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29)
- 2023(8311)
- 2022(7059)
- 2021(6420)
- 2020(5046)
- 2019(11431)
- 2018(11342)
- 2017(20375)
- 2016(11440)
- 2015(12996)
- 2014(13542)
- 2013(13133)
- 2012(12574)
- 2011(11652)
- 2010(12115)
- 2009(11046)
- 2008(10912)
- 2007(10073)
- 2006(9291)
- 2005(8817)
- 学科
- 济(49567)
- 经济(49520)
- 管理(28956)
- 业(28034)
- 企(20414)
- 企业(20414)
- 地方(19216)
- 中国(18465)
- 农(16538)
- 业经(13030)
- 方法(11910)
- 农业(11553)
- 学(11273)
- 地方经济(10491)
- 发(10405)
- 银(10338)
- 银行(10322)
- 行(10031)
- 融(9964)
- 金融(9962)
- 制(9863)
- 财(9639)
- 数学(9169)
- 数学方法(9029)
- 环境(8801)
- 理论(8526)
- 技术(8187)
- 教育(7875)
- 贸(7864)
- 贸易(7851)
- 机构
- 学院(166468)
- 大学(160481)
- 研究(63314)
- 济(60799)
- 经济(59007)
- 管理(54779)
- 中国(49370)
- 理学(44218)
- 理学院(43572)
- 管理学(42577)
- 管理学院(42283)
- 科学(40996)
- 京(37389)
- 所(34233)
- 农(32790)
- 研究所(30555)
- 财(29763)
- 江(29358)
- 中心(29124)
- 范(25680)
- 业大(25674)
- 农业(25635)
- 师范(25369)
- 北京(24747)
- 州(24695)
- 省(24301)
- 院(23024)
- 技术(22385)
- 财经(21732)
- 科学院(19761)
- 基金
- 项目(100699)
- 科学(76578)
- 研究(75962)
- 基金(66579)
- 家(58810)
- 国家(58191)
- 科学基金(47826)
- 社会(43966)
- 省(43765)
- 社会科(41434)
- 社会科学(41420)
- 划(35566)
- 教育(35123)
- 基金项目(34690)
- 编号(33090)
- 自然(30012)
- 自然科(29210)
- 自然科学(29204)
- 自然科学基金(28609)
- 发(28221)
- 成果(27748)
- 资助(27228)
- 课题(25259)
- 重点(23725)
- 发展(22415)
- 展(21994)
- 创(20746)
- 年(20607)
- 部(20137)
- 创新(19335)
共检索到283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承源 曾梦瑶 许少伟 高绪勇 兰思仁 李明河
屏南卷瓣兰(Bulbophyllum pingnanense)是福建省特有的极小种群物种,该物种的系统发育位置至今仍未厘清。本研究基于核基因组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和黄嘌呤脱氢酶(Xdh)编码基因以及叶绿体基因组matK和psbA-trnH共4条序列开展该物种及其近缘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屏南卷瓣兰位于卷瓣兰(Cirrhopetalum)群系的卷瓣兰Ⅱ组,并与台湾岛特有种白毛卷瓣兰(B.albociliatum)、维明卷瓣兰(B.weiminianum)、短葶卷瓣兰(B.brevipedunculatum)组成的演化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同时发现台湾岛特有种台南卷瓣兰(B.kuanwuense)、台湾卷瓣兰(B.taiwanense)和钝萼卷瓣兰(B.fimbriperianthium)聚为另一单独演化分支。研究结果显示卷瓣兰Ⅱ组物种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岛之间存在两次祖先—后代的扩散模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楚航 何彩云 王莹 曾艳飞 张建国
[目的]为解决濒危物种钻天柳在杨柳科中分类学位置的争议。[方法]本研究通过二代测序技术,从头测序、拼接得到钻天柳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并与已发表的9种杨属植物和4种柳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比较,采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断法分析了这些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研究发现:钻天柳总基因组为155 661 bp,由长度为84 536 bp的长单拷贝(LSC)区域和16 215 bp的短单拷贝(SSC)区域,以及一对分隔开它们的27 455 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S)组成。钻天柳叶绿体基因组总GC含量为36.68%,共有113个不同的基因,包括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其中,有20个基因分布于反向重复区;在所有基因中,有14个基因包含1个内含子,3个基因(rps12、clpP、ycf3)内含有2个内含子;系统发育分析以100%的支持率将钻天柳与柳属黄花柳亚属的2个物种聚为一支,杨属的所有物种聚为另一支。[结论]本研究首次组装并注释了钻天柳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并明确支持钻天柳并入柳属,而非单独成属,这将为钻天柳甚至杨柳科的系统进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刘霞
杨柳科(Salicaceae)是一个分布极广的植物类群,自林奈创建杨柳科以来,该科只包括杨属和柳属两个属。根据经典形态学分类方法,杨属分为6大派。由于早期的研究所用分子标记包含的系统信息不足或取样的限制,杨属6大派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杨属起源、演化历史和进化的时间框架等都是系统学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首先以蓖麻属(Ricinus)的蓖麻(Ricinus communis)为外类群,选取54个代表了广义杨柳科中的11个属的物种,使用matK和rbcL联合序列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永 田国忠 朴春根 郭民伟 林乐民
实验应用PCR扩增i、PhyClassifer分析、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海南省灰叶丛枝病病害进行了分子检测及其病原的鉴定、系统进化研究。iPhyClassifer结果显示: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为花生丛枝组(16SrⅡ组)16SrⅡ-A成员。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与16SrⅡ、16SrⅡ-A成员同源性最高,如与花生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的序列同源性为99.9%r,p基因为99.9%。基于16S rRNA和rp两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与花生丛枝病植原体、甘薯丛枝病植原体起源相同,且关系相当接近。根据以上结果,灰叶丛枝病植原体归为花生丛枝组(16S...
