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36)
2023(3531)
2022(2965)
2021(2659)
2020(2344)
2019(5172)
2018(4989)
2017(9241)
2016(5481)
2015(5960)
2014(5820)
2013(5922)
2012(5439)
2011(5060)
2010(5017)
2009(4455)
2008(4310)
2007(3749)
2006(3193)
2005(2804)
作者
(20432)
(17275)
(17259)
(16097)
(10784)
(8562)
(7718)
(6825)
(6551)
(6205)
(5977)
(5951)
(5736)
(5620)
(5539)
(5333)
(5316)
(5063)
(5012)
(5009)
(4547)
(4387)
(4267)
(3992)
(3814)
(3801)
(3737)
(3728)
(3710)
(3677)
学科
(21059)
经济(21047)
方法(12091)
数学(11354)
数学方法(11263)
(10961)
管理(10838)
(7475)
企业(7475)
(7402)
(6011)
农业(4263)
中国(4107)
环境(3887)
(3673)
业经(3574)
地方(3465)
(3371)
贸易(3371)
(3276)
(2881)
资源(2852)
技术(2723)
(2580)
土地(2515)
理论(2386)
(2349)
(2346)
及其(2336)
(2226)
机构
大学(82549)
学院(81859)
研究(32756)
(29450)
(28268)
经济(27655)
管理(26247)
科学(26206)
农业(24248)
理学(23400)
理学院(22967)
管理学(22286)
管理学院(22159)
业大(21753)
中国(21524)
(19428)
研究所(18446)
(18208)
农业大学(16433)
中心(14365)
(13330)
(12768)
实验(12632)
(12593)
(12473)
实验室(12202)
科学院(12119)
重点(11503)
(11317)
技术(11017)
基金
项目(64154)
科学(48495)
基金(46669)
(45042)
国家(44744)
研究(36696)
科学基金(36140)
自然(26762)
(26555)
自然科(26151)
自然科学(26134)
自然科学基金(25665)
基金项目(25113)
(22993)
社会(22686)
社会科(21646)
社会科学(21640)
资助(19360)
教育(17148)
计划(16158)
科技(15365)
重点(15273)
(13605)
科研(13402)
(13396)
(13126)
(12844)
编号(12742)
创新(12473)
(12283)
期刊
学报(27256)
(26091)
(25071)
经济(25071)
科学(20041)
大学(17985)
农业(17958)
学学(17357)
研究(16887)
中国(16081)
(9952)
业大(8891)
农业大学(7864)
管理(7673)
(7172)
(6406)
中国农业(6150)
资源(5421)
自然(5394)
教育(5227)
技术(5221)
科技(5108)
统计(4944)
林业(4849)
(4435)
自然科(4344)
自然科学(4344)
财经(4325)
经济研究(4321)
图书(4179)
共检索到1100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亓增军  裴自友  韩航如  陈佩度  刘大钧  
以200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赤霉病大流行后收获的8个不同抗、感赤霉病小麦为材料,探讨DONtest HPLC在低毒素小麦选育中的利用价值,并揭示不同抗性小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的差异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平均回收率达78.2%;不同抗性品种DON含量差异明显,3个抗病品种中望水白含量最低,3个中抗类型中扬麦158最低。高产毒素镰刀菌菌株接种鉴定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差异。研究结果还表明,2003年江苏4个地区12份样本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DON变幅为0.175~7.239mg·kg-1。自然发病条件下,病粒率与DON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毒素选择的间接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华  祭芳  徐剑宏  王裕中  史建荣  
【目的】建立快速、灵敏、有效的毒素检测方法,以保证麦类作物的安全生产以及谷物食品的安全性。【方法】以主要赤霉病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为对象,利用半琥珀酰化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牛血清蛋白偶联物(3-HS-DON-BSA)作免疫原,分别采用腹膜腔注射法和颈、背部多点注射法免疫Balb/c小鼠和豚鼠,获得DON的多抗血清,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多抗豚鼠血清的效价达到1∶6400,而小鼠混合血清的效价则为1∶12800。引起DON抗体最大结合50%抑制时,所需DON及其类似物3-Ac-DON和T-2毒素的量分别为63μg·ml-1、114μg·ml-1和>1000μg·ml-...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荷  郑慧慧  曹莎  吴学宏  黄俊生  
