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78)
- 2023(11820)
- 2022(10164)
- 2021(9286)
- 2020(7969)
- 2019(18113)
- 2018(17930)
- 2017(34285)
- 2016(19161)
- 2015(21471)
- 2014(21726)
- 2013(22092)
- 2012(21403)
- 2011(19681)
- 2010(20447)
- 2009(19302)
- 2008(18665)
- 2007(16812)
- 2006(14588)
- 2005(13611)
- 学科
- 济(85471)
- 经济(85395)
- 业(49386)
- 管理(48512)
- 企(37340)
- 企业(37340)
- 方法(33962)
- 数学(29787)
- 数学方法(29471)
- 中国(24741)
- 农(24623)
- 地方(23740)
- 学(19881)
- 财(19517)
- 业经(18202)
- 农业(16782)
- 融(15405)
- 金融(15400)
- 制(15397)
- 贸(15389)
- 贸易(15379)
- 银(14974)
- 银行(14907)
- 易(14836)
- 行(14396)
- 地方经济(13036)
- 环境(12573)
- 发(12514)
- 和(12424)
- 技术(12046)
- 机构
- 学院(284077)
- 大学(282869)
- 济(113213)
- 经济(110595)
- 研究(107276)
- 管理(99045)
- 理学(83649)
- 理学院(82508)
- 管理学(80752)
- 管理学院(80231)
- 中国(80220)
- 科学(70628)
- 京(62589)
- 农(61490)
- 所(58849)
- 研究所(53547)
- 财(52470)
- 业大(49061)
- 农业(48740)
- 中心(48089)
- 江(44989)
- 财经(40774)
- 北京(40093)
- 范(38847)
- 师范(38387)
- 院(38193)
- 省(36901)
- 经(36818)
- 州(36402)
- 经济学(34629)
- 基金
- 项目(184902)
- 科学(141544)
- 基金(130280)
- 研究(128701)
- 家(117048)
- 国家(116081)
- 科学基金(95468)
- 社会(78691)
- 省(74916)
- 社会科(74459)
- 社会科学(74431)
- 基金项目(68786)
- 自然(63227)
- 划(62978)
- 自然科(61661)
- 自然科学(61636)
- 自然科学基金(60503)
- 教育(58458)
- 资助(54343)
- 编号(51546)
- 发(44949)
- 重点(42875)
- 成果(42870)
- 部(39618)
- 课题(37563)
- 创(37543)
- 计划(36690)
- 科研(35977)
- 创新(35317)
- 发展(34825)
- 期刊
- 济(131603)
- 经济(131603)
- 研究(83413)
- 中国(61697)
- 农(57120)
- 学报(55636)
- 科学(47903)
- 财(40812)
- 大学(40194)
- 农业(38553)
- 学学(38168)
- 管理(35675)
- 教育(30090)
- 融(29335)
- 金融(29335)
- 技术(23441)
- 业经(22364)
- 业(20929)
- 经济研究(20847)
- 财经(20296)
- 问题(17865)
- 经(17412)
- 版(15698)
- 业大(14818)
- 科技(14154)
- 贸(14092)
- 技术经济(13886)
- 资源(13852)
- 图书(13785)
- 统计(13054)
共检索到4395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东山 贾婕 陈虎 颜培栋 徐荣勋 杨柳琴 杨章旗
【目的】掌握横坑切梢小蠹危害与细叶云南松应激响应规律,探讨其与抗性有关的代谢挥发物关系,以期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以广西乐业县雅长林场不同危害程度细叶云南松嫩梢为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细叶云南松诱导抗性挥发物质。SPME萃取优化条件为:在75℃固相萃取仪上平衡15 min,用75μm萃取头(DVB/CAR/PDMS)萃取15 min。【结果】重度危害检测出最多挥发组分,主要为萜烯类、醇类。细叶云南松主要代谢挥发产物与其受危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受害程度的增加,α-蒎烯、3-蒈烯、β-石竹烯、β-毕澄茄烯的含量随之增加,β-蒎烯含量逐渐减少,且仅对照含有少量长叶烯成分。重度危害类型中β-蒎烯含量最低仅为对照的47.85%,而3-蒈烯升高幅度最大,高于对照62.83%。单萜类及倍半萜类含氧衍生物总量随受害程度增加而增加,表明含氧化合物增多其抗虫性减弱。【结论】3-蒈烯、β-蒎烯、β-榄香烯、β-石竹烯和β-毕澄茄烯含量差异是导致细叶云南松诱导横坑切梢小蠹虫抗性的主要原因。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适用于松针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并为细叶云南松小蠹诱导抗性物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方加兴 武承旭 卢文娟 刘福 张苏芳 张真 孔祥波
