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16)
2023(7274)
2022(6007)
2021(5588)
2020(4729)
2019(10877)
2018(10209)
2017(20218)
2016(10475)
2015(12044)
2014(11462)
2013(11717)
2012(11116)
2011(10222)
2010(9891)
2009(9215)
2008(8998)
2007(7545)
2006(6459)
2005(5883)
作者
(28292)
(23816)
(23723)
(22674)
(15401)
(11384)
(10774)
(9204)
(9159)
(8322)
(8220)
(8060)
(7638)
(7568)
(7470)
(7305)
(6993)
(6939)
(6886)
(6404)
(5906)
(5692)
(5633)
(5430)
(5345)
(5338)
(5080)
(4781)
(4656)
(4598)
学科
(57003)
经济(56952)
方法(31492)
数学(29798)
数学方法(29696)
管理(28813)
(28341)
(21233)
企业(21233)
中国(16697)
(13477)
贸易(13471)
(13217)
(13074)
(12369)
(9594)
金融(9594)
(9316)
(9110)
银行(9109)
业经(8919)
(8811)
农业(8307)
(7724)
环境(7649)
地方(7327)
(7254)
财务(7251)
财务管理(7237)
企业财务(7022)
机构
大学(160515)
学院(155424)
(83314)
经济(82410)
管理(61676)
研究(55382)
理学(54460)
理学院(53954)
管理学(53388)
管理学院(53095)
中国(44792)
(36598)
(32357)
财经(30744)
经济学(29795)
(28599)
科学(27739)
经济学院(27352)
(26001)
中心(24832)
研究所(23714)
财经大学(23607)
(20781)
北京(20711)
(19602)
(19136)
商学(18769)
商学院(18594)
业大(18531)
(17705)
基金
项目(107032)
科学(87586)
基金(85251)
研究(78214)
(73756)
国家(73271)
科学基金(63934)
社会(56731)
社会科(54331)
社会科学(54325)
基金项目(43819)
自然(38585)
自然科(37829)
自然科学(37821)
自然科学基金(37259)
资助(36403)
教育(35725)
(35519)
(31331)
(27404)
编号(27388)
国家社会(26438)
教育部(24705)
中国(24460)
重点(23793)
人文(23048)
(22452)
(22173)
成果(22053)
大学(21471)
期刊
(77992)
经济(77992)
研究(50061)
(25773)
中国(25246)
管理(21763)
学报(20946)
科学(20815)
(17859)
(17834)
金融(17834)
大学(17121)
财经(16418)
学学(16100)
经济研究(15871)
(14185)
(12806)
农业(12558)
世界(11341)
问题(11196)
国际(11054)
技术(10857)
业经(9722)
统计(9465)
教育(9329)
技术经济(8437)
(8137)
(8031)
决策(7294)
理论(6855)
共检索到223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婷婷  
文章试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DL)模型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我国利率冲击作用于产出和物价水平效果是否具有非对称性以及非对称的程度、表现形式予以实证研究。计量检验结果表明:正、负向利率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总体呈现非对称效应;利率冲击对物价的影响,相对于利率冲击对产出的影响而言,其稳定性和持续性更好;利率冲击对物价作用的"非对称效应"强于利率冲击对产出作用的"非对称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曹啸  孙天琦  计小青  伍银  
本文关注了投资者保护效应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和危机当中表现出来的非对称性特征,从信任的视角出发,基于投资者的决策模式,把投资者保护水平的相对稳定和投资者对于保护水平反应的变动性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更好地解释了投资者保护效应非对称性产生的原因,丰富了对于投资者保护重要性以及投资者保护如何发挥作用的机制的认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检验了次贷危机前后,中国股票市场在公司层面上的投资者保护质量对于股票累积收益率影响的差异,发现投资者保护效应在危机前后存在非对称性,不同的治理变量在保护效应的非对称性上也存在差异,这也暗示了上市公司改进投资者保护水平和提升投资者对于我国股票市场信任和信心的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俊娟  
文章对省域第三产业波动及其对宏观经济波动冲击的非对称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第三产业内生波幅的计算,得知第三产业横向波动较大;而由第三产业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协动性分析,发现二者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相关性强,协同性显著;TARCH模型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对宏观经济存在着非对称缓和作用,增大其比重有利于减缓宏观经济的波动幅度;最后就如何发展省域第三产业、促进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娟  黄益建  王擎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自产生以来,经历了无数的实证检验。实证研究发现了与CAPM理论相左的现象——市场存在异常收益(Anomalies)。本文针对异常收益现象,研究了2001~2003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中托宾Q、规模、市盈率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在我国沪市,公司规模基本不影响公司绩效,市盈率对公司绩效存在较弱的影响,托宾Q对公司绩效有较显著的影响,即我国股市不存在规模效应,存在E/P效应和显著的托宾Q效应。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陆旸  
本文在状态依存模型框架内,估计了中国制造业企业价格粘性的非对称性和异质性。结果显示制造业产品的价格粘性具有非对称的特征,同时企业的"异质性"也影响了产品的价格粘性。根据价格粘性理论,存在价格粘性时,货币是"非中性"的,通过调整货币数量能够影响短期内的产出。然而,由于价格粘性的非对称性,在通货膨胀时期,央行为了抑制通胀而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将更多地表现为产出减少,而非价格水平下降;相反,为提高产出而实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更多地表现为价格水平上升,而非产出水平提高。只有通货紧缩时期,价格粘性的非对称性出现反转,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才更有效。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泽广  吕剑  
金融开放能否通过投资规模增长和投资效率提升渠道来促进经济增长是颇富争议的话题。本文借助Lane&Milesi-Ferretti(2007)的综合金融开放度指标,应用82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数据,检验了金融开放影响投资的"数量效应"和"质量效应"渠道。整体而言,金融开放促进了样本国家和地区整体投资效率的提升,显著地降低了不同群组经济体之间投资产出指标的离散程度。不同于发达经济体,多数发展中经济体能够从金融开放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数量效应"。金融开放与金融发展能够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发挥联合调节作用,支持金融开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泽广  吕剑  
金融开放能否通过投资规模增长和投资效率提升渠道来促进经济增长是颇富争议的话题。本文借助Lane&Milesi-Ferretti(2007)的综合金融开放度指标,应用82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数据,检验了金融开放影响投资的"数量效应"和"质量效应"渠道。整体而言,金融开放促进了样本国家和地区整体投资效率的提升,显著地降低了不同群组经济体之间投资产出指标的离散程度。不同于发达经济体,多数发展中经济体能够从金融开放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数量效应"。金融开放与金融发展能够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发挥联合调节作用,支持金融开放促进投资产出效率的"门槛效应"假说,即只有具备一定金融发展基础的经济体方能在金融开放中分享投资效率显著提升的收益。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廖士光  张宗新  
