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4)
- 2023(1336)
- 2022(1210)
- 2021(1091)
- 2020(1123)
- 2019(2308)
- 2018(2145)
- 2017(4104)
- 2016(2529)
- 2015(2737)
- 2014(2924)
- 2013(3119)
- 2012(3276)
- 2011(3098)
- 2010(3605)
- 2009(3902)
- 2008(2649)
- 2007(2197)
- 2006(1947)
- 2005(1935)
- 学科
- 济(7451)
- 经济(7447)
- 业(5521)
- 管理(5188)
- 学(4601)
- 企(4348)
- 企业(4348)
- 方法(2925)
- 融(2751)
- 金融(2750)
- 农(2500)
- 数学(2463)
- 数学方法(2406)
- 银(2115)
- 银行(2099)
- 财(2080)
- 制(2068)
- 行(2006)
- 防(1989)
- 及其(1928)
- 害(1927)
- 土地(1844)
- 虫(1811)
- 中国(1719)
- 地方(1687)
- 农业(1638)
- 防治(1502)
- 资源(1499)
- 治(1495)
- 贸(1383)
- 机构
- 大学(39690)
- 学院(38893)
- 研究(18683)
- 农(15149)
- 科学(15094)
- 中国(14198)
- 农业(12165)
- 所(12062)
- 济(11410)
- 研究所(11242)
- 经济(11024)
- 管理(10810)
- 业大(10648)
- 京(9679)
- 理学(8808)
- 理学院(8654)
- 管理学(8238)
- 管理学院(8192)
- 省(8014)
- 农业大学(7908)
- 中心(7777)
- 室(7142)
- 江(6898)
- 院(6877)
- 科学院(6699)
- 实验(6594)
- 业(6378)
- 实验室(6320)
- 北京(6174)
- 重点(5973)
共检索到637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智勇 杨忠岐 张彦龙 王小艺 唐艳龙 孙清江 许正
选用4种肿腿蜂(管氏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落叶松吉丁肿腿蜂以及苹小吉丁肿腿蜂),按5种蜂虫比例(0.5∶1,1∶1,2∶1,4∶1,8∶1),进行新疆野苹果林苹小吉丁套袋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种肿腿蜂均能成功寄生,而白蜡吉丁肿腿蜂以8∶1比例放蜂后30天,虫口校正减退率为65.56%,优于其他处理。将该肿腿蜂再次按5种放蜂比例直接释放在林间,在放蜂后30,45,60天分次调查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以8∶1放蜂比例的处理,在第60天校正虫口减退率为50.97%,效果最佳。白蜡吉丁肿腿蜂适合在新疆防治苹小吉丁,且效果良好。
关键词:
苹小吉丁 肿腿蜂 生物防治 寄生效果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智勇 张彦龙 杨忠岐 王小艺
苹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属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甲科(Bupresidea),以幼虫蛀食苹果等果树的韧皮部为害,是苹果树的毁灭性害虫[1]。该虫自1995年在新疆伊犁发现以来[2],对当地珍贵的新疆野苹果——塞威氏苹果(Malus sieversii(Ledeb.)Roem.)林造成重大危害。据伊犁州林业局统计,2011年苹小吉丁在野苹果林中发生面积达到3 867 hm2,占野苹果林总面积的40%,已造成667 hm2野苹果林被害枯死。该虫已严重威胁着整
关键词:
苹小吉丁 幼虫龄数 Dyar定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祖基 杨伟 曾垂惠 杨德敏 叶伟军
川硬皮肿腿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膜翅目:肿腿蜂科)周祖基,杨伟(四川农业大学雅安625014)曾垂惠,杨德敏,叶伟军(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永川632100)(四川省国营沪县林场沪县646100)关键词川硬皮肿腿蜂,生物学,粗鞘双条杉天牛,生物防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帅 罗立平 王小艺
