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51)
- 2023(8238)
- 2022(7284)
- 2021(6525)
- 2020(5843)
- 2019(13520)
- 2018(13532)
- 2017(25452)
- 2016(14405)
- 2015(16555)
- 2014(17148)
- 2013(16871)
- 2012(15903)
- 2011(14514)
- 2010(14846)
- 2009(13916)
- 2008(14001)
- 2007(13104)
- 2006(11255)
- 2005(10165)
- 学科
- 济(59314)
- 经济(59248)
- 管理(37597)
- 业(34830)
- 方法(28873)
- 企(27439)
- 企业(27439)
- 数学(25403)
- 数学方法(25011)
- 农(17001)
- 学(15592)
- 中国(14892)
- 财(14725)
- 制(13093)
- 地方(12175)
- 业经(11439)
- 农业(10847)
- 理论(10510)
- 贸(10285)
- 贸易(10282)
- 易(9940)
- 体(9668)
- 和(9640)
- 银(9611)
- 银行(9570)
- 融(9142)
- 金融(9134)
- 行(9118)
- 务(8791)
- 财务(8744)
- 机构
- 大学(215526)
- 学院(215303)
- 济(81294)
- 经济(79168)
- 管理(76875)
- 研究(76689)
- 理学(65361)
- 理学院(64526)
- 管理学(62918)
- 管理学院(62542)
- 中国(57645)
- 科学(51960)
- 京(47874)
- 农(47357)
- 所(42030)
- 研究所(38370)
- 业大(38363)
- 财(38149)
- 农业(38023)
- 中心(35518)
- 江(34446)
- 北京(30278)
- 财经(29802)
- 范(28714)
- 师范(28324)
- 院(27229)
- 州(27188)
- 经(26728)
- 技术(26498)
- 省(26060)
- 基金
- 项目(141635)
- 科学(107990)
- 基金(99016)
- 研究(98951)
- 家(88885)
- 国家(88187)
- 科学基金(72596)
- 社会(58217)
- 省(57543)
- 社会科(54970)
- 社会科学(54947)
- 基金项目(51889)
- 划(49025)
- 自然(48714)
- 自然科(47553)
- 自然科学(47535)
- 自然科学基金(46611)
- 教育(46421)
- 资助(41918)
- 编号(41497)
- 成果(34543)
- 重点(32940)
- 发(30625)
- 部(30538)
- 课题(29747)
- 计划(28795)
- 创(28476)
- 科研(27721)
- 创新(26778)
- 科技(26051)
共检索到3227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铁固 陈彦惠 吴连成 库丽霞 侯本军
以金皇后玉米群体90个单株DNA和6个自交系DNA为供试材料,利用15对SSR引物,比较了同一群体 4种DNA样品处理(单株DNA样品、3个单株混合DNA样品、10个单株混合DNA样品、15个单株混合DNA样品) 的SSR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利用单株DNA样品能获得等位基因数、基因频率、基因型杂合度等较全面的遗传信 息,适宜进行单个或少量群体的遗传结构研究,但试验工作量大;利用混合DNA样品所能获得的遗传信息有所减少, 比较4种DNA样品处理的检测结果发现,15个单株混合样品的检测结果误差较大,而采用3-10个单株DNA混合 的样品基本可以反映出一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目和SSR带型的差异,由于...
关键词:
SSR 玉米 群体 遗传多样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晓鑫 谢传晓 赵琦 路明 曲延英 张滨 梁业红 张世煌
【目的】建立玉米群体混合样本等位基因及其频率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ABI全自动遗传分析仪,利用5′端荧光标记的SSR引物,通过混合样本中PCR扩增产物检测峰高与丰度对应,分析基因频率。【结果】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相比,ABI全自动遗传分析仪的检测灵敏度高。20个供试玉米群体中,荧光引物Phi072(6-Fam)共检测到82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个群体4.1个;引物Phi084(Hex)检测到43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个群体2.15个。多重PCR(multiplex PCR)荧光SSR检测结果显示,可以明确区分不同等位基因。荧光SSR能准确地读出片段大小,定量PCR扩增产物的丰度。用Ge...
