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15)
2023(4975)
2022(3487)
2021(3045)
2020(2307)
2019(5256)
2018(5272)
2017(10868)
2016(5984)
2015(6863)
2014(7145)
2013(6985)
2012(6088)
2011(5560)
2010(5518)
2009(5192)
2008(5299)
2007(4927)
2006(4429)
2005(4373)
作者
(17798)
(14681)
(14661)
(14098)
(9485)
(6830)
(6664)
(5841)
(5446)
(5257)
(5013)
(5002)
(4778)
(4763)
(4756)
(4682)
(4481)
(4333)
(4296)
(4029)
(3805)
(3674)
(3472)
(3427)
(3421)
(3373)
(3301)
(3129)
(2996)
(2829)
学科
(30570)
经济(30546)
(15506)
管理(15384)
方法(12828)
(12010)
企业(12010)
数学(11645)
数学方法(11602)
中国(9611)
(8372)
业经(7204)
(6191)
金融(6191)
(5959)
贸易(5952)
(5802)
(5771)
(5738)
银行(5732)
(5528)
(5411)
农业(5020)
地方(4904)
(4708)
产业(4483)
市场(4429)
理论(4420)
(4249)
(4145)
机构
大学(91023)
学院(90045)
(42707)
经济(41924)
管理(32672)
研究(31933)
中国(28224)
理学(27131)
理学院(26897)
管理学(26444)
管理学院(26295)
(20715)
(19007)
科学(16609)
财经(16555)
(16092)
(15132)
中心(14961)
经济学(14746)
研究所(14170)
(13908)
(13682)
经济学院(13280)
(12905)
金融(12719)
财经大学(12523)
北京(12216)
业大(11211)
(11144)
(10937)
基金
项目(54534)
科学(43399)
基金(41104)
研究(39731)
(35528)
国家(35289)
科学基金(30476)
社会(26878)
社会科(25621)
社会科学(25612)
基金项目(20846)
(19645)
自然(18824)
自然科(18452)
自然科学(18447)
教育(18213)
自然科学基金(18159)
资助(17598)
(16667)
编号(15580)
成果(12886)
(12522)
重点(12282)
国家社会(11747)
(11634)
教育部(11121)
课题(10859)
(10753)
大学(10510)
(10496)
期刊
(48737)
经济(48737)
研究(31631)
(18306)
金融(18306)
中国(17759)
(15872)
(13617)
管理(13515)
学报(12821)
科学(11979)
大学(10144)
学学(9630)
财经(9517)
农业(8688)
经济研究(8663)
(8206)
业经(7410)
技术(7235)
教育(7135)
问题(6910)
国际(6404)
(6248)
理论(5491)
世界(5117)
商业(4820)
实践(4766)
(4766)
(4616)
现代(4496)
共检索到145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煜辉  
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来自于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所导致的严重的道德风险和大量的或有债务。在经济转轨期,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掌控着大量驱动经济增长所必须的要素,如土地,矿权,税收,市场准入,环保标准等。因此微观投资回报率可以被轻易改变,使得原来不可行的项目变得可行,信贷和投资得以按照权力的意志而配置。故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很难保持应有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前荣  
2015年,我国取消存贷款利率管制。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我国利率定价和利率管理并未实现市场化.央行的利率调控机制尚未建立。当前的利率市场化只是形式上的市场化,应在货币政策转型的过程中,完善利率调控体系,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邓雄  
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运用方式,也是货币创造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尤其是金融创新的深化和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新常态下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减弱,现行的货币政策模式将面临调整,而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还存在障碍。为此,未来我国应加快构建目标基准利率,完善利率调节机制;加强银行机构内部治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深化政府和国有企业改革,强化政府预算约束,完善市场风险定价。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邓雄  
自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以来,信贷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运用项目,也是货币创造的主要途径。但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尤其是金融创新的深化和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信贷传导渠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新常态下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降低,现行的货币政策模式将面临调整、改革,但现实的情况是利率传导还存在障碍,未来我国应加速构建目标基准利率,完善利率调节机制,加强银行机构内部治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深化政府和国有企业改革,强化政府预算约束,完善市场风险定价。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江云  
流动性过剩是我国货币市场当前面对的棘手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调节,目的是减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是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本文通过分析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制约紧缩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提出了解决流动性过剩、并使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根本办法是实现人民币利率市场化。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宇  李宏瑾  
