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19)
2023(9322)
2022(7727)
2021(7499)
2020(6171)
2019(14231)
2018(13927)
2017(25245)
2016(13050)
2015(14531)
2014(13671)
2013(13654)
2012(12840)
2011(11855)
2010(11723)
2009(10993)
2008(10893)
2007(9296)
2006(8142)
2005(7569)
作者
(34802)
(29371)
(28989)
(27609)
(18579)
(13833)
(12919)
(11288)
(11048)
(10184)
(10044)
(9808)
(9444)
(9313)
(9050)
(9024)
(8744)
(8343)
(8271)
(7937)
(7439)
(6880)
(6806)
(6678)
(6620)
(6521)
(6355)
(6212)
(5814)
(5713)
学科
(57616)
经济(57567)
(41160)
管理(40157)
(34973)
企业(34973)
方法(23644)
中国(21457)
数学(20610)
数学方法(20482)
技术(17452)
(14248)
(14165)
(12780)
贸易(12769)
(12530)
技术管理(12430)
业经(12341)
(11998)
(10628)
银行(10617)
(10336)
(10265)
金融(10265)
(10209)
地方(9459)
农业(9308)
产业(8913)
(8780)
(8294)
机构
大学(184398)
学院(180754)
(88603)
经济(87359)
管理(71284)
研究(69188)
理学(61286)
理学院(60585)
管理学(59924)
管理学院(59536)
中国(55000)
(39648)
(38539)
科学(37378)
(33494)
中心(30536)
财经(30436)
研究所(30278)
经济学(28785)
(28105)
北京(26098)
经济学院(25807)
(25454)
(25146)
(24223)
(23107)
财经大学(22931)
师范(22930)
业大(21545)
科学院(20442)
基金
项目(120677)
科学(98377)
研究(91559)
基金(91022)
(79190)
国家(78598)
科学基金(68048)
社会(62436)
社会科(59478)
社会科学(59466)
基金项目(47335)
(43923)
教育(41134)
自然(40681)
自然科(39851)
自然科学(39839)
自然科学基金(39250)
(38066)
资助(36004)
编号(33692)
(31665)
创新(28683)
(28668)
国家社会(27840)
成果(27830)
重点(27631)
(26822)
中国(25676)
教育部(25291)
课题(24113)
期刊
(95564)
经济(95564)
研究(62183)
中国(43141)
管理(30555)
(29426)
科学(26138)
学报(23681)
(21412)
教育(21035)
大学(19200)
(18546)
金融(18546)
学学(17573)
经济研究(17261)
技术(16338)
财经(16161)
农业(14928)
(14158)
业经(13069)
(12916)
问题(12299)
科技(12136)
国际(11898)
世界(11897)
技术经济(11411)
(10280)
(9799)
论坛(9799)
(8475)
共检索到2877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曹威伟  
从利益、观念、结构3个维度出发,考察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话语百年变迁的结构性力量。其中,"利益"是理性基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民族和国家利益有不同表现,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科技创新话语策略选择;"观念"是价值导向,其不断赋予科技创新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并对科技创新予以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结构"是条件约制,在外部环境结构和内部社会结构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经历了从自力更生、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到联合运行的转变,从大众范式、专业范式到系统范式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话语演进本身是一个辨证过程,呈现出联系性与整体性、结构性与能动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面向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话语自觉规划和实践,努力建设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社会内外部结构相匹配、相适应的科技创新话语系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芙蓉  秦书生  
中国共产党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经历了基础萌芽、起步探索、初步形成、丰富发展和成熟完善5个阶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前,产生了关于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最初认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中央提出"自力更生,向科学进军"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党中央提出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高科技发展方针,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技发展先进水平。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党的十八大前夕,党中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中国共产党科技自立自强思想历经百年,不断深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明确了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方向,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任保平  秦华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带领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转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道路,推动了开放发展理论的创新。建党百年之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为了更好地在开放中推动我国发展,党中央对开放发展理论展开新探索,提出新时代的开放发展理念、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先进理念,是党的领导下我国开放的观念、开放的体制、开放的格局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何自力  张月莹  
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百年的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经济理论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为人们服务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武装全党。深入总结这些经验对进一步推动经济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灿明  
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减贫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代表,为全球贫困问题的治理和减贫目标的实现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一是减贫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减贫道路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三是减贫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四是减贫政策坚持财政主导,五是减贫对象坚持瞄准农村、农民,六是减贫实践坚持全面性与精准性,七是减贫过渡期坚持战略有效衔接,八是减贫终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万君  李艳军  史清华  
本文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经济政策的演进,探讨演进特点与政策创新。新中国成立前,党在占领区尝试实施了局部的农村经济政策。之后,农村经济政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至新世纪之初的妥协调整以及新世纪之初至今的转变提升。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经济政策的演进实质是相关主体间博弈互动的结果,主要以实现国强民富为宗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不断修正和调整。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三权分置”等政策创新。本研究为今后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沈梓鑫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科技创新建设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地推动科技思想创新,以此指导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科技思想发展为线索,将其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探索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前进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立自强时期,从这四大时期中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发展战略和政策演进脉络,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第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始终将发展科技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前瞻性地创新科技思想;第二,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理论,并以此引领中国的科技工作;第三,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审时度势,直面并回应时代课题,适时制定与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及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甄德云  王明世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治税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一系列演进,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内在变化,体现了国家治理需要的"动能转换",更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深远动力。