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63)
- 2023(12488)
- 2022(10968)
- 2021(10249)
- 2020(8721)
- 2019(19912)
- 2018(19727)
- 2017(38330)
- 2016(21025)
- 2015(23014)
- 2014(22745)
- 2013(22600)
- 2012(20702)
- 2011(18613)
- 2010(18267)
- 2009(16448)
- 2008(15821)
- 2007(13615)
- 2006(11689)
- 2005(9878)
- 学科
- 济(80100)
- 经济(80018)
- 管理(57980)
- 业(56011)
- 企(46247)
- 企业(46247)
- 方法(39011)
- 数学(34128)
- 数学方法(33792)
- 农(21641)
- 学(20704)
- 财(20093)
- 中国(19550)
- 业经(17642)
- 地方(16017)
- 贸(15433)
- 贸易(15428)
- 易(14980)
- 农业(14540)
- 制(13921)
- 环境(13088)
- 务(13082)
- 技术(13038)
- 财务(13023)
- 财务管理(13006)
- 和(12749)
- 理论(12516)
- 企业财务(12354)
- 划(11068)
- 银(10916)
- 机构
- 大学(297392)
- 学院(294915)
- 管理(117456)
- 济(112407)
- 经济(110000)
- 理学(103490)
- 理学院(102290)
- 研究(100418)
- 管理学(100358)
- 管理学院(99865)
- 中国(71048)
- 科学(68094)
- 京(63564)
- 农(58341)
- 业大(52805)
- 所(52049)
- 研究所(48504)
- 财(48094)
- 农业(46596)
- 中心(44177)
- 江(40835)
- 财经(39968)
- 北京(39567)
- 范(37936)
- 师范(37410)
- 经(36512)
- 院(36465)
- 州(33305)
- 经济学(32973)
- 农业大学(31482)
- 基金
- 项目(215746)
- 科学(167697)
- 基金(156594)
- 研究(148593)
- 家(140495)
- 国家(139376)
- 科学基金(118009)
- 社会(92174)
- 社会科(87361)
- 社会科学(87337)
- 基金项目(84707)
- 省(84692)
- 自然(81081)
- 自然科(79183)
- 自然科学(79158)
- 自然科学基金(77745)
- 划(72481)
- 教育(67314)
- 资助(64044)
- 编号(58940)
- 重点(48843)
- 部(46354)
- 成果(45720)
- 发(45623)
- 创(44927)
- 计划(42566)
- 科研(42242)
- 创新(41997)
- 课题(40351)
- 大学(38941)
- 期刊
- 济(114919)
- 经济(114919)
- 研究(79636)
- 学报(58402)
- 农(51443)
- 科学(50203)
- 中国(49588)
- 大学(42079)
- 管理(40145)
- 学学(40130)
- 农业(35849)
- 财(34252)
- 教育(27343)
- 技术(22658)
- 融(19954)
- 金融(19954)
- 业经(19748)
- 经济研究(18822)
- 财经(18628)
- 业(18451)
- 科技(16517)
- 业大(16250)
- 经(15825)
- 问题(15515)
- 版(15261)
- 图书(15202)
- 资源(14227)
- 理论(13884)
- 技术经济(13720)
- 林业(13564)
共检索到404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阳兵 谢德体 魏朝富 周宝同
岩溶山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环境 ,土壤资源存在先天不足性 ,其退化恢复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大。以重庆市北碚、黔江、金佛山为代表 ,研究了 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 :>0 .2 5mm水稳性团聚体为灌草坡 >原始林地 >次生林地 >果园 >弃耕地 >耕地 ;林地、草坡的土壤表层团聚体的水稳性较高且水稳性团聚体以 >2mm为主 ,而果园、弃耕地、耕地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较低且 >2mm的水稳性团聚体较少。水稳性团聚体 (尤其是 >2mm的水稳性团聚体 )以及团聚的水稳性主要受有机质的含量影响 ,目前有机质是这一地区土壤结构形成的最为重要的胶结物质 ;林地、草坡开...
