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54)
2023(11497)
2022(9849)
2021(9009)
2020(7385)
2019(16623)
2018(16161)
2017(31348)
2016(17253)
2015(18956)
2014(18747)
2013(18268)
2012(16872)
2011(15299)
2010(15404)
2009(14477)
2008(14546)
2007(13059)
2006(11693)
2005(10712)
作者
(50107)
(42022)
(41660)
(39587)
(26800)
(20106)
(18826)
(16044)
(15871)
(15049)
(14376)
(13742)
(13603)
(13404)
(13357)
(12801)
(12531)
(12518)
(12154)
(12059)
(10451)
(10375)
(10162)
(9568)
(9510)
(9354)
(9308)
(9240)
(8306)
(8220)
学科
(65774)
经济(65669)
管理(57948)
(54485)
(45913)
企业(45913)
方法(26184)
数学(22870)
(22677)
数学方法(22626)
(19866)
(19646)
中国(17881)
业经(16383)
(15402)
贸易(15393)
(15091)
(13660)
财务(13628)
(13602)
财务管理(13598)
银行(13568)
(13410)
企业财务(12912)
(12908)
(12720)
农业(12664)
(12078)
金融(12076)
地方(11623)
机构
学院(246072)
大学(245126)
(106263)
经济(104124)
管理(95019)
研究(85175)
理学(81437)
理学院(80600)
管理学(79464)
管理学院(78994)
中国(66805)
(53607)
(50369)
科学(49138)
(43940)
(42827)
财经(41163)
中心(38795)
研究所(38392)
(38047)
(37292)
业大(36839)
农业(34498)
经济学(32529)
北京(31491)
(30659)
财经大学(30468)
(29495)
经济学院(29322)
(28709)
基金
项目(161239)
科学(127504)
基金(118870)
研究(115924)
(104612)
国家(103726)
科学基金(88652)
社会(76018)
社会科(72275)
社会科学(72260)
基金项目(62351)
(62107)
自然(57378)
自然科(56072)
自然科学(56055)
自然科学基金(55137)
(52977)
教育(52824)
资助(48324)
编号(45369)
成果(37435)
重点(36554)
(36435)
(34660)
(34338)
(34266)
创新(32100)
课题(32044)
国家社会(31799)
教育部(31452)
期刊
(118875)
经济(118875)
研究(75335)
中国(49494)
(42511)
(40046)
学报(38919)
管理(37119)
科学(35884)
(30605)
金融(30605)
大学(29771)
学学(28526)
农业(26117)
教育(21774)
财经(21030)
经济研究(19674)
业经(19334)
技术(18943)
(17937)
问题(15564)
(14146)
(13483)
国际(12955)
(11903)
理论(11676)
技术经济(11340)
现代(11334)
科技(11298)
世界(11115)
共检索到375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冰冰  
推动我国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轨,利率双轨制是货币政策转型的主要掣肘因素。本文分析了我国利率双轨制的典型特征,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实证研究了计划轨和市场轨利率对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相对有效性。结果发现,我国利率双轨制的典型特征是由基准存贷款利率决定的信贷市场利率(计划轨利率)和基本由市场决定的货币及债券市场利率(市场轨利率)并存,主要原因在于完整的市场利率传导链条并未形成。无论是对产出目标还是对通货膨胀率目标,市场轨利率的调控强度均大于计划轨利率,应选择市场轨利率指标作为中介目标,推动将计划轨与市场轨调控并存转向完全的市场轨调控。我国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转轨仍面临一定挑战,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快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商业银行、重大体制机制、信贷政策改革的步伐。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何东  王红林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利率双轨制之下:银行体系中被管制的存贷款利率和基本由市场决定的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共存。利率双轨制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部分,也是理解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关键。以存款利率上限为核心的利率双轨制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中数量与价格工具并存的特点,也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同于发达国家。本文通过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利率双轨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在不同情形下,货币政策目标如何通过各种政策工具传导至市场利率,并和信贷总规模一起实现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该理论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价格管制带来的扭曲需要由数量管制来纠正。实证模型结果显示:首先市场利率对基准存款利率调整最敏感,其次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勇  李政军  龚六堂  
本文将利率双轨制引入带融资溢价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以福利最大化为标准,分析了利率双轨制的效率、利率双轨制的改革以及与利率双轨制相配套的最优货币政策。研究发现,利率双轨制的效率不仅与金融市场的扭曲程度直接相关,更取决于产品市场的扭曲程度。政府应该不断降低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扭曲,直到利率双轨制不再有效率时,再一举取消双轨制才是福利损失最小的。在短期,利率双轨制决定了货币政策主要通过管制利率渠道来传导。溢价比稳态提高时管制利率对溢价偏离做正向反应和溢价比稳态降低时管制利率对溢价偏离做轻微负向反应的相机反应规则,优于单一反应规则。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豫媚  郭俊杰  肖争艳  
货币政策逐步弱化产出目标而仅盯住通胀目标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政策实践的发展趋势。然而,这种政策框架是否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最优选择依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在金融加速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企业异质性,构建了一个具有利率双轨制特征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利率双轨制下中国最优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关注度。研究发现,在利率双轨制下,货币政策冲击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和产出的影响均大于国有企业。同时,福利损失分析结果表明,相比经典泰勒规则中货币政策反应系数的设定,货币政策更加关注产出时福利损失会达到最小。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本文认为在利率双轨制下,通货膨胀目标制尚不适合中国,中国的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育蓉  范从来  
