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98)
2023(12550)
2022(11015)
2021(10306)
2020(8754)
2019(19861)
2018(19603)
2017(37417)
2016(20802)
2015(23156)
2014(22799)
2013(22594)
2012(20628)
2011(18564)
2010(18154)
2009(16409)
2008(15765)
2007(13454)
2006(11492)
2005(9764)
作者
(64185)
(53415)
(52892)
(50166)
(33891)
(25903)
(23804)
(21212)
(20287)
(18807)
(18119)
(18026)
(17039)
(16734)
(16694)
(16380)
(16340)
(15982)
(15331)
(15075)
(13826)
(13003)
(12874)
(12045)
(11991)
(11988)
(11889)
(11648)
(10913)
(10769)
学科
(75732)
经济(75646)
管理(57028)
(54963)
(45350)
企业(45350)
方法(37666)
数学(32789)
数学方法(32446)
(21056)
(20935)
(18824)
中国(18611)
业经(17048)
地方(14954)
(14929)
贸易(14925)
(14503)
农业(14215)
技术(13500)
环境(12919)
理论(12694)
(12610)
(12337)
财务(12272)
财务管理(12255)
(12065)
企业财务(11606)
(10965)
(10314)
机构
大学(293550)
学院(291592)
管理(114698)
(106997)
经济(104598)
理学(101132)
研究(100250)
理学院(99904)
管理学(97956)
管理学院(97482)
中国(70420)
科学(70073)
(62578)
(62201)
业大(54755)
(52980)
农业(49940)
研究所(49533)
(45670)
中心(44191)
(40835)
北京(38660)
财经(37957)
(37259)
师范(36668)
(36435)
(34701)
农业大学(33609)
(33188)
技术(33038)
基金
项目(215747)
科学(166529)
基金(155394)
研究(146577)
(140522)
国家(139397)
科学基金(117181)
社会(89431)
(85669)
社会科(84684)
社会科学(84661)
基金项目(84129)
自然(81689)
自然科(79766)
自然科学(79733)
自然科学基金(78291)
(73433)
教育(66628)
资助(63599)
编号(58382)
重点(48844)
(45789)
(45390)
(45289)
成果(45089)
计划(44053)
科研(42597)
创新(42304)
课题(40261)
科技(39700)
期刊
(108310)
经济(108310)
研究(76434)
学报(61413)
(54963)
科学(51806)
中国(51060)
大学(43760)
学学(41816)
管理(38819)
农业(38544)
(32514)
教育(28415)
技术(22544)
(19864)
(18946)
金融(18946)
业经(18818)
业大(17876)
经济研究(17517)
财经(17293)
科技(17027)
(16109)
图书(15106)
农业大学(14632)
(14617)
问题(14505)
资源(14122)
林业(13722)
理论(13631)
共检索到3998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红艳  于淼  冯健  冯敏  
【目的】本文利用GFP标记系统研究秸秆还田对假单胞菌PW9土壤定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可产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质粒pBBR1MCS2-Tac-EGFP电转化至假单胞菌PW9中,通过抗生素鉴定及质粒检测,获得了能够产生稳定的强烈绿色荧光且具有较高解磷能力的标记菌株PW9-gfp,并以此为试验菌株进行土壤定殖能力研究。【结果】标记菌株PW9-GFP施入土壤0~60 d时间内,两种处理方式的土壤样品中有效菌落数量均由109 CFU/g降至10 CFU/g;在植株同一生长时间时,标记菌株PW9-gfp单独施入的土壤样品中有效菌落数量均略低于与秸秆同时施入的土壤样品。【结论】秸秆还田对菌株PW9的土壤定殖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一研究结果为解磷菌合理施用及微生物菌肥与秸秆还田协同作用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定辉  蒲波  陈尚洪  朱钟麟  舒丽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理,以冲积土和紫色土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及土壤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及养分含量;旋耕比免耕更能改善土壤有效碳库质量,CA、CMB、CM和CPMI分别提高5.81%~31.76%、33.87%~39.33%、15.42%~21.56%和4.03%~21.13%。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辛励  陈延玲  刘树堂  刘锦涛  袁铭章  南镇武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条件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利用连续进行6年的莱阳潮土区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与IT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真菌群落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秸秆和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秸秆还田后土壤真菌优势种群为子囊菌、接合菌和担子菌。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微生物含量存在差异。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碳含量。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碳含量与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两季秸秆还田处理,与此同时,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提高了当季玉米产量。这说明,秸秆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易妹  赵展恒  梁玉祥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易姝  赵展恒  梁玉祥  
本文以成都白家镇基本农田土壤作为土壤样本,分别加入比例为2.5%,5.0%,7.5%的秸秆灰,混匀后置于自然环境中,另设置对照组,每隔7 d取样,共取样6次。对土壤的部分理化性质进行测量,研究不同秸秆灰的加入量对土壤的饱和持水率、有机质、p H值、速效钾含量、速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秸秆灰之后土壤的p H值明显升高,而且随着秸秆灰加入量的增加,土壤p H增加的也越多。该结论对加入秸秆灰后土壤的饱和持水率以及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同样适用,然而,加入秸秆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小。本试验说明秸秆灰对土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提高土壤的饱和持水率、p H值、速效钾含量、速效磷含量,但对土壤...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雷晶晶  康业斌  苗圃  马君红  石秋环  
