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63)
2023(9371)
2022(7360)
2021(6822)
2020(5677)
2019(12979)
2018(13094)
2017(25767)
2016(14069)
2015(16265)
2014(16655)
2013(15695)
2012(14095)
2011(12643)
2010(12866)
2009(12012)
2008(11974)
2007(11064)
2006(9911)
2005(9318)
作者
(41657)
(34178)
(34172)
(32851)
(22049)
(16135)
(15747)
(13422)
(13166)
(12447)
(11820)
(11628)
(11229)
(11132)
(11034)
(10705)
(10217)
(10155)
(9873)
(9640)
(8717)
(8694)
(8290)
(7987)
(7832)
(7818)
(7700)
(7540)
(7083)
(6793)
学科
(56927)
经济(56864)
管理(36922)
(34280)
(28143)
企业(28143)
方法(26561)
数学(23947)
数学方法(23437)
(20523)
银行(20377)
(19527)
(19110)
中国(17746)
(15608)
(14523)
金融(14516)
业经(12551)
(12291)
(11531)
(11458)
制度(11448)
(11266)
理论(11008)
业务(10333)
地方(9653)
农业(9502)
(9141)
贸易(9127)
银行制(8861)
机构
学院(196779)
大学(196469)
(79374)
经济(77487)
管理(74244)
研究(67098)
理学(62391)
理学院(61751)
管理学(60270)
中国(59976)
管理学院(59918)
(42837)
科学(40171)
(39175)
(35748)
(34399)
中心(32076)
(31632)
研究所(30944)
财经(30453)
业大(28788)
农业(28122)
(27619)
北京(27246)
(25682)
(25657)
经济学(24705)
银行(24600)
(24358)
(24321)
基金
项目(126725)
科学(99272)
基金(91576)
研究(91326)
(80311)
国家(79708)
科学基金(68363)
社会(56607)
社会科(53696)
社会科学(53680)
(49916)
基金项目(46745)
自然(44875)
自然科(43946)
自然科学(43932)
教育(43294)
自然科学基金(43133)
(41773)
资助(39595)
编号(37519)
成果(30640)
重点(28757)
(27393)
课题(26792)
(26393)
(25936)
创新(24337)
科研(24093)
大学(23534)
教育部(23512)
期刊
(89040)
经济(89040)
研究(62593)
中国(43668)
(36955)
金融(36955)
(32986)
学报(31656)
(30658)
管理(29323)
科学(28757)
大学(24224)
教育(23582)
学学(22919)
农业(20276)
技术(18793)
财经(16118)
经济研究(14855)
业经(14781)
(13785)
统计(11580)
问题(11477)
(10872)
理论(10807)
(10296)
实践(9741)
(9741)
技术经济(9554)
决策(9397)
(9307)
共检索到314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尹庆伟  陈晨  
本文经计算得到1992~2013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指数、影子银行规模以及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并构建VECM模型实证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短期动态调整效应和长期均衡影响。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率与银行体系稳定性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都是银行体系稳定性的GranGEr原因,且都会显著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从短期看,利率市场化冲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有负面影响,影子银行增长率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在两年内会改善银行体系稳定性,但之后却会降低银行稳定性。因此,监管当局应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春红  徐奎  
本文选取1987-2012年的年度数据,从信贷需求的角度估测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以银行危机先行指标为基础,构建银行稳定性指标BSSI来监控中国银行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程度;模拟数据构造模型实证研究二者关系,得出影子银行发展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双重影响的结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阳  钱晓英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相关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研究的焦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影子银行也不例外。一方面其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贷路径,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督故而造成其附带的风险比较大,成为影响正统银行的不稳定因素。那么,应该如何定位并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成为文章论述的重点。通过搜集整理1992—2013年有关数据,构建了VEC模型,探讨了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稳定性的动态影响,同时根据实证结果,针对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莉莉  刘赛男  卢坤强  石广平  
以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运行指标进行测度,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规模及其不同构成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即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具有双重效应。同时,影子银行不同构成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主要构成部分如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民间金融均与银行稳定性呈倒U型关系,而未贴现银行票据规模的增长会损害银行稳定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立力  
"去杠杆"、"强监管"和"防风险"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任务。本文选取2010-2018年季度数据构建微观审慎监管视角下的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分析检验我国宏观杠杆率、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时变影响机制。研究显示: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总体呈震荡向下趋势,由稳定阶段逐渐转向当前高度不稳定阶段。进一步地,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宏观杠杆率与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冲击响应具有时变特征和时滞效应。宏观杠杆率与影子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非线性动态关系,二者叠加会对银行体系产生不利冲击。中长期内,宏观杠杆率过快攀升会加重银行体系不稳定,杠杆率适度波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银行体系稳定;短中期内,影子银行的适当扩张给稳定银行体系产生积极影响,但过度膨胀会形成长期持久的负向冲击。鉴于此,现阶段我国应加强经济去杠杆、影子银行监管及银行风险防范多重政策目标之间的有效协同,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占怡  王龙  