【目的】明确聚集信息素对横坑切梢小蠹诱捕量与不同危害程度的云南松林有虫梢率之间的关系,为横坑切梢小蠹种群监测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云南省祥云县普淜镇和下庄镇2个样地云南松林内切梢小蠹的危害情况,并在由梢部危害转至干部危害期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横坑切梢小蠹成虫,分析横坑切梢小蠹在梢转干时期的种群变化规律及有虫梢率与诱捕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普淜和下庄2个样地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是优势种。普淜样地中横坑切梢小蠹占49. 75%,雌雄比为1. 06∶1;云南切梢小蠹占50. 25%,雌雄比为1. 32∶1。下庄样地中横坑切梢小蠹占54%,雌雄比为1. 45∶1;云南切梢小蠹占46%,雌雄比为1. 88∶1。2样地中横坑切梢小蠹蛀梢期树冠有虫梢率从上到下依次降低,普淜样地有虫梢率约为下庄样地的10倍。2样地横坑切梢小蠹的诱捕量在整个梢转干期呈现相同的规律,成虫扬飞均始于11月中旬,终见于翌年5月下旬,扬飞高峰期是3月初至4月下旬。诱捕器中天敌种群数量与横坑切梢小蠹数量有明显的跟随现象。诱捕器中横坑切梢小蠹雌雄性比在1∶1. 09~1. 71之间,雄性个体数量明显多于雌性。横坑切梢小蠹林间有虫梢率(y)与诱捕量(x)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其中在高虫口密度普淜样地拟合函数关系式为y=0. 002 4x+0. 060 1(R~2=0. 67),低虫口密度下庄样地拟合函数关系式为y=0. 003 2x-0. 004 3(R~2=0. 71)。【结论】了解高、低虫口密度下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树冠中的分布规律,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可作为监测横坑切梢小蠹种群变化的有效方法,且诱捕量与林间有虫梢率呈线性正相关,诱捕量可反应横坑切梢小蠹在蛀梢期的有虫梢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周瑜 叶辉 吕军 林雁
利用云南半帚孢测试了干季中云南松抗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松抗性的相对强弱与降雨量及环境温度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7798和r=-0.4627,|r0.05|=0.811,P>0.05。在干季前期,温度较低,降雨量偏少,松树的针叶及韧皮含水量较低,伴生菌的生长力较低,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增强,这一时期内纵坑切梢小蠹危害较轻;而干季后期,温度逐渐升高,降雨量也有所增加,松树含水量较高,伴生菌的生长力增强,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减弱,因此该时期内纵坑切梢小蠹的蛀干危害较严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艳 张越 陈姗姗 赵春波 赵靖 宋述尧
【目的】明确东北地区扁豆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筛选主要风味物质,为其优质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东北扁豆果荚热加工前后的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从未经热加工的东北扁豆青荚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0种,其中醛类10种、醇类6种、酮类及酯类各8种、烃类3种、羧酸类及杂环类各2种、酚类1种;4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1-壬醇(相对含量为27.46%)、青叶醛(21.75%)、己醛(8.04%)、2,5,5-三甲基-2-环己烯酮(4.89%)、反-2-壬烯醛(4.14%)等。从热加工后的东北扁豆熟荚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2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岳锋 杨斌 周庆宏
将2种非寄主(藏柏、滇青冈)挥发性成分按块状、带状、行间、株间4种方式喷施于云南松枝梢上,10、40 min后分别对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的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株间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着虫数最少,平均每梢着虫数最低;其次分别为行间喷施、带状喷施、块状喷施;对照中云南松梢的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最多。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40 min时的数量均多于10 min时的数量。说明按不同方式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于云南松梢上,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均有影响;以株间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最大,行间喷施次之,带状喷...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鸿斌 张真 孔祥波 沈佐锐 金幼菊
该研究以动态顶空采样法对油松叶部和树干基部分别进行活体采样 ,并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探讨近自然状态下的挥发物组分和含量变化以及红脂大小蠹危害对其的影响 .通过对生长季 5— 9月山西省沁源县赤石桥乡红脂大小蠹的寄主植物油松的挥发物的采集分析 ,明确了挥发物质的基本成分有 2 5种 .其中萜烯类成分占较高比重 ,主要为 3种成分 (S) (+) 3 蒈烯、(R) (- ) α 蒎烯和 (S) (- ) β 蒎烯 ,占萜烯类总量 96 %以上 .另外还含有少量的 (+)柠檬烯、香叶烯、莰烯、对 1,4 二烯和水芹烯等成分 .分别进行了健康油松、受...
