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81)
2023(10684)
2022(9235)
2021(8512)
2020(7358)
2019(16727)
2018(16621)
2017(31424)
2016(17669)
2015(20119)
2014(20502)
2013(20296)
2012(19438)
2011(17659)
2010(18162)
2009(17140)
2008(17165)
2007(16055)
2006(14087)
2005(12410)
作者
(55951)
(46838)
(46460)
(44518)
(29436)
(22563)
(21400)
(18527)
(17822)
(16808)
(15810)
(15715)
(15021)
(14924)
(14805)
(14581)
(14558)
(13711)
(13573)
(13449)
(12018)
(11713)
(11618)
(10878)
(10759)
(10716)
(10480)
(10342)
(9789)
(9694)
学科
(71918)
经济(71811)
(47084)
管理(46937)
(33456)
(33116)
企业(33116)
方法(31275)
数学(27415)
数学方法(27112)
农业(22167)
(20603)
中国(19485)
(17995)
业经(17194)
(16885)
地方(15281)
(12449)
(12154)
银行(12101)
(11965)
贸易(11958)
(11589)
(11568)
(11504)
金融(11495)
理论(11190)
(10534)
财务(10499)
财务管理(10455)
机构
大学(260654)
学院(260471)
(101403)
经济(98913)
研究(93979)
管理(93380)
理学(79510)
理学院(78545)
管理学(76939)
管理学院(76463)
中国(71130)
(61252)
科学(60971)
(56388)
(50497)
(49123)
农业(47604)
业大(46078)
研究所(45864)
中心(44162)
(42110)
财经(37627)
北京(35352)
(34567)
师范(34075)
(34019)
(32955)
(32860)
(32853)
经济学(30873)
基金
项目(171348)
科学(131532)
研究(121676)
基金(121546)
(108522)
国家(107558)
科学基金(88673)
社会(74609)
社会科(70107)
社会科学(70081)
(68829)
基金项目(63835)
(58131)
自然(58015)
自然科(56604)
自然科学(56576)
教育(55977)
自然科学基金(55564)
编号(50426)
资助(50353)
成果(42721)
重点(39196)
(37660)
(37579)
课题(35958)
(34471)
计划(33387)
科研(33278)
创新(32358)
(31789)
期刊
(120124)
经济(120124)
研究(74411)
(61359)
中国(57203)
学报(51682)
科学(43661)
农业(40392)
(39660)
大学(38054)
学学(36134)
管理(31540)
教育(28618)
(25382)
金融(25382)
业经(22390)
技术(21544)
(19192)
财经(18791)
经济研究(18022)
(16694)
问题(16173)
(16110)
业大(14535)
农业大学(12529)
统计(12472)
技术经济(12322)
图书(12318)
科技(12055)
理论(11836)
共检索到398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于建嵘  
本文通过对几起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进行观察、研究后认为 ,利益分化和冲突及基层政府行为失范造成的农村权威结构失衡 ,是农村社会政治性冲突的基础性根源 ;而制度错位使地方性权威膨胀在体制外造就的一批农民利益“代言人” ,是这些事件最为中坚的力量。为重建农村社会秩序 ,在进行利益整合的同时 ,需要对农村政治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其中最为现实的对策就是将具有对抗性的地方权威纳入到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运行之中。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周志荣  谢锐勤  
当前,因基层政府行为失范、农村中的"大宗族,小政府"现象以及"能人"权威的替代等造成的基层政府权威缺失,是农村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对社会管理的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权威是否存在,不是来源于上级,而是来源于下级的认可;在乡村治理中,治理的权威不是来自于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的授予,而是来源于基层民众的认可。因此,基层政府在乡村治理中权威地位的树立,应基于民众的认可,必须实实在在为民众办实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伟  
当前我国乡村地区存在不同类型的村民群体性活动,这些活动展开的过程与机制受到各方研究者的极大重视。可以采用利益—精英—信任的分析框架,用来解释各类村民群体性活动得以展开的具体逻辑及影响活动结果的中间因素。各类村民群体性活动尤其是涉及村落公共事务的村民群体性活动,之所以最终难以取得成功,主要是在利益—精英—信任这一链条上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利益—精英—信任既可以作为分析各类村民群体性活动的共同框架,也可以作为比较村民群体性活动的基本依据。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立华  程诚  刘宏福  
在互联网不断普及和公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不断攀升,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威胁。通过对发生在2006-2013年间的50个典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比较分析发现:1.政府回应显著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效果;2.政府回应的主动性、速度、透明度、公正性、方式的现代性与多样性以及政府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性等要素与事件的有效解决密切相关,其中政府回应的公正性、信息的透明度和回应的主动性最为重要;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与热度作为调节变量影响了政府回应对事件解决的效果。面对网络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雪芹  王宏波  
运用演化博弈论对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1)构建了农民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博弈模型;(2)对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动态演化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农民群体性事件演化发展的控制因素;(3)得出相关结论,即农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来自于农民群体和基层政府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完全以及自身收益最大化的追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文章认为,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数量急剧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主体多元化,组织性不断增强;政治性因素增多,民族宗教问题有所增加;网络推助作用日益扩大,还对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作了进一步分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枫  任荣明  