为检测黄瓜种传镰刀菌产生的粗毒素中镰刀菌酸含量及其对种子和幼苗的致害作用,采用乙酸乙酯和乙醚萃取法提取其中的镰刀菌酸并利用HPLC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粗毒素处理黄瓜种子及幼苗根部测定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和幼苗的致枯萎作用。结果表明:供试7株种传镰刀菌SC-CQ-P、HLJ-XC-S、LN-ZN203-S、GD-HY-S、HN-XH-S、LN-ZN6-S和HB-TS-R粗毒素中都检测到镰刀菌酸,质量浓度分别为3 574.71、866.43、291.10、123.32、856.13、358.27和327.71μg/mL。种传镰刀菌粗毒素对黄瓜种子发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粗毒素浸渍黄瓜幼苗根部导致幼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史建荣  刘馨  仇剑波  祭芳  徐剑宏  董飞  殷宪超  冉军舰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是由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刀菌复合群(Fusarium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累积。作为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DON可以引起呕吐、拒食、腹泻、出血甚至死亡,对猪的危害尤其严重。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世界各地高频率流行,尤其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区以及黄淮部分小麦产区、美国中西部小麦主产区,导致小麦中DON毒素严重超标,并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小麦中DON毒素的污染现状、产毒镰刀菌种类及其化学型的分布及其趋势、毒素产生的调控机制以及小麦中DON毒素的防控途径进行了论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德宝  鲍恩东  
为了建立检测饲料中阿维拉霉素的标准方法,建立了测定饲料中阿维拉霉素的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饲料经乙腈提取,硅胶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净化后,以乙腈-0.01 mol.L-1乙酸铵溶液(体积比43∶57)为流动相,在C18色谱柱上,紫外检测器(波长295 nm)下分离检测。该方法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在添加浓度范围内,阿维拉霉素A和B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6%~96.6%和81.4%~99.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0%~3.65%和2.85%~6.54%。经验证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重现性良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彭章晓  江敏  吴昊  何琳  杨李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建立了鲫血液、肌肉、肝胰脏、肾脏及性腺组织中伊维菌素(IVM)残留的检测方法。将匀浆后的鲫组织用乙酸乙酯提取,离心后取上清液于45℃下氮气吹干,用甲醇-水(4∶1,V/V)混合液溶解残渣,加正己烷,漩涡振荡后离心,取下清液经0.22μm的滤膜过滤后,进样20μL进行分析,检测波长为245n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在血浆和肌肉中的检出限分别为7.5μg/L和7.0μg/kg;肌肉、肝胰脏、肾脏及性腺中IVM为0.025~1.00mg/kg,血液中为0.025~1.00mg/L时,色谱峰峰高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各组织中IVM的平均回收率为(9...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芳萍  何心尧  何中虎  尚勋武  杨文雄  夏先春  
【目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hytoene synthase,Psy)基因是影响小麦黄色素含量的关键基因,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中国冬小麦品种(系)Psy-A1基因的等位变异及其与黄色素含量的关系,进一步验证Psy-A1基因分子标记的有效性。【方法】利用7A染色体上Psy-A1基因的分子标记YP7A检测该基因在中国217份冬小麦品种(系)中的等位变异,分析不同等位变异与黄色素含量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Psy-A1基因标记YP7A为共显性标记,在高、低黄色素含量的小麦材料中分别扩增出194bp和231bp片段,相应的等位基因为Psy-A1a和Psy-A1b(GenBank编号分别为EF60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小红  陈耀锋  闵东红  权军利  
以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幼胚发育时间和禾谷镰刀菌粗毒素对小麦幼胚培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胚发育时间对小麦幼胚离体培养有较大影响,花后10~13 d的小麦幼胚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质量较好,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是适宜的取材时间;禾谷镰刀菌粗毒素对不同小麦品种幼胚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和苗分化的影响趋势相同,粗毒素为6.0 g/L时,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有明显抑制,低于6.0 g/L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粗毒素在0~6.0 g/L对胚性愈伤组织形成及苗分化的影响随浓度增高抑制作用增强,在6.0 g/L时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能力较低或丧失;适宜的粗毒素筛选浓度为1.5~4.5 g/L。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梅  卢志军  王文君  郑建秋  黄俊生  吴学宏  
为研究甘蓝感病(北农早生)和抗病(珍奇)品种种传尖孢镰刀菌Fusarium-CG和Fusarium-HM的培养滤液和粗毒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采用乙酸乙酯和乙醚萃取法提取粗毒素中的镰刀菌酸并利用HPLC法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粗毒素浸渍甘蓝幼苗根部测定其对幼苗的致枯萎作用。结果表明:Fusarium-CG和Fusarium-HM的培养滤液和粗毒素对种子的发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粗毒素浸渍甘蓝幼苗根部能够引起幼苗枯萎;其粗毒素中镰刀菌酸质量浓度分别为552和105μg/mL,并且粗毒素对甘蓝的致害作用随着镰刀菌酸含量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当用镰刀菌酸质量浓度为25μg/mL的粗毒素处理甘蓝幼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爱波  赵纯森  瞿波  廖玉才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小麦赤霉菌主要致病菌种禾谷镰刀菌毒素的形成与致病力的关系、毒素生 物检测及免疫化学检测方法、脱毒技术及毒素代谢途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些进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嘉城  方香玲  南志标  
