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97)
- 2023(3123)
- 2022(2831)
- 2021(2720)
- 2020(2424)
- 2019(5618)
- 2018(5408)
- 2017(9929)
- 2016(5838)
- 2015(6586)
- 2014(6848)
- 2013(6698)
- 2012(6321)
- 2011(5872)
- 2010(6023)
- 2009(5725)
- 2008(5561)
- 2007(5174)
- 2006(4548)
- 2005(4193)
- 学科
- 济(21847)
- 经济(21791)
- 管理(17565)
- 业(14620)
- 企(12876)
- 企业(12876)
- 方法(9896)
- 数学(8769)
- 数学方法(8595)
- 学(7282)
- 制(6143)
- 财(5939)
- 农(5639)
- 中国(4929)
- 业经(4181)
- 土地(4113)
- 体(4084)
- 环境(4059)
- 地方(3967)
- 和(3945)
- 划(3542)
- 资源(3494)
- 农业(3467)
- 体制(3400)
- 人事(3398)
- 人事管理(3397)
- 务(3340)
- 财务(3327)
- 财务管理(3317)
- 技术(3191)
- 机构
- 大学(88910)
- 学院(86997)
- 研究(33977)
- 管理(30899)
- 济(30584)
- 经济(29760)
- 理学(26361)
- 理学院(25960)
- 中国(25515)
- 管理学(25370)
- 管理学院(25211)
- 科学(24898)
- 农(21060)
- 京(21037)
- 所(19338)
- 研究所(17897)
- 业大(17539)
- 农业(16981)
- 财(15172)
- 中心(15015)
- 江(13763)
- 北京(13219)
- 院(12773)
- 省(12184)
- 范(11781)
- 财经(11620)
- 师范(11576)
- 农业大学(11246)
- 科学院(11051)
- 室(10781)
- 基金
- 项目(61161)
- 科学(46275)
- 基金(43081)
- 家(40175)
- 国家(39881)
- 研究(39092)
- 科学基金(32220)
- 省(24177)
- 自然(23097)
- 社会(23003)
- 基金项目(22669)
- 自然科(22489)
- 自然科学(22480)
- 自然科学基金(22009)
- 社会科(21620)
- 社会科学(21610)
- 划(21572)
- 资助(18184)
- 教育(17564)
- 编号(15001)
- 重点(14742)
- 计划(13929)
- 科技(13130)
- 部(13093)
- 发(12606)
- 科研(12192)
- 成果(12188)
- 创(11882)
- 课题(11369)
- 创新(11332)
共检索到1308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润深 夏文涛 陈兴勇 耿照玉
为分析热应激初期鸡血清生化指标及其变化幅度与耐热性能的关系,以64日龄的Anak 40(♂)与岭南黄鸡(♀)杂交F1代母鸡(n=30)为试验动物,实施(38±1)℃的热应激处理,并分析了5项血清生化指标水平的起始水平及热应激12 h内的变化幅度与耐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6 h后热死或存活鸡组(Ⅱ组)血清葡萄糖起始浓度((12.33±0.88)mmol/L)显著(P<0.05),且...