利率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还要求利率调控方式的市场化。随着利率管制的完全放开,中央银行应进一步发挥利率价格机制的作用,明确市场化条件下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实现由数量为主到以价格为主的调控方式转型。本文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并说明了与之相关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通过梳理有关文献和比较各国实践经验,分析了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调整为手段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在对中国主要货币市场利率、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和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还就适应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中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峰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更强了,这就依赖于具有高度流动性债券市场的发展。短期债务工具和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利率在债券市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展以短期债券为金融工具的货币市场,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应是我国近期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宏瑾  唐珂  
虽然2013年6月份的货币市场波动给市场平稳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央银行对市场流动性有着完全的控制能力。实际上,这是我国全面放开利率之前一次难得的市场演练,对完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实现货币政策向价格调控方式转型、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此次货币市场波动的经验表明,中央银行要更加重视市场预期管理和与市场的沟通,加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可信性,逐步明确货币市场利率操作目标,建立存贷款便利安排,完善再贷款(再贴现)浮息制度,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制度安排,从而更好地推进金融深层次改革,完善货币调控手段,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郑尊信  倪英照  徐晓光  
尚处于市场化进程的市场利率不宜直接作为商品期货定价的影响因素,但又蕴含了货币市场资金状况的重要市场信息。为此,借助商品期货定价模型,将市场利率的信息传递机制纳入到隐含利率动态过程,采用六种商品期货合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市场利率的信息传递机制依赖于商品种类,不同商品期货所隐含利率对市场信息的响应机制有所差异;(2)货币市场趋于紧缩时,铝、铜、锌等商品因贸易融资套利效应导致库存需求增加,隐含利率有下降趋势;货币市场趋于宽松时隐含利率倾向高波动性;(3)市场利率信息被隐含利率长期均衡水平吸收从而改变长期基差水平;被隐含利率波动率吸收进而影响隐含利率对基差的影响程度。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阙方平  范薇  
本文探讨了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的潜在影响,指出利率市场化对于货币政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可以降低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金融危机,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培亮  
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具有强烈行政指导色彩的贷款规模控制和存贷款利率控制效用的缺失,对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次数也会随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而减少。本文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在数量型工具方面,央行会越来越重视定向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贷款工具的创新;在价格型工具方面,央行会越来越重视再贷款利率和央票发行利率等政策性利率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现状的梳理与其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库的建立方案,并提出以价格型工具为主、数量型工具为辅的转型方向。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雅丽  
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转型。本文在梳理货币政策理论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实践的基础上,指出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中央银行的首要功能是测算宏观经济的均衡利率,并据此确定政策目标利率,给市场利率提供一个名义锚;当前我国利率操作目标仍应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进行选择,中期利率指引只能作为补充;"利率走廊"作为一种利率操作模式当前在我国可行性较高,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利率操作最终应以公开市场为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各项操作均需要更加透明,以引导公众预期、提升政策效果。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骏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顺畅,以及央行监控经济的中介目标设置是否合理。中介目标对于观测货币政策传导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与实践、利率形成机制与中介目标选择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未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问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骏  管涛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20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打破中国的金融抑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金融市场、激发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利率市场化不仅在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为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这两个问题有所区别又高度相关。我们最近牵头完成的《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一书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已经取得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章丽群  
利率是货币市场中货币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前提下,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始于1995年,至今尚未完成。本文将利率市场化与我国经济现实相联系,说明了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体现并提出了现阶段利率市场化面临的困境以及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