卖空交易机制作为证券市场中的重要交易制度,对完善市场功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引入卖空交易机制是否会加剧整个市场的波动?文章利用我国香港股票市场上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卖空交易机制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最终的影响方向(加剧市场波动还是平抑市场波动)取决于市场中卖空交易者类型、操作策略及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如果仅考虑投机性卖空者的操作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则卖空交易机制的存在会对整个市场的波动起到“缓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市场上的暴涨暴跌现象起到平抑作用,而不会加剧整个市场的波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锋  葛星  
绿色低碳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必然会对经济体系的诸多领域产生影响。其中,中国持续推进的低碳转型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是否冲击了就业?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在探析该政策对就业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7—2019年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该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总体上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就业水平;相对于非试点城市的企业,该政策的推行使得试点城市的企业就业平均增加约5.1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产出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这两种机制促进了企业层面的就业。该政策通过产出效应同时促进了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同时,该政策通过要素替代效应增加了高技能劳动者就业,但对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影响不显著。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年龄的企业、不同产业以及不同碳强度的行业中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为在低碳转型过程中稳定居民就业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天健  
历史冲击是催生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规模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使得在历史冲击下形成的产业集聚得以自我强化,进而实现持续领先。本文考察了“一五”计划时期实施建设的156项工程对中国工业集聚的长期影响,结果发现:第一,通过持续提升所在城市的工业集聚水平,156项工程能够长期塑造中国工业集聚的空间格局;第二,156项工程作为一种历史遗产在远离港口的内陆地区被更好地继承下来,对于内陆地区所在城市工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效应更强,这表明156项工程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平衡了沿海与内地的发展差距,对于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实证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研究156项工程对于工业集聚的长期影响和空间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宋炜  
本文在分析公司治理目标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股东利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股东利益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三维目标的公司绩效评价模型,并以沪市A股5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对公司绩效的正向效应不显著,股东利益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通过选择适宜的公司治理目标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肖红军  李井林  
本文针对传统上静态视角对责任铁律检验的缺陷,将2006~2015年的中国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并购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外延式边界扩张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增进效应,间接反向地动态检验责任铁律的存在性与合意性、权变性与异质性,探寻责任铁律的可能逻辑路径。实证研究表明,并购引致的外延式边界扩张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会产生积极的增进作用,证实了责任铁律在现实中的存在性与合意性;相比于相关性并购,非相关性并购引起的外延式边界扩张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增进效应更强,即责任铁律具有权变性与异质性,表明"利益相关方网络规模(结构性嵌入)—社会影响力—社会权力—社会责任"是责任铁律的逻辑路径之一;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变化和市场地位变化是外延式边界扩张的企业社会责任增进效应的中介机制,沉淀性冗余资源变化则没有展现出明显的中介作用,"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企业能力—社会权力—社会责任"和"市场地位—市场势能—社会权力—社会责任"是责任铁律的另外两条逻辑路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功富  
笔者以上市公司季度投资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冲击以及现金储备对这一冲击的缓冲作用。研究发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上市公司投资显著下降;持有较多现金的公司,其投资下降幅度更小;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投资分别比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的投资下降幅度更大;现金储备的增加有助于减小融资约束企业投资的下降幅度。研究结果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继续实施扩大投资政策、有针对性地调整扩大投资政策的内容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晁江锋  赵向琴  武晓利  陈国进  
构建包含灾难性预期和政府支出因素的DSGE模型,分析罕见灾难在中国宏观经济中的财政政策效应问题。研究发现,政府支出能够明显削弱罕见灾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提升宏观经济对罕见灾难的抵御能力;政府财政补贴在两部门和三部门灾难经济体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较高的财政补贴幅度(占比6%以上)能够有效抵御罕见灾难对两部门经济体的冲击,但并不能够有效缩短该经济体复苏的时间;而财政补贴在三部门灾难经济体中的作用须区别对待,较低比例的财政补贴(占比3%以下)由于对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而加剧了该经济体的不稳定性,而较高比例的财政补贴能够抵消财政支出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该经济体保持较高的风险抵御能力。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邵丽丽  孙铮  
本文以2008-2015年有出口收入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Heckman两阶段回归方法,检验了包括地理分散、客户稳定、加快生产速度、紧缩商业信用、汇率衍生工具和配对借款在内的六项风险对冲手段在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的使用状况及使用效果。研究表明:经营对冲手段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而金融对冲手段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地理分散、客户稳定、汇率衍生工具和配对借款能显著提高出口收入;宏观汇率冲击程度较高时,调整成本较高的对冲手段的风险管理效果会被削弱,而调整成本较低的对冲手段的风险管理效果反而有所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