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44)
- 2023(15501)
- 2022(13406)
- 2021(12589)
- 2020(10574)
- 2019(23957)
- 2018(24082)
- 2017(46310)
- 2016(24986)
- 2015(28124)
- 2014(27591)
- 2013(27360)
- 2012(25262)
- 2011(22966)
- 2010(23079)
- 2009(21049)
- 2008(20473)
- 2007(18263)
- 2006(16205)
- 2005(14399)
- 学科
- 济(101862)
- 经济(101765)
- 管理(74764)
- 业(72159)
- 企(59373)
- 企业(59373)
- 方法(45892)
- 数学(39865)
- 数学方法(39468)
- 中国(29460)
- 农(26999)
- 财(25443)
- 技术(23358)
- 贸(22442)
- 贸易(22429)
- 业经(22398)
- 地方(22290)
- 易(21889)
- 学(20984)
- 制(19427)
- 农业(18207)
- 银(16729)
- 银行(16683)
- 理论(16390)
- 环境(16052)
- 行(16002)
- 和(15847)
- 融(15589)
- 金融(15587)
- 务(14540)
- 机构
- 大学(357325)
- 学院(355212)
- 济(144963)
- 管理(142385)
- 经济(141866)
- 理学(123239)
- 理学院(121882)
- 管理学(119965)
- 管理学院(119304)
- 研究(118492)
- 中国(89107)
- 京(76818)
- 科学(73050)
- 财(66826)
- 所(59195)
- 农(54159)
- 研究所(53794)
- 财经(53443)
- 中心(53176)
- 业大(52056)
- 江(51808)
- 北京(48837)
- 经(48641)
- 范(46811)
- 师范(46413)
- 经济学(44084)
- 院(43515)
- 农业(42402)
- 州(42145)
- 经济学院(40058)
- 基金
- 项目(242165)
- 科学(191173)
- 研究(178570)
- 基金(175610)
- 家(152963)
- 国家(151736)
- 科学基金(130460)
- 社会(112919)
- 社会科(107152)
- 社会科学(107125)
- 省(94526)
- 基金项目(93495)
- 自然(84044)
- 自然科(82098)
- 自然科学(82080)
- 教育(81757)
- 自然科学基金(80611)
- 划(79479)
- 编号(72688)
- 资助(71558)
- 成果(58172)
- 重点(54183)
- 部(53745)
- 创(53578)
- 发(52280)
- 课题(50035)
- 创新(49403)
- 国家社会(46571)
- 教育部(46006)
- 科研(45837)
- 期刊
- 济(156595)
- 经济(156595)
- 研究(106861)
- 中国(68399)
- 学报(54315)
- 管理(53624)
- 科学(51051)
- 财(48333)
- 农(48035)
- 教育(41553)
- 大学(41113)
- 学学(38397)
- 农业(33982)
- 技术(32839)
- 融(31202)
- 金融(31202)
- 业经(25903)
- 财经(25615)
- 经济研究(25610)
- 经(21901)
- 问题(21006)
- 图书(19801)
- 科技(19300)
- 技术经济(19051)
- 贸(18307)
- 业(18050)
- 理论(17841)
- 商业(16316)
- 实践(16276)
- 践(16276)
共检索到524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平 潘郭钦
采用2000~2010年相关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利用外资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都产生了正向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且西部地区溢出效应最明显,其次是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最小。考察不同区域研发机构内生增长机制后发现,东部地区的动态效应最显著,其次是中部地区东、中、西最小。研究同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科研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存在区域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类骁
选取20032013年30个省域的专利数据为对象,构造吸收能力作为溢出门槛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11个国家和地区多渠道研发溢出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省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累积效应;创新的FDI溢出吸收存在正向双门槛效应;创新的OFDI溢出吸收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以下时溢出对创新呈负作用;贸易溢出对创新作用不显著。溢出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创新能有效利用FDI和OFDI,而中西部省份未来需提升吸收能力中的知识消化和转化应用能力。
关键词:
国际研发溢出 创新 吸收能力 门槛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类骁
选取2003~2013年30个省域的专利数据为对象,构造吸收能力作为溢出门槛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11个国家和地区多渠道研发溢出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省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累积效应;创新的FDI溢出吸收存在正向双门槛效应;创新的OFDI溢出吸收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以下时溢出对创新呈负作用;贸易溢出对创新作用不显著。溢出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创新能有效利用FDI和OFDI,而中西部省份未来需提升吸收能力中的知识消化和转化应用能力。
关键词:
国际研发溢出 创新 吸收能力 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广喜
在考虑创新能力累积效应和FDI时滞性的基础上,利用1993-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且通过对东、中、西部的实证分析,考察了这种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FDI对中国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但不是很显著;FDI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具有较显著的溢出效应,而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益不具有显著性;FDI对东部地区的外观设计、中部地区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而对西部各种层次的创新能力均不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潘雄锋 艾博薇 明杨
本文结合新经济地理学K关联的思想构造了外部技术创新溢出指数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技术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主要是东部地区带动的,东部地区的省份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他省份存在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并没有对其他地区技术创新产生溢出效应,并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之间存在竞争效应。(2)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R&D经费、R&D人员和知识存量均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并且这些地区的技术创新产出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不同的是,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R&D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比R&D资本要大,而西部地区R&D资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则要大于R&D人员。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溢出效应 知识生产函数 区域间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万坤扬
采用Moran's I指数验证了区域不同层次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关性;借鉴知识生产函数,运用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计量模型,检验了FDI、高校和企业研发投入等因素对区域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DI对区域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均没有促进作用,甚至对较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具有"抑制、挤出或替代"的负面效应;本地区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均会受到相邻地区的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三类专利的影响程度从高到底排序为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田朔