关键词:
鸡 热应激 生化指标 评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绍钰 张敏红 张子仪 闫慎飞 杜荣 王克领 魏凤仙
将 14 4只 2 8日龄ArborAcres商品肉仔鸡平均分成高温自由采食组 ,适温自由采食组及适温配对试验组等 3组 ,每组 3个重复 ,每重复 16只鸡 ,饲养在人工气候舱内的层叠式育雏笼中。分别于试验后第 0 ,7和 14d称重 ,每组屠宰 8只用于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热应激显著降低肉鸡的采食量、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 ,而且对肉鸡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不完全依赖于采食量的下降。热应激显著提高肉鸡肝脏及血浆中脂质过氧化水平和血浆肌酸激酶水平 ,降低三碘甲腺原氨酸 (T3)及甘油三酯水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晶晶 刘文斌 鲁康乐 蒋阳阳 姜雪姣 梁丹妮
选取240尾初始体重为(31.80±1.07)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分为4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μg/kg(对照组和热应激1组)、300μg/kg(热应激2组)、600μg/kg(热应激3组)吡啶甲酸铬(以Cr3+计)的试验饲料,在室内可控温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常温(25℃)下饲养3 d后,进行热应激(31℃)处理,分别测定热应激0 h、12 h、24 h和恢复(25℃)12 h鱼的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对照组在25℃下试验36 h内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变化较小,各时间点差异不显著(P>0.05)。热应激12 h时,各热应激组血清葡萄糖含量均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振
【目的】探讨中草药抗热应激剂对夏季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480只310日龄健康、体质量和生产性能相近的罗曼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120只,每组设4个重复,每重复30只,I组为对照组(CK),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组为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8,12g/kg自制中草药抗热应激剂,分析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夏季在日粮中添加中草药抗热应激剂,可显著提高蛋鸡的采食量、产蛋率、平均蛋质量,降低料蛋比、破蛋率和死淘率;改善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及蛋黄颜色,且差异显著(P<0.05),但对蛋形指数、蛋体积质量、哈氏单位的影响不显著;可...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贾思振 房伟民 陈发棣 陈素梅 杨雪萌
在夏季高温条件下,不同品种夏花型菊花Dendranthema×grandiflorum开花能力有较大差异。为了比较品种间的耐热性差异和确定筛选有关耐热性的评价指标,对5个品种夏菊的生理特性、解剖结构和花期性状等方面的13个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法对它们进行耐热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群体花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净光合作用日积累量可作为耐热性评价的指标;根据建立的回归方程计算的综合评价值比较,5个品种夏菊的耐热性依次为‘火炬’>‘紫荷’>‘粉荷’>‘金光’>‘金星’;5个品种的耐热性预测值与综合评价值呈极显著相关。
关键词:
植物学 夏菊 耐热性 综合评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如强 孙其信 张树榛
利用51份春小麦材料对3种耐热性方法进行了研究评价。供试材料在田间通过晚播计算各基因型的穗粒重感热指数(Se)或于籽粒灌浆期用塑料简棚进行遮盖处理并计算千粒重感热指数(Sg)评价其耐热性;而在室内采用膜热稳定性测定方法,以相对热损伤率(RI%)大小评价基因型的耐热性。相关分析表明:Se在年际间和年份内的相关系数均呈极显著高度正相关(r=0.676**~0.757**),从而具有较好的重演性;而RI%与Sg呈显著正相关(r=0.328*)说明基因型的膜热稳定性大小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反映其田间的耐热性表现。上述方法指标将在今后的耐热性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春小麦,耐热性,筛选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波 关攀锋 辛明明 汪永法 陈希勇 赵爱菊 刘曼双 李红霞 张明义 逯腊虎 魏亦勤 刘旺清 张金波 倪中福 姚颖垠 胡兆荣 彭惠茹 孙其信
【目的】利用热感指数作为耐热性鉴定指标,分别对冬、春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筛选耐热种质资源,为小麦耐热性育种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冬小麦材料采用延期播种、春小麦材料种植在温度有显著差异的地理环境下,人为致使小麦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根据不同环境处理的千粒重值计算冬、春小麦各个材料的热感指数。依据热感指数,对来自中国不同小麦生态区和国外不同地区和组织的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包括688份冬小麦和637份春小麦,分别进行耐热性评价。热感指数小于0.5为极耐热材料、大于等于0.5小于1为中等耐热材料、大于等于1小于1.5为中等热敏感材料、大于等于1.5为极敏感材料。