
- 财(66933)
- 所(60213)
- 农(59616)
- 业大(54961)
- 研究所(54780)
- 中心(54320)
- 江(53334)
- 财经(53287)
- 范(48707)
- 经(48335)
- 师范(48268)
- 北京(47850)
- 农业(46411)
- 院(44018)
- 经济学(42941)
- 州(42758)
- 财经大学(39619)
- 基金
- 项目(251791)
- 科学(198637)
- 研究(185355)
- 基金(182618)
- 家(159138)
- 国家(157813)
- 科学基金(135735)
- 社会(117576)
- 社会科(111335)
- 社会科学(111309)
- 省(98732)
- 基金项目(96988)
- 自然(87332)
- 自然科(85261)
- 自然科学(85243)
- 教育(84933)
- 自然科学基金(83699)
- 划(82912)
- 编号(76129)
- 资助(74086)
- 成果(61574)
- 重点(56413)
- 部(55129)
- 发(53966)
- 创(52529)
- 课题(52411)
- 创新(49022)
- 国家社会(48486)
- 制(48374)
- 科研(47774)
- 期刊
- 济(158396)
- 经济(158396)
- 研究(106346)
- 中国(70727)
- 学报(57759)
- 农(55680)
- 科学(53297)
- 管理(51431)
- 财(50972)
- 大学(44092)
- 教育(41767)
- 学学(41498)
- 农业(38536)
- 技术(31087)
- 融(29590)
- 金融(29590)
- 业经(27043)
- 财经(25691)
- 经济研究(24756)
- 经(21924)
- 问题(20450)
- 业(19034)
- 图书(18260)
- 版(17733)
- 科技(17678)
- 技术经济(17189)
- 理论(17183)
- 现代(16082)
- 资源(15948)
- 实践(15713)
共检索到527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国献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现实中的城乡生产要素却流动不顺畅、流向不合理、分配不公平、市场化不均衡,原因在于:历史惯性使然、社会二元结构分割、体制政策摩擦及产业关联迟滞。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必须建构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保障机制、资本要素自由流动激励机制、土地要素流转机制、技术扩散传导机制、优秀人才引进机制和信息交流互动机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建祥
高校办学评价体系是指导和规范高校办学活动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影响高校办学的水平、质量及发展方向。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高校办学评价体系建设,对协调高等学校办学评价体系建设中的各方矛盾,实现高等学校办学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及体系建设的真实性,意义重大。高校办学行为涉及政府、高校、社会组织、教师及学生的切身利益,构建评价体系的协调机制包括确定评价主体的协调机制、制定评价标准的协调机制、实施评价活动的协调机制和进行再评价活动的协调机制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办学评价体系 治理能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峰 宋晓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首要目标,而推进从工业反哺农业到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必然面临生产要素双向流动配置问题。本文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构建乡村产业振兴中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的解析模型,并对其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的"物理"(生产要素—乡村产业系统状态)、"事理"(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趋势预警)和"人理"(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管控立法)分别进行内涵阐释与综合分析。为乡村产业振兴及其生产要素流动配置调控提供系统性的研究体系与技术方法支持,为现阶段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及要素配置中因存在多层次、多视角问题所导致的非一致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新对策,对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周莉 夏涛
城乡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城乡间要素的流动,促进社会总产出的增加,达到城乡协调的目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城市资本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现代化要素向农村流动、进城务工农民工返乡、城市高素质人才下乡等途径,促进城乡互补与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第三产业促进农村要素向城市流动,主要表现在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促进土地要素在各交易主体之间流转两个方面。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蒋俊明
受整个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格局变迁的影响,城市社区的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不断出现,这意味着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环境将发生重大变迁。由于缺少外部有效的政治引导和内部足够的凝聚力,城市社区自治很容易形成"集体行动困境",导致社区内部各种利益纠纷很难解决,各种矛盾积重难返。针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多中心"但"无秩序"的自治困境,认为社区利益协调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改进治理结构体系,推动社区民主交往方式向深度发展。
关键词:
利益协调 利益分化 社区自治 治理结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广程 杨小忠 许坚
中国在国际资本舞台具有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双重身份。本文系统梳理了双向FDI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理论机制,利用耦合协调函数测度了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3—2018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双向FDI协调发展对GTFP的内在机制与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1)将双向FDI分别来看,IFDI会显著抑制GTFP,OFDI则会促进GTFP提升。(2)将GTFP分解后发现,IFDI对绿色技术进步起到抑制作用,OFDI则对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将双向FDI综合时,双向FDI协调发展能够显著提升GTFP水平。(4)IFDI通过技术溢出缓解其对GTFP的抑制作用、而通过加剧劳动错配和改善资本错配作用于GTFP;OFDI与双向FDI协调发展则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缓解劳动和资本错配效应促进GTFP。(5)不同动因的双向FDI对GTFP存在异质性影响,其中互补性双向FDI对GTFP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泓 柳秋红 肖怡然
城乡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是以城乡之间的要素交换、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前提条件的。在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当前,应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城乡要素的机制;大力促进农村组织创新,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关键词:
