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36)
- 2023(4292)
- 2022(3602)
- 2021(3159)
- 2020(2580)
- 2019(5634)
- 2018(5490)
- 2017(10423)
- 2016(5279)
- 2015(5985)
- 2014(5910)
- 2013(5991)
- 2012(5957)
- 2011(5762)
- 2010(5935)
- 2009(5709)
- 2008(5307)
- 2007(4828)
- 2006(4699)
- 2005(4375)
- 学科
- 济(50112)
- 经济(50079)
- 管理(15764)
- 地方(14149)
- 方法(13388)
- 数学(11742)
- 数学方法(11709)
- 地方经济(11379)
- 业(11178)
- 学(10673)
- 企(8976)
- 企业(8976)
- 中国(8323)
- 业经(7764)
- 农(6289)
- 经济学(6261)
- 环境(5650)
- 财(5155)
- 制(5057)
- 融(4982)
- 金融(4982)
- 和(4920)
- 体(4754)
- 发(4735)
- 产业(4715)
- 农业(4607)
- 理论(4588)
- 资源(4371)
- 银(4159)
- 银行(4152)
- 机构
- 大学(91897)
- 学院(90203)
- 济(50229)
- 经济(49479)
- 研究(34601)
- 管理(33584)
- 理学(28574)
- 理学院(28247)
- 管理学(27922)
- 管理学院(27741)
- 中国(25263)
- 财(20152)
- 科学(18437)
- 京(18288)
- 所(17251)
- 经济学(17116)
- 财经(16284)
- 研究所(15485)
- 经济学院(15011)
- 经(14698)
- 中心(14472)
- 江(13515)
- 范(11962)
- 财经大学(11919)
- 师范(11868)
- 院(11699)
- 农(11694)
- 北京(11592)
- 科学院(10539)
- 州(10360)
- 基金
- 项目(54340)
- 科学(43819)
- 基金(41333)
- 研究(39959)
- 家(35445)
- 国家(35183)
- 科学基金(30395)
- 社会(28943)
- 社会科(27477)
- 社会科学(27471)
- 基金项目(21286)
- 省(19756)
- 自然(17732)
- 教育(17635)
- 自然科(17335)
- 自然科学(17331)
- 自然科学基金(17042)
- 资助(16875)
- 划(16193)
- 编号(14715)
- 国家社会(12826)
- 发(12792)
- 部(12421)
- 济(12377)
- 成果(12368)
- 经济(12271)
- 重点(12121)
- 教育部(11177)
- 人文(11071)
- 发展(10969)
共检索到144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叶航
利他行为可以分为亲缘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三种形式。对前两种利他行为,生物学已经给出了较为圆满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也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关于纯粹利他,生物学存在着很大争论,至今没有圆满的解释。本文在“合作剩余”和“生物演化稳定策略”(ESS)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能够解释纯粹利他行为的模型,并利用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一行为内在的激励机制作出了说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航 汪丁丁 罗卫东
现代经济学与现代生物学对人性的看法相当一致,都把自利看作人类行为的基本前提。但来自桑塔费学派的最新研究证明,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利他行为作为社会规范内部化的产物,在维持个人之间的合作劳动、有效提高族群生存竞争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在ESS(即“进化稳定策略”)基础上提出一个演化均衡模型,进一步解释了利他行为的进化优势以及合作剩余导致利他偏好内生的机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齐良书
本文指出了叶航(2005)和叶航、汪丁丁、罗卫东(2005)建立的“利他行为演化均衡”模型的错误,重新梳理了利他行为与经济学的关系。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不排斥利他偏好,利他行为难以进入经济学实证分析,主要是由于利他行为难以量化。人类利他行为是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这并不妨碍经济学把利他偏好当作人性的一部分。经济学可以通过解释道德情感的进化根源、道德规范的形成机制以及道德规范对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来解释人为什么有利他行为。
关键词:
利他 经济学 进化稳定均衡 道德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为了解释越来越多的利他行为和合作现象,现代经济学试图通过放宽经济人的外延来将之纳入传统的经济人分析框架。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扩大化偏好依然是外生的、不变的,它依然把丰富多样的人类行为抽象为平面单一结构,从而依然没有克服经济人分析的内在缺陷。经济人模式化分析的主要表现为:(1)忽视人类行为的历史性,而仅以现在和将来考量行为方式;(2)仅仅是一个理性计算问题,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行为和下意识反应;(3)基于近视的行为功利主义,仅仅反映本能反应的动物性一面;(4)基于原子论个人主义,行为动机是着眼于效用最大
关键词:
经济人 利他行为 主流经济学 偏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玉洁 王平心
利他行为对自利人性假设的挑战,要求经济学必须把偏好进行内生化处理。笔者首先构建了一个利他偏好内生模型,使得人类行为统一于效用最大化模式并具有了内在一致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然后对利他偏好内生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笔者认为,与利己行为不同,行为主体不是从利他行为后果而是从利他行为本身获得效用;通过整体间的生存适应性补偿机制,利他者不仅可以战胜利己者得以存在和持续,而且利他惩罚行为还为人类走出囚徒困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利他行为 效用 偏好内生 利他惩罚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灵燕
中国人倾向于以不同的规则对待和自己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人,这种关系导向行为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加以解释。由于熟人之间的交往是持续的,且某两人之间的交往情形会被熟人圈中的其他人了解到,因此,当个人实施“送人情”这种看似利他主义的行为时,虽然栖牲了短期利益,却可以期望在未来获得他人的回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送人情”时都抱有未来从他人那里获得互惠性报偿的期望,只有家人之间在相互帮助时才不会计较对方回报与否。
