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17)
2023(7280)
2022(6345)
2021(5719)
2020(5141)
2019(11803)
2018(11634)
2017(22322)
2016(12796)
2015(14596)
2014(14807)
2013(14879)
2012(14123)
2011(12855)
2010(13153)
2009(12235)
2008(12316)
2007(11379)
2006(9683)
2005(8601)
作者
(40910)
(34407)
(34406)
(32802)
(21695)
(16588)
(15694)
(13654)
(12880)
(12449)
(11752)
(11480)
(11094)
(11021)
(10919)
(10890)
(10765)
(10142)
(10072)
(9942)
(8771)
(8562)
(8430)
(7967)
(7802)
(7789)
(7763)
(7556)
(7142)
(7118)
学科
(53568)
经济(53515)
管理(33506)
(32250)
方法(27100)
(24770)
企业(24770)
数学(24271)
数学方法(24076)
(15435)
(13637)
中国(13532)
(13165)
地方(10261)
(10184)
贸易(10183)
业经(10168)
农业(10081)
(9864)
(9413)
(8354)
银行(8315)
(8253)
(8193)
财务(8167)
财务管理(8144)
环境(8101)
(8025)
金融(8022)
(7884)
机构
大学(191524)
学院(190724)
(76353)
经济(74619)
管理(69282)
研究(67667)
理学(59587)
理学院(58875)
管理学(57759)
管理学院(57425)
中国(49560)
科学(45284)
(43147)
(41277)
(37026)
农业(35089)
(34872)
业大(34462)
研究所(34071)
中心(31372)
(29805)
财经(28069)
北京(25523)
(25392)
(24664)
师范(24339)
经济学(24115)
(23598)
(23194)
农业大学(22923)
基金
项目(128812)
科学(99145)
基金(91904)
研究(89423)
(82619)
国家(81969)
科学基金(67705)
社会(54657)
(51977)
社会科(51770)
社会科学(51751)
基金项目(48771)
自然(45107)
(44118)
自然科(44043)
自然科学(44025)
自然科学基金(43233)
教育(41574)
资助(37813)
编号(36272)
重点(29685)
成果(29450)
(28542)
(27932)
(26476)
计划(26023)
课题(25677)
科研(25317)
创新(24915)
教育部(23368)
期刊
(79379)
经济(79379)
研究(51601)
(38914)
学报(38046)
中国(36719)
科学(31537)
(27710)
农业(26684)
大学(26509)
学学(25154)
管理(22035)
教育(18593)
技术(16303)
(15371)
金融(15371)
(15107)
财经(13679)
经济研究(13066)
业经(13047)
(11803)
问题(11271)
(10647)
业大(10160)
统计(9827)
技术经济(9799)
资源(9277)
图书(9201)
(9008)
理论(8954)
共检索到275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庆全  穆俊祥  周红菊  余四斌  
【目的】为了有效地评价粳稻等位基因在籼稻遗传背景中的遗传效应,为籼粳亚种间优良基因的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为供体亲本、籼稻品种珍汕97B(Zhenshan97B)为受体亲本,经过杂交、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88个基础导入系,每个导入系具有相同的籼稻遗传背景,且只含有一个或少数粳稻的导入片段,每个导入系的导入片段叠加起来能覆盖整个粳稻的染色体。利用基础导入系群体进行单株产量、有效分蘖数、千粒重和每穗实粒数的数量性状基因(QTLs)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9个具有显著遗传效应的位点(QTLs)。其中6个QTL具有正向的加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程海涛  杨宏楠  王建强  吕文彦  曹萍  高燕  王玉  呼楠  常海龙  冯章丽  
为明确粳稻不同株高突变体的遗传机制,以株高有明显差异的两份材料及其F1、F2:3为试材,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了株高及相关性状的遗传性质。结果表明:株高仅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各节间长度则表现为受主基因+多基因联合控制。其中倒1、倒2和倒4节间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倒3节间受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降低株高的效应以主基因显×显上位性效应最大,主基因加性效应和多基因效应使倒1、倒2节间长度缩短,所有的主基因效应都使倒4节间缩短。倒3节间仅有显著的多基因效应,其效应值较小。株高及各节间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90%,表明水稻株高的遗传以主基因为主。根据系统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国珍  刘吉新  
为了弄清控制粳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的dul基因的遗传机制,利于选育粳稻优质米新品种,我们利用含低直链淀粉的材料与直链淀粉含量中或高的品种杂交,调查F2种子世代的dul粒和非dul粒以及F3种子世代的dul株和非dul株,经χ2检验,符合3∶1的分离比;用F1与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亲本回交,调查B1和B2的dul粒(株)和非dul粒(株)的分离比,经χ2检验,符合1:1。这一结果表明,控制低直链淀粉含量的dul基因是单隐性基因。到目前为止,已育成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粳稻软米新品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洪文  代晓华  王昕  王坚  强爱玲  刘炜  史延丽  
