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75)
- 2023(2215)
- 2022(1937)
- 2021(1805)
- 2020(1566)
- 2019(3478)
- 2018(3521)
- 2017(5369)
- 2016(3848)
- 2015(4399)
- 2014(4358)
- 2013(4021)
- 2012(3778)
- 2011(3646)
- 2010(3815)
- 2009(3230)
- 2008(3219)
- 2007(2907)
- 2006(2469)
- 2005(2278)
- 学科
- 学(6429)
- 济(5904)
- 经济(5898)
- 教学(4431)
- 教育(4371)
- 理论(4305)
- 业(3882)
- 管理(3696)
- 学法(3146)
- 教学法(3146)
- 农(3057)
- 学理(2887)
- 学理论(2887)
- 研究(2546)
- 水产(2537)
- 中国(2390)
- 企(2354)
- 企业(2354)
- 动物(2288)
- 方法(2086)
- 米(1955)
- 动物学(1936)
- 玉(1906)
- 玉米(1888)
- 麦(1877)
- 农业(1812)
- 土地(1758)
- 黍(1737)
- 玉蜀黍(1729)
- 蜀(1729)
- 机构
- 学院(52522)
- 大学(51682)
- 研究(25326)
- 农(24343)
- 科学(22074)
- 农业(20183)
- 所(16824)
- 业大(16542)
- 研究所(15977)
- 中国(15275)
- 农业大学(12913)
- 京(12720)
- 室(11962)
- 省(11907)
- 技术(11617)
- 业(11292)
- 实验(11260)
- 实验室(10785)
- 重点(10277)
- 济(10050)
- 江(9880)
- 中心(9736)
- 管理(9698)
- 经济(9535)
- 科学院(9411)
- 院(9151)
- 范(8692)
- 师范(8424)
- 部(8150)
- 理学(7985)
共检索到81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海瑞 方仁 王景林 孙敬三 路铁刚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小穗培养是克服小麦与玉米杂种幼胚败育的一个有效手段。让小麦与玉米的杂交穗在植株上生长14~16天时,获得杂种幼胚的频率仅为0.2%,而在授粉后2天采用小穗培养,则使获得杂种幼胚的频率提高到4.2%,获得杂种幼胚的效率提高21倍。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远缘杂交 小穗培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子宁 郭北海 方仁 王景林 孙敬三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2,4-D浸穗法结合低浓度激素培养基进行小穗培养,可以明显改善小麦和玉米杂交种颖果、幼胚及胚乳的发育状况,得胚率由2.1%提高到12.0%;同时表明低浓度激素对杂种发育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但2,4-D和GA优于KT。
关键词:
小麦,玉米,小穗培养,激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新梅 张晓东 韩立新 陈耀锋
为了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幼胚愈伤组织的培养特性,选取19个玉米自交系(属于5个杂种优势类群)为试验材料,以授粉后10~12 d的玉米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因型和培养基对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均能通过幼胚愈伤诱导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其中11个自交系的愈伤组织能分化获得再生植株。Reid、旅大红骨和其他种质3个杂种优势类群中的B73、黄C、478,综31,178、501、先早17、旱21等8个自交系具有较好的幼胚培养特性和植株再生特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且愈伤整齐、大小适中、植株再生率高,适宜作为受体材料进行遗传转化。幼胚在附加4 mg/L 2,4-D且去掉水解酪蛋白...
关键词:
玉米 种质类群 幼胚 愈伤诱导 培养特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付凤玲 李晚忱 荣廷昭 潘光堂
筛选试验结果表明 ,将 N6 培养基 Ca2 + 浓度从 1.13mmol/ L提高到 5 m mol/ L ,对玉米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和分化具有促进作用。在一次继代过程中 ,Ca2 +浓度为 5 m mol/ L 的培养基上培养的胚性愈伤组织相对生长量比 1.13m mol/ L 的原培养基增加 0 .8倍。 Ca2 +浓度提高以后 ,在培养基中再添加钙调蛋白 (Ca M)抑制剂盐酸氯丙嗪 (CPZ) ,可抑制 Ca2 +的促进作用 ,说明钙增加后对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的促进作用受Ca2 + / Ca M信息系统控制。用改进后的 N6 培养基 ,可提高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玉米自...
