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78)
2023(12408)
2022(10874)
2021(10285)
2020(8608)
2019(19668)
2018(19743)
2017(37724)
2016(21072)
2015(23391)
2014(23734)
2013(23182)
2012(21363)
2011(19172)
2010(19018)
2009(17194)
2008(16573)
2007(14391)
2006(12320)
2005(10687)
作者
(63248)
(52586)
(51954)
(49611)
(33347)
(25319)
(23684)
(20733)
(19992)
(18753)
(18008)
(17700)
(16746)
(16616)
(16431)
(16119)
(16054)
(15573)
(15007)
(14917)
(13385)
(12914)
(12747)
(11895)
(11747)
(11734)
(11732)
(11430)
(10648)
(10622)
学科
(75451)
经济(75354)
管理(57584)
(53481)
(44722)
企业(44722)
方法(35706)
数学(30684)
数学方法(30301)
(21659)
(20257)
(19675)
中国(19634)
业经(16581)
地方(15384)
(15273)
理论(14524)
农业(13313)
(13087)
贸易(13083)
(12920)
(12738)
(12700)
财务(12664)
财务管理(12641)
技术(12593)
(12139)
环境(12079)
银行(12079)
企业财务(12037)
机构
大学(293487)
学院(291695)
管理(112508)
(105345)
经济(102757)
研究(101028)
理学(97932)
理学院(96690)
管理学(94752)
管理学院(94236)
中国(72281)
科学(68581)
(63369)
(57081)
(52876)
业大(50290)
研究所(48920)
(48621)
农业(45490)
中心(44915)
(42303)
北京(39502)
财经(39249)
(39020)
师范(38496)
(36877)
(35770)
(34571)
技术(34285)
(31093)
基金
项目(208678)
科学(161656)
基金(149636)
研究(146792)
(133272)
国家(132199)
科学基金(111606)
社会(88546)
社会科(83676)
社会科学(83653)
(83085)
基金项目(80042)
自然(76137)
自然科(74349)
自然科学(74322)
自然科学基金(72961)
(70735)
教育(67474)
资助(61687)
编号(59636)
成果(48471)
重点(47043)
(44766)
(43794)
(43389)
课题(41771)
计划(40846)
科研(40713)
创新(40505)
大学(37988)
期刊
(112601)
经济(112601)
研究(81096)
学报(57491)
中国(55957)
(51461)
科学(49453)
大学(41407)
管理(40092)
学学(39197)
(36147)
农业(35858)
教育(34398)
技术(24171)
(21709)
金融(21709)
业经(18838)
财经(18403)
(18299)
经济研究(17698)
图书(16576)
业大(15869)
科技(15605)
(15586)
(15563)
问题(14623)
理论(14067)
资源(13154)
实践(13114)
(13114)
共检索到416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道宏  李国庆  冉鸿昌  付艳平  王道本  周启华  
分析了69个随机挑选的核盘菌弱毒菌株Ep-1PN原生质体再生后代的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和毒性。结果表明:其中的35个再生后代在PDA平板上均匀扩展,形成典型的核盘菌菌落,生长速度大于18mm/d。在离体莴苣杆上,这些后代的培养物引起较大的病斑。当它们同亲合性菌株Ep-1PNA183在PDA平板上接触时没有发现Ep-1PNA183菌落发生异常变化,说明这些后代已失去了Ep-1PN的弱毒因子,恢复了正常核盘菌的特性。10个再生后代同Ep-1PN的生长及致病性等没有差异。其他的24个再生后代在菌丝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和毒性等方面介于Ep-1PN和35个完全恢复的后代之间,因而是部分恢复的后代。这些后代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修军  周启  
报道了农抗5102产生菌同源菌株90-11、FR-008及WH-1相互之间融合研究的前期结果。3菌株原生质体制备的适宜酶解温度和时间均为32℃和1.0~1.5h,但所需溶菌酶量则有异:90-11为2~4mg/ml,FR-008为6mg/ml,WH-1为2mg/ml。将各菌株的原生质体在-20℃下冻存1个月内的相对再生率可维持在70%以上,2个月以内仍可达60%以上。以50%PEG1000诱导融合各组合的融合频率是,90-11×WH-1为10-2,FR-008×-90-11以及FR-008×WH-1均为10-3。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淼  曾柏全  冯金儒  