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动机根据作用路径可分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作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关键衡量指标的利益相关和相对剥夺感对群体性事件均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不同动机进行城乡对比分析后发现:城乡样本在直接动机方面差别不大,但在间接动机方面,农村样本仅受心理收入剥夺感显著影响,而城市样本仅受经济阶层剥夺感显著影响。因此,在切实回应民众利益诉求、解决损害民众利益问题的同时,还需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注重城市居民阶层感受、保证资源分配和社会选择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枫  任荣明  
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动机根据作用路径可分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作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关键衡量指标的利益相关和相对剥夺感对群体性事件均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不同动机进行城乡对比分析后发现:城乡样本在直接动机方面差别不大,但在间接动机方面,农村样本仅受心理收入剥夺感显著影响,而城市样本仅受经济阶层剥夺感显著影响。因此,在切实回应民众利益诉求、解决损害民众利益问题的同时,还需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注重城市居民阶层感受、保证资源分配和社会选择的公平,以促进中国城乡社会稳定。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闻效仪  
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工人权利意识发育的背景下,工人群体性事件随着参与主体的改变正在发生转型,并呈现了利益增进诉求、破坏生产秩序和非组织化等新特征。这给政府的应对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新形势下的群体性冲突,政府需要转换治理模式,转变对工人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判断,让企业工会独立于雇主,积极发展行业自治组织,构建新的劳资冲突消解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郑君君  何鸿勇  蔡明  
对政府重大项目投资决策中参与主体的多属性及其社会网络关系进行了刻画,构建了投资决策中参与主体的信息交互与社会网络演变规则。然后运用多主体仿真技术分析了决策系统中各参数取值对参与主体的状态及社会网络演变过程的影响。最后给出了政府重大项目投资决策中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制,并依据仿真过程和结果给出了规避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慧  赵定东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村落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为拆迁、安置补偿、集体经济等相关个人利益的制度性保障问题而引发的同政府、开发商、村干部之间的矛盾。通过对昆明市2个失地村落的调查,发现其真实矛盾根源主要在于农民利益维护制度的权利缺失以及基层政府的经济性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失地村落利益冲突的动因形态,进而提出了合理提升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公开土地相关制度与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基层监督管理,协调各方利益、充分为失地村民考虑,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户籍制度改革等规避失地村落利益冲突的可能性措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政府嵌入、村落秩序及村民集体行动作为我国村落治理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村落治理结构的变迁。通过对G村道路修建的"事件—过程"分析发现,后税费时代村落治理结构经历了从内生性治理到动员性治理再到脱嵌化治理的结构性变迁。在内生性治理时期,村落治理需要外部权威的裁决才能保障村落内部秩序的平衡,村落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在村落利益分化的背景下,由于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日益衰减,村落治理需要依靠软磨硬泡为代表的软强制的动员才能实现;而到了脱嵌化治理时期,村落社会需要依托经济精英领导的理事会来维持村落共同体的运转。G村村落治理结构的转换体现了"规划性变迁"的农村治理逻辑,村落治理日益呈现结构离散化的特性。在当前村落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需要通过政府扶持村落社会来抵御市场的冲击,重构"互动共治"的村落治理结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政府嵌入、村落秩序及村民集体行动作为我国村落治理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村落治理结构的变迁。通过对G村道路修建的"事件—过程"分析发现,后税费时代村落治理结构经历了从内生性治理到动员性治理再到脱嵌化治理的结构性变迁。在内生性治理时期,村落治理需要外部权威的裁决才能保障村落内部秩序的平衡,村落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在村落利益分化的背景下,由于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日益衰减,村落治理需要依靠软磨硬泡为代表的软强制的动员才能实现;而到了脱嵌化治理时期,村落社会需要依托经济精英领导的理事会来维持村落共同体的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梅芳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情境和互惠文化背景,其特有的社会情境通过影响群体情绪存量推动着群体行动的发生和变化。基于湖南某县三起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表明,在情绪存量递增的过程中,个体情绪不断被激化,逐步实现群体行动的情绪动员。在情绪被充分动员的基础上,乡村社会固有的互惠文化通过解决群体性事件中的组织者积极性、防止群体成员"搭便车"以及动员内外部资源参与群体行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从而有效地调动和整合了资源,促使群体行动产生和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元明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时空特征、冲突形式和动员方式等表现出若干新特点。重视环保、民生、失地等社会问题和防范诉求转化是近期基层综治维稳的工作重点之一。应把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利益的基本框架和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核心手段,运用协商民主政策范式,调整现场处置的"临阵问责"和加强群体性事件预测预警工作,促成相关制度、机制及治理结构的全面创新,为群体性事件综合治理提供制度化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