关键词:
荧光SSR 玉米群体 混合样本 基因频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芦江 陈文生 兰海 潘光堂 杨克诚
以玉米群体P4C0及其经过5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的改良群体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经2~3轮选择后,从总体上看,群体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群体内单株间遗传距离、基因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等遗传多样性参数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而进行5轮改良后,虽然每轮减小幅度较小,但累计减少较多。群体基因型数总体上是减小的趋势,但不同地点改良群体基因型数表现减少与增加交替出现的现象。以上结果表明,在改良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持,而多代改良则可能会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下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穿梭式群体改良,对加快改良进程,保持群体遗传多样性和提高选择效率都有一定的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彭泽斌 刘新芝 孙福来
用格子混合选择法完成了对中综 3号玉米群体 6轮的产量性状的选择 ,兼顾抗性、株型、早熟性等性状。经 1995~ 1996年在北京、安徽、河南 2年 3点联合试验 ,结果表明 ,6轮群体子粒产量每hm2 增加了 1155kg( 2 4 0 5% ) ,平均每轮每hm2 增加 192 4 5kg( 4 0 1% ) ,与线性回归响应 (b=187 8kg)相吻合。子粒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单株穗部性状发生了变化。穗长每轮增加 1 8cm( 12 7% ) ,每行粒数增加 4 1粒 ( 10 9% ) ,千粒重增加 2 7 2 g( 12 5% )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 ,株高、...
关键词:
玉米 格子混合选择 产量 农艺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铁固 库丽霞 陈彦惠 吴连成 侯本军
以6个玉米群体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6个玉米群体中检测到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平均每SSR位点的变异等位基因数达到7.79。依据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第Ⅰ类为黄综群、金皇后综合种,第II类pob21,第III类为豫综5号、BSSS,第IV类为辽旅综。
关键词:
玉米群体 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景伦 赵久然 辛景树 赵建宗 贾希海 田雷 律宝春
为了攻克利用DNA指纹技术进行玉米种子纯度鉴定中存在的技术难关,对玉米单株幼芽DNA快速提取 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提取DNA,不用液氮、不用研磨、不用离心、不用沉淀,不用SDS、不用CTAB、 不用氯仿,并且提取的DNA不降解、完全可以满足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DNA指纹分析的需要。一个人提取100 株幼芽(1个检测样品)DNA只需30 min左右,1 d可以提取2000株幼芽(20个检测样品)的DNA,为DNA指纹技术 在玉米种子纯度及真伪快速鉴定中的广泛应用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
关键词:
玉米 单株幼芽 DNA提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段运平 陈卫国 李明顺 李新海 刘雪 田清震 白丽 张世煌
目的分析27个CIMMYT玉米群体和中国玉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之间的遗传关系,为玉米种质的扩增与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SR标记技术和DNA混合取样方法,选取均匀覆盖玉米染色体组的71对SSR引物对样品进行PCR扩增分析。结果71对引物在27个群体中共扩增出389个等位基因,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19个,平均为5.48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66,变化范围0.27~0.92。来自CIMMYT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总数比国内适应群体的略高,但其多态性位点比例基本相同。根据27个群体的108个样本的遗传相似系数矩阵做出树型图,把27个群体大体分成了国内和国外两大群6个亚群。结论热带、亚热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玉峰 张攀 郝晓敏 严建兵 李建生 杨小红
快速高效的DNA提取方法是玉米大规模分子育种的第一步,因此,需要发展一种快速提取玉米基因组DNA的方法,以满足我国中小型实验室的需要。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可用于玉米大规模基因组DNA提取的方法:先利用改良碱煮法提取玉米籽粒小块胚乳的DNA,进行基因型鉴定,对大群体进行筛选,再利用电钻磨样及简化的CTAB法快速提取玉米苗期叶片的DNA,进行后期的研究。这种方法使得玉米大群体的筛选和研究简单化、快速化、常规化,可广泛应用于玉米分子育种。
关键词:
玉米 大群体 胚乳 碱煮法 快速提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峰成 冯勇 赵瑞霞 苏二虎 张来厚 刘志雄 石海波
为明确玉米群体的遗传变异性,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采用12株叶片混合、每个群体5个混合样本提取DNA的最优取样方法,对12个玉米群体及6个对照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试验筛选出86对SSR适宜引物,共扩增出391条多态性带,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为2~11条,平均5.67条,以GD值0.67为基准,划分为6个类群。蒙A群、蒙B群、中综5号、黄早4为第一类,蒙C群、蒙群1、掖478为第二类,蒙群2、蒙群4、C群1、C群2、Mo17为第三类,蒙群3、C群3、中综7号、B73为第四类,丹340和齐319各单独为一类,该结果与产量SCA效应分析划分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玉米群体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汝平 李淑君 杨华 祁志云 董昕 付忠军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B31-3与温带自交系黄早四杂交得到的F8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筛选出153个多态性SSR标记,以此为基础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这些多态性标记进行偏分离分析,发现48个表现为偏分离(P<0.05),这些偏分离标记中有30个标记位点偏向母本B31-3,占62.50%,18个标记位点偏向父本黄早四,占37.50%。这些偏分离标记在图谱上的分布有2种:成簇分布和孤立位点的偏分离。在10条不同染色体上共发现9个偏分离热点区域。这些偏分离热点区域的形成可能与配子体选择有关。