要素流动 比较优势 城乡一体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金飞 孙月平 徐笛
产业数智化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提升产业数智化水平有助于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创新商业模式,协调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缓解区域发展矛盾、减少区域差异和实现共同富裕战略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各区域间产业数智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软硬件基础薄弱、创新不足、人才培养及流动机制缺乏等问题阻碍区域产业协调配置。通过构建产业数智化发展生态系统平台,研究产业数智化系统响应机制,动态调整供需匹配,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重构产业组织与发展系统,提升区域各产业韧性抵御风险,实现区域经济及产业协调分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数智化 动态发展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纪昌品 欧名豪
区域协调与利益补偿是实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经济发展带来的耕地面积减少、区域间耕地保护压力与机会成本差异、区域间耕地保护责任与义务不对等等方面阐述了耕地保护区域协调的客观性与必要性,提出了耕地保护利益补偿区域协调的基本思路,并从补偿/受偿区域确定、补偿途径选择、补偿标准测算、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对区域间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具体运作做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区域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有较强的现实必要性,各区域的实际情况也具备了进行协作的基础,同时需要在制度层面为耕地保护利益补偿的区域协调提供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
区域协调 耕地保护 利益补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谢晶莹
利益有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而经济利益是最主要、最基础的利益。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经济利益关系交织,所有制结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利益关系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打破传统分配模式的格局,构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关键词:
利益关系 利益协调机制 和谐社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亚丽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国以来各种社会冲突频发、群体性事件最多的时期,制度和社会能不能容纳冲突,容纳冲突的能力有多强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调整利益格局入手,尽快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本质上是一个协调官民利益的机制,同时又是一个协调贫富利益的机制,只有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才能真正实现协调利益、整合矛盾,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目标。
关键词:
利益协调 制度建设 社会矛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常家玲 张杉 苗红 郑芳 王倩
[目的]探究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地区发展决策的提出和实现城乡融合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以2011—2021年我国各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探究了我国各省域2011—2021年间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1)研究期城乡融合指数在小范围内波动,乡村旅游指数波动范围广,增长速度快;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整体由基本协调转化为优质协调,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发展态势,且各省份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在2015年后变化最为显著;(2)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且空间聚集程度逐年增强,研究期高—高聚集省域个数明显增加,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黑龙江和青海等地;(3)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因子的独立作用,且呈双因子线性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和5A级旅游景区数量为影响我国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当前全国各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处于良好协调状态,但是各地区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优质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卫锋
从博弈论的视角,通过构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非整体和整体信息共享博弈模型,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最后通过收益分配方法定量研究信息共享的收益分配机制。通过研究发现,一次整体信息共享博弈的前提是企业的信任,而在供应链整体信息共享的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在自身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所在的信息量越大,则它就更愿意共享信息,最终达成信息共享利益协调。
关键词:
博弈 供应链 信息共享 利益协调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恩毅 胡罡 徐晓飞
"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空间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合和转化。空间结构是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自然条件、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的综合反映。城镇与乡村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总体经济最优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才能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空间 城乡一体化 协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时润哲 李长健
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重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促进生产要素下乡的利益逻辑关系。以"城乡发展利益需求的均衡"为研究起点,沿循"利益互动-关系协调-利益普惠-格局均衡"的城乡可持续发展逻辑线,发挥市场的动力主体作用,发挥政府的服务主体作用,以社会中间层主体作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互动的发展性力量,结合"农户、农业经济组织、农村社区"等主体在生产要素下乡过程中发挥的载体面和制度保障作用,构建多主体协同的生产要素下乡利益协调机制体系,实现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利益和谐"与城乡发展均衡的格局,并在该利益机制下提出生产要素下乡促进的制度设计与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