[目的]探究具有多次产卵习性的寄生蜂不同姊妹窝子代种群参数的变化,从母代效应角度明确寄生蜂在自然栖境中增殖和延续种群的机制。[方法]室内30℃±1℃,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65%±5%的条件下测定了白蜡吉丁肿腿蜂在其成虫寿命期内所有姊妹窝子代产出过程中对麻竖毛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比较各姊妹窝子代中雌蜂数量、发育历期、有翅型雌蜂比例和性比等参数的变化。[结果]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对寄主幼虫的寄生能力和自身的产雌数量逐渐减低;各姊妹窝子代中雌性有翅率逐次递减,其中第3姊妹窝子代降幅最大,直至为零;各姊妹窝子代的雌雄性比呈抛物线趋势,第3姊妹窝子代雌雄性比接近1:1。[结论]白蜡吉丁肿腿蜂姊妹窝子代间翅的非遗传多型性可能是该蜂在应对林间异质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进化。白蜡吉丁肿腿蜂第3姊妹窝子代的产出可能是其成虫寿命期内调控翅型和性比达到种群适合度最大化的关键节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唐艳龙 王丽娜 刘菲 康奎 曾伯平 王小艺 魏可
【目的】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可发育为有翅或无翅型2种形态,但有翅型雌蜂在种群中占比较少。探究有翅和无翅型雌蜂的寄生行为和子代发育情况是否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明确在寄生蜂规模化繁育中调控有翅雌性个体的必要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测定有翅和无翅型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在生命周期内可完成产卵寄生的次数、雌蜂产卵前期、子代发育历期、子代数量和雄性比例。【结果】1)有翅和无翅型雌蜂最多可完成4次寄生过程,其寄生能力无显著差异,但寄生能力均随寄生次数增加而减弱;2种翅型雌蜂的寿命无显著差异,平均寿命约43天。2)有翅和无翅型雌蜂的产卵前期及其子代幼期历期均无显著差异。3)有翅和无翅型雌蜂子代总数及雄性比例无显著差异,一头雌蜂的子代总数分别为103头和98头,雄性比例分别为10.59%和6.90%;无论何种翅型的雌蜂,在4次寄生过程中,前2批次子代以雌性为主,后2批次子代以雄性为主。【结论】有翅雌蜂未因翅的发育造成寄生能力和繁殖力损耗,其生殖适合度较无翅型个体无差异。由于具翅雌蜂释放后自行扩散能力强,故人为调控诱导产生更多的具翅雌蜂对该寄生蜂在生物防治上发挥的作用更为有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萌萌 刘明轩 牟玉杰 李泽建 魏美才
【目的】突瓣叶蜂属作为突瓣叶蜂亚科中最早建立的属,其种类分化复杂、分类研究困难,本研究旨在对突瓣叶蜂属内的存疑物种进行分类地位确定。【方法】以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院内危害左旋柳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危害旱柳的2种突瓣叶蜂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形态分类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经重测序技术获得二者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进一步将组装和注释后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对和二级结构差异分析。【结果】经鉴定2种突瓣叶峰分别为小须突瓣叶蜂[Nematus trochanteratus(Malaise, 1931)]和河曲突瓣叶蜂(N. hequensis Xiao, 1990)。小须突瓣叶蜂和河曲突瓣叶蜂线粒体基因组分别为16 337和16 126 bp,二者比对后显示一致性高达98.02%,其中17个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20个基因序列仅存在微小差异。二者有6个tRNA的8个碱基位点存在差异,12S rRNA有4个碱基位点存在差异,16S rRNA有7个碱基位点存在差异;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遗传距离(K2P)最大(COI、ND2、ND4L)的为0.011,最小(ATP8)的为0。【结论】结合小须突瓣叶蜂和河曲突瓣叶蜂的形态学及线粒体基因组差异分析,确认二者为同物异名。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确定河曲突瓣叶蜂为小须突瓣叶蜂的次异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肖刚柔
