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67)
- 2023(6114)
- 2022(5171)
- 2021(4490)
- 2020(3577)
- 2019(8096)
- 2018(7884)
- 2017(14634)
- 2016(8110)
- 2015(8912)
- 2014(9052)
- 2013(9167)
- 2012(9102)
- 2011(8466)
- 2010(8807)
- 2009(8042)
- 2008(8090)
- 2007(7270)
- 2006(6637)
- 2005(6469)
- 学科
- 济(41807)
- 经济(41769)
- 业(19537)
- 管理(19438)
- 地方(16601)
- 中国(14789)
- 企(13470)
- 企业(13470)
- 农(12399)
- 业经(10497)
- 方法(9940)
- 地方经济(9594)
- 发(9281)
- 农业(8780)
- 学(8248)
- 数学(8175)
- 数学方法(8060)
- 融(7963)
- 金融(7963)
- 银(7687)
- 银行(7668)
- 行(7550)
- 环境(7123)
- 贸(6647)
- 贸易(6637)
- 发展(6594)
- 展(6575)
- 制(6551)
- 财(6445)
- 易(6320)
- 机构
- 学院(120429)
- 大学(117203)
- 研究(49563)
- 济(47831)
- 经济(46651)
- 管理(39988)
- 中国(37929)
- 理学(32497)
- 科学(32031)
- 理学院(31993)
- 管理学(31347)
- 管理学院(31125)
- 京(27836)
- 所(27293)
- 农(26440)
- 研究所(24501)
- 中心(21831)
- 财(21758)
- 农业(20826)
- 江(20642)
- 业大(19452)
- 北京(18390)
- 范(18200)
- 师范(17973)
- 省(17820)
- 院(17765)
- 州(16934)
- 科学院(16319)
- 财经(16034)
- 技术(14735)
- 基金
- 项目(74129)
- 科学(56820)
- 研究(53984)
- 基金(50267)
- 家(44891)
- 国家(44454)
- 科学基金(36376)
- 社会(32620)
- 省(31290)
- 社会科(30896)
- 社会科学(30889)
- 划(26093)
- 基金项目(26082)
- 教育(23398)
- 发(23124)
- 自然(22683)
- 编号(22417)
- 自然科(22080)
- 自然科学(22071)
- 自然科学基金(21621)
- 资助(20320)
- 成果(18584)
- 发展(18410)
- 展(18064)
- 重点(17310)
- 课题(16909)
- 创(15325)
- 部(15022)
- 计划(14415)
- 创新(14412)
共检索到204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静静 刘谢香 于莉莉 卢一鹏 张嗣天 张昊辰 关荣霞 邱丽娟
【目的】野生大豆的硬实性是大豆遗传改良利用中的重要限制因素。利用BSA法发掘与大豆种子硬实性相关的QTL,为野生大豆在大豆遗传改良中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栽培大豆中黄39与野生大豆NY27-38杂交构建F_2和F_7分离群体,从每个单株选取整齐一致的种子,取30粒种子置于铺有一层滤纸的培养皿中,加入30 mL蒸馏水,25℃培养箱中暗处理4 h,设3次重复,分别统计每个培养皿中正常吸胀和硬实种子数。在F_2群体中,选取22个正常吸胀单株(吸胀率>90%)和16个硬实单株(吸胀率
关键词:
大豆 种子硬实 QTL定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来永才 林红 方万程 姚振纯 齐宁 王庆祥 杨雪峰 李辉
1979~2003年,先后收集、整理、鉴定了野生大豆资源材料989份,组配各类型种间杂交组合676个。筛选出一批蛋白质含量480mg·g-1以上优异野生大豆种质49份;抗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高抗种质8份;抗花叶病毒的野生大豆种质5份;多花荚、多分枝、抗逆性强等类型野生大豆种质9份;创造出蛋白质、脂肪双高661.6mg·g-1(龙品8807)品系1份和新种质类型8份。通过种间杂交,获得一批变异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百粒重在6~20g、抗逆性及丰产潜力大的优异中间材料,此外,选育推广了龙小粒豆1号特用新品种大豆,成为黑龙江省出口创汇的骨干品种。与此同时,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采用外源DNA导入技术,...