研究青霉菌Penicillium Q5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K3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最佳条件。采用酶解法制备了青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高质量的原生质体。试验对亲本菌株的菌丝生长,酶浓度,酶解时间和灭活时间进行了优化。亲本菌株Q5,培养液中加入浓度0.5%甘氨酸和含量10%的蔗糖处理后,在质量浓度均为10 mg/mL的溶菌酶和蜗牛酶(1︰1)酶解作用下,35℃处理3 h,原生质体生成量达到最大值,为7.35×106cfu/mL;亲本菌株K3,用4 U/mL的青霉素处理,在1 mg/mL的溶菌酶作用下,35℃处理1 h,原生质体形成率与再生率的乘积达到最大值,此时K3原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冯学珍  郑媛  王跃军  孙谧  于建生  程江峰  
以1株产海洋溶菌酶活性较高的菌株(S-12-86)为原始菌株,对其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紫外诱变育种进行了研究。实验所确定的原生质体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菌株S-12-86培养18h,溶菌酶浓度为1.0mg/ml,在35℃下,酶解30min,原生质体形成率为97.6%,再生率为23.6%。同时实验所确定的原生质体诱变的适宜条件为:30W紫外灯下80cm照射120s。对大量再生突变株进行筛选,最终获得了1株遗传性能稳定的菌株R-J-101,其产酶活力达到1808U/mg,比原始菌株(1290U/mg)提高了4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孝仁  王源超  张正光  郑小波  
为了建立聚乙二醇(PEG)介导的大豆疫霉菌的遗传转化系统,对大豆疫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及再生菌株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 riselase以及D riselase和Lysing酶的混合液均能有效地裂解菌株Pmg 2-3的细胞壁并获得原生质体;其中混合酶液的裂解效果优于D riselase单一酶液,当混合酶液中两个酶的浓度均为15 mg.mL-1时,在30℃消化3 h可产生4×106mL-1的原生质体。所制备的原生质体经细胞核染料4,6-d iam id 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后发现,大型均一的原生质体内含有细胞核;原生质体在再生培养基上再生率达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祁丽萍  贾定洪  鲜灵  
对3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与交配型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均出现2种交配型,2种交配型比例不一致,其中有2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1,1个菌株的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不符合1∶1,并且在交配型比例上出现偏差现象。对3个金针菇菌株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生长速度试验表明,单核原生质体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其出发菌株比较,表现出生长速度慢的现象,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两两配对杂交菌株,其生长速度均快于其出发菌株和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且同一菌株具有2种不同交配型因子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生长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菌落形态和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因子有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限  高增贵  庄敬华  肖淑芹  陈捷  
采用正交拉丁设计对影响木霉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木霉菌原生质体制备受到缓冲体系、渗透压稳定剂、木霉菌菌龄、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酶解时间和再生培养基的影响,而不受木霉菌株系的影响。其中以磷酸缓冲体系和蔗糖为渗透压调节剂的降解体系为最佳,木霉菌菌龄以培养20h较好,崩溃酶对木霉菌细胞壁的降解效果好,酶解时间以4h为最佳,再生培养基以基础培养基和NaCl为渗透压调节剂为最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芬  陈军  师亮  李玉祥  陈孝  赵明文  
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HG菌株进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处理,经过初筛和复筛,获得了生长速度、菌丝干重和三萜含量明显高于出发菌株的9株诱变株;通过10次PDA斜面继代培养、液体培养以及栽培试验筛选,获得了菌丝干重和三萜含量稳定提高的诱变株UV-3,该菌株在栽培袋中的菌丝生长速率及子实体中三萜含量分别比出发菌株高58.6%和29.4%。SRAP-PCR结果表明,诱变株UV-3与出发菌株相比,DNA指纹图谱发生了明显改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唐利民  鲜灵  贾英  