记述丝角叶蜂亚科Nematinae实叶蜂属Hoplocampa一新种樱桃实叶蜂Hdanfengensis。本种危害樱桃严重。
关键词:
膜翅目,叶蜂科,丝角叶蜂亚科,实叶蜂属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萧刚柔
本文记述了中国松叶蜂昆虫两新种,马尾松吉松叶蜂和油松吉松叶蜂。文中附有形态特征图4幅。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武星煜 辛恒 刘海秀 杨启青 魏美才
记述采自中国青海、危害青海云杉的扁蜂科阿扁蜂属一新种:青海阿扁蜂AcAntholydA qinghAiicA Wei&Wu,sp.nov.。本种与危害沙地云杉的白音阿扁蜂A.peiyingAopAoA XiAo,1963近似,但雌虫唇基大部、雄虫唇基全部黑色;单眼后区宽等于长,无中纵沟,具细低中纵脊;ool∶pol=2;触角第3节等长于第3,4节之和;抱器宽长比显著大于2;阳茎瓣无腹端角,腹尾角突出。新种正模标本和108个副模标本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6个副模标本保存于甘肃天水市秦州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
关键词:
膜翅目 扁蜂科 阿扁蜂属 新种 青海云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武星煜 辛恒 杨启青 陈尚花 王汉男 魏美才
记述采自中国青海危害青海云杉的松叶蜂科新松叶蜂属一新种:青海新松叶蜂Neodiprion qinghaiicus Wei,Wang&Wu,sp. nov.。本种的锯腹片和阳茎瓣与青杄新松叶蜂很相近,主要形态区别有:触角黄色,栉齿黑色,鞭节Ⅰ—Ⅱ腹缘在侧面观等长(青杄新松叶蜂触角黑色,鞭节Ⅱ腹缘在侧面观略长于鞭节Ⅰ);后翅1 M室腹缘被cu-a截断的部分,内侧长于外侧(青杄新松叶蜂中这2部分翅脉长度相等);虫体瘦削(青杄新松叶蜂虫体粗壮)。体色与同属成员差别较大,可通过头部黑色且腹部黄色无黑斑等特征与中国其他新松叶蜂相区分。提供了中国新松叶蜂属分种检索表。
关键词:
叶蜂 分类 青海云杉 青海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萧刚柔 曾垂惠
本文记述腮扁叶蜂属一新种即马尾松腮扁叶蜂(Cephalciapinivora)。本种在重庆市永川市、大足县等地危害马尾松很严重。
关键词:
膜翅目,广腰亚目,扁叶蜂科,腮扁叶蜂属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萧刚柔 张友
本文记述松叶蜂属一新种——靖远松叶蜂Diprionjingyuanensis。文中附有形态特征图两幅。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晏毓晨 李泽建 黎桂鸿 魏美才
记述采自中国浙江天目山危害短梗稠李的丑锤角叶蜂属(膜翅目:锤角叶蜂科)一新种:萌萌丑锤角叶蜂。该种幼虫取食短梗稠李叶片,当幼虫数量较多时,可将寄主植物的叶片蚕食殆尽,严重影响其生长,继而影响果树产量,导致林木经济效益严重下降。萌萌丑锤角叶蜂在中国浙江天目山1年1代发生,以预蛹形态越冬。新种与木通丑锤角叶蜂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新种后胸背板及腹部第1背板全部黄白色;各足胫节、跗节深褐色;中胸前侧片腹面表面光滑,具稀疏刻点。采用DNA试剂盒法提取新种基因组DNA,测序获得包括新种在内的锤角叶蜂科12条COⅠ基因序列,长度为850 bp。另外,从Gen Bank数据库中下载锤角叶蜂科的丑锤角叶蜂属、丽锤角叶蜂属、东锤角叶蜂属等近缘属的已知种类COⅠ序列23条,与新种序列构成COⅠ序列数据集(共35个样本)。分析丽锤角叶蜂亚科内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新种2样本遗传距离为0. 005。基于贝叶斯法构建了COⅠ基因系统发育树,树图结果显示:丑锤角叶蜂属、丽锤角叶蜂属、东锤角叶蜂属的属内种分别形成一支,构成单系群,支持丑锤角叶蜂属与东锤角叶蜂属的有效性。新种分子分析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均支持新种成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萌萌 李泽建 唐也 魏美才