关键词:
玉米 偏分离 分子标记 重组自交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景伦 赵久然 王元东 段民孝 邢锦丰 王继东 张静梅 任洁
对52个待测玉米自交系和15个对照自交系进行DNA指纹分析,计算待测玉米自交系与各类群对照自交系之间的遗传距离,不用聚类分析方法,直接根据遗传距离进行类群划分,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相比,遗传背景分析方法是十分有效的玉米自交系类群划分新方法,将52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分为5大类群,即瑞德群,黄改群,P群,旅大红骨群和兰卡斯特群,未发现新的优势类群,除了自交系黄C以外,其他所有玉米自交系的类群划分结果与系谱来源相吻合,并指出黄C属于瑞德群。
关键词:
玉米 DNA指纹 类群划分 新方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久然 郭景伦 孔艳芳 尉德铭 王元东 卢柏山 邢锦丰 滕海涛 王继东
利用DNA指纹分析技术 ,分析了同母异父 5个杂交组合分别与其父母本之间的遗传距离 ,结果发现 ,每个杂交组合与其相应的父本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所有组合完全一一对应。因此 ,可以通过计算遗传距离来进行玉米亲子鉴定 ,只需计算出玉米杂交种与所有可能父本自交系之间的遗传距离 ,与其遗传距离最小的自交系就是该杂交种的真正父本。
关键词:
DNA指纹 玉米 遗传距离 亲子鉴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母贵琴 潘旭浩 杨克诚
利用SSR标记对人工合成群体、地方种质群体和热带、亚热带群体等3种不同类型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6对SSR引物在供试群体内共扩增出184个等位位点。多态性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基因型数以及遗传距离等分析表明,三类群体均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热带、亚热带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大于地方种质群体和人工合成群体。这一结果说明热带、亚热带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较大,而人工合成群体与地方种质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则相对较小且基本相当。
关键词:
玉米 群体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绍祥 田玉仙 顾坚 杨木军 杨和仙 刘琨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 F2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单倍体胚成胚率呈混合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最佳模型为B6,即单倍体胚成胚率由2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较低,仅为43.46%,表明非遗传因素对小麦材料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更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顾米嫦 舒泽兵 蒲甜 杨文钰 王小春
以西北灌区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登海618,耐荫、抗倒大豆品种吉育44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综合分析玉米密度(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与大豆密度(2021年:12、15、18万株/hm2,2022年:15、18、21万株/hm2)对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群体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密度为10.5万株/hm2产量最高,较9、12万株/hm2密度分别提高23.44%和10.56%,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14.15t/hm2。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21万株/hm2的组合下群体产量达到最高64.98 t/hm2,较最低处理(玉米密度9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增产11.97 t/hm2,较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增产3.49 t/hm2。由回归方程拟合得出玉米密度为10.96万株/hm2,大豆密度为21.00万株/hm2时,群体产量取得极大值为63.57 t/hm2。玉米、大豆密度分别为10.5、15万株/hm2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2.23%、饲草分级指数(GI)达最大值36.52,与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相比,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39个百分点,GI提高了22.55%,带状间作模式下的ADF含量、NDF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RFV)与同密度的净作玉米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处理的生物产量和青贮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名1、2的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8900,0.8723,故筛选出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高产优质密度组合为: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其次是玉米密度8.25万株/hm2+大豆密度18万株/hm2可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