从国家治理需要、演进证据、演进特征三个维度,分阶段梳理建党百年治税思想变迁的逻辑和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一些普适经验,对于税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变局、大挑战、大机遇的背景下,治税思想要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在化解公共风险方面主动作为、在顺应人民期待方面精准发力,为税收法律体系形成贡献智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增砖添瓦。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邹璠  周力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实现减贫与发展的奋斗史。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思想进行理论剖析与经验总结,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思想的演进脉络与逻辑,并基于近现代数据的历史对比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减贫成就。研究发现:(1)中国共产党的减贫思想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探索阶段(1921-1949年)、以制度为保障和以救济为手段的思想形成阶段(1949-1978年)、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路径的思想发展阶段(1978-1986年)、以培育内生动力为导向的思想完善阶段(1986-2012年)、以精准扶贫为方略的思想创新阶段(2012年以后);(2)中国共产党减贫思想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依循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理论演进、从共享式增长到特惠式扶贫的战略演进、从政府包揽到多方联动的主体演进、从关注物质兜底到多维赋能的目标演进;(3)历史数据比对显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减贫成效斐然,农民生产与生活条件呈现质的飞跃。现阶段,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党和政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要目标,我国应在防止返贫的基础上,重视相对贫困问题,采用城乡统筹的方式促公平、谋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慧玲  易恩文  
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以“人民至上”为根本出发点,历史、辩证地分析世界市场的资本主义主导性及其对落后国家发展的作用,把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世界市场发展的落脚点,形成党的世界市场理论:世界市场是落后国家配置产品和要素的重要平台,是增进分工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中国在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要主动应对规则、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经济治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摆脱世界市场的失衡积累逻辑,有效保障国家发展利益与安全利益;新时代要以党的理论为指导,促进世界市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互动,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秀  苏小庆  王颂吉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强国富民的经济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党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党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武装革命为强国富民建立政权基础(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第二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仿照苏联模式开展建设,为强国富民构建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1949年10月至1978年11月);第三阶段是从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强国富民(1978年12月至2012年10月);第四阶段是新时代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强国富民(2012年11月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强国富民,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五个方面:在发展的政治保障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发展主题上,持之以恒推动实现经济现代化;在发展的内部动力上,从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的外部条件上,通过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发展的根本目的上,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征信  [作者] 周才云  肖莲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经济建设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为我国认识和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主要经济创新思想,对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这无疑对更好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程恩富  孙绍勇  
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之所以不畏艰难险阻,永葆生机和活力,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就在于始终坚持开拓创新,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有机结合,在改造旧世界中创造新世界,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义兵  朱胜晖  刘达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为视角,重点探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实践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政策,不断引领农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党领导下农民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政治解放与争取获得民主权利阶段(1921—1949年)、社会解放与投身新中国全面建设阶段(1949—1978年)、劳动解放与农村生产力活力释放阶段(1978—2012年)和个性解放与美好生活建设阶段(2012年至今)。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政策始终坚持党对农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民教育根本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农民教育根本原则、"服务农民全面发展"的农民教育根本目的和"农民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农民教育基本规律,其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引领中国农民实现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当前,农民教育应更加关注农民的文化精神成长与内生发展动力激发,通过高质量的农民教育推动形成农民内生性发展文化,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孟子   刘志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议题。在斗争和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总结生产力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容。本文基于历史演化视角,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理论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贡献。本文认为:(1)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发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深化阶段。(2)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主线历经了“注重生产关系变革—强调生产力增量发展—重视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转变。(3)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党在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的生产力理论成果,从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视角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