以489A等6个不育系和94FR 30等6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数量性状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对粳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粳稻谷粒的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等性状主要受基因的显性效应控制;显性方差比率(VD/Vp)约为加性方差比率(VA/Vp)的2倍,宽厚比和千粒重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在谷粒性状F1代的超亲优势(Hpb)预测中,各性状都有正向超亲优势的群体出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洪文  殷延勃  王昕  王坚  强爱玲  刘炜  史延丽  
为了给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利用489A、216A、552A、中作59A、16A、秋光A 6个不育系和94FR30、2002FR11、2002FR24、1229、FR7969、8FR2 6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分析方法对杂交粳稻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长宽比、精米长厚比主要受种子直接显性效应的控制,整精米率、透明度和垩白率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控制,垩白面积的遗传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糙米率、垩白率的细胞质效应也达极显著水平,环境因素、抽样误差等剩余效应对精米率、垩白率、透明度的影响达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树明  王荔  曾亚文  杜娟  普晓英  杨涛  
在阿子营低温冷害条件下,以十和田×(十和田和丽江新团黑谷BC3F9)配制的BC4F1、BC4F2及亲本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粳稻丽江新团黑谷作耐冷基因供体培育的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8个指标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结实率和穗颈长均属于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0.11%和75.06%;株高为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44.39%;穗下节长属于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57.36%;穗长为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每穗实粒数为2对主基因加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天华  王昌华  徐正进  张燕之  王嘉宇  唐亮  
以4个粳型不育系和4个优良恢复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置16个杂交组合,对其主要产量及其相关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穴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单株粒重、二次枝梗数等性状一般配合力(GCA)基因型方差不育系大于恢复系,表明杂种产量性状多数受母本的影响较大。结实率、穴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等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而千粒重、一次枝梗千粒重等性状受特殊配合力(SCA)影响较大。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不育系60A、73A、105A,恢复系C198、C52综合性状较好,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芳艳  李春光  刘永巍  孙翊轩  王继亮  孟昭河  徐正进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来自于不同选育单位的粳稻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推断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未来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选取均匀分布于水稻12个连锁群的48对引物,对来自不同选育单位的36份水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48对引物中27对具有多态,占引物总数的56%。共检测出65个等位变异,有多态性的单个引物检测等位位点数为2~5个,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2.4个。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307,变幅为0.050~0.662。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263,变幅为0.053~0.588,平均Shannon-weiner指数为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秀芳  郝宪彬  沈枫  华泽田  
【目的】研究北方杂交粳稻株型性状的遗传关系,为提高株型杂交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运用SAS、QGA等软件及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由10个不育系及10个恢复系为亲本配组形成100个杂交粳稻组合的株型性状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和母本相比,北方杂交粳稻多数株型性状在遗传上与父本关系更为密切;各株型性状遗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表现为极显著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株型高大或株叶型高大益于提高穗数及增加穗重,利于发挥杂种优势;影响北方杂交粳稻株型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株高、剑叶角、剑叶长、茎叶重。【结论】北方杂交粳稻株型性状体系复杂;在株型配组中与不育系相比,要更注意对恢复系的选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国新  张强  吴建涛  胡广隆  李自超  