采用质粒消除与热激法构建枯草芽孢杆菌工程菌株B2-GFP,并测定其生长曲线、稳定性及对烟草疫霉的抑制率;同时,采用灌根和稀释平板法测定该菌株在烟株土壤中的活菌数.结果表明:工程菌株B2-GFP较野生型菌株B2提前1 h进入指数增长期,在培养11 h后同时进入稳定生长期;B2-GFP与烟草疫霉对峙培养后抑菌率达48.30%;在不含卡那霉素的LB固体培养基中继代培养10代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菌落及菌体仍具有较强绿色荧光.烟株根际土壤活菌数大于根围土壤活菌数,且均呈现先升后降再趋于稳定的规律.在灭菌土壤中接种工程菌株B2-GFP第14天,烟株根际土壤活菌数达1.61×10~7 CFU·g~(-1);在自然土壤中接种该菌第42天,烟株根际土壤活菌数达1.46×10~7 CFU·g~(-1);接种第70天仍能保持绿色荧光表型.本研究证实工程菌株B2-GFP在烟田土壤中能够定殖并保持其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肖健  吴银秀  杨尚东  屈达才  
【目的】分析秸秆覆盖还田对桑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为优化桑园施肥管理措施、保障桑园土壤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设置秸秆覆盖还田桑园(SR)和非秸秆覆盖还田桑园(对照,CK)2个处理,45 d后分别采集2个处理的土壤样品,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各处理土壤真菌的Alpha多样性、不同分类水平相对丰度占比、LEfSe分析结果和FUNGuild功能预测。【结果】SR土壤中指示真菌丰富度的Ace和Chao1指数及表征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与CK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门分类水平,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是SR土壤的优势真菌门,其相对丰度占比为83%;unclassified_k__Fungi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真菌是CK土壤的优势真菌门类。在属分类水平,unclassified_f__Microascaceae、Apiotrichum,unclassified_o__Hypocreales、腐质霉属(Humicola)、曲霉属(Aspergillus)、杯盘菌属(Ciboria)、支顶孢属(Acremonium)、假埃希氏菌属(Pseudallescheria)和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等是SR土壤中富集的特有优势真菌属,其相对丰度占比分别为10.62%、8.37%、5.25%、4.83%、4.12%、1.67%、1.35%、1.09%和1.23%,但缺失CK土壤中存在的Saitozyma,unclassified_c__Eurotiomycetes、Sistotrema、青霉属(Penicillium)、unclassified_o__Xylariales、马利亚霉属(Mariannaea)和粉褶菌属(Entoloma)优势真菌属。LEfSe分析结果显示,子囊菌门真菌是SR土壤中相对丰度占比最大的优势真菌门,unclassified_k__Fungi和球囊菌门是CK土壤中相对丰度占比排在前2位的优势真菌门;unclassified_f__Microascaceae、Apiotrichum、unclassified_o__Hypocreales和腐质霉属是SR土壤中相对丰度占比排在前4位的优势真菌属,Saitozyma、unclassified_k__Fungi和unclassified_c__Eurotiomycetes是CK土壤中相对丰度占比排在前3位的优势真菌属。FUNGuild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与CK相比,秸秆覆盖还田桑园土壤中富集了更丰富的腐生营养型真菌。【结论】与非秸秆还田桑园相比,秸秆覆盖还田桑园土壤中富集了腐质霉属、曲霉属和支顶孢属等特有优势有益真菌属,有助于维护桑园土壤健康和有效保障桑树健康生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郝慧娟  刘洪伟  尹淑丽  刘倩倩  张丽萍  宋水山  
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SD-2在黄瓜植株上的定殖情况,采用稍加改进的电击转化方法将含有GFP基因的P GFP4412质粒导入枯草芽孢杆菌BSD-2菌株中,并测定了其生长曲线、质粒遗传稳定性及其对枯萎病菌和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成功获得具有绿色荧光的菌株BSD-2-GFP;标记菌株的生长趋势与野生型菌株基本一致;在无选择压力条件下连续培养56 h,菌株BSD-2-GFP的遗传稳定性为86%;其对植物枯萎病菌和灰霉病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野生型菌株相当。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标记菌株处理24 h后即可在黄瓜根内部发现,5 D后可在叶脉发现,且50 D后仍可在叶脉观测到。结果表明,菌株BS...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军  景峰  李同花  黄金花  谈建鑫  曹晶晶  刘建国  
【目的】以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特征,为衡量和评价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质量和肥力的影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进行。设秸秆还田模式下5、10、15、20、25和30 a棉田连作小区,无秸秆还田模式下1、5、10和15 a连作小区,共计10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土壤初始背景值相近。棉花种植品种为"新陆早46号",按"30+60+30"宽窄行距配置,种植密度为每公顷19.8万株/hm2。全生育期滴灌11次,滴灌总量5 400 m3·hm-2,采用膜下滴灌。共施纯氮49...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园园  张桥  孙永健  殷尧翥  刘芳艳  马鹏  马均  
在川西平原稻油轮作典型的砂质壤土区,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灌溉方式(淹灌和有氧灌溉)和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的3因素裂区试验,分析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氮素利用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氮素积累、结实期(抽穗和成熟期)氮素转运与利用、稻谷产量及成熟期稻田耕层(0~20 cm)土壤脲酶活性、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氮素利用和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控作用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的,同一水氮管理下,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氮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7%~32.9%和7.5%~45.3%,增产7.3%~18.5%,各生育期的平均土壤脲酶活性提高4.8%~9.7%;同一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处理下,相比于淹灌处理,有氧灌溉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并能提高多数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及脲酶活性;同一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产量、各器官(除2017年成熟期的穗外)和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及抽穗至成熟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土壤脲酶活性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先增加,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最高,继续增加施氮量,这些指标反而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有氧灌溉与配施150 