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80)
- 2023(17229)
- 2022(14911)
- 2021(13730)
- 2020(11507)
- 2019(26246)
- 2018(26091)
- 2017(49495)
- 2016(27644)
- 2015(30786)
- 2014(30895)
- 2013(30269)
- 2012(27953)
- 2011(25291)
- 2010(25185)
- 2009(23172)
- 2008(22602)
- 2007(20163)
- 2006(17602)
- 2005(15820)
- 学科
- 济(101048)
- 经济(100901)
- 管理(80393)
- 业(73389)
- 企(61566)
- 企业(61566)
- 方法(45635)
- 数学(39075)
- 数学方法(38568)
- 财(28719)
- 农(28004)
- 学(27673)
- 中国(26938)
- 制(23723)
- 业经(23252)
- 地方(19349)
- 理论(18677)
- 环境(18573)
- 农业(18335)
- 务(17988)
- 财务(17905)
- 财务管理(17864)
- 银(17321)
- 体(17306)
- 银行(17236)
- 贸(17166)
- 贸易(17158)
- 企业财务(16991)
- 和(16780)
- 技术(16745)
- 机构
- 大学(394101)
- 学院(390757)
- 济(146303)
- 管理(146268)
- 经济(142862)
- 研究(138054)
- 理学(126507)
- 理学院(124932)
- 管理学(122411)
- 管理学院(121723)
- 中国(100073)
- 科学(91308)
- 京(85103)
- 农(78541)
- 所(72543)
- 财(70023)
- 业大(67009)
- 研究所(66560)
- 农业(62602)
- 中心(61634)
- 江(58938)
- 财经(55382)
- 北京(53189)
- 范(51384)
- 师范(50640)
- 经(50336)
- 院(49880)
- 州(46820)
- 技术(44842)
- 省(44335)
- 基金
- 项目(272718)
- 科学(212194)
- 基金(196829)
- 研究(191073)
- 家(176086)
- 国家(174671)
- 科学基金(147176)
- 社会(117586)
- 社会科(111252)
- 社会科学(111220)
- 省(108528)
- 基金项目(104245)
- 自然(99482)
- 自然科(97124)
- 自然科学(97091)
- 自然科学基金(95320)
- 划(92348)
- 教育(88119)
- 资助(80787)
- 编号(76195)
- 成果(62704)
- 重点(62260)
- 部(59065)
- 发(57569)
- 创(56855)
- 课题(54152)
- 计划(53355)
- 科研(53264)
- 创新(53230)
- 大学(49644)
- 期刊
- 济(160492)
- 经济(160492)
- 研究(111869)
- 中国(80903)
- 学报(77088)
- 农(71408)
- 科学(65751)
- 大学(55964)
- 财(54282)
- 管理(54018)
- 学学(52948)
- 农业(48595)
- 教育(45387)
- 融(32208)
- 金融(32208)
- 技术(32112)
- 财经(27344)
- 业经(25630)
- 业(25520)
- 经济研究(25066)
- 经(23371)
- 版(21333)
- 业大(21047)
- 问题(20698)
- 科技(20212)
- 图书(20036)
- 理论(17765)
- 农业大学(17339)
- 技术经济(17195)
- 资源(16646)
共检索到573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直 刘大群 马平
由赤霉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抗源十分贫乏,而且多数表现为多基因遗传,在小麦育种中较难应用。从小麦近缘属种中寻求赤霉病抗性基因并把它引入栽培品种中,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本研究以来自抗病小麦材料PI481521和栽培小麦Langdon杂交得到的14个4倍体小麦单条染色体代换系为试验材料,进行室内赤霉病的抗性鉴定,同时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试剂盒来测定接种后籽粒中的毒素含量。表型鉴定结果表明,14个代换系的抗病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代换系LDN(PI481521-3A)和LDN(PI481521-7B)分别在感染小穗数和小穗感染百分率上与抗性亲本无显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新琼 李祥 张向明
以赤霉菌毒素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胚根、胚芽的生长抑制率和胚根细胞膜的损伤度为指标,研究了小麦品种抗赤霉病与抗赤霉菌毒素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抗( 耐) 毒素能力强,感病品种抗( 耐) 毒素能力弱,中抗、中感品种的抗(耐) 毒素能力居中,表现出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抗( 耐) 毒素能力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一结果在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鉴定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赤霉菌毒素 抗病性 抗毒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新望 赖菁茹 宋希云 孙辉 李保云 刘广田
小麦育种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其近缘野生种的外源有益基因,但由于普通小麦5B染色体长臂上存在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Ph1)基因,使得在普通小麦的远缘杂交中外源有益基因不能通过易位方式直接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若使Ph1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这种直接遗传转移外源有益基因即可成为现实。通过对Ph1基因的性质、作用机理及其突变体ph1b基因的利用进行综述,最后提出了Ph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洪敬欣 彭永康
利用105条S系列和100条Operon随机引物,对小麦-簇毛麦代换系(6V/6A)、两个易位系(6VS/6AL,6VS/6DL)及亲本簇毛麦(VV)、硬粒小麦(AABB)、栽培小麦(AABBDD)的多态性进行了筛选分析。80.95%的S系列引物扩增出了结果,且条带较清晰;在100条OP系列引物中均扩增出结果,条带清晰可见。从205个随机引物中发现,只有1个引物OPW03在含有簇毛麦V染色体的4个材料中均扩增出1条约570 bp的谱带,而在栽培小麦和硬粒小麦中没有发现。因此,可以推测这个分子标记(OPW03-570)是位于簇毛麦V染色体短臂上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白志英 李存东 冯丽肖 孙红春
【目的】通过对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小麦代换系的穗花发育进程和产量性状研究,确定控制小麦穗花发育的主效应染色体,并对耐旱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方法】以小麦CS-Synthetic6x整套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对穗花分化过程进行观察,并对其产量性状分析研究。【结果】各代换系的穗花发育过程与亲本较为一致,都能正常通过穗原基和花原基分化两个阶段。在正常灌水条件下,2B代换系与父本Synthetic6x发育同步,分化最慢,7D次之,其它代换系发育较快,与母本中国春基本同步;在干旱胁迫条件下,2D代换系穗花分化较为缓慢,远远落后于中国春和其它代换系。且2D代换系每穗粒数、单穗粒重、千粒...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金凤 白志英 李存东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测定不同磷处理条件下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旗叶的荧光参数,研究低磷胁迫对荧光参数的影响,并对控制荧光参数的相关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导致小麦代换系及其亲本的最大荧光(Fm)、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在测定的各生育时期中明显低于对照,初始荧光(Fo)明显高于对照;Synthetic 6x的3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低磷胁迫下调控Fo的有利基因;3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Fm的有利基因;3B、7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调控Fv/Fm的有利基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易科 佟汉文 朱展望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高春保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对于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形式,将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抗侵入(type i)、抗扩展(type ii)、籽粒抗感染(type iii)、耐病性(typeⅣ)和抗毒素积累(type V)。