镰刀菌(Fusarium spp.)是多种重要农作物的病原体,不仅可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严重损失还可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或植物寄主体内产生一系列被称为镰刀菌毒素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毒素一方面作为致病因子与镰刀菌对宿主植物的致病力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可导致家畜生产性能下降和相关病症的出现,进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鉴于镰刀菌毒素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其对家畜和人类的毒性作用,目前已有较多关于镰刀菌侵染粮食作物后产生毒素种类的研究,但关于镰刀菌侵染豆科牧草后产生的毒素种类以及毒素在镰刀菌对豆科牧草致病力方面作用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对引起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病害的常见镰刀菌物种产生的主要毒素,以及这些毒素对植物、家畜和人类的危害进行了综述,并对豆科牧草中镰刀菌毒素的研究前景及意义进行了展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虎虎  彭麟  季辉  刘晓晓  滕佩  江善祥  
[目的]本文旨在建立检测饲料中氢溴酸常山酮含量的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在鸡饲料中添加一定浓度氢溴酸常山酮,经100 g·L(-1)碳酸钠溶液碱化后用乙酸乙酯提取饲料中氢溴酸常山酮,0.125 mol·L(-1)乙酸铵缓冲液萃取,HLB柱净化后供HPLC测定。流动相为体积比5∶3∶12的乙腈、0.25 mol·L(-1)乙酸铵缓冲液、水溶液(冰乙酸调pH4.3),检测波长243 nm。[结果]该方法对鸡饲料中氢溴酸常山酮的检测限为0.05μg·g(-1),定量限为0.2μg·g(-1)。在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娜  韦芬  鲍宝龙  
从福建东山县附近海域捕获3尾野生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了其组织及从组织分离到的细菌发酵产物的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含量,结果显示星点东方鲀卵巢、肝脏和肌肉组织的TTX含量分别是56.247、0.380和0.118μg/g。根据16S r DNA测序的结果,从星点东方鲀的肠道中分离到一株鳗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 sp.)细菌,从肝脏中分离到两种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细菌,从肌肉中分离到一株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生平  余毓君  
为提高小麦抗赤霉病体细胞的筛选效果,对禾谷镰刀菌(Gibberellazeae)武昌菌株的产毒、毒素提取、纯化、毒素组分及毒素初定量进行了研究。麦粒培养基培养25天后可检测到两个主要毒性组分(A和B)。其特征吸收峰值分别为270和275nm,Rf值分别为0.45和0.55左右。SPM培养基培养只能检测到组分A。A组分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结构特征基本相同。经高压灭菌的毒素可渗入到培养基中作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剂。毒素对愈伤组织的作用有致死、抑制生长、减少绿点数及较长的后续效应,应根据不同抗感品种采取相应的浓度。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水平可用作抗性系的鉴定指标。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倩  郑鑫  路平乐  何超  赵生国  蔡原  焦婷  
为探讨全株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和全株玉米(Zea mays)不同比例混合后对发酵品质及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试验共设藜麦和玉米比为0:10 (T0)、1:9 (T1)、2:8 (T2)、3:7 (T3)、4:6 (T4)、5:5 (T5)、6:4 (T6)、7:3 (T7)、8:2 (T8)、9:1 (T9)、10:0 (T10) 11个组合进行混合青贮,对发酵60 d后的青贮饲料进行感官评定、发酵指标测定和黄曲霉毒素B1 (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赭曲霉毒素(OTA)、T-2毒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混合青贮中,随着藜麦添加比例的增加,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分、粗蛋白呈上升趋势,乳酸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pH、氨态氮/总氮和霉菌菌落数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霉菌毒素含量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P <0.05),霉菌菌落数比其他各处理低1~2个数量级,霉菌毒素含量也明显下降。综上可知,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时,全株藜麦占比不低于70%时,混合青贮品质较好,视为理想的添加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