关键词:
关系 人情 自利 互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朱翠萍 汪戎
本文从分析"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入手,通过四象限模型分析了个人行为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以及人的行为如何影响制度供给,反过来制度供给又是如何通过"生产"或"塑造"个人偏好而影响经济效率。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制度是微观个体行为的产物,宏观绩效是制度价值的落脚点,是个人行为选择的结果。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不能忽视对个人行为的研究,不能忽视制度供给是通过影响人的行为而影响经济效率。
关键词:
个人行为 偏好 制度供给 经济效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怡男 刘颖
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大量经济现象,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新兴的行为经济学以其逼近真实市场行为的理论分析对传统经济学的缺陷提出了挑战,大大增强了对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本文以企业价格行为为例,利用行为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市场中的大量企业价格行为异象进行解释,并指导企业经营者做出理性价格行为。
关键词:
企业 价格行为 行为经济学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郭强
以往分析地方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研究较多关注于地方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文章通过构建以中央政府行为为外生变量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型,对在中央政策给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种种政策选择做出分析。对地方政府以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对垄断部门实施保护以及民营企业对地方官员的“公关”、民企参与国企改组迟缓等现象做出了解释。借助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中央政策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地方政府行为 市场准入 地方保护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贵宏 贾志永 王晓燕
对于利他行为,许多学者往往将它与利己行为分割开来进行分析,而且很少引入成本收益分析。事实上,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都是内部动机的一种偏好体现。本文通过引入利他主义参数和成本收益,提出了一个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利他行为经济模型,并借助该模型对利他行为进行了符合理性的经济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潘丽 李琪
具有匿名性、即时性和跨国界性等特征的电子货币将有利于洗钱,并给反洗钱造成潜在的威胁,但是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利用电子货币进行洗钱的实例。根据洗钱者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并用博弈论对电子货币反洗钱策略进行了研究。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韩志丽 邵军 陈敏 徐波
行为经济学研究按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投资者非理性和管理者非理性两个分支。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投资者情绪,已有研究主要用股权融资渠道观、理性迎合渠道观解释投资者情绪对企业实物投资的影响,用市场驱动并购理论解释投资者情绪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已有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往往造成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且与并购决策正相关,与并购绩效负相关。未来研究应将投资者非理性和管理者非理性纳入同一框架,考虑不同人文环境下主体非理性行为差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史丹 汪崇金
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与他人合作并维护伦理规范的倾向。尊重并激发人类的这一特质,已是当前中国推进社会治理的一个有效突破口。本文紧扣经济学实验、演化仿真和脑成像行为经济学三大研究方法,从静态视角系统梳理了人类这一特质的证据,并从动态视角勾画其可能的演进路径。本文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动机与方式,强化人们对他人合作态度的乐观判断,以及对他人维护伦理规范倾向的积极预期,从而在借助他律的同时,践行慎独,自觉地维护社会合作和良好规范,更好地促进社会合作。
关键词:
强互惠行为 实验经济学 脑科学 演化仿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史丹 汪崇金
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与他人合作并维护伦理规范的倾向。尊重并激发人类的这一特质,已是当前中国推进社会治理的一个有效突破口。本文紧扣经济学实验、演化仿真和脑成像行为经济学三大研究方法,从静态视角系统梳理了人类这一特质的证据,并从动态视角勾画其可能的演进路径。本文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动机与方式,强化人们对他人合作态度的乐观判断,以及对他人维护伦理规范倾向的积极预期,从而在借助他律的同时,践行慎独,自觉地维护社会合作和良好规范,更好地促进社会合作。
关键词:
强互惠行为 实验经济学 脑科学 演化仿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宋超英 朱建明 闫艾丽
行为经济学摆脱了传统理论抽象的完全理性人假设的束缚,利用实验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出基于"有限理性"的行为人的假设,在此基础上,从人们的不耐心递减、有限意志力、估测偏见、参照点依赖四个方面的特性来说明行为经济学对人们时间偏好不一致的解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