关键词:
岩溶山地 土壤团聚体 利用方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蔡煜 王景燕 龚伟 吕向楠 舒正悦 闫思宇 赵昌平
在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柑橘Citrus reticulata林下养鸡Gallus domesticus,研究不同养鸡密度(0,600,1 200和2 400只·hm-2)对表层(020 cm)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形维数、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林下养鸡使>0.25 mm粒径团聚体(干筛)和>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湿筛)含量分别增加1.9%5.0%和7.3%24.5%,且随养鸡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分形维数为2.174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苗芳芳 勉有明 普雪可 吴春花 周永瑾 侯贤清
【目的】探讨耕作覆盖对旱作土壤团粒结构、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13—2016年进行连续3个作物生长季定位试验,通过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松、免耕、翻耕)和3种覆盖措施(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不覆盖),研究耕作结合覆盖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土壤蓄水量及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可显著增加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深松覆盖秸秆处理0—2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欠水年(2016)和相对欠水年(2014)分别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14.2%、16.9%,而免耕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2015)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8.5%;2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欠水年以深松覆盖秸秆、相对欠水年深松覆盖地膜和平水年免耕覆盖秸秆处理最高,分别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18.2%、21.5%、18.7%。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对0—200 cm土层蓄水量影响显著,深松覆盖秸秆处理休闲期土壤蓄水量分别在相对欠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29.6%、9.3%、11.4%;其关键生育时期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在欠水年和相对欠水年较翻耕不覆盖显著增加21.9%、28.9%,而免耕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增加17.1%。在相对欠水年,耕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而覆盖措施及耕作与覆盖交互作用对其有显著影响,以免耕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分别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51.8%和50.5%;在平水年和欠水年,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其二者交互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极显著影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以深松覆盖秸秆处理效果最佳,平均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56.9%和44.8%。【结论】耕作结合覆盖措施可改善耕层土壤团粒结构,显著增强休闲期和生育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从而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和欠水年采用深松结合秸秆覆盖、相对欠水年采用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模式可实现宁南旱作马铃薯增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义新 韩移旺 唐绅 安德艳 江玉平 刘武定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江西鹰潭红壤、河南焦作褐土、安徽芜湖黄红壤、湖北五峰山地黄棕壤等4种类型土壤在结晶有机肥处理前后它们的水稳性团粒组成及其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结晶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土壤0.25~2.0 mm粒径水稳性团粒比重;处理后土粒机械强度增大,土粒中微孔增多,淹水后可见大量气泡冒出。扫描电镜下可见处理后土壤微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供试4种类型土壤的处理结果一致。
关键词:
结晶有机肥 水稳性团粒 微结构 土壤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邵晗 王虎 王妍 徐红枫 苏倩 刘云根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和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及土壤养分与土壤重金属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云南省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撂荒地、灌草地、人工林地、自然林地、玉米Zea mays地、核桃Juglans regia林地和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养分和重金属质量分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自然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P0.05)。【结论】自然属性较强的地区土壤肥力水平高,且重金属污染风险低,说明人为干扰是影响石漠化地区进行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土壤质量,应适当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图3表8参29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哈文秀 周金星 庞丹波 关颖慧 崔明
【目的】植被的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是加速岩溶生态系统修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研究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可揭示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的筛选和恢复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岩溶区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恢复的云南松针叶林、桉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各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9. 076~56. 855 g/kg,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为822. 311~1 175. 778 mg/kg,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为332. 933~2 035. 244 mg/kg,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为2. 381~6. 094g/kg。同一植被恢复方式下,除云南松林下的EOC含量外,各有机碳组分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局部土层深度出现波动。云南松林土壤亚表层(10~20 cm)的EOC含量显著高于表层(0~10 cm)和深层(20~30 cm)。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DOC、EOC与SOC含量的影响大致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云南松林各土层的MBC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桉树林。各有机碳组分与SOC均表现为极显著(P 桉树林>云南松林。SOC与CPI、CPMI呈极显著(P 云南松林>桉树林。各植被恢复方式下SOC、MBC、DOC、EOC含量与4种土壤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多为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3种植被恢复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酶活性。其中,天然次生林对土壤整体质量的提升能力最高,桉树林在提升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含量方面较为显著,而云南松林对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提升能力更为显著。因此,应该加快岩溶区宜林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优先考虑自然恢复,选择人工造林时要注重对阔叶树的利用和优化管理。