【结果】冬小麦和春小麦热胁迫处理组灌浆期平均最高温度分别高于对照组1.91℃和7.09℃,且热胁迫处理组千粒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降低。根据热感指数分级评价结果,极耐热冬、春小麦材料31和48份,占供试材料的4.51%和7.54%;极敏感冬、春小麦材料19和58份,占供试材料的2.76%和9.11%;其余大多数材料为中间类型(中等耐热材料和中等热敏感材料)。从中国小麦生态区域的地理分布来看,来自南部麦区(西南冬麦区、青藏春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耐热性整体高于来自北部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对于春小麦,来自新疆春冬麦区的材料耐热性最强,平均热感指数为0.70,且其中88.00%的材料属于耐热材料(极耐热材料或中等耐热材料);此外,来自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的春小麦平均热感指数为0.88,也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来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六倍体材料耐热性最弱,平均HSI为1.18,其中69.58%的材料为热敏感材料(中等热敏感材料和极敏感材料)。【结论】采用延期播种或在高温的地理环境下种植能使小麦在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以千粒重热感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综合考虑正常条件下的产量潜力和高温条件下的耐热性,筛选出优异耐热资源103份,可用于相应生态区小麦的耐热性遗传改良。
关键词:
小麦 种质资源 耐热性 热感指数 生态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敏 苏慧 李阳阳 李金鹏 李金才 朱玉磊 宋有洪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麦的耐热性,筛选耐热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耐热评价模型,为耐热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黄淮海麦区大面积推广的20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高温(花后第14—20天,连续7 d高温处理)和自然条件2种处理,在灌浆后期测定小麦穗部冠层温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收获晾干后测定单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根据高温处理和自然条件生长下各项指标的耐热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小麦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高温处理下各性状变异幅度为-14.89%—15.09%。通过对9个性状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单项指标转换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贡献率分别为55.970%、15.530%和12.171%,代表了全部数据83.670%的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耐热评价值(D),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按照耐热性强弱将20个小麦品种划分为3类,第一类耐热型8个品种;第二类中等耐热型7个品种;第三类高温敏感型5个品种。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建立了小麦耐热性的评价数学模型:D=-4.801+0.834X4+2.913X7+0.303X6+2.937X8-1.409X1-0.524X3+0.876X9(R2=0.986),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耐热性,预测值(VP)与D值基本一致,表明SOD活性(X4)、单穗粒重(X7)、CAT活性(X6)、千粒重(X8)、冠层温度(X1)、MDA含量(X3)和产量(X9)这7个指标可用于小麦耐热性品种的鉴定。【结论】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小麦耐热性评价是可行的;20个小麦品种被分为3类(耐热型、中等耐热型和高温敏感型);高温处理下,SOD活性、单穗粒重、CAT活性、千粒重、冠层温度、MDA含量和产量可以作为小麦耐热性的鉴定指标。
关键词:
冬小麦 花后耐热性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许为钢 胡琳 盖钧镒
对8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的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耐热性在小麦品种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耐热性的高低与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冠层温度显著相关,它直接影响到品种开花后的同化物积累量;叶片细胞膜热稳定性和冠层温度可以作为小麦抗热性育种的选择指标。
关键词:
小麦,品种改良,耐热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玉鹏 郭久荣 刘斌峰
选经常规免疫 ND,IBD的 30周龄健康罗曼蛋鸡 96只 ,按随机法等分为 2组 ,分置于人工气候室内 ,对照组环境温度 2 2℃不变 ,试验组环境温度为 2 2℃ ,16 6 h→ 30℃ ,16 6 h→ 35℃ ,16 6 h→ 40℃ ,4h→ 2 1.3℃ ,2 2 h(15只 40℃致死试验 )温度。定期采血或剖检测定有关指标。结果显示 :1血浆 SOD,GSH- Px在 30℃ 16 6 h显著升高 ,35℃ 16 6 h,40℃显著下降 ,2 1.3℃ 2 2 h下降。40℃高温致死后肝组织 MDA、自由基水平显著增加。2高温致死肝组织氧自由基代谢指标 MDA、自由基水平与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人纲 樊志和 李晓芝 王占武 韩炜