kg/hm~2氮肥的综合管理模式可有效增强结实期土壤耕层脲酶活性,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从而促进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园园  张桥  孙永健  殷尧翥  刘芳艳  马鹏  马均  
在川西平原稻油轮作典型的砂质壤土区,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灌溉方式(淹灌和有氧灌溉)和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的3因素裂区试验,分析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氮素利用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氮素积累、结实期(抽穗和成熟期)氮素转运与利用、稻谷产量及成熟期稻田耕层(0~20 cm)土壤脲酶活性、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氮素利用和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控作用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的,同一水氮管理下,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氮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7%~32.9%和7.5%~45.3%,增产7.3%~18.5%,各生育期的平均土壤脲酶活性提高4.8%~9.7%;同一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处理下,相比于淹灌处理,有氧灌溉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并能提高多数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及脲酶活性;同一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产量、各器官(除2017年成熟期的穗外)和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及抽穗至成熟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土壤脲酶活性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先增加,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最高,继续增加施氮量,这些指标反而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有氧灌溉与配施150 kg/hm~2氮肥的综合管理模式可有效增强结实期土壤耕层脲酶活性,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从而促进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任嘉红  刘辉  姜楠  魏玉宏  张冰  王莹  
【目的】为有效利用草木樨中华根瘤菌CHW10B菌株,对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菌株在南方红豆杉根际及其根部的定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修改的反复冻融转化方法,将穿梭载体p GFP4412质粒转化进入草木樨中华根瘤菌CHW10B细胞,对该菌株进行GFP标记,筛选荧光表达强烈且稳定遗传的转化子,对转化子的细胞及菌落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对其溶磷能力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以GFP基因标记和抗性标记作为示踪手段,将GFP标记的CHW10B菌株接种到南方红豆杉1年生盆栽实生苗根表面,借助荧光显微镜及稀释涂布技术,对根际土壤中GFP标记菌株进行定期回收检测。【结果】成功获得CHW10B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婷  顾双月  苏博  王其  陈小洁  
杜仲内生真菌DZJ07对小麦纹枯病菌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为了阐明其在小麦植株中的生态适应性,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表达载体质粒pDHt-bar-gfp转入DZJ07菌株中,获得了带绿色荧光且遗传稳定的转化子,比较了荧光转化子DZJ07-6和原始菌株在菌落形态、生长特性、拮抗特性以及对小麦纹枯病防治效果等方面的特性,结果发现,荧光转化子DZJ07-6和原始菌株在上述特性方面无明显差别。在此基础上,温室条件下研究了荧光转化子DZJ07-6在小麦植株的定殖动态,荧光显微观察发现荧光转化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婷  顾双月  苏博  王其  陈小洁  
杜仲内生真菌DZJ07对小麦纹枯病菌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为了阐明其在小麦植株中的生态适应性,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表达载体质粒pDHt-bar-gfp转入DZJ07菌株中,获得了带绿色荧光且遗传稳定的转化子,比较了荧光转化子DZJ07-6和原始菌株在菌落形态、生长特性、拮抗特性以及对小麦纹枯病防治效果等方面的特性,结果发现,荧光转化子DZJ07-6和原始菌株在上述特性方面无明显差别。在此基础上,温室条件下研究了荧光转化子DZJ07-6在小麦植株的定殖动态,荧光显微观察发现荧光转化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袁铭章  辛励  刘树堂  南镇武  刘锦涛  陈晶培  
为了给提高耕层肥力、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秸秆提供良好的依据,采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与红外光谱法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各施肥处理对非石灰性潮土腐殖质含量及结构的变化。以青岛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为基础,设5个试验处理,施氮肥条件下设小麦、玉米秸秆还田(WCN)、一季小麦秸秆还田(WN)2个处理,同时设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对照(CK)、单施有机肥(M)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续,秸秆还田条件下,2015年各处理土壤中胡敏酸(HA)、富里酸(FA)含量分别平均较2009年提高了117.68%,102.5%。与CK相比,秸秆还田模式各处理土壤腐殖酸总含量(HE)平均增幅21.8%~47...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