关键词:
岩溶区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申宏岗 曹建华 潘根兴
研究了处于同一气候条件下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果园土壤溶解有机碳的空间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pH值与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465,P<0.01),DOC与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47、0.574、0.444,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红艳 周金星 崔明 但新球 丁访军
土壤在全球碳平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也是极其敏感的。针对贵州岩溶峡谷地区石漠化导致的土地退化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定位监测样地选取在石漠化典型地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于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采用动态气室法(Li-8100,USA)监测了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和季节动态变化,通过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治理前后石漠化程度监测数据分析,定量评价了石漠化对区域土壤碳排放量的影响,可为定量评价石漠化对土壤碳汇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区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地的石漠化程度具有很高的关联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红艳 崔明 周金星 但新球 丁访军 吕相海
研究以喀斯特典型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为例,对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了测定,并计量分析了石漠化治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比石漠化土地的高,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主要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大于石漠化程度的影响;(2)土地平均碳密度则与石漠化影响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呈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极重度石漠化土地的变化规律;(3)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关岭县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治理...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土壤碳库 花江峡谷区 关岭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阳兵,高明,魏朝富,谢德体
西南岩溶山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环境,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其自身的土地资源特点、生态特点和社会特点。文章以此为基础,提出岩溶山地土地整理的原则、思路,认为岩溶山地的土地整理应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阶梯式还林退耕和辐射式生态重建、实行土地双轨制、直接对农户投资着手等,提出不同空间尺度如县市、乡镇、村组、农户土地整理的具体模式。非耕地资源开发是岩溶山地土地整理的重点。
关键词:
岩溶山地 土地整理 生态重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华英 覃星铭 蒋忠诚 罗为群 邓艳
本文通过建立野外观测点,对土壤水锌离子[Zn2+]浓度和岩溶动力系统部分化学参数进行长期监测,探究土壤锌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岩溶作用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Zn2+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增高,Zn2+浓度在0~30cm处(0.08mg/L)小于30~60cm(0.15 mg/L),且小于60~90cm(0.20mg/L)。在时间变化上,土壤水Zn2+浓度在夏季高于冬季,雨季高于旱季。Zn2+浓度和土壤水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降雨量、水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与土壤CO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扣除降雨量影响的Zn2+和Ca2+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土壤环境下,强岩溶作用有助于促进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周周 卢舒瑜 王娇 郭东矗 庞丹波 周金星 彭霞薇
【目的】为明确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深入探究岩溶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云南建水岩溶与非岩溶区人工桉树林、人工云南松林和天然次生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探究不同地质、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与土壤酶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表明,在相同地质背景条件下,两种不同人工林土壤中桉树(阔叶林)与云南松(针叶林)放线菌的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天然次生林微生物数量为18.2×10~5cfu/g。受地质条件、植被恢复模式等影响,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各异。相关分析表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酸性磷酸酶、碳酸酐酶、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物质的转化受地质条件、林分差异和恢复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
岩溶 土壤酶 根际 土壤微生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春晓 谢世友 王灿
土壤物理性质是评价土壤抗蚀性能的重要标准,本文对岩溶山区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各指标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确定了土壤物理性质优劣程度和变化趋向;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抗蚀性能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性,确定了土壤抗蚀性最佳5指标,通过抗蚀性综合指数建立了该研究区土壤抗蚀性预测模型。
关键词:
岩溶山区 土壤抗蚀性 物理性质 预测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彬 李兆林
针对湘西洛塔岩溶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所造成的干旱缺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特点,在调查、分析洛塔自然条件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实施了13处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通过系统总结洛塔地区岩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与方法及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成功经验,提出了以岩溶水小流域为单元对岩溶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5种模式:①地下河堵洞引水开发利用模式;②地下河出口及岩溶大泉引水开发利用模式;③凿引水隧洞拦截地下河开发利用模式;④地表地下联合水库开发利用模式;⑤表层岩溶泉开发利用模式。通过对失败工程的案例分析,认为在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查清工程的岩溶发育规律及工程地质条件,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胜蓝 方晰 李岩 项文化 张仕吉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含量特征。【方法】在地处中亚热带地区的湖南长沙大山冲选取6种土地利用方式(杉木人工林、次生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弃荒地)的样地,分别采集其0~15cM和15~30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其MBP、全磷(TP)、有效磷(AP)、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并测定样地的凋落物量和细根生物量,分析MBP与土壤养分(c、N、P)、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6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MBP含量均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