利率双轨制是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时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构建一个DSGE模型,本文探讨了利率双轨制和利率市场化两种不同利率决定结构对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模型的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利率双轨制时期,信贷额度计划和窗口指导的微调效果较好、效应持续性强,上调受抑制的存款利率可减弱通胀压力并促进经济增长,存款准备金率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会引起物价和产出等经济变量更大幅度的波动;利率完全市场化时期,运用信贷计划、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并不能带来双轨制时期的调控效果,理想的政策操作是调整遵循泰勒规则的基准利率。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高丽  李季刚  
利用广义矩估计法(GMM)考察现行双轨制的利率体系下泰勒规则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适用性。结合我国的经济数据及实际情况,构建具有利率平滑特征及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对管制利率及市场利率两种体系下的泰勒规则进行检验,结论显示存款利率并未根据通胀及产出的变动加以调整,而市场利率及管制较为放松的贷款利率对产出、通胀以及货币供给均能作出反应,对产出及货币供给的反应显著,但是对通货膨胀反应不足,即依据预期通胀、预期产出及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化估计的前瞻性泰勒规则尚不具备稳定性,当前不宜将泰勒规则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依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金全  石睿柯  
基准存贷款利率决定的信贷利率和市场化的货币、债券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制是理解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本文从理论层面阐释了利率双轨制特征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机制,基本结论如下:利率双轨制造成资金需求层面软预算约束主体和民营企业融资的"双重双轨制","扭曲"了资金配置效率;价格信号的"扭曲"需要数量型工具予以纠正,市场化的数量型工具既要发挥调节流动性的功能,又承担了引导市场利率的任务;货币总量与经济指标的关联性下降导致数量型工具的调控效果弱化,价格型调控框架尚未形成,降低了传导效率。实证结果显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秦宛顺  靳云汇  刘明志  
中国经济改革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经过十余年改革,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初具雏形,改革也带来了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后转轨时期,这一时期货币政策转向间接调控的任务更紧迫也更艰巨。本文则将就转轨时期货币控制的特点、货币政策转轨面临的制约因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马亚明  常军  佟淼  
本文融合我国取消利率管制初期的利率粘性特征、企业杠杆率差异和影子银行因素,建立DSGE模型研究了不同企业部门杠杆率差异水平下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不同存款利率水平下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传导效果上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当企业杠杆率差异维持在合理区间内,货币政策向主要经济变量传导是有效的,且随着利率实现完全市场化并处于一定区间内,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实现对经济微调上更具优势,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则更适于刺激总产出的快速增长。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明志  
货币政策转轨之我见刘明志一、货币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调节商业银行系统的行为,并通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行为影响其它部门的经济活动,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商业银行的行为可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方面,如吸收多少存款,发放多...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于振英  
中国人民银行自 1996年至今多次降低利率 ,但却不能圆满达到预期效果。本文以此为背景 ,并结合体制转轨时期各方面的特点 ,采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 IS- L M模型分析了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并从这些因素出发 ,提出增强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些措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胡海龙  宋剑奇  
目前,我国经济中的双轨制在理论分析上体现为体系、机制和体制三层涵义。中国的经济改革发端于价格双轨制,并最终将中国经济化为机制和体制双轨的状态。在这一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双轨制既有启动并推动经济改革的历史功绩,也衍生出腐败、寻租以及经济效率和福利损失等体制问题。在演进理性主义的思想以及开放的市场经济实践背景下,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有关双轨制困局的双刃剑,法制建设是破解双轨制的制度保障;双轨制的最终破除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经济增长是破除双轨制的必要前提。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军  
本文从经济均衡机制转换对货币中性或非中性影响的角度 ,探索经济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文章认为货币中性或非中性的判断有一个“中性→非中性→中性”的演化过程 ,这一过程一般与货币自身功能的强弱演变相关 ,而后者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形态结构的变化。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 ,得出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 ,经济均衡机制由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过渡 ,货币对实质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处于由“非中性”向“中性”转变的过程之中 ,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对扩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