关键词:
灰叶丛枝病 植原体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彩云 陈俊愉 Maarten A.Jongsma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的基本关系就是在DNA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 ,以生物大分子的信息推断生物进化的历史 ,重建系统谱系关系。该文分析了几个在菊花及其近缘种起源与亲缘关系研究中有代表性的CHS基因、CDS基因和核糖体nrITS基因等的分子进化和以其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进化差异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 ,概述了前人基于RAPD、AFLP和SSR等分子标记的以基因组DNA扩增片段的多态性构建的菊花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进展。作者比较了基于分子特征和表征特征研究菊花及其近缘种及品种起源与亲缘关系的异同点 ,认为只有将分子进化的系统发育研究与传统的基于形态、细胞和生理学研究的表征特征结合起来 ,才能最终...
关键词:
菊花 近缘种 分子进化 系统发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潘欣 张健 朱天辉 梁洪萍
采集巨桉林下马勃子实体,培养其菌丝体,提取子实体及菌丝体基因组DNA,进行rDNA-ITS区序列的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对rDNA-ITS不同区域作序列分析,首次构建马勃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野外采集获得马勃子实体10种,其中成功培养6种,测序结果表明马勃rDNA-ITS区长度在607~766bp之间,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与豆包菌(Pisolithus)亲缘关系较近,秃马勃属(Calvatia)、马勃属(Lycoperdon)及横膜马勃属(Vascellum)之间亲缘关系较近,ITS1-5.8S rDNA-ITS2区可建立马勃类真菌属间系统发育树,ITS2区...
关键词:
巨桉林 马勃 系统发育 ITS序列 四川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马春艳 沈盎绿 马凌波 倪勇 张永
以鳀科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断序列,探讨了5属11种中国鳀科鱼类的亲缘关系。得到16S rRNA可比序列长度为472~501 bp,共存在20个插入/缺失,125个变异位点。总体上看,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4。根据16S rRNA基因片段差异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从0.22%(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刀鲚和凤鲚)到18.54%(长颌棱鳀和康氏侧带小公鱼),以金色小沙丁鱼作为外群构建的系统树,棱鯷属依次与鲚属、黄鲫属相聚,再与棱鳀属的赤鼻棱鳀相聚;最后与鳀属和侧带小公鱼属形成的分支相聚。赤鼻棱鳀自成单独的一支,建议将赤鼻棱鳀从棱鳀属中划分出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翔 林善枝 薛娴
以谷精草属(Eriocaulon)的尼泊尔谷精草(Eriocaulon nepalense)、白药谷精草(E.cinereum)、高山谷精草(E.alperstre)、华南谷精草(E.sexangulare)、南亚谷精草(E.oryzetorum)等5个种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技术获得了谷精草属5个种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并对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供试谷精草属植物的ITS区长度并不完全一致,其ITS1的长度范围为171~306 bp,G+C含量为38.24%~55.04%;ITS2的长度范围为184~288 bp,G+C含量为36.46%~57.02%.在此基础上,采用Clustal...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芳 王敏杰 杨海峰 赵树堂 卢孟柱
根据拟南芥ATH1全基因芯片分析毛白杨维管再生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结果,选取了在芯片中特异表达且表达量较高的MYB转录因子家族的7个基因,通过拟南芥突变体研究其对次生维管系统发育的影响及与木材形成相关的关系。通过"三引物法"的纯杂合鉴定和切片显微观察,发现其中1个突变系只有纯合突变体没有杂合体,并且茎基部维管束间纤维细胞壁和野生型相比明显增厚,细胞数量减少,细胞腔也随之减小,推测该突变体可能与次生壁的沉积有关系。
关键词:
拟南芥 突变体 MYB 木材形成 次生壁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陈君
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及物种形成过程一直以来都是进化生物家研究的焦点。系统发育关系重建可以清楚地显示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而物种形成过程的研究能够从本质上解释物种进化的进程。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及生物信息学软件的开发给系统发育分析及物种形成过程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栎属物种存在广泛的种间杂交,引起了植物分类学家们的注意。然而,关于栎属物种的界定和种间系统发育的相关研究非常有限。本文中,依据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欧洲夏栎(Q.robur)的转录组序列,开发了19对在白栎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鹏 周惠娟 刘占林 Keith E. Woeste 呼东峰 党萌 李忠虎 王玛丽 赵桂仿