关键词:
玉米幼胚 组织培养 转基因 胚性愈伤组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东发 朱旭彤 万正兵 蔡军
用分期播种法和系×测验系法分别测定了 4个主穗小穗数在 2 5~ 2 9个的多小穗小麦品系的多小穗性的稳定性及其在杂种一代中的表现 ,结果表明 ,4个多小穗品系的主穗小穗数年度间变化不大 ,多小穗性表现稳定 ,在杂种一代中 ,4个品系的多小穗性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 ,呈部分显性遗传 ,显性度因材料、组合不同有较大差异 ( 0 .0 892~0 .60 0 0 ) ,其中SW94 3 0 92 1、90 2 71为一般配合力较优的多小穗基因资源
关键词:
小麦 多小穗 稳定性 F_1杂种 表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琨 宁波 李宏生 李绍祥 顾坚 赵红 杨木军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受两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其主基因效应分别为1.95和6.69,多基因效应为2.80;主基因遗传率为72.09%,说明小麦材料间得胚率的差异主要受基因型影响,但非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对那些得胚率低的小麦材料。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骆炳山 屈映兰 张献龙 徐书卿 田长纬
采用小麦小穗离体培养法 ,研究了在含蔗糖和琼脂的MS培养基中添加BR12 0 或BR对颖果形成的影响。在开花前 4d小穗培养中 ,添加 0 .0 10、0 .10 0mg/LBR12 0 或 0 .0 1mg/LBR可使小穗颖果数由对照的 1.4粒增加至 2 .1~ 2 .5粒 ,而颖果重比对照提高 31%~ 84 % ;在开花后 2d的小穗培养中 ,则可使颖果数由对照的 1.9粒增至 2 .5~ 3.0粒 ,其颖果重提高 34 %~ 50 %。表明BR12 0 和BR可能通过改善受精过程 ,促进受精子房发育及防止其退化 ,而促进颖果的形成。同时证明经BR12 0 于母株上前处理的小穗 ,在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芸 夏燕莉 魏昕 张志明 赵茂俊 荣廷昭 潘光堂
目的了解玉米幼胚培养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选用玉米高幼胚培养能力自交系R18-599(红)与低培养能力自交系R15获得6个世代,幼胚培养测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非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克隆力和愈伤组织绿苗再分化数4个性状,采用6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世代联合分析法分别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非胚性愈伤组织出愈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再分化数受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克隆力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但2种方法对克隆力的上位性效应鉴定结果不同。结论比较2种方法的分析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琨 李绍祥 李宏生 杨木军 田玉仙 赵红 丁明亮 谢永庆 顾坚
本研究以不同成胚率的3个小麦DH株系与同一玉米品种杂交,探讨简化去雄方法对成胚率的影响。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去雄方法与剪药+喷水、剪颖不去雄、剪药+剪伤部分柱头等3种简化去雄方法的平均成胚率分别为26.53%、26.49%、27.84%和25.60%,4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平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44%、2.35%、6.13%和3.12%,剪颖不去雄的自交结实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自交结实率低的原因与授粉偏迟有关。与常规去雄相比,3种简化去雄方法的去雄效率高5倍以上且单倍体胚成胚率相同,可作为小麦×玉米杂交中批量产生小麦单倍体的高效去雄方法单独或组合使用。
关键词:
小麦×玉米杂交 去雄方法 成胚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家军 庞兰 林翼飞 关婧竹
以三倍体卷丹百合(Lilium lancifolium Thunb.)为母本与兰州百合等7种百合进行种间杂交,以所得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不同杂交组合、消毒方法、幼胚处理方法、胚龄、激素配比对杂种胚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卷丹×大花卷丹有胚率最高,达41.3%;未开裂蒴果用70%酒精浸泡1min消毒效果最好;剥除种皮和胚乳接种幼胚的萌发率比不剥除高60%~70%,且萌发时间提早17~22d;授粉后40~50d的杂种胚最适于胚培养;最适幼胚萌发培养基为MS+NAA0.01mg·L-1+6-BA0.1~0.5mg·L-1。
关键词:
卷丹 百合 种间杂交 幼胚 离体培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文品 曹明树 张航宁 吴琴生 刘大钧
研究了在直接成苗培养基上不萌动的四倍体苇状羊茅和多花黑麦草杂种幼胚通过诱导愈伤组织获得再生杂种苗的方法。结果表明,杂种愈伤组织随着继代培养时间的延长,分化成苗能力逐步下降,在不改变培养基的情况下,分化能力可保持8个月;改变脱分化培养基中NH4NO3或KNO3的浓度可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此外,还讨论了再生植株的形态变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清波 占艳生 余毓君
前人的工作已证明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频率和变异幅度比其他育种方法创造的变异要大要广。在小麦抗赤霉病性方面,无性系的变异规律,正在开始研究。余毓君等提出(崇阳红麦×鄂恩一号)幼胚培养F_2R_2代的抗赤霉病性遗传特点表现在:R_2代较F_2代更具有发病慢、病情轻、抗性增强、株系间差异显著等特点。本试验进一步选用多种材料,从基因型间、株间、穗间的差异进行无性系R_2代变异特点的研究,以加深对无性系抗赤霉病性变异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
小麦 再生植株 赤霉病抗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武云 黄钢 胡晓蓉 饶世达
将多小穗小麦10-A与普通小穗小麦绵阳11和矮孟牛,及其杂种F1的幼穗分化特点作了系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A具有小穗分化持续期长和小穗分化速率高等两个显著特性;其中,小穗分化持续期长的特性未在杂种F1中表达,而小穗分化速率高的特性不仅能在杂种F1代中表达,且出现较强的杂种优势。
关键词:
小麦,多小穗,穗分化,发育遗传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张海坤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以人为本"不是一个抽象目标,而是一个渗透在日常工作方方面面的具体实践方法。当前,各级审计机关要进一步深化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免疫系统"功能。从北京市审计系统的总体情况看,人才队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深化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的需要。当前,尤其要注意克服以下四种倾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