记述采自中国境内危害白榆的突瓣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一新种:白榆突瓣叶蜂Nematus pumila Liu, Li&Wei, sp. nov.。该种幼虫取食白榆的叶片,当虫口密度较大时,可将寄主叶片蚕食殆尽,对寄主产生严重危害。本研究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鉴定、监测与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新种与申氏突瓣叶蜂N.sheni Wei, 1999十分相似,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新种上唇、前胸背板和翅基片完全黑色;前足胫节、中足胫节基部3/4和后足胫节基部3/5白色;单眼后区宽长比为1.9;前翅无Rs脉;锯腹片15锯刃,锯刃内侧亚基齿明显,外侧亚基齿粗大; 1-11节缝具刺毛带,刺毛带最宽处约2/3于锯节宽;锯根0.7倍于锯端;申氏突瓣叶蜂上唇黄白色;前胸背板后缘、翅基片基小部黄褐色;前中足胫节腹侧大部和背侧基部1/4、后足胫节基部1/3黄白色;单眼后区宽长比约等于3;前翅Rs脉痕状;锯腹片23锯刃,内齿亚基齿不明显,外侧亚基齿细小; 2-15节缝具刺毛带,刺毛带最宽处约1/3于锯节宽;锯根0.4倍于锯端。采用DNA试剂盒法提取了新种基因组DNA,测序获得COⅠ基因序列,长度为810 bp。另外,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突瓣叶蜂属、槌缘叶蜂属、厚爪叶蜂属已知种类COⅠ序列10条,与新种序列构成COⅠ序列数据集,分析其碱基组成,结果显示:A+T含量均大于G+C含量,且均高于65%;基于贝叶斯法构建了COⅠ基因系统发育树,树图结果显示:白榆突瓣叶蜂与突瓣叶蜂属内其他6个已知种聚为一支,构成单系群。分子分析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均支持新种成立。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湖南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模式标本室。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魏可 王小艺
[目的 ]触角是昆虫最重要的嗅觉器官,触角感受器是昆虫嗅觉识别的最小形态学单元。为了明确多种林木蛀干类吉丁虫和天牛的重要天敌白蜡吉丁肿腿蜂的触角感受器种类和形态。[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雌雄蜂触角及其感受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感受器在不同性别成蜂触角上的分布规律和数量。[结果 ]白蜡吉丁肿腿蜂触角呈膝状,雌雄蜂触角均为13节,包括柄节、梗节和11个鞭小节,雄蜂触角显著长于雌蜂。在雌雄蜂触角上共发现7类11种感受器,包括2种刺形感器、3种毛形感器、1种锥形感器、1种板形感器、2种栓锥形感器、1种腔锥形感器和1种鳞形感器。雌蜂触角上存在10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器I型和II型、锥形感器为其特有。雄蜂触角上存在8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器III型为其特有。毛形感器I型、锥形感器、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I和II型)和腔锥形感器各自数量在同一性别的不同个体间一致,而其余类型感受器的数量在不同个体间不等。在雌雄蜂共有的感器类型中,刺形感器I型、栓锥形感器I型在雌蜂触角上的数量较雄蜂更多;而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II型在雄蜂触角上的数量较雌蜂更多;腔锥形感器的数量在雌雄蜂之间相同。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表面有微孔,是典型的化学感器。[结论 ]本研究解析了白蜡吉丁肿腿蜂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发现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均存在典型的性二型现象,这些结果为后续研究该寄生蜂的化学通讯机制和雌雄蜂的嗅觉行为差异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触角 感受器 扫描电镜 寄生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