关键词:
野生大豆 种质 种间杂交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光宇 王洋 马晓萍 王跃强 王英男 马金保 陈长学 杨文华 郭德广
研究出一套不同于品种间杂交的野生大豆利用技术,克服了野生大豆蔓生性等不利性状;应用这项技术创造出一批产量性状突出、品质优异、综合性状好的育种中间材料;选育出的大豆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倩 冯燕 杨雅华 赵青松 雷雅坤 刘兵强 张孟臣 史晓蕾 杨春燕
为了充分挖掘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中的高蛋白基因及其连锁标记,以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涵盖第4,5,6,7,8熟期组的508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与野生大豆中高蛋白基因相关的SNP。参试材料蛋白含量数据从美国农业部种质资源信息网下载,为2 a利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含量数据平均值,基因型数据从Soybase网站下载,利用Illumina公司大豆50K芯片(SoySNP50K BeadChip含有52 041个SNP标记)检测获得。结果表明,参试材料蛋白含量呈正态分布,介于38.1%~56.9%,平均48.1%,标准差2.71%。遗传结构分析将参试材料划分为3组,分别包含271,111,126份材料。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与蛋白含量相关的SNP位点74个,散布在19条染色体的60个单倍型区段内。显著性SNP位点LOD平均值为3.47,SNP位点BARC_1.01_Gm_01_54656209_A_G的LOD值最大,为5.18。根据显著性SNP位点富集程度,确定第11号染色体常染色质区15 128 832~15 253 199 bp、第12号染色体异染色质区26 842 687~27 818 244 bp的单倍型区段为本研究中的2个蛋白含量显著性相关区段,命名为HAP_11_1和HAP_12_1。HAP_11_1中,SNP位点BARC_1.01_Gm_11_15167305_G_A的LOD值最大,为3.80,可解释遗传变异为2.88%。HAP_12_1中,SNP位点BARC_1.01_Gm_12_27563620_C_T的LOD值最大,为4.12,可解释遗传变异为3.23%。为野生大豆高蛋白基因育种利用提供了检测标记,为野生大豆高蛋白基因克隆提供了线索。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郝雪 王玺 孙娜
以10个大豆品种的新种子和相应人工老化种子为材料,进行半粒种子发芽试验,测量胚根长度,并将胚根长度划分为4个范围,即小于1 cm、1~2 cm、2~3 cm和大于3 cm,再将半粒种子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新种子胚根长度大于3 cm的种子百分数与田间出苗率相关系数最高,二者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胚根长度小于1 cm的种子百分数与田间出苗率呈显著负相关。大豆老化种子胚根长度在1~2 cm内的种子百分数与田间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初步认为,半粒种子发芽法作为大豆种子活力测定的一种方法,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大豆种子 半粒种子发芽 种子活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向仕华 王吴彬 何庆元 杨红燕 刘成 邢光南 赵团结 盖钧镒
【目的】改进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挖掘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中蕴藏的农艺性状优异等位变异,为拓宽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遗传基础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通过标记加密和剔除部分单标记型片段的方法,改进以野生大豆N24852为供体,栽培大豆NN1138-2为受体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Soja CSSLP1;对改进后的群体(Soja CSSLP2)进行3年2点田间试验,通过单标记分析、区间作图、完备复合区间作图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等4种定位方法,结合与轮回亲本有显著差异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间相互比对,检测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苗龙 舒阔 胡彦姣 黄茹 何艮华 张文明 王晓波 邱丽娟
【目的】硬实是种子物理休眠的表现特征,也是大豆驯化的一个重要性状。硬实性虽然有利于种子在不良环境中生存,但是在生产实践中会严重降低大豆出苗率,同时影响产量和加工品质。采用混合群体分离测序(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BSA-Seq)解析大豆种子硬实性状的遗传基础及候选基因,为大豆硬实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大豆中品661种子获得硬实突变体M_(zp661),将其与栽培大豆中黄13(父本)杂交构建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对不同株系的种子进行硬实性、吸水率和种皮解剖结构鉴定。选取RIL群体中硬实型和正常吸胀型2种极端材料分别构建混池,利用BSA-Seq技术检测不同极端材料及亲本基因型,结合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ED)和delta SNP-index、delta InDel-index关联分析方法,开展大豆种子硬实遗传位点的挖掘,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大豆不同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注释信息挖掘显著关联区域的候选基因。【结果】突变体M_(zp661)后代中,吸胀型种子各部位均具有吸水能力,种子体积随浸水时间延长不断增大,然而,硬实型种子浸水36 h内体积未发生变化,随着浸水时间的持续延长,种皮开始局部出现皱缩,并逐渐向其他部位扩散,子叶恢复吸胀能力。硬实型种子种皮表面光滑且结构紧密、角质层呈规则的网状结构、栅栏层较厚,而吸胀型种子表皮有气孔且结构松散、角质层有微小的裂缝、栅栏层较薄,表明突变体M_(zp661)种子硬实与种皮不透水/气相关;ED和delta SNP-index、delta InDel-index关联分析方法不仅鉴定到已报道种子物理休眠遗传位点qHS1,而且检测到1个一致性关联区域Chr.06:45897227—47746047,该区间共含有189个基因,转录组数据及基因注释挖掘到种子中特异高表达的Glyma.06G275300可能为该关联区域调控大豆种子硬实的关键候选基因。【结论】大豆突变体M_(zp661)种子硬实由种皮不透水/气所致,利用BSA-Seq法鉴定到Glyma.06G275300可能为影响种皮结构的候选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彭友林 周强 王云 刘光明 赵东海