水稻长芒是从野生稻保留下来的性状,通过人工选择培育的现代品种一般都是无芒类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控制芒的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的报道。本实验利用国家种质资源库中有芒的亲本SLG与无芒亲本日本晴构建回交近等基因系(NILs)群体,从BC4F2回交分离群体中,选择出有芒和无芒呈3∶1分离的群体,从中选择杂合BC4F2单株构建BC4F3定位大群体。利用分离群体分组混合分析法(BSA法),筛选均匀分布水稻染色体组上1 512对SSR标记,将芒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RM6283和RM5685之间,命名为AWN3-1。通过设计和筛选多态性标记,进一步将AWN3-1定位在Y5和Y9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涛  杨蛟  蒋开锋  曹应江  杨莉  杨乾华  万先齐  游书梅  罗婧  高磊  李昭祥  郑家奎  
【目的】利用功能基因标记分析三系杂交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44个根据文献共同报道的QTL位点或者已经被精细定位或已克隆的与水稻产量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功能基因标记,以及29个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的在三系杂交水稻亲本间多态性高、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SSR标记分析76个三系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按POPGEN32分析软件要求将PCR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结果数字化,将数字化的矩阵数据转换为基因型数据,在POPGEN32软件下计算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用于评价所有亲本材料的基因多样性;计算遗传分化系数(Fst)、...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慧  李丽丽  祝红艳  郭志富  陈丽静  张丽  钟鸣  邵国军  
以辽宁地区水稻育种的主要亲本为试验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并应用52个SSR标记对55个粳稻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55个标记中,有18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等位基因83个平均每个标记3.75个。品种间相似系数在0.71~0.97之间,相似性较高,以0.82为标准,可分为8个大群,但主要生产应用品种多集中在第一大群中,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遗传基础相对单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昌华  吴天华  张燕之  徐正进  郑文静  赵家铭  王辉  
以4个粳型不育系和4个优良恢复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配置16个杂交组合,对其主要品质指标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品质性状指标多数介于双亲之间,杂交粳稻品质多数指标总体上与常规水稻接近,但品质性状可以通过组合选配得到改善。恢复系C852、C224,不育系60A、14A是品质指标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较大的亲本,因此这些亲本在育种实践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杂交粳稻品质性状均受亲本的影响,从影响程度看,多数品质指标受恢复系的影响大于不育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靳德明  李泽炳  
在分析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与粳稻品种杂交组合F_3及以后世代部分株系的育性和基因型的基础上,对分离世代各种主基因型的育性及频率分布进行了估计,验证了根据F_1、F_2和BF_1代作出的水稻光敏核不育性及其育性恢复的遗传涉及核内2对独立的主基因的遗传结论。由F_6以上高世代株系中测选出对农垦58s恢复效应有明显差异的两种纯合单显性可育株系,获得了存在两个不同恢复基因的遗传证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庆勇  张亚东  朱镇  赵凌  陈涛  周丽慧  姚姝  王才林  
以9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及按NCⅡ设计配制的45个组合为材料,研究杂交粳稻上部3片功能叶性状的遗传特征以及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粳稻12个功能叶性状均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影响,但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其中倒二叶角和倒三叶角受环境等影响较大。各功能叶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均较大,在早世代选择效果较明显。相关分析表明,叶长、叶宽、叶角的遗传可能是相互独立的,彼此之间的相关性不大。3片功能叶叶长、叶面积及剑叶角与穗长、单株穗数、总粒数、单株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宽与总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叶长、叶角呈负相关,与叶宽呈正相关;结实率与功能叶的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