对草菇原生质体诱变选育的菌株Vp53 与亲株V4菌株进行了同工酶、菌丝生长速度、营养成分、产量和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 都存在差异。Vp53菌株的产量较V4菌株高29.1% , 表明Vp53菌株是一个优良的变异菌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祁丽萍  鲜灵  高俭  贾定洪  
原生质体技术在遗传分析和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金针菇双核体在制备原生质体过程中会出现单核化。为了解单核原生质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对3个金针菇菌株单核体原生质体不同交配型菌株以及配对而成的双核体菌株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3个金针菇菌株2种不同交配型单核原生质体配对的双核体与出发菌株之间遗传关系较近,遗传相似系数高的为0.97、低的为0.75;3个金针菇菌株的不同交配型菌株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分别为0.77、0.73和0.59,表明不同交配型的单核原生质体菌株之间遗传差异显示其遗传背景的不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亮  孙庚午  王洪凯  吴树敬  林福呈  刘会香  
葡萄座腔菌是木本植物溃疡类病害的重要病原,研究该病菌的侵染和致病过程有助于揭示病原与寄主的互作机制。携带gfp基因并高效表达的病菌可有效地实时检测和分析病菌的侵染过程,但由于该病菌在致病和室内培养过程中均不易产孢,因此,制备高质量的原生质体是进行gfp基因转化和表达的首要步骤。通过对酶的种类、酶解液浓度、菌丝年龄、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渗透压稳定剂6个可能影响原生质体制备效率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最大产量产生的条件是菌龄42 h,以1.5%崩溃酶、1.5%葡聚糖在0.7 mol·L-1NaCl的渗透压稳定剂中酶解3.5 h,最适酶解温度31℃,制备的原生质体在酵母蛋白胨蔗糖培养基(Y...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士旺  梁宗琦  刘爱英  
研究了影响羊肚菌(Morchela.sp)9506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几个因素。实验结果得出,20h菌龄,纤维素酶(最终浓度4mol/ml)、溶壁酶(最终浓度5mol/ml)、蜗牛酶(最终浓度4mol/ml)的混合酶解系统,30℃酶解温度,3.5h酶解时间,KCl(最终浓度0.6mol/L)作稳定剂,磷酸缓冲液(pH6.98)为缓冲系统是最佳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产量可达2.5×104个/mg。原生质体再生受培养基组成、酶解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加入KCl(最终浓度0.3mol/L)和环己六醇(最终浓度0.3mol/L)的PDA培养基上,再生率为0.7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文超  牛延宁  金明飞  黄静  高红亮  常忠义  方莹  鲁伟  步建国  
【目的】探索制备高纯度茂源链霉菌原生质悬液的条件,为原生质体融合提供支持。【方法】在茂源链霉菌菌丝体一级培养不同时间(4,8,12,16,20,24,28,32,36,40,44,48h)后,称取菌丝体干质量,确定一级培养最佳时间;将一级培养的菌丝体转接培养二级菌丝体,在不同培养时间(13,14.5,16,17.5,19,20.5h)根据原生质体制备率、再生率的综合情况及菌丝体形态显微镜观察结果,确定二级菌丝体的培养时间及培养基中添加甘氨酸的最佳质量浓度(0,2,5,10,20g/L),根据原生质体制备率和再生率确定使用溶菌酶的质量浓度(2,5,8,10,20,50mg/mL)和酶解时间(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孔繁翔  
从菌根真菌黑核菌(Cenococcumgeophilum)菌丝分离出原生质体,并获得再生菌落。研究了预处理方法及不同水解酶组合,酶解温度和菌丝密度对原生质体产率的影响。在用胰蛋白酶(20μg.mL-1)预处理后,以0.8M山梨醇为渗透压稳定剂,温度为20C,pH5.5及纤维素酶,溶解酶侧浸解酶处理,可获得较高的原生质体产量。在固体及液体再生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均可形成再生菌落,再生率为1%~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甘露醇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出的原生质体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根发  葛台明  余毓君  
用缩短继代间隔的方法,从小麦35816幼穗愈伤组织中筛选到由小颗粒组成的松脆型胚性愈伤组织,并建立了胚性细胞悬浮系。从中分离的原生质体培养在经高压灭菌的改良MS或改良N6培养基中,得到了大量的再生愈伤组织和胚状体。经直接分化或增殖后分化均得到再生植株。生长迅速的再生愈伤组织具有较高的植株再生能力;将再生细胞团增殖后分化能明显提高植株再生率和再生植株数。随着悬浮培养时间的增加,原生质体培养中直接胚胎发生途径将减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