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9)
- 2023(1538)
- 2022(1414)
- 2021(1395)
- 2020(1006)
- 2019(2401)
- 2018(2360)
- 2017(4582)
- 2016(2583)
- 2015(2863)
- 2014(2954)
- 2013(2917)
- 2012(2869)
- 2011(2647)
- 2010(2724)
- 2009(2474)
- 2008(2306)
- 2007(1962)
- 2006(1713)
- 2005(1642)
- 学科
- 济(12016)
- 经济(12012)
- 土地(7802)
- 学(6198)
- 管理(4611)
- 业(4164)
- 方法(4157)
- 数学(3900)
- 数学方法(3818)
- 经济学(3477)
- 农(3322)
- 问题(3213)
- 企(2505)
- 企业(2505)
- 地方(2244)
- 农业(2212)
- 资源(2170)
- 中国(2110)
- 发(1964)
- 环境(1910)
- 财(1795)
- 城市(1673)
- 生态(1670)
- 制(1387)
- 和(1374)
- 业经(1345)
- 利用(1145)
- 贸(1131)
- 贸易(1131)
- 开发(1115)
- 机构
- 大学(38828)
- 学院(38565)
- 研究(17796)
- 科学(13962)
- 中国(13827)
- 管理(12963)
- 济(12887)
- 经济(12564)
- 农(11770)
- 理学(11026)
- 理学院(10760)
- 所(10552)
- 管理学(10395)
- 管理学院(10333)
- 京(10237)
- 研究所(9934)
- 农业(9678)
- 业大(9151)
- 中心(7981)
- 资源(7683)
- 院(6896)
- 科学院(6789)
- 省(6636)
- 农业大学(6479)
- 室(6385)
- 北京(6346)
- 江(6093)
- 范(5985)
- 师范(5908)
- 实验(5855)
共检索到584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蒋文伟 管宇 刘彤 周国模 沈振明
根据浙江安吉山区2个时期山地资源清查资料获得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成功地确定了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矩阵,并用Markov链模型预测了该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前该区的土地利用格局正处在一种荒山、农田、居民点及水域逐渐减少,林地、果园用地逐渐增加的变化状态,而且这种变化将持续很长时间,最后达到以山区林地78 4%为主体,同时湿地在不断减少的新的土地利用格局。表3参11
关键词:
Markov过程 土地利用格局 转移概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志明 宋戈 鲁帅 王蓓 徐四桂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预测未来变化趋势,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1992、2003和2014年3期遥感数据,建立以经济生态为主的转换规则,采用MCE模型、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和CA-Markov模型分析研究区22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对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结果](1)19922014年,耕地迅速减少,林地和水域波动变化,草地缓慢减少,建设用地由于耕地的转入不断扩张,未利用地大量转出成为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重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移动,两者重心呈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凤杰 韩文文 单培明 鞠铁男 吴啸 张炳芳 黄善林
基于2000和2007年TM影像和2015年OLI影像,借助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分析东北山地丘陵地带农林交错区实施退耕还林1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23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和模拟。结果表明:1)不同研究时期内,研究区林地面积比例均过65%,耕地面积均占总面积20%以上;2)稳定型图谱所占比例最大,散布于整个研究区,其中"林地-林地-林地"是其最大演变类型,"旱地-旱地-旱地"次之;"旱地-林地-林地"是前期变化型的最大变化类型,"草地-草地-林地"是后期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牛星 欧名豪
根据扬州市1996—2004年间的土地利用平衡表数据,求得这期间全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平均转移概率矩阵,运用Markov理论,模拟并检验2004年全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现模拟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说明运用Markov理论预测扬州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可行的。由此对全市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作预测,结果表明:在今后十几年的土地利用中,耕地、园地会继续减少,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将大幅上升,但是各自的年变化幅度都会降低,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会不断减少,表明土地集约化利用将会是扬州市未来土地利用的侧重点。建议扬州市今后能改善农用地结构、引进先进技术以提高农用地效益;同时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凤武 金志丰 崔飞飞 吕立刚 王静
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2008年4期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三生"(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借助ArcGIS和社会学网路分析软件(UcInet),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等研究方法,定量研究苏南地区1985~2008年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特征及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985年以来苏南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的大量减少、生态用地的略有增加和生活用地的显著增加;其中,农业生产用地、水域生态用地、城镇生活用地、农村生活用地四种地类空间转化明显;农业生产用地为主要转出者,城镇生活用地、农村生活用地为最主要的转入者。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秀彬
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变化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土地特性自身的变化、土地使用者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及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 ,构成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理论框架。从土地特性考察 ,多宜性和限制性是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结果 ,总是趋向于使土地的多宜性降低和功能类型减少。竞租曲线、转移边际点以及打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条件分析 ,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土地利用 -环境效应 -体制响应”反馈环的作用机制 ,构成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模型 ,目前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地租理论为基础。多视角的探索可能是土地利用变化机理综合分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理论建设 机理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晓 高吉喜 王雪军 罗遵兰
本文运用吉林省1999年与2004年两期遥感资料,在GIS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获取该省土地覆盖类型动态转移数据矩阵,通过构建生态状况动态变化评价模型,评价该省在1999年至2004年间生态状况的变化情况,并应用Markov链模型对未来该省土地覆盖格局和生态状况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吉林省1999年的综合生态贡献指数值为54.48;2004年为57.31,△E值为2.83,变化率R为5.19%,说明在1999年至2004年期间,吉林省综合生态状况指数在逐渐上升,生态状况质量明显好转;(2)吉林省未来土地覆盖类型分布的总体特征和生态状况的发展趋势是林地面积逐渐增加,而疏林地...