本文基于1990—2012年的数据,在测量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稳定性综合评估指数,对影子银行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认为,2010年以来,我国影子银行呈快速增长态势,已经改变了我国银行业主导的金融体系和风险结构,是当前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需要从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和推动经济结构尽快转型等方面加以改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顾晓安  张涛  
存贷款利差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和盈利手段,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实质推进,存贷款利差出现了减小的趋势,可能会影响银行的财务稳定性。本文利用我国16家上市银行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发现净利息差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稳定性的决定性因素,其中生息资产利息的影响程度大于计息负债利息。本文对中国工商银行2006-2011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存贷款利率变动情况下的情景模拟分析,发现贷款利率对银行财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更大,并且中国工商银行某些年份的财务稳定性堪忧。最后本文以贷款额的安全边际率降至10%为财务稳定性的安全临界点,找出贷款利率的定价下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丁宁  
2003-2014年,中央会议连续十年强调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影子银行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效益及整个银行体系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基于对影子银行规模的估算,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2008-2012年影子银行规模对中国50家商业银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与商业银行效益正相关,但存在一定的时滞。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给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邓超  唐莹  杨文静  
笔者基于国内影子银行现状,结合最新数据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应根据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体系不同组成部分稳定性产生的不同影响,正确把握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为金融自由化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健康成长和经济发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毛泽盛  万亚兰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巨大破坏力。本文采用1992-2010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并在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建立相应模型实证研究两者关系。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当影子银行规模低于阈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相反则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霖  
近年来,影子银行规模膨胀、房地产泡沫是影响中国金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多个衡量金融稳定性的基础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金融稳定性指标。进而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针对中国2008年1月—2016年12月的相关经济数据,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规模与房地产价格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和影子银行规模相互促进,彼此的膨胀都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鉴于此,中国现阶段应加强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并积极采取政策措施以抑制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除此以外,还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来抑制影子银行规模与房地产价格相互促进的效应,以维护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何德旭  郑联盛  
本世纪以来,影子银行体系经历了爆炸式的发展,美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极度的繁荣。但是,在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金融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规范等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影子银行的杠杆操作、业务界限突破、过度金融创新、信息披露不完整以及规避金融监管等特性给金融体系带了新的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艳艳  
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从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和估算,根据金融稳定的内涵从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和资产价格平稳四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稳定性指数,并用FGLS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滞后期,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容忽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艳艳  
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从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和估算,根据金融稳定的内涵从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和资产价格平稳四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稳定性指数,并用FGLS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滞后期,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容忽视。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徐珺  
随着我国金融环境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潜在因素。研究探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有助于完善现有的金融脆弱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有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框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理论和现实层面的重大意义。国内外影子银行体系虽然存在差异,但在本质上都是以资产证券化为基础,并具备信用创造的功能,完成了对传统银行体系部分功能的复制。然而,影子银行体系采用的高杠杆操作和对短期流动性的依赖,既造成了其自身的不稳定性,又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对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和影响方式与国外的差异性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但对其评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