国际贸易不仅是商品和服务在国际间的交换,同时也为先进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供了条件。目前,有关进口贸易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出口贸易与技术创新的研究相对薄弱。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研发活动的投入产出函数,运用中国2001~2007年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出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对行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贸易的水平效应对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向溢出的作用较不显著,但在考虑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后,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
关键词:
出口贸易 技术创新 水平溢出 垂直溢出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顾国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利用外资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研究》(李晓钟著,经济科学出版社)一书,通过全新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索剖析FDI对全国区域和产业创新能力影响的机理、技术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差异和原因,并就进一步扩大FDI对区域、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作者的研究结论为中国从贸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燕 韩伯棠 张庆普
运用我国1991—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对我国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揭示研发投入强度、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变量存在单门槛效应,技术差距存在双门槛效应,再用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说明了这些变量的门槛区间决定着FDI溢出促进各地区技术进步的效果差异,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婧 张梅青
基于拓展后的Bertschek模型,结合交通基础设施的竞争效应、学习成本效应、区位效应和吸收扩散效应,采用2006—2016年省级数据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FDI)、进出口、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DI、OFDI和出口产生本地创新溢出,正向影响邻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强化FDI向本地创新转化,是形成FDI本地创新溢出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国际贸易创新溢出更易受到空间限制,交通基础设施减弱进出口创新溢出的空间衰减;研发投入、教育和互联网普及具有本地创新溢出,研发投入正向影响邻近地区。我国应改善高技术进口依赖,培养升级品牌企业,发挥进口创新效应;缩小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差异,实现双向国际技术溢出的兼顾和配合。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吕新军 代春霞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将创新主体分为政府、企业和外资,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考察了2002—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研发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不考虑空间溢出的情况下,研发投入的直接效应会被高估。政府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的直接效应为负,空间溢出效应为正,总效应显著为正;企业研发投入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都显著为正;外资研发投入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溢出效应受空间权重矩阵的影响较大,但总效应显著为正。
关键词:
研发投入异质性 空间外溢 技术创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广晖 郑浦阳 单燕斐
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应有之策。本文采用2011~2020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整体来看,能源技术创新可显著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以短期效应为主;从作用机制来看,创新要素集聚在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即能源技术创新可通过创新要素配置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产业结构升级可正向调节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基于此,提出构建能源技术创新生态圈、建立绿色经济内外一体化发展机制、打造区域能源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建议,以更好地发挥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赋能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吕新军 代春霞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将创新主体分为政府、企业和外资,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考察了2002—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研发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不考虑空间溢出的情况下,研发投入的直接效应会被高估。政府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的直接效应为负,空间溢出效应为正,总效应显著为正;企业研发投入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都显著为正;外资研发投入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溢出效应受空间权重矩阵的影响较大,但总效应显著为正。
关键词:
研发投入异质性 空间外溢 技术创新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立国 杜帆
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国民教育,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创新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现有每年授予学位人数(培养规模)和区域劳动力人口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累计规模),衡量区域创新水平采用单位面积的发明专利授权数,以此分析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模和累计规模的溢出辐射效应的空间特征均在300公里附近达到峰值。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模来看,在380公里处达到峰值,峰值为0.184,1000公里以内倒U型特征明显,1000公里以外溢出效应再次增大。从研究生教育的累计规模对区域创新的作用看,在260公里处达到峰值,峰值为354.9,260公里以外逐渐降低。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对于区域创新存在显著作用,但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及创新也存在协调性问题,如果研究生教育培养能力超出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研究生毕业生除了在当地就业之外,就会外流到经济发达地区,故1000公里之外存在正相关。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研究生教育 溢出效应 辐射距离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健 付军明 卫平
在采用永续盘存法(PIM)测算出FDI存量的基础上,利用1998—2012年中国省际平衡面板数据,在知识生产函数框架下,以人力资本为门槛变量来分析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通过把人力资本与FDI的交互项引入到模型中,证实了人力资本门槛的存在,同时通过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人力资本门槛的存在。无论是从全国层面还是从区域层面分析,FDI并没有直接地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跨越相应的人力资本门槛,FDI才能有效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