关键词:
土地覆盖 遥感判读 马尔柯夫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训争 范胜龙 林晓丹 黄炎和
以2002、2008、2014年龙海市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据和Logistic回归模型生成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概率适宜性图集为基础,借助IDRISI软件平台,运用CA-Markov模块对龙海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粗放发展情景下,龙海市的耕地将被大量侵占,生态用地得不到有效保护,人地矛盾关系愈演愈烈;在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情景下,龙海市未来各用地类型结构的发展将趋于稳定,表明土地利用政策法规的约束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晓娜 封志明 姜鲁光 张景华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边境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获得西双版纳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数据;从结构变化、类型变化、空间变化3个角度,系统分析1990-2010年间西双版纳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规律,并对轮歇地、茶园和橡胶园3个典型地类进行了重点讨论。研究表明:①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呈现以"林地-园地-耕地"为主导的地域结构特征,有林地是最为重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橡胶园是最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②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臧淑英 计爽 李雁 冯仲科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大庆市的土地利用演变情况及丰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应用实例,该文利用大庆市1978、1988、1996和2003年4期矢量数据,以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据,构建和分析了大庆市1978—19881、988—19961、996—2003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图谱,并在SPSS软件的支持下运用马尔可夫预测法预测了大庆市未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庆市农业用地及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迅速,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和工业较发达地区;同时大庆市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文中定性地分析了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模拟可定量地从空间尺度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厘清未来时期内土地变化的重要途径。基于CLUE-S模型,以北京市为研究案例,结合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识别了北京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演化的驱动因素,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基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禀赋及生态保护等不同情景,对北京市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及预测。结果表明:1不同的时期内,驱动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其中交通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率影响较显著,坡度对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2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结果来看,Kappa指数为87.03%,说明预测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3预测结果显示,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均表现为继续向外扩展,且以东南、东北为主要扩展方向,但扩张的程度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剑 许鑫 隋艳晖
明确海洋经济发展对海岸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作用,对于科学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基于转移矩阵和CA-Markov模型构建并模拟预测了2003-2031年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带核心区域海岸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不同发展时期海洋经济对研究区域海岸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作用存在差异,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十三五"至"十四五"末期,海洋经济将成为主要驱动因素,海洋经济全面转入内涵式发展以后,其驱动效应将逐渐减弱。未来海岸带景观格局逐步向良性发展模式转变,但耕地资源的保护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应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加快推进海洋经济产业集聚与结构升级,以优化景观空间格局,全面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再知 蔡满堂 许勇太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粤西南华农场3个时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生产性用地中,斑块类型、斑块数目与面积变化较大。70年代,景观优势度较高,多样性和均匀性较低;80年代,随斑块类型和斑块数量的增加,景观多样性、均匀性显著增加,破碎化指数增大,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90年代,一些斑块类型逐渐消失,景观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性较80年代有所下降,斑块密度和破碎化指数已降至接近70年代水平。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时序特征看,市场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倾向性是导致景观格局阶段性变化的根源。
关键词:
乡村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饶胜 方精云 崔海亭 雷光春
利用 198 8和 1998年 4月份的TM遥感数据 ,采用最大似然法对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进行机助分类。把研究区土地利用分成 7种类型 :林地、灌草坡、水体、湖滩洲地、耕地、城镇用地和裸地。采用空间叠加的方法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的转移矩阵。结果显示 ,林地、水体、城镇的面积增加 ,灌草坡的面积减少。 1998年耕地面积比 1988年面积减少 11.3% ,湖滩洲地面积减少 42 .7%。对不同高程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表明 ,耕地、灌草坡的面积都有所减少 ;城镇的面积增加 ,林地的面积增加明显 ,尤其在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受到自然和人文因子的双重影响。水体面积增加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的增大 ;林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琼 周强 梁生甫 罗正霞
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文章利用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说明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对西宁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宁市高原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在2003年前后才基本形成,表现出青藏高原落后地区中等城市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2004—2008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
关键词:
西宁市 主城区 土地利用 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