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可以分为形态机制和生理机制,形态抗性机制是被动的,株高、抽穗期、花期长短、花药挤出程度、有芒无芒、穗长、穗密度、颖壳张开程度和穗部蜡质程度等形态特征均可能与赤霉病抗侵染特性有关。细胞学研究表明,病原菌侵...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白志英 李存东 孙红春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小麦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对其旗叶相对含水量(RWC)、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1A,2D和3D代换系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及其干旱/对照值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3A,3B,4B,5B,6B,1D,2D和4D代换系叶片离体失水速率及其干旱/对照值显著或极显著低于中国春。由此表明,Synthetic 6x的1A,2D和3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干旱胁迫下调控相对含水量的基因,Synthetic 6x的3A,3B,4B,5B,6B,1D,2D和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干旱胁迫下调控离体失水速率的基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白志英 李存东 赵金锋 吴同彦 郑金凤 毕常锐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小麦代换系旗叶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外源染色体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调控效应。【方法】以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ynthetic 6x)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于2005—2007年测定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旗叶叶绿素荧光诱导的动力学参数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PSⅡ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在各生育时期的变化。【结果】在正常水分条件下,5B代换系在孕穗期、开花期以及灌浆期的Fo和Fm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在干旱胁迫条件下,PS...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米少艳 靖姣姣 白志英 李存东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测定不同磷处理条件下根系抗氧化酶SOD、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研究低磷胁迫对小麦代换系酶活性的影响,并对耐低磷胁迫特性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小麦代换系苗期根系SOD和POD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含量降低。Synthetic 6x的3A、4A、5A和7A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根系SOD活性增强的基因,5A、1D和2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根系POD活性增强的基因,1A、2A、4B、6B和7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抑制根系MDA含量增高的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金凤 李成璞 董少鸣 白志英 李存东 毕常锐
以中国春-Synthetic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测定不同磷处理条件下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旗叶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研究低磷胁迫对相关生理性状的影响,并对控制其含量的相关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中国春-Synthetic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测定的各生育时期中明显低于对照;Synthetic6x的2A、1B、7B染色体上携有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的相关基因;2A、3A、7B、6D染色体上携有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相关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金凤 白志英 李存东 米少艳 刘永霞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测定不同磷处理条件下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旗叶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研究低磷胁迫对相关生理性状的影响,并对控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相关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测定的各生育时期中明显低于对照;Synthetic 6x的2A、3A、5B、7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促进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的基因;3A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的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陶亚军 徐梦彬 王飞 陈达 周勇 梁国华
为了鉴定和定位水稻垩白相关QTL,分析其遗传效应,利用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为受体,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构建的84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对代换片段上垩白相关QTL进行鉴定。以P≤0.001为阈值,共检测到36个垩白相关QTL。其中,垩白度QTL共19个,其加性效应值为-6.44~12.86,加性效应百分率为-34.04%~68.02%。垩白粒率相关QTL共17个,其加性效应值为-7.32~3.63,加性效应百分率为-8.07%~4.00%。这些QTL的鉴定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并克隆相应QTL,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奠定了基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国平 潘川芝 任新国 丁中 方宇 刘承兰
为探讨植物源作物诱导剂对小麦赤霉病的抑制作用 ,运用植物源作物抗病性诱导剂 BZ和 CF,在小麦始花期对穗部进行喷雾处理 ,能显著降低赤霉病危害 ,抑制效果分别达到 5 5 .41%和 48.5 1% ,但不及专用杀菌剂多菌灵的抑制效果 (6 9.77% )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BZ和 CF对赤霉病菌无直接毒杀作用 ,在 12 5~ 5 0 0 m g/ L 浓度下 ,既不影响菌丝生长 ,也不抑制孢子萌发
关键词:
植物 诱导 抗病性 小麦赤霉病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军 朱金燕 周勇 杨杰 范方军 李文奇 梁国华 仲维功
水稻的芒性是一个与驯化相关的重要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基础复杂,且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由于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已经成为鉴定复杂性状QTL的新型遗传材料。以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为受体和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构建而成的119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对芒长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2011,2012年的调查结果,通过代换作图共鉴定出15个与芒性相关的QTL,这些QTL分布在除1,10,12外的9条染色体上,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TL最多为3个。15个QTL中效应最大的QTL是qAN4-1,2年平均芒长为4.7 cm;效应最小的QTL是qAN11-2,2年平均芒长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