通过对野生大豆的引种栽培,初步了解了野生大豆的种子萌发、植株生长规律及产量的形成等,为综合开发利用这一野生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野生大豆的种子萌发必须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提高发芽率;其侧枝发生量大,是产量形成的主要部位;株高和叶片数的生长积累曲线分别为:Y=267.799/(1+76.0906e-0.060993t),Y=46.57169/(1+27.45426e-0.049097t)。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引种栽培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永锋 马赛飞 裴桂英 刘健
通过用3种包衣剂对大豆种子包衣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包衣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均优于不包衣种子,其中包衣与不包衣种子的发芽率差别达显著水平,发芽势、活力指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3种包衣剂都能协调大豆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增加产量,其中2号包衣剂产量增加8.6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1号包衣剂产量增加5.35%,差异达显著水平,3号包衣剂增产2.29%,差异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冬梅 杨振 马占洲 曾庆力 杜翔宇 蒋洪蔚 刘春燕 韩冬伟 栾怀海 裴宇峰 陈庆山 胡国华
【目的】定位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为培育抗倒伏性高的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6—F2:18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在三年两个地点对大豆的主茎节数、茎粗和茎秆重性状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6个主茎节数QTL,分别位于A1、B1、C2、D1a、D2、F、G、H和N连锁群上;检测到10个茎粗QTL,分别位于A1、B1、C2、D1a、E和G连锁群上;检测到15个茎秆重QTL,分别位于A1、A2、C2、D1a、D1b和G...
关键词:
大豆 倒伏性 QTL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果 胡正 张保缺 王成社 张辉
【目的】明确山西省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及其数量性状多样性的地理分布,为山西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省已编目入库的544份野生大豆为材料,对其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及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研究的8个质量性状,山西省半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大豆;太原材料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山西省材料。4个数量性状的研究结果显示,野生大豆的变异程度高于半野生大豆,山西材料的变异程度高于太原材料;初步推断37~38°N、112~113°E经纬小区为山西省野生大豆数量性状的多样性中心。利用30对SSR引物分析了49份山西太原野生大豆材料,共检测到208个等位变异,每个SS...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春宝 谭化 赵丽梅 彭浩 吕龙石
以野生大豆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和RT-PCR技术获得一个野生大豆糖原合成酶激酶类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GsGSK1)。该基因的ORF为1 233 bp,推断其编码410氨基酸的多肽。将此基因和与大豆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较发现二者有11个核苷酸SNP位点差异,其中,10个为同义突变,1个为非同义突变,同源性达到99.1%。通过构建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GsGSK1,将该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拟南芥,获得了T1抗性苗,为进一步鉴定GsGSK1的基因功能提供了试验基础。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祝章
采用SSR标记鉴定野生大豆对10个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含有较多的特有等位变异,利用率为17.27%;回交能降低野生大豆特有等位变异利用率;野生大豆在16个位点上与粒重、荚粒数、高硬脂酸含量、抗胞囊线虫等有关的19个特有等位变异易被育成品种遗传利用;10个大豆育成品种在13个位点上产生了18个新的等位变异.利用野生大豆改良和创新大豆有较大空间.不同的杂交组合方式对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有明显差异.野生大豆的小粒、多荚、高硬脂酸含量以及抗胞囊线虫等优良性状基因易被育成品种选择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曙光 赵建奎 宁幸莲 史雨刚 孙黛珍
以3个大豆品种黑珍珠、晋豆19和晋大74种子为试材,在高温((48±1)℃)、高湿(100%相对湿度)、密闭条件下对种子进行老化处理,再分别用10%,20%和30%的PEG-6000进行引发,然后测定各处理种子的膜透性及保护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3个大豆品种种子浸泡24 h时的相对电导率均呈先下降后上升随后又下降上升的趋势;种子MDA含量逐渐上升;种子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缓慢下降后缓慢升高再快速下降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缓慢升高后快速下降的趋势。3个品种种子用不同浓度PEG-6000引发后,种子膜透性和MDA含量相对降低,保护酶活性提高,增强了种子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永 铁柏清 周细红 黎小云 廖柏寒
为了解溴化锂对农作物的毒性,以玉米、大豆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溴化锂处理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0-3mol/L的溴化锂明显抑制种子的萌发,但玉米的抗性相对较强.低浓度溴化锂污染的土壤能促进作物生长,当土壤中溴化锂质量浓度为40mg/kg时,对大豆生长产生抑制,降低了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脱氢酶活性,当溴化锂质量浓度达到100mg/kg时,大豆几乎不能生长.当土壤中的溴化锂质量浓度大于100mg/kg时,才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降低了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脱氢酶活性,溴化锂质量浓度达到200mg/kg时,玉米几乎不能生长.
关键词:
溴化锂 玉米 大豆 萌发 幼苗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