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06)
2023(5712)
2022(5274)
2021(4799)
2020(4469)
2019(10453)
2018(10402)
2017(21053)
2016(11569)
2015(13321)
2014(13823)
2013(13984)
2012(13186)
2011(11926)
2010(12033)
2009(11357)
2008(11356)
2007(10515)
2006(8883)
2005(7913)
作者
(35285)
(29815)
(29729)
(28436)
(18622)
(14348)
(13848)
(11828)
(11108)
(10507)
(9981)
(9936)
(9603)
(9459)
(9350)
(9346)
(9265)
(8782)
(8610)
(8511)
(7452)
(7383)
(7334)
(6903)
(6725)
(6697)
(6682)
(6580)
(6064)
(5989)
学科
(52657)
经济(52600)
(32273)
管理(32096)
方法(28854)
数学(26089)
数学方法(25905)
(25126)
企业(25126)
(14427)
(13785)
中国(12227)
(10856)
(10562)
贸易(10562)
(10185)
农业(9664)
地方(9472)
(9320)
业经(9265)
(8331)
银行(8306)
(7932)
财务(7912)
(7889)
财务管理(7888)
(7780)
金融(7778)
(7721)
企业财务(7461)
机构
大学(176452)
学院(175039)
(74063)
经济(72537)
管理(67402)
理学(58609)
研究(58167)
理学院(57950)
管理学(56902)
管理学院(56600)
中国(44482)
(36544)
科学(36495)
(33574)
(32960)
(30753)
研究所(28157)
业大(27927)
财经(27353)
中心(27212)
农业(26390)
(25955)
(24754)
经济学(23182)
北京(22982)
(22475)
师范(22224)
经济学院(21167)
(20634)
财经大学(20283)
基金
项目(114499)
科学(89294)
基金(83529)
研究(80576)
(72898)
国家(72280)
科学基金(61140)
社会(51239)
社会科(48480)
社会科学(48463)
基金项目(44728)
(44349)
自然(40304)
自然科(39381)
自然科学(39364)
自然科学基金(38674)
(37704)
教育(37665)
资助(35066)
编号(32753)
成果(26268)
(26228)
重点(25653)
(24051)
(23111)
科研(22563)
教育部(22336)
课题(22078)
创新(21601)
大学(21517)
期刊
(79935)
经济(79935)
研究(48656)
中国(30125)
学报(29414)
(28828)
科学(26195)
(26073)
管理(21767)
大学(21527)
学学(20450)
农业(18961)
(16110)
金融(16110)
技术(14225)
教育(14045)
财经(13583)
经济研究(13581)
业经(13463)
(11560)
问题(10781)
(10323)
商业(10212)
统计(9570)
技术经济(9377)
理论(8988)
(8882)
(8607)
(8423)
实践(8154)
共检索到2500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臧旭恒  刘大可  
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为鼓励投资、分流储蓄、刺激消费等已连续几次降息。然而,实证资料表明,降息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刺激居民消费方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利率与居民消费-储蓄替代关系本来就是一个缺乏确定结论的问题;第二,我国制度变迁、消费信贷发展滞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因素的存在又进一步削弱了利率杠杆的调控力度。因而,深化改革,减少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是利率杠杆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姜洋  邓翔  
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不仅是财政理论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影响到政府公共预算的合理性以及公众福利的改善。基于代表性消费者均衡模型,利用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对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表明:中国的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产生长期替代效应,替代系数为1.04~1.44;进一步分析省际的替代系数也验证了中国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替代效应。由此给出的政策意义是,节制政府消费支出,国民收入分配应更多地向居民倾斜,同时通过减税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方式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春燕  
本文不涉及1991年之前的城乡居民替代行为,而只对1992年至今的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探讨。文中数据除非特别注明,均由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得。一、1992年以来,随着经济生活逐步市场化,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储蓄替代行为同以前相比,都有了根本性改变,...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迈克尔·佩蒂斯   王宇  
世界性储蓄与投资失衡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而贸易逆差支撑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从实质上看,贸易顺差国将美国市场作为储蓄与投资的平衡器,通过将其过剩生产转化为储备资产来弥补国内需求不足。因此,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在赋予华盛顿和华尔街较大的地缘政治权力的同时,给美国工人、农民和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随着这一成本的不断上升,在全球范围内限制美元的使用符合美国的长期利益。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其他货币或国际大宗商品储备难以代替美元储备,美国还无法放弃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超  
本文使用Park等(2010)的半参数协整方法,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我国居民消费及储蓄的影响效应。消费、储蓄函数的"U"型及"逆U"型特征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符合生命周期假说。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居民消费、储蓄率与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消费收入弹性为0.8695,收入储蓄弹性为0.1129,说明居民收入增长是促进居民消费及储蓄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同时也表明,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缓慢则是抑制储蓄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栗树和  