将生长3天的小麦幼苗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击处理和同位素标记,在34℃时诱导出了十几种蛋白,其中,以70、54、26、15~17KD分子量的蛋白最为明显;当热击时间超过4h时,这些蛋白明显地减少。事先对小麦进行34℃的热锻炼,可使其获得耐热性来抵御高温的伤害。
关键词:
小麦 热击 热击蛋白 耐热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梁雯 赵冰 黄文梅
为探究热锻炼对杜鹃花Rhododendron耐热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经30℃热锻炼的杜鹃花品种‘状元红’Rhododendron‘Zhuangyuan Hong’在不同热胁迫下(38℃,42℃)的叶片解剖结构、光合作用及生理生化特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热胁迫下,经过热锻炼的叶片与未经热锻炼的叶片相比,解剖结构受损较轻,能保持较高的栅海比和结构紧密度(RCT);净光合速率(Pn)得到了提高,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Ci)降低;过氧化氢(H2O2)及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均减少,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邝良德 李丛艳 郭志强 任永军 郑洁 梅秀丽 杨锐 谢晓红 雷岷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齐兴肉兔母兔繁殖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生殖激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的齐心肉兔初产母兔200只,随机分为适温组(21±1)℃和热应激组(32±1)℃2个处理,每个处理100只兔。【结果】(1)热应激组母兔情期受胎率、胎产仔数、初生窝重以及断奶成活率比适温组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热应激组兔血清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在G21~L0时显著高于适温组(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在G0和G7时间点显著高于适温组(P<0.05),而在其他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3)热应激组兔血清皮质醇含量在G11~L0时显著高于适温组(P<0.05),在其他时间点热应激组高于适温组,差异不显著。热应激组兔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含量在时间点G11和G18显著低于适温组(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热应激组兔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除在时间点G18显著下降外(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热应激组兔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适温组,但差异不显著。(4)整个试验期间,热应激组兔血清雌二醇(E2)含量均低于适温组,差异不显著。热应激组血清孕酮(P4)含量在G11、L0和L28时间点显著低于适温组(P<0.05),其余时间点均差异不显著。热应激组兔血清催乳素(PRL)含量在L11和L18时间点显著低于适温组(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不显著。【结论】总之,在热应激条件下齐兴肉兔母兔表现出较好的繁殖特性,这可能与其血清生化指标和生殖激素的变化相关,该研究结果为选育耐热性好的新品种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热应激 母兔 繁殖性能 生化指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彬林 李如治 黄昌澍 林全曾 金穗华
分别在热应激和非热应激期间对6头种公牛和40对母女牛采血,测定红细胞钾的遗传性,并用其他耐热性指标检验红细胞钾作为耐热性选择指标的遗传可靠性。结果,红细胞钾的遗传力,用公牛内半同胞法估计为0.248,用公牛内母女回归法估计为0.387。双亲协同遗传效应较单亲明显。双亲红细胞钾对女儿红细胞钾、直肠温度、呼吸率、血红蛋白、皮质醇和产奶量均有一定影响,红细胞钾作为耐热性选择指标是可靠的。
关键词:
乳牛 耐热性 红细胞 钾 遗传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冷热应激对北京地区荷斯坦牛产奶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去势和热应激对筠连黄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热应激环境蛋鸡免疫力变化机理研究 Ⅰ免疫力、血浆皮质酮、耐热力之间的关系
喷淋与吹风对热应激肉牛生产性能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不同水平脱脂DDGS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饲粮中添加膨化羽毛粉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筋骨草超微粉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血清抗氧化功能、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的影响
高热应激模型下CLA对蛋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的变化
饲料溶菌酶添加水平对氨氮应激下吉富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抗菌性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饥饿和再投喂期间尼罗罗非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胰脏生长激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mRNA表达丰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