胡桃属植物约有21种,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均有分布,为间断分布类群。该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综述胡桃属植物分子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方面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对美国白核桃及我国特有种麻核桃、野核桃和胡桃楸的归属及系统地位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该属植物遗传多样性、起源分布与进化历史方面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预计二代测序技术将成为研究非模式植物胡桃属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的有利工具。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浩 顾泽茂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1种寄生于大口黑鲈体表的鲺(Argulus sp.)进行鉴定,并根据SSU rDNA序列探究鲺属内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鲺体呈淡黄色;雌性体长1.93±0.46(1.42~2.54) mm,雄性体长2.18±0.49(1.57~2.87) mm;背甲马蹄形,侧叶末端伸达第三游泳足后缘;吸盘由多条(雌性:44~52;雄性:46~47)几丁质条组成,每条几丁质条含不等数量(雌性:5~6;雄性:7~8)的几丁质片。形态学与形态测量学结果与日本鲺(Argulus japonicus Thiele, 1900)最为相似。比对该物种SSU rDNA序列发现与日本鲺JN558647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9.77%(1 274/1 277),进一步支持鉴定为日本鲺。ML系统进化树显示:鲺属内物种主要分为3个进化支;其中,日本鲺株系多位于Clade I中且与A.foliaceus和A.rhipidiophorus呈并系类群;本次采集的日本鲺(MW866569)聚于Clade I的基部,与日本鲺KF747859和KF747860株系亲缘关系最近。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国庆 梁冠宇 杨森 蔡林豪 何静 董烨玮 梁日深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九棘鲈属鱼类(Cephalopholis)物种分类关系,并验证细胞色素C 氧化酶亚基 Ⅰ (COI) 作为DNA条形码对九棘鲈属物种鉴定的有效性。本研究采集了我国分布的九棘鲈属鱼类12种,利用PCR扩增及测序方法获得COI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4种九棘鲈COI基因共同分析,利用MEGA7.0软件计算碱基信息与遗传距离,基于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 16种九棘鲈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 00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42,两者相差71倍,表明COI基因可作为九棘鲈鱼类分子鉴定的条形码基因。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上,16种九棘鲈属鱼类聚为体色特征不同的三个类群,其中七带九棘鲈(Cephalopholis igarashiensis)与卜氏九棘鲈(Cephalopholis polleni)体色为多彩颜色,两者最先分化,位于进化树底部。剩下的九棘鲈主要形成体色为红色与体色为褐色的类群,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一致。部分存在误鉴或同种异名分类争议的九棘鲈品种:青星九棘鲈(Cephalopholis miniata)与半斑九棘鲈(Cephalopholis hemistiktos)、橙点九棘鲈(Cephalopholis aurantia)与黑边九棘鲈(Cephalopholis spiloparaea),进化树枝长能清晰区分各物种,并且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也远大于0.020。揭示其各自应为独立的物种,研究结果为九棘鲈属鱼类的分类及物种鉴定提供分子水平分类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健 张晓军 任炳忠
对天牛科4亚科32种天牛的28S rD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6种天牛的28S rDNA基因部分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重建天牛科7亚科38种天牛的系统发育树,探讨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在获得的772bp的序列中,保守位点521个,占全部位点的67.5%;简约信息位点136个,占全部位点的17.6%。G+C的平均含量为60.8%,明显高于A+T的平均含量,碱基组成偏向G和C,转换稍高于颠换。系统发育树表明:天牛亚科、锯天牛亚科、花天牛亚科及沟胫天牛亚科均为单系群,与传统形态分类结果一致。28S rDNA序列是一种有效的解析天牛科高级分类阶元系统发育关...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周佳怡 章群 唐优良 余帆洋 赵爽
分析了中国鯻科鱼类4属6种17尾鱼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3′端部分序列特征。结果表明,在鯻科鱼类507 bp的碱基序列中有变异位点57个,简约信息位点55个,A+T含量(50.3%)高于G+C含量(49.8%),转换/颠换比为2.7。在邻接树和最大似然树上,鯻科鱼类聚类为2个分支,其中鯻属细鳞鯻独立为一支,其余属种组成另一分支,不支持Vari(1978)关于鯻科15个属中匀鯻属为最早分化类群的结论;鯻属的细鳞鯻和鯻鱼并未聚类在一起,表明二者亲缘关系较远,或为不同属,与Lee等报道相一致。由于鯻科鱼类属种较多,本文所分析的样品有限,且鯻科系统分类长期存在争议,因而需要采用多个线粒体和核基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