关键词:
红脂大小蠹 油松 萜烯 挥发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辉 吕军
通过对云南松树进行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蓝污真菌 (Leptogramphiumyunnanense)接种试验 ,对云南松受害组织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 ,验证了蓝污真菌对云南松的致病作用。蓝污真菌发现于受害木质部和韧皮组织中的各类细胞中。在木质部 ,蓝污区域呈现出以心材为中心的扇形分布。在韧皮组织内 ,蓝污真菌主要沿着细胞轴向在垂直方向上生长 ,并可通过细胞孔纹进入到水平方向上的相邻细胞内。本项研究揭示了该蓝污真菌在云南松树干韧皮和木质部组织、细胞内的生长和蔓延规律 ,进一步表明纵坑切梢小蠹蓝污真菌L .yunnanense是云南松的一种病原真菌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蓝污真菌 云南松 木材解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燕燕 王悦齐 李来好 王锡昌 杨贤庆 蔡秋杏 赵永强 辛少平
为探究不同生产工艺对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新鲜带鱼、传统和发酵腌干带鱼的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电子鼻能对不同处理方式腌干带鱼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有效区分,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96.44%,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60%。采用HS-SPME-GC-MS法在新鲜带鱼、传统腌干带鱼和发酵腌干带鱼中分别检测出27、45和56种挥发性物质,醛类、醇类和酮类是构成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差异的主要化合物。研究表明,鱼肉的特征风味物质包括己醛、苯甲醛、辛醛、(E,E)-2,4-庚二烯醛、1-辛烯-3-醇、己醇、3-甲基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云强 李宇宸 刘梦盈 石雷 张军 张忠和
【目的】探索如何利用多光谱遥感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状况进行快速准确的监测。【方法】基于多光谱无人机获取研究区影像结合实地采集样方数据,应用DNN深度学习模型定量反演研究区云南切梢小蠹危害信息,分析虫害等级光谱图像发现GNRE指数和NDVI指数对虫害造成的枯稍率的相关性。【结果】将两指数应用于模型拟合,对比结果发现植被指数NDVI与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的枯梢率相关性为R~2=0.67696,高于GNRE的R~2=0.45331,且危害等级分类总体分类精度为71.11%,Kappa系数为0.6751,危害等级由高到低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18%、8.60%、73.73%、16.47%。【结论】利用无人机影像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可准确得到切梢小蠹分布信息,且危害等级分布呈现出由道路以及树林密度较小区域向密度较大区域其危害性逐渐减小,可为后续大范围切梢小蠹危害云南松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无人机 多光谱 云南切梢小蠹 危害 反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旭东 叶辉 丁骅孙
Egg galleries of Tomicus piniperda attacking Pinus yunnanensi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of trunk attack in mid Yunnan Province. 30 Genus of fungi,which belong to 12 families,were isolated. Among them,12 are saprophytes,10 facultative fungi an...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松 蓝色真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凡 鲁继红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extract the volatiles and wound-induced volatiles of Ricinus communis, the volatile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by GC-MS. The main volatile from intact leaves of Ricinus communis was 3 kinds of different constitution of dibutyl phthalate...
关键词:
蓖麻 挥发物 创伤诱导挥发物 固相微萃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祝传书 赵惠燕
综述了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特性,挥发物与韧皮部取食的昆虫,茉莉酮酸(JA)与挥发物的释放,C6挥发物与植食性昆虫的作用,挥发物的诱导物及挥发物的生态学功能,为以后研究植物挥发物、植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昆虫天敌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学敬 李聪 王玉峰 王赟 张万刚 徐宝才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德州扒鸡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方法]以德州扒鸡为试验材料,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结合GC-MS分析德州扒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对萃取头、样品量、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并分别用非极性柱TR-5MS和极性柱DB-WAX进行双柱定性分析,确定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加0.01 M L 2-辛醇(质量浓度为82.5μG·M L-1)作为内标,准确定量其风味成分。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通过风味强度计算,确定其对德州扒鸡整体风味的贡献大小。[结果]SPME法分析德州扒鸡风味成分的最佳条件为75μM CAR/PDMS萃取头、样品量3 G、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45 ...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敏 刘方炎 李永和
室内测定了楚雄腮扁叶蜂雌蜂在云南松针叶不同部位的产卵量和雌蜂对松针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趋向反应,并运用GC-MS方法分析了健康松针和衰弱松针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楚雄腮扁叶蜂雌蜂在健康松针上的产卵量多于衰弱松针,且在健康松针中部的产卵量最高;健康松针中部挥发性物质对雌蜂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健康松针和衰弱松针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挥发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β-蒎烯、石竹烯、β-榄香烯、α-石竹烯、毕澄茄烯等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且健康松针和衰弱松针均产生了各自的特异性挥发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杜秀娟 宋丽文 高长启 周春艳 李兴鹏 毛宝居 高群宗 潘丽铭
在采用TCT-GC/MS对松果梢斑螟不同危害期红松挥发性物质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分析松果梢斑螟越冬幼虫对越冬幼虫转移危害期红松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松果梢斑螟不同危害期红松球果及越冬幼虫转移危害期红松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组成与含量均存在差异;红松健康球果、健康2年生枝和针叶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对越冬幼虫的引诱作用显著高于乙醇对照组,而红松健康球果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的引诱作用显著大于健康2年生枝与针叶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α-蒎烯、柠檬烯及α-蒎烯+β-蒎烯乙醇溶液对越冬幼虫的引诱作用明显强于红松健康球果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且以α-蒎烯的引诱作用最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