本文对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和储蓄行为从时间、空间、截面等角度作了全面系统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对把握宏观经济动态有意义的判断。全文共分四部分:(一)从收入向消费的转化;(二)从收入向储蓄的转化:储蓄结构考察;(三)从储蓄向消费的转化;(四)消费、收入、储蓄和经济增长的顺序。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江晓薇  
我国90年代改革的深化,居民开始由短期收入、消费和储蓄均衡转向长期收入、消费和储蓄均衡。在此背景下,储蓄更多地受名义利率的影响,实质是更多地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我们不能为储蓄转化创造通货膨胀,且利率下调空间已十分有限,因此,储蓄转化的应对措施可以是:扩展居民储蓄空间,拓展银行业务空间和拓展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渠道。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骆祚炎  
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预防性动机是居民储蓄增加的显著原因。但是,国内外的部分实证分析表明,预防性动机的强度并不显著。为此,在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支出增加的预期是导致居民储蓄提高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应该采取措施抑制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等消费价格的过快增长,同时,应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俞会亮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储蓄替代型证券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较多困难。通过银证合作可以解决我国发展储蓄替代型证券的主要难点。银证合作是发展储蓄替代型证券的最佳方式,并且对于改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经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及其困难为出发点,对我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的银证合作动力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依据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业务经营的金融环境提出可行的合作模式及建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莫扬  
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忽视了消费者的储蓄行为的重要信息,是导致CCAPM遭遇实证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结合储蓄理论来改进CCAPM。储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既不购买消费品,也不购买投资品的"冗余"部分。这些收入"冗余"的数量与储蓄收益率(利率)无关,给消费者带来了直接的效用,笔者称之为自然储蓄。本文把自然储蓄加入到标准CCAPM的理论框架内,重新讨论自然储蓄、消费和资产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现除基于消费的风险溢价以外,传统股权溢价还包括了基于储蓄的风险溢价,最后利用中国经济数据进行了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赖革,许学强  
广东城乡居民消费储蓄时空变化分析赖革,许学强(中国银行广州市分行510120)(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510275)消费和储蓄问题是非常敏感的社会经济问题。消费表现为人们由于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用于生活资料和劳务方面的支出;储蓄是指人们...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燕源  董登新  
我国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与发展,已初步建立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社会保障水平对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影响是否显著?社会保障水平与居民消费、储蓄之间的关系究竟是负相关还是正相关?这些问题仍需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从社会保障水平对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是否存在显著影响这一基本问题出发,试图对我国社保水平与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社会保障过渡时期的改革提供方法与思路借鉴。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小花  
我国居民的"高储蓄,低消费"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居民作为宏观经济重要的微观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终落脚点,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居民消费储蓄行为这一微观主体行为为基础,选用2000年第四季度至2014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分析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段迎君  
作为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关键变量,养老金替代率的变化会对储蓄产生影响。通过利用世代交叠模型,以一般均衡理论为框架,从理论上论证了养老金替代率与储蓄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各省跨期数据,运用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养老金替代率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得出养老金替代率的下降会导致预防性储蓄的增加,门槛面板估计结果显示,两者呈非线性关系,如果要防止储蓄的进一步增加,保持一定程度的养老金替代率至关重要。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子晖  
要本文以 Amano 和 Wirjanto 永久性收入模型为基础,研究1960~2003年期间中国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之间的期内替代弹性以及两者各自的跨期替代弹性,并结合新的理论发展,检验政府和居民消费之间的互补(替代或无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后政府与居民消费行为发生了结构性转变:政府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有了明显的下降,而居民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及两者之间的期内替代弹性则有了显著的上升,且改革后政府和居民消费仍然保持着互补关系。本研究也指出,现阶段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降低居民消费跨期替代弹性、促进当期消费,同时我们不能过度依赖扩张性财政政策,因为随着跨期替代弹性的下降以及期内替代弹性上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